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
『贰』 初中课外古诗思想感情及赏析
这个你想问的是哪首诗词?因为不同的文章是有不同的背景的意义、寓意的,而所谓的赏析就得从古诗的词句及其背景中去体会,才更深刻。希望你可以把你要问的古诗贴上来。
『叁』 如何做初中课外古诗文赏析,比如赏析古诗感情和手法之
一, 要认识中考的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的目标要求是: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分析常见的考点
分析这几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我们发现,以下是诗词鉴赏的常见考点: 1. 领悟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
诗词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词的情感呢? 一要知人论“诗”,在平时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要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要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如江西考杜甫的《旅夜书怀》,设题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结合试题后面的注释“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而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以及平时对杜甫“一生多难”的身世的了解,再加上诗中“独”、“老”、“病”、“沙鸥”等意象,得出“全诗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失意等)的情怀”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又如云南省2007年的中考题第10题:阅读“【隋】江总《长安九日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其题设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诗歌的内容,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又开了几朵,表面诗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因此,这首诗也就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 明白这首诗或词究竟写了些什么?概括其要点。 怎样概括内容要点呢?一要学会寻找“诗眼”;二要分析层次关系;三要认真审读题目。 如山东高青考范仲淹的《渔家傲》,设题为: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片写 _________ ,下片写 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浓郁。通过分析上阕可以发现,“异”字便是“词眼”,如再追问一句,什么“异”?边塞之秋色也。阅读下片亦可发现,下片从上片的写景转到写人了,也追问一句,写人的什么?边塞将士的浓郁思乡之情也。上下片的层次关系是先写景后抒情。 3. 描绘诗词中的精彩画面。
古典诗词都是用极少的语言去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因而含蓄便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而今人对古诗词的解读,又必须把那种悠悠不尽之意还原出来,才能领悟其精妙,所以通过再造想像去描绘古诗词中的画面便是很流行的考题了,怎样描绘画面呢?一要激发想象,二要生动表达。在平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词,有意识地调动激发自己的想像。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必须闭上眼睛,想像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4. 谈读了诗词后的感受或启发。
读一首好诗,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美感和享受,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一种人生的启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古典诗词所具有的这种教化功能,也是命题者常常举起的一面大旗。如:浙江金华考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设题为: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回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先读后感。如诗中“不畏”和“最高层”是产生感受的关键性词语。据此,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的哲理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对她却十分青睐。解答这种题目的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一是写景方法(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二是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三是词语锤炼。然后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即可。 如江苏盐城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设题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角度一)。也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角度二)。还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角度三)。
总之,中考诗词鉴赏题,只要掌握了诗词的知识点和懂得诗词鉴赏的技巧,要拿到高分也不是难事。
如何做诗歌鉴赏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考纲》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为鉴赏材料的古代诗歌(包括词、曲)是浅易的而不是艰深的、晦涩的、争议大而莫衷一是的;它不会有太多的典故(有,也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对背景材料也不会作过多的了解;它篇幅短小,诗当是绝句或律诗,词当是在中调以下,曲当是小令;它应当是文质皆美的、脍炙人口的或蕴含哲理的;鉴赏的重点是形象、语言、技巧和思想。 命题的方式一般是2~3个小题。题型可能会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包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2002年高考试题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寓含的意义,又如“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王杨卢骆”指哪四个人,“当时体”怎样讲,等等;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写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认知,如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什么主题;还包括对诗歌风格(豪放、婉约)等、感情情基调(清幽、闲适、愤懑、惆怅)等的认知。另外一类是对所给的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它要求考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也可以要求对内容进行评价,字数在100字左右。还的一类是给两首写作内容相近的诗,要求比较它们的优劣。 2002年北京高考题就是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说说王诗比畅诗更胜一筹的原因。当然具体的题型可能有些小的变化,但大的方面却是不会变的。 其次谈谈做诗歌鉴别题的一般操作过程。 1、仔细审读题干,明确命题指向 鉴赏诗歌难免“见仁见智”,考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这既符合
阅读文学作品的规律,又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但高考作为选择性考试又的自身的特点,定会对题目作必要的限制。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对诗歌某一方面设问,还是对诗歌综合要求进行整体鉴赏评价?2002年高考全国卷就只对李白的绝句中的“折柳”设问,而北京卷则要求对王之涣和畅当的两首同题诗《登鹳雀楼》作整体比较,说明王诗更胜一筹的原因。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不能粗心大意,答非所问。
2、把握诗歌主旨,选准赏析目标
作为高考试题的诗歌不会太艰深,不会让许多考生都读不懂(同学们要注意的倒是另一 种倾向,人为拔高,发掘微言大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所选材料内涵一定较为丰富,呈多角度、多侧面的特点,能给考生提供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作题时应在基本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迅速确定你的赏析点。赏析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就思想内容而言,一般可从以下8方面确定赏析点:⑴ 爱国主义,反抗异族入侵;⑵ 谴责暴君暴政;⑶ 谴责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⑷ 关心、同情民族疾苦;⑸ 表现作者自身的高尚情操;⑹ 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⑺ 热爱自然、讴歌大好河山;⑻ 蕴含哲理,启迪人生。从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赏析则可以着重从以下8方面考虑确定赏析点:⑴ 诗中有画(色彩搭配、点面结合、动静结合、高低错落等);⑵ 情景交融(以景写情、以情写景、情为景生、景为情染等);⑶ 对比映衬(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⑷ 巧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⑸ 形象鲜明(这形象既指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也指从诗人自身的形象);⑹ 含蓄蕴藉,意在言外;⑺ 语言特点(清新、淡雅、明快、含蓄、绚丽、热烈、凝重、沉郁等);⑻ 创作风格(豪放、婉约,田园诗、边塞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3、咀嚼推敲作品,着力分析评价
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最易犯的毛病有二:一是泛泛而论,架空分析;一是逐句解释 或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这都是明显违背诗歌鉴赏要求的。因此,必须在“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上作文章。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日积月累,鉴赏能力定会提高。 4、精心组织语言,通达准确规范
