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学属于初中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吗
现在课程标准代替了多年实行的教学大纲,名称变了内容变化也很大,以语文学科为例请参考以下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语文
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它
和语文学科是同时产生的,不过起初比较简单,只能算是雏形。20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
育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当时叫国语、国文)“教学大纲”(当时称作
“课程纲要”)。新中国成立5O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了7次比较大的变迁,了解
这一点,对于理解半个世纪来语文教学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语文教改的
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开始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
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名义写的两个
《编辑大意》,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
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
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
《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
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针
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
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
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
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大纲富有远
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
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
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
的影响。不足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
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大纲提出的
“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选材标准,要求语文知识教学力求“精要、好
懂、好用”,教学要“提倡启发式”等,在拨乱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
的限制,这个大纲比较粗糙,而且带有明显的“左”的余味,如一再强调“政治标准第一”
等。1980年,就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大纲的面貌,并且第
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
求。
2.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题
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有两个问版题:1、成分残权缺;2、词序不当。
修改为:
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的做法】,有利于更多人【了解】和【研究】国学。
3. 学习古文有什么好处
从网络语言看文言文的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可能听不懂古人说话的语音,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我们可以读《诗》,读《史》……
经常在BBS潜水,我才意识到了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文言文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将书面语和口头语剥离。文言文简约、韵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充分发挥了汉字六书构词的特点,文言文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随着白话文的推广,文言文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大家可能会看到,每一年《现代汉语大字典》都会说收录了多少多少新词,但是,这样的速度在火热的BBS和博客时代是多么的落伍。如果是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上网或者平时不怎么上网、甚至不上网的人们如果来看BBS,恐怕有很多地方会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如:顶、沙发、斑竹、JJYY、BT……
以BBS为代表的网络因为身份的隐匿性和言论的相对自由使得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除了部分精髓,大多数低俗无聊的语言充斥着网络,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庸俗化。
网络咨迅的快速及时使大多数人可以很快的对咨迅进行迅速的反馈,当然速度(也包括键盘输入和习惯的手写的速度差别)带来的缺失就是人为简化、校对的缺乏和缩写流行,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快餐化。
使用网络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富于朝气和创新,敢于蔑视权威和传统,所以不会苛守固定的模式和路子,可以把任何新事物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网络语言更新率不亚于流行时尚的变化,所以网络语言具有流行性。
但是大家想过吗?我们日常正式生活的书面或者口头都很少用网络语言----除非你是阿飞式的叛逆分子。每一个人碍于自己的社会、家庭身份与地位还是以生活中的语言说话。因为我们现实的生活与网络虚拟世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两种语言各自使用不同的背景场合了。
至此我才明白,老祖宗创立并坚持使用文言文是为了我们的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不消失。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4.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第一、必须有基本的品德修养,所谓基本的品德修养,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一定要相信命运,要有知天命的基本素质修养.孔子讲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为语文教师,最起码的应该对“道”不迷惑.所谓不迷惑就是切实明白德为一切的根本,所以“君子务本”,这个本就是品德,要一切行为从培养自己和学生的品德入手,并每日“三省其身”,及时反省和总结: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德行感召来的.如果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彻底明白德行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那其他根本就不要再谈了. 第二、一定要懂文字学,或者说“小学”.三字经上说,“小学终至四书”,这里的小学就是训诂学或文字学.不懂文字学就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每个字乃至每句话的真实含义. 第三、四书五经至少要会背诵像大学、中庸、论语里面的全部内容以及部分孟子和五经里面的重要章句.当然,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的童蒙教材更是需要背诵的.背诵是一切的基础,自己都不会背诵,还谈什么指导学生学习国学?以及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呢? 第四、一定要了解佛学和道学的部分内容.真正的国学是贯通儒释道三家的,作为语文老师即便不能读大部头的佛经,但对于佛家和道家的基本教义和内容也是必须了解的,有些经典像《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背诵以后再反复揣摩. 第五、对于中国历史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也要有相当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才可以以古为镜,才可以融会贯通. 以上都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在通达了以上内容之后,相信你会对于怎样通过国学教育学生就有了个大概认识了.
5. 怎样有效地将语文教学和国学文化结合
随着我国“读经热”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诗词诵专读的互相结合,虽属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存在着教学效率低、国学经典诗词诵读内容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脱节等情况。众所周知,发挥国学经典诗词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国学经典诗词诵读才不会流于形式。
6. 2017年安徽亳州初中教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各是什么版本的
2017年安徽省亳州市初中教材版本如下:
一、七年级
1、语文:人教版
2、英语:人教版
3、数学:人教版
4、生物:北师大版
5、中国历史:人教版
6、科学:浙教版
7、地理:人教版
8、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二、八年级
1、语文:人教版
2、英语:人教版
3、数学:人教版
4、生物:北师大版
5、中国历史:人教版
6、科学:浙教版
7、地理:人教版
8、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9、物理:人教版
三、九年级
1、语文:人教版
2、英语:人教版
3、数学:人教版
4、化学:人教版
5、世界历史:人教版
6、科学:浙教版
7、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8、物理:人教版
(6)初中语文国学扩展阅读
在亳州除了这些义务教育的教材外,还有一份特殊的国学经典教材,并实现中小学全覆盖。
据亳州市政府网消息为把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根据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学教材的需要,编印出版了高中年级国学经典教材,并于今年秋季学期已全部发放至学生手中。
这标志着亳州市国学经典教育继走进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后,正式进入高中校园,实现了全覆盖。高中年级国学经典教材是《亳州市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丛书》的一部分,首批共印刷出版了12万册。
内容涵盖了自先秦以来不同朝代的重要经典,设有修身励志、山河吟咏、情思感悟、神话寓言、亳韵古风等主题单元。每单元前都配有精粹短篇导读文字,经典原文后都配有导读驿站、国学撷英和思考与实践参考题目,帮助学生熟悉、消化、吸收经典文章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人民网-亳州市国学经典教材实现中小学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