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古文《推敲》教学反思
《推敲》原文阅读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贰』 不解《朝花夕拾》后记中的文言文
街市复上书店出版的《二十制四孝》,很好啊。然而其中郭巨埋儿这一件事,缺少天理人情,实在不可以效法。……肃州胡文炳”先生作《二百卌孝图》,勇决地删除“郭巨埋儿”案例。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的人,一概从而删除,只是选择其中的正事,而且人人可以做的,分为六个门类。
『叁』 文言文启蒙读本第87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杨生之狗,谢谢啦
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
杨生说:“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行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行人说:“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
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注释
1.爱:喜爱。
2.俱:一同。
3.泽草:低洼的水草之地。
4.觉:醒。
5.方:正。
6.尔:这。
7.暗:黑夜。
8.彻:通,直到。
9.出:使……出来。
10.目:递眼色,使眼神。
11.系:拴。
12.太和:东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
13.广陵:古地名,今江苏扬州市。
14.燎原:指野火旺盛。
15.周章:(急得)团团转。
16.周旋跬(kuǐ)步:意为杨生周围走来走去洒水;跬(kuǐ),半步。
17.却后:过后。
18.畜:饲养。
19.行:行走。
20.止:停止。
21.号:大声喊叫。
22.得:能够。
23.引:伸。
24.顾:回头张望。
25.涸:水干。
原文: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生曰:“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曰:“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杨生之犬》创作东晋,是一篇选编自《搜神后记》的文言文。作者是陶潜。
(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后记扩展阅读
【评析】
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之一,和人类生活有着亲密的关系。正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高中课文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名篇。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设想奇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杨生之狗》中杨生与爱犬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可信,实在令人慨叹不已。
杨生之狗,对主人极尽忠诚,在醉酒的主人昏睡不醒,火势蔓延的危难之际,急中生智,不顾冬月风急水寒,下水湿身,“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一只舍生救主的义犬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愈发高大。
正是杨生的“甚爱怜之,行止与俱”,才有了狗在主人危难之际的赴汤蹈火,因为在狗的世界里,只有忠义,没有出卖与背叛;正是这种“爱怜”,当路人以夺取爱犬相要挟,才有了主人“不得相与,余即无惜”的斩钉截铁,才有了“犬因下头目井,生知其意”的“眉目传情”,心有灵犀,才有了“系之而去”后的“夜走归”的人犬团圆。
《小狗包弟》中描写了人人自危的“文革”时期,一位艺术家受尽折磨又被亲友背弃,可他款待过的隔壁人家的狗却冒着生命危险,去依恋他这个落难的朋友,忍受棒打脚踢。当我们看到唯一充满人情味的这只小狗,最后竟为艺术家哀号、绝食三日凄然死去的时候,不禁泪水涟涟。
狗能有这样的行为、精神,恐怕已经远远超越了无数在现实世界中活着的人吧。在封建时代,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杨生之狗》中的狗竭尽全力,舍身救主,而路人却乘人之危,夺人所爱,那真是人连狗都不如呢。
《宋人画秋葵犬蝶图》
越狱犬——救主人逃生
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记录的“杨生狗”,堪称“灵犬”的代表。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有一年寒冬腊月,杨生喝醉了酒,回家路上走过一片长满了野草的荒郊野地,晕晕乎乎地倒头便睡。恰好附近有人放火烧荒,“风势极盛”,火借风力,顷刻燎原,没多久就逼近了杨生。杨生的狗围着他拼命叫唤,“生醉不觉”。
不远处有一个水洼,狗便跳进去,然后跃出来,再到杨生附近的草丛里打滚,把身上的水洒在上面,“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等到火烧到这里时,自然越不过“水圈”,杨生这才幸免于难。“生醒,方见之”,自然是感动不已,把事迹跟人们一说,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只忠于主人的好狗。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
不久后的一天,杨生半夜出门,一不留神,掉进一口枯井之中,他的狗在井边狂吠了一夜。第二天拂晓,有人从附近经过,听狗叫得奇怪,便赶过来查看究竟,发现了掉落井底的杨生。杨生向他求救:“只要你能救我出去,我定有厚报。”
那人认识杨生,知道他有一条好狗,便说:“你只要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上来。”杨生摇摇头:“这狗对我有救命之恩,不能送你。”那人拔腿就要走。杨生的狗低头向主人叫了两声,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同意了。那人救杨生出了井,把狗拴上牵走了。五天之后的一个深夜,狗狗成功地“越狱”,回到了杨生的家中。
宋人李迪 《犬图》
在干宝的《搜神记》里,记录过一个和“杨生犬”相仿的故事,主人公名叫李信纯,同样是醉卧荒野遭大火,同样是义犬以身湿草丛,不同的是结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李信纯醒后“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睹火踪迹,因尔恸哭”。当地太守听说后感慨道:“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
明代大学士朱国祯在《涌幢小品》里也记载过一则“越狱犬”的故事:某地有个名叫宋儒的人,养了一条大黑狗。这大黑狗有个恶习,经常趁着三更半夜溜出家门去,跑到邻居家的厨房里偷肉吃,三番五次之后,终于被发现。
邻居找到宋儒告状,宋儒一开始还不信,夜里藏在院子里,真的发现大黑狗溜出家门,一会儿工夫叼了一块肉回来,顿时气得不行,天亮以后,将大黑狗牵到狗肉铺子里卖了几百钱。转过天,一大清早宋儒刚刚打开家门,就见大黑狗高兴地扑上来,原来这家伙从屠夫手中逃了回来,“摇尾就儒作乞怜状”。
宋儒心一软,训斥了它一顿,让它今后不许再偷肉吃,然后把它留了下来,将钱退还给狗肉铺子。大黑狗捡了一条命,倒也识相,从此以后哪怕是有人投肉骨头给它,它也不吃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杨生之狗
『肆』 朝花夕拾中的后记里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求翻译
里面那么多篇,都要翻译吗?
