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成语常被误用100例

初中语文成语常被误用100例

发布时间:2020-12-20 14:55:28

⑴ 中考常见成语误用100例

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资料来自网络

⑵ 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

漫不经心
màn来bùjīngxīn
[释义自] 漫:随便;不受约束;经心:在意;留心。说话办事不用心考虑;随随便便;不在乎。
[语出] 明·朱国祯《诵幢小品·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漫;不能写作“谩”或“慢”;经;不能写作“精”。
[近义] 掉以轻心 漠不关心
[反义]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⑶ 常被误用的成语有哪些能举例子吗

经常被误用的成语

1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

5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

7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 鼎力相助;敬词,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

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没有文化”,贬义词。

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24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26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
29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0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
35 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37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4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4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4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4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4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4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4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
48、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4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50、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51、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2、一发而不可收: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
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⑷ 10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

①万人空巷:形容盛大集会或轰动一时的情景;②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内形式不改内容,贬义容;③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客套话;④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工作生活中,成语被误用的情况不在少数。

⑸ 常见成语误用例说

常见成语误用的例子:

空穴来风:

本义是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版完全没有权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但现在很多人把这个词的意思理解为“完全没有根据”。

正确用法:

错误用法:

⑹ 100个最常被误用的成语

http://wenku..com/link?url=g8l4NSXUURWwVI-4nqWmyC86HD-XcyQ13D6kS

⑺ 常见成语误用的几种形式

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成语的正确使用也已成为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而对成语的运用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求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如果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会提高我们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

那么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呢?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抓好关键,关键是要能识别“误用”成语,拨云见日。误用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主观臆断,缘文生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只根据字面牵强附会,生吞活剥地简单地理解成语的涵义,结果导致这些成语大大背离了本意,甚至驴唇不对马嘴,比如“七月流火”本指“天气转凉”很多时候都被误理解为 “盛夏时节,天上下火”; “屡试不爽”──多数情况误认为“没有成功,其实意为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有每每都成功的意思。而成语突出的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在使用时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了解其本质的内涵,不能简单从字面了解大意,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不然就很容易产生错误。
例1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2011年浙江省余姚市)
例2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
例3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2011年湖南省郴州市)
例1中“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近似于不敢苟同、满不在乎 。而在这里应该是指老师不把它放在心上,应该用“不以为意 ”
例2中“味同嚼蜡”是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近似平淡无味、兴味索然。
例3 中“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近似穿凿附会、望文生义。
二、 前后重复,画蛇添足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就要和句中其他词语相搭配,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进而造成使用失当。而那种比较隐蔽的语意重复–不表现为字面上的重复,是成语使用中的一种常见而疑难的错误类型。学生在解答成语辨析题时需要观其形、明其义,辨其用法,联系语境,考虑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否有意义重复的现象。
例1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遭遇着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做好抗旱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2011年湖北省黄冈市)
例2 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201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例1中“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而在句中本来已含有生活的意思,造成前后语意上的重复。
例2中的“翻来覆去”是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也形容来回翻动,多指睡不着觉。在这里与“好几遍”语意上重复。
三、 不合逻辑,自相矛盾
在成语运用中,成语自身意义尽管准确,但它有时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致,因而造成句子前后意思自相矛盾。
例1 放学后,山村的校园里人已经很少了,真是人声鼎沸。(2011年云南省德宏州)
例2 他性格孤傲,常常妄自菲薄,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2011年云南省曲靖市)
例3 小王在李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一篇文章,可谓是妙笔生花。(2011年广东省肇庆市)
例1中的“人声鼎沸”通常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用在这里,前后矛盾,不恰当。
例2中的“妄自菲薄”的意思是随便看轻自己,与“孤傲”、“自负”相矛盾。
例3中的“妙笔生花”是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而小王的文章是在帮助下才完成的,前后意思自相矛盾。
四、 功能混乱,张冠李戴
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假如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
例1 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2011年江苏无锡市)
例2 有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儿童沉迷在网吧里,浪费了时光,荒废了学业,真让人痛惜。(2011年广东省梅州市)
例3 在王平同学上次作文时因用词不当丢了丑以后,我决心吃一堑,长一智,苦下功夫遣词造句,一定不要犯他那样的错。?摇?摇(2011年四川省遂宁市)
例1中的“守株待兔”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例2中的“风华正茂”是指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用来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适用于形容儿童。
例3中的“吃一堑,长一智”是经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分智慧的意思,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不是指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所以使用有误。
五、 不辨色彩,不合语境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谦敬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谦敬色彩上分为谦辞和敬辞。在使用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1. 褒贬误用,情感错位
成语是有感情色彩的,使用成语时,须要使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语境褒则褒,语境贬则贬,中性语境则使用中性词,否则会造成误用,比如“粉墨登场”多数情况误认为“出台”“上场”,误当褒义词,其实这个成语是贬义词,表示讥讽,用来讽刺某些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例1 近阶段,毒黄瓜、瘦肉精、塑化剂……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惴惴不安。(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例2 “我读经典”系列读书活动深受我市青少年欢迎,同学们趋之若鹜,从中吸取文化精髓。(2011年湖南省益阳市)
例3 为迎接中国——亚欧博览会这一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的重要展会,我市召开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决定投资10亿元,力争让首府改头换面,发生巨大变化。(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市)
例1中的“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此处不合语境,感情色彩有误。
例2中的“趋之若鹜”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是贬义词,不适合此时的语境色彩。
例3中的“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用在这里不舍适。
2. 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成语同样也有谦敬色彩。谦辞是向人表示谦卑和自谦的一类词语,敬辞是向人表示尊重和恭敬的一类词语。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敝帚自珍”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所以在遣词用句的时候要注意得体有礼,对别人要敬,对自己要谦,要让词语的谦敬色彩与语境保持协调一致。
例1 何可欣在比赛中失误意外掉杠,比赛结束后潸然泪下,她的队友宽慰她说:“没关系,大家相信你的实力。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大家都会鼎力相助的。”
例2 下面,我们就欢迎王市长作抛砖引玉的重要指示。
例3 李明祝贺习作发表的张凯说:“你续写《祥林嫂》真是狗尾续貂!”
例1 中的“鼎力相助”敬辞,指别人的大力相助。
例2中的“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是谦辞。
例3中的“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是谦辞。
从各地中成语考查来看,中考考虽然从不同的侧面考查了成语运用,但归纳起来还是集中在固定的几个方面。成语误用现象在实际生活应用中非常普遍,并且考生在此也经常失分。所以,以2011年中考成语考查为例,谈谈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⑻ 容易用错的成语100个

1、万人空巷

读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释义: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译文:家家户户都走出家门,看明朝的潮水。

误用:很多人都会把万人空巷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人,比如:这条巷子真的是万人空巷,一个人都没有。这是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的用法。

2、登堂入室

拼音:dēng táng rù shì

释义: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

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3、七月流火

读音:qī yuè liú huǒ

释义:意思是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译文: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误用:常被理解为七月骄阳似火。

4、望其项背

拼音:wàng qí xiàng bèi

释义: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但通常以否定句表示与“望”的对象有一定差距。

出处: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译文:表达论述的卓越雄伟,真的可以与诗书六艺相比,不是后代写文章的人能够赶得上的。

误用:常被误认为是“赶不上”。

5、首当其冲

读音:shǒu dāng qí chōng

释义:意思是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

出处: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译文:我听说周朝在没落的朝代,百姓的尸体都僵硬在地上,地上的血流千里,我曾经不以为然,谁能想到如今身当其冲,反而最先受到攻击。

误用:常被误用替代“首先”。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成语常被误用100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