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一上册语文,论语12章的意思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子曰:“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B. 初中语文考试满分一百二平均分是多少
这个没法讲,看你的这个平均跟谁比 跟别的班比的话: 如果其他版班级最高的平均分是85另一个班权平均分最高70 你们班的平均分很高
如果你是个人的话,在你所有语文考试中的平均分是83.3 绝对不高!
C.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论语十二则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为政以德》
问题一、不矛盾.文中有很多言论可看出孔子是认识到富民(使民富)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这一“富民、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可见,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拥护,失去百姓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条件.
问题二、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其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朱熹对“均”的解释是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问题三、区别: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知其不可而为之》
问题一、答:“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想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问题二、答:“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仁者爱人》
问题一、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①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③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问题二、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墨子的兼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问题三:这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诲人不倦》
一、“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二、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如11.22章,讲了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讲了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
三、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沂水春风》
一、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幅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在这几种解释中,较有说服力的是前两种.)
二、略
三、(1)人物神情风貌:1)子路直率鲁莽、争强好胜、勇于任事2)冉有的谦虚3)公西华的谦退4)曾点的悠闲自在,淡泊从容,如闲云野鹤5)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
(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
《克己复礼》
问题一、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所以说 仁是礼的内核.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8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问题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问题三、这种倒装的方式,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君子之风》
问题一、以7.16章和7.19章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问题二、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问题三、(略)
《周而不比》
一、“之”理解为晏子,“久而敬之”理解为“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晏子)”更合理.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二、略
三、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
《高山仰止》
一、略
二、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会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后毫不掩饰地面路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
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
三、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中庸之道》
一、“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二、孔子贯彻中庸之道的表现:
一课16.1章:均无贫 五课4.15章、5.12章:忠恕之道
六课12.8章:文质关系 八课2.14章:周饿日不比
八课15.22章:群而不党 八课4.26章: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矣
八课14.34章:以直报怨 十一课11.22章: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三、可以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回答.
《中庸之道》(这些问题是补充的,试卷上没这些问题)
1、结合13.21章,思考:孔子认为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为什么?
答: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符合中庸之道,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2、结合1.12章,思考:孔子认为礼的运用,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答:孔子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和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和谐和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
3、结合13.23章,思考:孔子主张“和为贵”,但又强调“和而不同”,两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彼此混合在一起,从而失去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所以,“和”是解决彼此间分歧而达到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彼此的特性和独立地位.
D. 人教版初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治者尊为“圣人”。
E. 初中课文论语十二则
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初中语文12扩展阅读: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
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
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F.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精编12本有哪些
1、西游记 (吴承恩抄)
2、水浒传 (施袭耐庵)
3、朝花夕拾 (鲁迅)
4、骆驼祥子 (老舍)
5、繁星·春水 (冰心)
6、鲁滨孙漂流记 (英国 笛福)
7、格列佛游记 (英国 斯威夫特)
8、名人传 (法国 罗曼·罗兰)
9、童年 (俄国 高尔基)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共有十本,没有十二本
G. 初中语文必读12本课外书下载
已发送,两套打包。一套txt格式,一套电子书格式。14M, 查收。
H. 初中语文 论语十二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 孔子说:“学习新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就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就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或颜回却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不遵守合宜的道德行为而(或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的显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当中了。”
I. 哪位同学能把人教版初中语文所有的名著导读书目列给我共十二本,谢谢。
三国演义 西游记 骆驼祥子 繁星 春水 朝花夕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滨逊漂流记 名人传 童年 格列佛游记 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