诗歌鉴赏由客观性选择题变成主观性表述题,对考生语言能力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诗 歌的语言是精练形象的,鉴赏诗歌的文字如果干瘪无味,必然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应当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文采。而语言表达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所以须在平时多揣摩、常借鉴、勤动笔。在写诗歌鉴赏文字的时候掌握平时语文学习中遇到过的一些套语也有一定帮助。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着一x字境界全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铺垫映衬”“卒章显志”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字评论中常用的话并非随处可用的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生搬硬套,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最后再说一说做诗歌鉴赏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同学们借鉴使用。
(一)知人论世,注重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尽管用作高考鉴赏材料的诗歌对背景材料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对一些中学生必须了解的著名诗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则不能不了解。比如,杜甫是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正值安史之乱;陆游、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王维、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园诗人等。如果出现一些同学们不了解而在鉴赏时必然涉及的背景资料,就一定会有注释,在阅览时不能忽略。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如果不了解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叛军进入长安之后,“国破”“烽火”的含义,“感”什么“时”,“恨”什么“别”都难以落实,对全诗的主旨就更难把握了。
『肆』 求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鉴赏(就是每一首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
这个网站。
『伍』 初中语文画面感强的诗句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赏析】苍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摇荡,雄伟壮观。突兀耸立的山岛跃入眼帘,山岛之上百草丰美,树木葱茏。秋风阵阵袭来,海面上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气势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实景描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大海的宏伟气象。“日月之行„„”是虚景描写,运用想象手法,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赏析】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第二联中“平”“阔”“正”“悬”用得好。“平”与“阔”是说春潮涌动,江水浩荡。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就显得宽阔,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写帆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正”则显示了风既顺且和的特点,这样帆才能悬,这句写景极为传神。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赏析】湖中春水初生几乎与岸平。远远的天边白云低垂,与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歌唱鸣叫,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忙碌碌。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运用对偶、拟人手法描写早春美丽景色。“争”字具有拟人的意味,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鸣叫。“啄”字则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忙碌碌的景象,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陆』 初中语文的所有古诗以及赏析
工作量很大。
没有。
谢谢
『柒』 初中课内语文古诗文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解释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有《樊川文集》。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一份难得的沉重----《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意踌躇”,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退隐,对于张养浩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国家需要他时,百姓有了灾难的时候,他不顾自己年已六十,仍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不再为个人的命运忧虑,不再为官场的险恶所吓倒,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民于灾难的路途。他的感情与思想一下子便从"五柳庄"的桃花源里跳了出来,全身心地倾注到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上。救灾期间,他"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赢得了"满城都道好官人"([中吕·喜春来])的美誉,并且,他一路写下了许多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优秀之作,其中用[中吕·山坡羊]曲调写下的九首怀古曲,成为不朽之作。这九首曲中,最有名的是《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于作者目睹了人民的灾难,故而在路经潼关之时,追古抚今,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难,对壮观之景、帝王功业,并无赞美之情,而是将历史的兴亡与百姓的灾难联系了起来,表达了深刻的主题。特别是最后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议论结尾,发表了自己的历史见解,发聋振聩,说明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从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曲家之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阙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张养浩的这只曲子,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精警深刻,醒人耳目。[山坡羊]的另一首《骊山怀古》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以"骊山怀古"为题,回顾了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最后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结尾,显示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今天的赢家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谁能保证他不是明天的输家呢?如此看来,这输输赢赢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强烈而又冷静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北邙山怀古》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扌不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张养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除了怀古组曲外,还用了一系列反映当时赈灾过程的作品,如[中吕·喜春来]: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得白发满头新。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作者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特色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捌』 初中诗歌中类型及感情手法
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古诗词鉴赏详解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赏析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已出现多年,但笔者参加了几年本地中考阅卷工作,在古诗词赏析题的判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得分不太理想。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诗词赏析题的特点,没有掌握有关解题技巧,尤其是解答主观题找不到思路。其实,这类题有很多规律可循,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词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分析。
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诗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表达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按题材可分为写景(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写景诗的寄情山水、民生诗的忧国忧民、边塞诗的奋勇报国、咏史诗的吊古伤今、送别情的思念劝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等。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第三,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第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使形象更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代为使表达含蓄,如“应是绿肥红瘦”;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典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到铺陈、象征等手法。描写方式则有:细节描写,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动静结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虚实结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寓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等。有时还运用其他技巧:反衬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联想想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