我看了,你写的这句的意思大概是:坊间内所刻的《二十四孝》,很好。容但是其中郭巨埋儿子的事,从天理人情方面来看,实在是不可以把它当做学习的对象。
下面是句子中几个字的解释
揆
kuí
①<动>度量;考察。《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之以日,作于楚室。”
【引】<动>揣测;估量。陆机《演连珠》:“临渊~水,而浅深难知。”
②<名>推测;道理。高知几《史通?疑古》:“以古方今,千载一~。”
③<动>管理。《左传?文公十八年》:“以~百事,莫不时序。”
【引】<名>宰相。《晋书?礼志上》:“桓温居~,政由己出。”训xùn
①<动>训诫;教诲。《训俭示康》:“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②<动>训练。《晋书·羊祜传》:“祜缮甲卒,广为戎备训。”
【训典】⒈教导人的常规、法则。⒉先王之书。
【训诂】解释古书字义。与“训”相关的词语 “殊”在这里的意思是“特别,尤其”的意思。
『伍』 游黄山后记文言文翻译
戊午九月初二日,从白岳山榔梅庵出来,到桃源桥。从小桥右边下去,非常陡,这是从前通往黄山的路。走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初四日,走十五里,到汤口镇。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里洗了个澡,柱着拐杖.望着朱砂庵而登。走十里,上黄泥冈,原先在白云里的群峰渐渐地显现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底下。转而到石门峰,越过天都峰之侧是天都峰、莲花峰的两个山顶。它们超越所有的群峰,矗立在半空中。路旁一条岔路往东边上去,是我以前没有到过的地方,便往前跑去,几乎到达天都峰的侧面。又往北面上去,走在石头的隙中。石峰片片夹起,道路在石头中宛转延伸,阻塞的地方就凿开它t陡峭的地方就凿开石阶_间断的地方就架上树木使它连通,悬着的地方就树起了梯子接通,往下面俯看那陡峭的山谷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五色散乱间杂。灿烂得好像绣上了图画。因而想到黄山应当是一生中应该观赏奇景的地方;像这样的奇景,前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觉得畅快又有惭愧。因地势险要当时仆人被阻走在后面,我也不得不停下来不在往上走。一路的奇异景色不知不觉地吸引着我一人前往。登上峰口,只见一个张看翅膀似的庵堂,这便是文珠院,是我往年想登临又没有登临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玉屏峰,两山的秀丽景色尽可用手抚摸。往四面看。奇异的山峰交错排列.山谷纵横交织,黄山真可为最美妙的地方!不是再来。哪里知道有像这样的奇妙遇见游僧澄源到来,兴致非常高。当时已过中午.仆人们刚好也到了。站立在庵堂前指点着两座山峰,庵堂里的僧人说:“天都峰虽然近却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去却路途遥远。今天只适合近看天都。明天登莲花峰顶。”我不同意,决意游览天都峰,携同澄源,、仆人,仍然从峡路下来。到天都峰的侧面,从流石上像蛇一样伏地爬行,攀着草,牵着棘条,石块成堆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旁边陡峭就攀着崖壁,每次到手脚没有放的地方,澄源必定先登上去再倒下来接我。每当想到上来既然是这样,下去又怎么办?最终还是顾及不了那么多了,经过艰险和努力以后,终于到达峰顶。只有一个石顶,石壁立起还有数十丈,澄源在它旁边找路,找到台阶,扶持我登攀.诸峰下伏,只有莲花峰与它不相上下,当时浓雾半兴半止,每一阵雾到来,面对面都看不见,远望莲花各个山峰,大多在雾中。一个人登上天都峰,我到达峰的前面,那雾就移到后面;我越过峰的右边。那雾就从左边出来。松树曲挺纵横;柏树树干大得像手臂,无不平贴在石头上如同苔藓一样,山越高,风也越大,而雾气也来往不定,下看各个山峰不时现出为青翠的高尖山。又不时隐没为银白色的雾海。远望山下.太阳光灿烂.是另外一种天地了。暮色渐浓,我将脚放在前面,手向后带着地.坐着往下滑。到非常险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接我们,渡过险要的地方下到山坳,夜色已合拢来了,又从峡谷经过栈道上去,歇在文殊院。
