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看初中语文

看初中语文

发布时间:2020-12-20 23:28:57

A. 求以《回看初中语文教科书》为题的作文,600字左右.

亲爱的语文教科书:
你好!
很奇怪——我为什么喜欢你?连我自已也无法解释得清楚。——只是,当谈到“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个话题时,的确,唯有你,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虽然不明白——却不得不承认,我爱你,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我总想时刻见到你,触摸你。真是“一日不见,便会如隔三秋”。——以至于,你让我茶饭不思,甚至坐卧不安……
也许——是因为:从你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万里雪飘”;听到了“雨的诉说”;领略到了“名人演说”的风采;体味到了“家书”中的殷殷父子情;在鲁迅的“故乡”,我认识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孤独之旅”中,我与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孤独的杜小康一起,在一场场暴风雨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懂得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你,集众家之所长,让一篇篇课文成为一道道精神美味,散发着春天的芬芳,让我能够尽情享受;你的每一次综合性学习,都宛如一次精神的探险,让我流连忘返……
探险!对,学习你,犹如艰辛的探险,也好像愉悦的旅行——当我踏上学习之旅时,便尽情享受着你所带来的风景。真是生活有多么广阔,你的胸怀就有多么宽广。由此,我仿佛看到了你的神奇,——不知你是用什么魔力将大千世界的精华浓缩到自已的身体里,你的血液里流淌着诗人们吟唱的关于母亲和大海的颂歌;你的心脏里跳动着冰心、海伦凯勒对生命本质的探讨;你的骨髓里演绎着孔乙已,范进,奥楚蔑洛夫的戏剧人生……
嗬,多么有内涵的你呀!
我爱你,也许是因为——你的与众不同,你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不像其它书的内容单一。我欣赏《水浒》中梁山好汉们的反抗精神;也赞赏《简爱》中简爱富于激情;喜欢“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到天南地北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还喜欢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
你——只有你,是我唯一的挚爱。
无论在课堂上,抑或是生活中,我想——我都早已离不开你——因为,每天我得从你身上吸取养分。昨日,你让我懂得了勇敢,顽强;今天,你让我收获了自信,乐观;明天,你会让我获得更多,更多……
由此看来,我真的不能没有你!最后,我想向你表达诚挚的谢意!是你,让我做到“开卷,有益”;是你,让我领略到学习之旅的无限风光;是你,让我展示了自已的才华;是你,让我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朋友,你是否明白我的最爱了吧!
谢谢你,我亲爱的语文教科书,我以后定会更加爱你!——你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有现代科技的“投影”;你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挚友……
我坚信,你会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直到永远……
此致
敬礼!
挚爱你的初中生

B. 看看初中语文和小学的区别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小升初衔接。明确初中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初中也轻松学习。那么,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整理主要发现有以下5点不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古诗文大量出现。在选文上更加注重文言课文和古代诗词的收录,今后的中考语文卷也必将在这两个方面大做文章。在小学的语文课文学习中古诗文很少出现,只在课后的日积月累部分零星的出现一些古诗句要求学生积累,而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大量出现,古诗句背诵鉴赏成为教学的重点,在初中平时单元考试和中考时候,古诗文部分分值占到接近40分,这对于刚入初中的孩子来说文言文的积累和学习至关重要。
2、文学作品比例大增。在现代文选文上更倾向于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篇幅普遍较长,文学化趋向明显。中外古今名著大量出现,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考查不会像小学时候简单的文学常识填空而是对于文化典籍内容的细节考查与理解,难度增加不少,不仅考查记忆能力还会考查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中学阶段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与小学教学的区别在于小学阶段重在趣味性和记忆背诵,考试时候只要把老师所讲过的内容要点识记就行,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理解能力,更侧重学生自由思想和情感的培养。初入初中的孩子在这方面尤其要做好准备,学习的方式和学校老师的要求都会做较大的变化的。
3、作文更加注重真话、实话、心里话,反对假话、空话、套话。作文形式更趋向于开放、宽泛、灵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和充分展示才情的空间。在作文的题材、内容、语言、字数等要求方面与小学有较大差别。
4、学习方式更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老师在课堂将会少讲,更多的时间将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写、多背、多思考、多讨论。如果学生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面做好调整,进入初中学习后成绩会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5、语文评价的内容将以能力立意为主,更趋向于大语文的范畴,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叫鱼与学习(学习王站)觉得虽然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有这些不同,但是毕竟一脉相承,都是要共同认真对待的。

