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地球有多大》教学设计及说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探索地球的欲望。
2、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
3、通过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准备
课件 地球仪 大洲的轮廓图
学生准备
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地球概貌。
2、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活动过程
一 课前初探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查阅书本`上网了解`询问家长或别人`观察地图等)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为学习“陆地与海洋”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来聊聊天交个朋友吧,知道老师在哪儿工作吗?(郑山中心小学,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我想问同学们你的家在哪里?同学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就是——地球。(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的奥秘。(上课)
二、课中深究
(一)学习地球的美
1、对于地球你了解多少?(有人住,地球上有空气、水等)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
2、(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觉得他怎么样,(很美板书很漂亮)仔细观察这个美丽的星球你发现了什么?(地球是蓝色的)地球就像一个穿着薄薄的水蓝色沙衣的球体。你知道为什么大部分面积是蓝色吗?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多少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出示(指读:课件出示:我们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
师:就是因为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所以我们说地球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地球上的水资源这么丰富,可生活中电视、报纸、网络上以及我们的老师都要求我们要节约用水呢?
地球上的水资源尽管很丰富,但能直接被人们生活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板书),在这仅有的2.5%中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淡水总量的0.3%(板书)。
听了这些,你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所以正像一名宇航员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
3、师:这么可爱、美丽的地球,让我们去走近它、欣赏它。出示图片。
4、看了这些你想去环球旅行吗?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去环球航行。(出示第一幅图)现在让我们去具体看一下它的环球路线图。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南美洲南端的一个海峡后来把它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途经太平洋到达菲律宾,来到非洲南过的好望角,最后又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球航行。
5、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你还了解到有哪些人也对地球进行过探索?
小结:同学们古人都不曾停止过探索地球的步伐,现在让我们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去探索地球。
(二)、感悟地球之大
(1)师:(出示照片)这个看起来和篮球一样大小的地球面积有多大(板书)呢?谁能从你搜集的资料中获取到这个信息?(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公里,师板书)
师:你能想象出5。1亿有多大吗?生说
师:是不是同学们觉得地球太大说不出来了呢?老师举个例子来作个比较,据老师了解我们临沭县城的占地面积是( 60平方千米 )那5。1亿平方公里相当于( 8500000 )个县城那么大。
师:看到这一个个数字,你想说什么?
(2)是啊通过刚才的资料我们了解了地球有多大。据老师了解如果我们手拉手沿着赤道站成一圈,大约需要4000万名同学
你知道什么是赤道?生说
地球仪是为了方便研究地球而制作的模型,我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赤道,看在地球仪上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的比较粗的蓝线就是赤道。地球仪的最北端就是北极,最南端就是南极。如果我们手拉着手围着赤道站一圈需要4000万名同学,你觉得地球大不大?(板书:大)
2、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1)(出示平面图)这么大的星球上分布着许多大洲和大洋,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一共有哪七个大洲、四个大洋呢?(生找)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先找东半球有几大洲?他们分别是?几大洋?他们分别是?
一起说七大洲、四大洋的名字。
师:这么多的大洲、大洋名称、位置真不好找。下面我们做一个给大洲、大洋找家的游戏,看谁找得准、记得快。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东西半球图结合地球仪同位一起来填一填。(师出示)。(生指实物投影到前边介绍)
师:大洲和大洋都找到家了,可问题又来了,七大洲中都想争当老大,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按面积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呢?
生排,师指电脑在东西两半球图上出示七大洲的名字
(2)、了解大洲和大洋的面积
师:中国在哪个洲,亚洲还有哪些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呢,你对亚洲还有哪些了解呢?
请非洲组的同学来汇报他们了解的有关非洲的一些情况。
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一单元试卷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一、填空
1、放大镜也叫( )。
2、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 )组成的。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
4、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
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是( )倍。
5、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倍,今天
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
6、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许多彩色的( )组成。
7、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
科学家( )。
二、判断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
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
3、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4、人类利用酵母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
5、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 )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罗伯特.胡克
3、下面几种纸纤维最细的是( )。
A.吸水纸 B.书写纸 C.过滤纸
4、蝇眼是( )。
A.单眼 B.复眼 C.不定眼
四、分类
松香 玻璃 白糖 珍珠 食盐 琥珀 碱面 水晶
晶体:
非晶体:
五、问答
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③ 急求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题或试题!!!
