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平凹在初中课本里的文章的名字
一颗小桃树
http://wenku..com/view/094ae4fdaef8941ea76e0555.html
2. 郭沫若的什么作品入选过初中课本
《雷电颂》、《静夜》、《天上的街市》等。
1、《雷电颂》
《雷电颂》是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郭沫若,该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在日本大敌当前之时,尽管积极抗日,却还不忘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手法,批判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2、《静夜》
《静夜》是现代诗人郭沫若于1921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借此表达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写得清幽、典雅,静谧,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天上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初中语文入选扩展阅读:
郭沫若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是创造社的骨干成员。
后又发表诗集《星空》《恢复》等。抗战期间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诗文。
1949年后,郭沫若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等职。
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潮汐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等。
3.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入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1)《少年闰土》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社戏》
(4)《阿长和<山海经>》
(5)《鲁迅自传》
(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7)《故乡》
(8)《藤野先生》
(9)《孔乙己》
4. 《孟子》中有哪些篇章入选了小学或中学语文教材
高中和初中课文选自《孟子》的有:《寡人之于国也》,《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请问人教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分别入选了李白的多少诗歌有哪些万分感谢!
小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滩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3\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初中:
1\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4\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高中:
1\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2\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3\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4\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6. 冰心选入中学课本的作品有哪些
荷叶母亲、纸船——寄母亲、谈生命等。
1、《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散文诗两首>>的第二首。
2、《纸船——寄母亲》是现代诗人冰心的一首现代诗,写于1923年。这首诗歌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总体基调欢快,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托物育情,赋于纸船特别的含义,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谈生命》是现代作家冰心创作的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此文中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物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人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去认识生命的真谛。
《谈生命》被选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课文。
(6)初中语文入选扩展阅读:
冰心的其他作品:《超人》、《闲情》、《繁星·春水》、《往事》、《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去国》、《平绥沿线旅行记》等。
1、《超人》
是冰心老人1921年在《小说月报》的第12卷第4号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一开篇便指明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和人没交际,亦不爱带一点生气的东西。
2、《繁星》
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7. 史铁生的散文《》曾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初次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在人民教内育出版社(下简容称“人教社”)2000年初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上,原本七节的篇幅仅剩前两节,作为以“分析评价”为训练重点的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自读性文章而出现的;人教社200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则把《我与地坛》提到第一册第二单元之上,使它成为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阶段的第7篇课文。除此之外,人教社出版的另一种专门为重点高中编写的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必修)·现代文选读》也选入了《我与地坛》,将其编在上册的泛读部分中,而且所选篇幅多出了第三节和最后一节
8. 鲁迅有哪些文章选入中学课本分别选自哪
1、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简介: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2、七年级下册《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简介:
《社戏》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3、七年级下册《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简介:
《风筝》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4、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简介:
《藤野先生》这篇文字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5、九年级上册《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简介: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6、九年级下册《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
简介:
《孔乙己》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9. 余光中入选人教初中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有哪些
乡愁
10. 梁晓声哪些作品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慈母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