初五日,天大亮时,从天都峰的中间往北下来两里路,石壁山谷深空。它下面的莲花洞,正与前坑的石笋峰相对,是一处幽静的山坞。告别澄源下山。到前面岔路的旁边,向着莲花峰方向走去。沿着高高的石壁往西边走,路途要经过两次升降,将下百步高的云梯,有条路可以直接登上莲花峰。登上去后,石级没有了,犹疑一阵又下来。隔着山峰的一个僧人高呼着说:“这正是莲花道!”便从石坡的旁边,经过石头的缝隙走去,路小而高陡,峰顶上巨石对峙着,中间空空的像房子。从峰石中踏着层层叠叠的台阶朝上攀登,台阶走完后洞口转向,弯弯曲曲奇诡莫测.如同在楼阁中上下,忘记了是在高出天外的地方。走出大约有一里路.那里有一座茅庐.靠在石头的裂隙中。我们正徘徊着要登上去,先前喊路的那个僧人来了。这个僧人的法号叫凌虚,在这里修了个茅屋,于是互相握着手臂登上顶峰..顶上一块石头,悬着离地面有两丈高。僧人取来梯子渡过去.那顶上十分宽敞。四面望去一片空旷碧青,即使天都峰也要俯首看了。大概这座山峰位居黄山的中部,它独立于在群峰之上,四面的岩壁环绕耸立着。早晨出太阳,云开雾散,耀眼的光芒映照着,一层层发射,令人要大喊、大叫、起舞。就这样过了很久,返回到茅草庵堂。凌虚拿出粥来给我们吃。我喝了一盂,便下到岔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上天门。走三里路后.到炼丹台,沿着台的口子下来。观看玉屏风、三海门各个山峰,全都是从深旷的山坞拨地而起。丹台的一个山岗垂直而立,没有什么奇异高峻的特色.却可以俯视翠微峰的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高耸,上下映照。足以显现瞻仰眺望的奇趣。回来经过平天砸,下后海峰,进入智空庵,与僧人凌虚告别。走了近三里路后,下狮予林,前往石笋砸,到前些年所登过的尖峰上,依靠松树坐着,俯着坞中的山峰石块曲折簇聚,满眼都觉得斑烂美丽,才觉察到匡庐、石门,或者只是有黄山某一种景物与风光,或者缺少黄山景物、风光的某一方面,不像这里的广大丰富与美妙。过了好久.我上到接引崖,下眺望坞中,景色幽暗觉得有些异样,再到山岗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拉着棘草,随坑而下,越下越深,各山峰相互遮蔽。不能一眼看完。等到天已经晚了,返回狮子林。
初六日告别僧人霞光,从山坑向丞相原走去。下来七里路。到白沙岭,霞光又来了,我想看看牌楼石,他惟恐白沙庵没有指路的人,便再一次追上来自告奋勇当我向导。于是一同到岭上去,他指着岭右边的隔坡。那里有石头一丛丛地立着.下面分开而上面并拢.这就是牌楼石。我想跳过坑沿着山涧上去,直接到它的下面。僧人说:“荆棘丛生没有道路.不能走;如果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上这个岭,如果想从仙灯洞前去,不如就从这个岭向东边去。”我听从了他,沿着岭的脊背走。岭横贯在天都峰、莲花峰的北面,非常狭窄,旁边几乎放不下脚,南北都是高高的山峰对映着。岭走完后往北边下去,伸望着右边山峰的罗汉石,圆头秃顶,像两个和尚。下到坑中,越过山涧上去。共四里路,登上仙灯洞。洞口向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僧人在外边修架栈道,里面大而深,依然有大自然的情趣。往南边下去三里远,经过丞相原,这是山中的一块夹地。那个寺庵非常齐整,从四面观察一下没有什么奇异的地方.最后没有进去。又向南沿着山腰走了五里,慢慢下来,山涧中的泉水奔涌翻腾,从石头闯的九个台阶上往下冲泻着,每下一个台阶,就有一个碧青色的深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龙潭。黄山没有倒悬的流水和飞溅的瀑布,只有这个潭。又往下走五里远,经过苦竹滩,转而沿着太平县的道路。向东北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