C. 我想看初中的语文书。

你可以到网上下载电子文书

D. 第四问:如何看初中语文学习的特殊性

一、“学“与“考”的差别 初中语文学科的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学考脱节”倾向。学的时候,是以课文为中心,以单元主题为贯穿,侧重口头赏析,时限宽松。考的时候,则是考题类型为中心(详见第三问),以能力考查为贯穿(记、诵、读、写),侧重书面表达,时限严格。进一步说来,“学“与“考”的差异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象差异。语文课的学习对象是课文,主要集中在课文的字词讲解、文学鉴赏、思想分析上,大家一脉相承,前后贯穿。语文考试的对象则是不同类型的考题,大家相对独立,各据一方,作文是一套考法,阅读是一套考法。总之,语文课更注重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考试则更看重语文能力的分项检测。 二是表述差异。语文课以口头表达为主,注重语言的及时性和交流感。语文考试则以书面表达为主,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这也就是一部分学生平时语言表达流畅,而语文考试却成绩平平的原因。 三是时限差异。语文课时限宽松,以精读为主。语文考试时限严格,以泛读为主。平时的语文学习,一般提倡精读沉思,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旦面临考试,则存在一定问题。 相对于小学语文的“学考一致”(小学语文的学习对象和考试对象较为一致,均以字词识记和基本表达为主),初中语文则由于思想性的不断增强和考题类型的分类深化,而显现出更明显的“学考脱节”趋势,这是一部分学生初中语文滑坡的原因所在。二、“学”与“考”的步调 上述“考”与“学”的差别,是否意味着,语文应试的培训越早进行越好呢? 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我的总体看法是,语文不要急于培优。 正是由于“学考脱节”的现象一定存在,所以,语文成绩的体现更依赖考题命制的方向。例如,在初中三年里,初一阶段的语文,是偏“小学化”的。武汉市内,除极个别学校从初一就开始按照中考模式进行语文应试的引导外,多数学校还是在立足课本,进行常规教学和阶段性检测。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初一年级的各阶段性语文考试中,各校命题重点不尽一致,考试题型也不太稳定,特别是作文和阅读,与初三的应试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举个例子,初一阶段,不少学校还在考半命题作文、考写作记叙文。但这些考查方式在初三都会烟消云散——半命题是初三中考调考的冷门题型,近几年基本没考过;记叙文写作,更是初三作文写作的非主流体裁。为了迎合一些短暂的、阶段性的考试要求,而过早进行应试培训,值得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我的建议是,“学”与“考”的步调要保持适当节奏,不宜过慢或过快。除非你的孩子在初一阶段学有余力,或是语文掉得十分厉害,否则,我建议还是先搞好数理化,语文应试从初二开始抓足矣。尤其对于语文基础不错,或是学校语文应试抓得较紧的学生,初二上学期结束后开始也不晚。 以上为一家之见,仅供大家参考。

E. 初中语文,都来看看

1.“爷爷,我没有孩子,只有一对老人,你租给我吧。”(就是从2中得到启发,触类旁通啊~)

2.中国人这么注重吃,人口又多,总有一天会把中国吃穷的

F. 初中必看语文书籍

初中语文教师必看书籍篇一: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语文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版。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XX年版。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XX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XX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XX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XX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XX年版。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G. 怎么学好初中语文阅读

从小学开始,语文数学英语就是一直都在学习的,我们真的能学好吗,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专候都很迷茫,怎么属才可以把初中语文学习的更好呢?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这么困难,让孩子们都望而却步吗?

一、基础默写,不能除出错

语文考试中虽然默写占比不大,但是往往1分就会在考试中失利,老师说1分1操场,这句话绝不是开玩笑,我们要重视这些默写,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会帮助我们在考试时靠细节取胜.

二、作文题百变,找到新思路


语文考试最重要的就是作文,也是考试中最重要,占分最高的部分,学生们都会比较重视.可能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作文大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完全猜对老师要考的题目,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去在不同中找相同.往往很多时候都是可以从中获取灵感,从而写出漂亮的文章.

H. 初中语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的含义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记叙、说明、描写)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与之对应的还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记叙文都属于散文范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又属于另外一种分类方式了,这其中有这分类交错的现象。譬如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写,也可以以其他的体裁来写。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4、.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5.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6.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叙述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7.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8.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9.叙述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0.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词或短语。
11、叙述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动作和感情,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如冰心的《谈生命〉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
(4)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卖蟹》
(5)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
16、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17、“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句子的特点(修辞、手法)
(2)位置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关键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18.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0、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2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3、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间接(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等)
24、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境;社会环境点示背景,衬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25、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赏析特点词语
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 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 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 开门见山、逐层推进、 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 、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常见思想感情 迷恋 留恋 思念 忧愁 悲愤 辛酸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喜悦 仰慕 激愤 空虚 郁闷 热情洋溢
壮志凌云 忧国忧民 追慕 讽刺 反抗 奋发向上 消极避世 同情 关怀 控诉 颓废
常见景物特点 恬静 安谧 和平 壮阔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幽静 肃杀 荒寒 瑰丽 虚幻 飘渺 凄惨 萧条 繁华热闹
风格特点 朴素自然 豪放飘逸 浓郁顿挫 雄健高昂 悲壮苍凉 超脱世俗 缠绵悱侧 激昂澎湃
语言特点 言简意赅 通俗自然 简练 洗炼 含蓄隽永 内涵丰富 平中见奇 清新质朴 琅琅上口 音韵和谐 明白晓畅 清新、自然、朴素
豪放俊逸 沉郁顿挫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委婉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平实 直白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又见面了,不错吧

I. 学好初中语文看什么书比较好

很简单,议论文看鲁迅的最有效果。
散文看冰心的。叙事带言情的围城不错。
总的来内说,看书只是一种学容习的方式。
想要写出高分作文,态度至关重要。
无论什么作者他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情应该是激动的,充满激情的。
他对自己的思路应该是在兴奋状态的。
所以说,想要写好作文的唯一方法就是常常练笔。
至于你说的题材,常常留心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或许会有点效果。
还有就是看看意林和读者吧。
努力吧!@~

阅读全文

与看初中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