一. 填空题
1.▁▁▁▁国摄影师▁▁▁▁,在188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影放映机。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农业的发展插上了▁▁▁▁▁▁。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具不断▁▁▁▁,生产方式不断▁▁▁▁▁,传统的工业、农业正在走向▁▁▁▁▁▁。
3.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过:好奇心造就▁▁▁▁和▁▁▁▁▁。
4.有幻想,做白日梦,是▁▁▁▁的开始。
5.创造是▁▁▁▁赋予人类的本能。
6.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包括▁▁▁▁,▁▁▁▁,▁▁▁▁,▁▁▁▁。
7.现代化水产养殖被称为▁▁▁▁,大大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
8.▁▁▁▁是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9.▁▁▁▁是常用的通讯方法之一,其特点是▁▁▁▁,▁▁▁▁,▁▁▁▁。
10..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
11.世界遗产分为三类:▁▁▁▁,▁▁▁▁,▁▁▁▁。
12.地球上一共有七个大洲,即
和 。地球上广阔连续的水面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四个大洋: 。其中 的面积最大。
13.▁▁▁▁▁▁▁是世界上身材最小的民族。
14.通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今天,凭借现代▁▁▁▁,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与世界▁▁▁▁▁。
15.古老的▁▁▁▁▁是人类早期辉煌和文明的见证。
16.伟大的文学家▁▁▁说,音乐是开启▁▁▁▁▁▁宝贵的一把钥匙。
17.▁▁▁▁▁被称为旅游王国。
18.请列举法国巴黎的三处代表性建筑:▁▁▁▁▁,▁▁▁▁▁,▁▁▁▁▁。
19."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是▁▁▁▁▁说的。
20.爱迪生是世界上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有近▁▁▁▁▁项。
21.农作物会遇到▁▁▁▁▁,▁▁▁▁▁,▁▁▁▁▁等自然灾害。
22.▁▁▁▁▁的进步为工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3.古时候,人们靠▁▁▁▁▁,▁▁▁▁▁等方式传递信息。
24.寄信是要使用▁▁▁▁▁的信封,并按▁▁▁▁▁书写。
25.最古老的邮政是在▁▁▁▁▁国出现。
26.邮件的种类分为▁▁▁▁▁,▁▁▁▁▁,▁▁▁▁▁,▁▁▁▁▁,▁▁▁▁▁,▁▁▁▁▁。
27.特快专递有▁▁▁▁▁,▁▁▁▁▁等特点。
28.▁▁▁▁▁,▁▁▁▁▁,▁▁▁▁▁,▁▁▁▁▁,▁▁▁▁▁等各种传媒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29.▁▁▁▁▁是古埃及人民的杰作。
30.古巴比伦创造出▁▁▁▁▁文字。
31.18世纪中叶,英国机械师▁▁▁▁▁发明的蒸汽机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2.斯蒂芬逊发明的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的到来。
33.在人类文明的土壤中,盛开着许多用智慧和情感浇灌的“花朵”,不仅有科学技术,还有▁▁▁▁▁,▁▁▁▁▁,▁▁▁▁▁,▁▁▁▁▁等。
34.《▁▁▁▁▁》为后来欧洲寓言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35.我们居住的地球,约▁▁▁▁▁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36.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37.世界上最宽的瀑布是▁▁▁▁▁。
38.▁▁▁▁▁被称为“太平洋上的珍珠”。
39.▁▁▁▁▁是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其中有三件被列为国宝的是:▁▁▁▁▁,▁▁▁▁▁,▁▁▁▁▁。
40.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的在括号中打“╳”)
1.想象力是每个创造的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
2.郁金香是英国的国花。( )
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火车。( )
4.寄信时可以不使用国家统一监制的信封。( )
5.在网络世界里,别人根本不认识你,你可以不遵守规则。( )
6.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发明了地动仪。( )
7.《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潭》。( )
8.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
9.《蒙娜丽莎》是15世纪法国莫奈的作品。( )
10.卢浮宫是世界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
11.玩电脑游戏时,玩家易处于“游戏脑”状态,记忆力减退,易混淆虚拟与现实,易出现极端行为。 ( )
12.世界上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是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 )
13.在网络世界里,别人根本不认识你,你可以不遵守规则。( )
三,选择题
1.上网时,要注意( )
A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是适合们 B网友询问我的地址,电话时,我不告诉他
C我不会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D不浏览不良信息
2.使用通讯工具时,应该做到( )
A接到电话使用礼貌用语 B偷看别人的信件
C爱护公用电话 D关闭网络不良信息
3.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 )
A 袁隆平 B 邓小平 C黄大年
4.每年的12月25日是( )
A 感恩节 B月圆节 C 圣诞节
5.斗牛是( )国的一种娱乐活动。
A西班牙 B美国 C荷兰 D巴西
四.请用连线作答:连一连 你最棒
(1) 哥白尼 地动仪
张衡 日心说
+
牛顿 X 射线
伦琴 有引力定律
莱特兄弟 飞机
祖冲之 圆周率
居里夫人 镭
(2) 维纳斯 法国
《二泉映月》 奥地利
《蓝色多瑙河》 中国
捕鱼节 美国
狂欢节 巴西
感恩节 尼日利亚
五.简答题
1.什么叫农业生产?
2.我们生活在信息世界中,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3.说一说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对你和家人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这个道理。
5.你怎样理解“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这句话?
6.写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六.论述题1.你知道在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吗?为什么要保护文明遗产?
