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六年级诗经采薇教案

六年级诗经采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1 13:50:38

『壹』 采薇的具体教案谁有啊《诗经》里的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贰』 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的翻译加作者介绍

1、《诗经采薇》白话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作者介绍: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春夜喜雨》白话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4、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叁』 诗经·采薇(节选) 教案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采薇(节选)》优秀教案

如下:

(4)六年级诗经采薇教案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

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

『伍』 把六年级课文诗经采薇节选写一个作文400字

依依杨柳,簌簌雪花,这不眠的冬季,些许忆思,几度惆怅。

--题记

雪似鹅毛满天舞,未若柳絮因风起。

在这唯美的世界中踽踽独行,悲欤喜欤?不经意间一片雪花飘落手心,观其晶莹菱角,俟其将化之时,心中不由添了几丝感触。

忆当初从军,家人与我在清风徐过的杨柳岸旁惜别,从此分隔数载。父母盼儿归,双鬓是否早已斑白?妻儿牵肠挂肚,如今还好吗?

雪越下越大,君不知,胡天八月即飞雪;寒风刺骨,边塞戍守,君不见,将军白发征夫泪。

戍守边塞之苦闷,孰能知我?军粮供应短缺,战士们一年到头都与薇菜相伴。见着薇菜新芽初萌,柔嫩发芽,再到茎叶变老,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一年,期望回家的心愿待何时方能实现?边区作乱频繁,戍地不知更换了多少回,家书难以捎回,就让我向这片薇菜倾诉吧,但愿风儿将此传回家。号角声再次吹响,我军即将迎战,家乡的亲人哪,你们的鬓间是否又多了几根白发?

行军作战之紧张,又有孰知?盛开的棠棣花在路旁密布,我军士气如虹,装备精良,定为国打几回胜仗,看那猃狁还敢作乱?驾起马儿奔沙场,让那猃狁瞧瞧我军厉害!来不及脱掉盔甲,又一处会战的号角已吹响。家人们,军务的紧急你们可曾知道?作战之时拂过脸颊的那缕微风,是你们向我传送的慰安吗?

归途中,行走的印迹又被大雪深埋,前方的行程仍相当漫长。尽那边,我依稀见到家人在昔日的杨柳岸边焦灼等待。亲人们,你们能否再等等,从军的忧愁你们可知,愿前方的雪花数给你听。

军旅情切,知我者孰?昔日杨柳,片片薇菜,朵朵雪花。

『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上第六单元诗经采薇以及西江月的意思!急急急!

采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没有正常家庭生活,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柒』 小学6年级古诗《诗经·采薇》(节选)的诗意是什么

昔我复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制,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捌』 人教版小学6年级上的诗经是节选采薇的哪一段

人教版小学6年级 诗经
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昔①我往矣,杨柳依依②。今我来专思③,雨雪霏霏属④。

行道⑤迟迟⑥,载⑦渴载饥。我心伤悲,莫⑧知我哀。

注释: ①昔:指出征时。②依依:茂盛貌。③思:语末助词。④霏霏:雪大。⑤行道:走路。⑥迟迟:走路缓慢。⑦载:又。⑧莫:无法,不能。

『玖』 诗经采薇(节选)的诗意。要六年级完全讲解上的答案。

回想我当年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
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已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诗经采薇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