2.晚上八点多了,小亮还有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始了,他忍不住拿起了遥控器......。你认为这样的行为对吗?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3、网络在社会上确实有许多负面影响,一个人如果迷恋上网络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请你用简便的语言论述。
④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复习资料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7、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是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1、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简单机械 举例
杠杆 省力杠杆:开瓶器、切刀、核桃夹、羊角锤等
不省力也不费力 :跷跷板、订书机、天平等
费力杠杆: 筷子、镊子、钓鱼杆等
轮轴: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等
斜面: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楼梯等
12、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定滑轮 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 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但省力
滑轮组 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
13、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车把手 轮轴 车上的螺丝钉 斜面
刹车 杠杆 车轮和车轴 轮轴
大齿轮和小齿轮 轮轴 后架上的弹簧夹 杠杆
车铃的按钮 杠杆 脚蹬 轮轴
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3、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5、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受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6、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拱形的肋骨、贝壳、乌龟的壳、鸡蛋、接近圆形的水果。
7、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中,三角形框架比四边形框架更加稳固,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
8、不容易倾倒的塔结构往往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
9、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1、省力的杠杆有;钳子、撬棍、 开瓶器、拔钉器、钉锤、胡桃夹、独轮车、榨汁器。
费力的杠杆有:钓鱼杆、镊子、火钳、筷子、烤肉夹子。
2、轮轴的应用:螺丝刀、自行车把、辘轮、绞盘、水龙头扭柄、石磨、脚踏板、驾驶盘。
斜面的应用:螺丝钉、螺帽、针、斧头、菜刀、斜坡、S形盘山公路、钉子头。
滑轮的应用:起重机、吊车、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滑轮。
轮轴的作用:(轮轴的轮越大,轴越小),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能越省力。
斜面的作用:省力。(斜面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滑轮组作用:不但能改变力的方向,还能改变力的大小。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3、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定滑轮的作用: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动滑轮的作用: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省力。
1、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 (X)
2、用撬棍撬起重物可以能省力。 (√ )
3、当杠杆平衡时,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就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
4、当杠杆尺两边钩码一样多时,杠杆尺偏向哪边,哪边就省力。 ( √ )
5、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原理。( √)
6、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不同,它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 )
7、 把一重物推到同一个高度,搭的斜面越长越省力。( √ )
8、人的前臂骨是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
9、在做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测试的实验时,通过把纸重叠在一起的方法就能达到增加厚度的目的( X )
10、型钢的抗弯曲能力都比钢条强(X )(P45最后一句)
11、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大大增加。(X)
12、空心管比实心棒的抗弯曲能力强。(X)
⑤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how.asp?id=9119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回[六年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一答单元从小学创造一、单元目标及课时划分○活动目标1.感受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2.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3.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
⑥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还能对诗歌进行简要的赏析,部分学生还可以试着写一写诗。
2、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和新诗的区别,认识一些诗人,增长一些文学常识,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美的欣赏力,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
3、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记录整理等活动,提高学生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诗歌的分类和掌握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
4、通过朗诵表演、展示诗集和原创诗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增长他们的勇气,提高自信心和培养创造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组织搜集诗歌的活动,分类整理的活动和汇报展示活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难点:组织“诗歌朗诵会”;把各人的整理汇编成集;指导学生进行写一写诗。
活动安排:分“搜集诗歌——看”“整理诗歌——抄”“欣赏诗歌——析”“诗歌朗诵——读”“推荐好诗——编”“原创作品——写”“诗歌知识——赛”“综合汇报——展”八个系列,在第十三周和十四
周进行学习活动,每个系列一至二课时,最后在一月份(大约十八或十九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报展示活动。
诗海拾贝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讨论和制订班级活动计划。
3、成立活动小组,制订各小组的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提出学习目标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这节课我们先成立活动小组,制订各小组的活动计划。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三、展示学习成果,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延伸: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
第二课时
活动主题: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活动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激情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2、提出学习目标: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小组合作:读准读通读顺古诗,质疑问难。
2.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展示学习成果。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3、指导朗读: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2)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四、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六、课外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
活动主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2、提出学习目标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
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 小组合作,理解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二)披文悟情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4.在班上有感情朗读展示。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第四课时
活动主题:《太阳的话》《白桦》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提出学习目标
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近现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大批新诗人,新诗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感受它与古诗的不同,我们先来读读《太阳的话》《白桦》这两首诗,了解现代诗的特点。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领略到它不同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展示学习成果
1.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展示自读后《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的发现。
(2)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师生合作,激发知识冲突
1、小组讨论交流:诗歌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五、课外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第五课时
活动主题:搜集诗歌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3.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二、学习成果展示
师生一起回顾中国诗歌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
与诗同行
郭永胞
第八课时
活动主题: 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二、制定活动方案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三、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
四、根据安排表展示
第九课时
活动主题: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目标: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3、培养热爱生活,做生活有心人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3、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尝试写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激发知识冲突
现代诗歌有哪些常用的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2、妙用拟人:
3、运用夸张:
4、运用假设
四、学生尝试写诗,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小组交流,评、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第十课时
活动主题:合作编诗集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活动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
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二、成果展示: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诗集
三、激发知识冲突(诗歌知识竞赛)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如: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4、知识竞赛题型: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5、评出优胜组。
四、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第十一课时
活动主题: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活动目标:学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诗歌的分类朗诵的技巧学习写诗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3、展示自己写的总结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
2、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
⑦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