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12-20 06:56:07

A. 初中语文语法

简单点说

缩句主要去的是其修饰作用的定语和状语,大体意思不影响

提取句子主干往往只考虑主谓宾,往往是不能再省略了,否则句子成分不完整,影响句子意思

B.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3.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其基本格式是A,B,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设复句。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2.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C. 请问适合初中生的语文语法知识有哪些

一、 主语 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
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对主语起叙述、描写或判断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充当。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语的语义类型有:
施事主语:所指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大妈切牛肉。
受事主语:所指事物承受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菜买来了。
用事主语: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内涵。如:这些土豆烧牛肉。
于事主语:所指事物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断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断定的对象。如:这幅画是我的。
描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如:这个孩子很机灵。
二、动语 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
动语和宾语成对,它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包括:动词、动词+时态助词、中补短语、动词性联合短语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的构成材料有: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句形式。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
1、 受事宾语:宾语表示直接或间接承受行为活动的客体事物。包括:
对象宾语(挖土 挖野草)
目标宾语(挖地道 挖红薯)
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可以施行动语行为的客体事物。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3、断事宾语:宾语表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客体事物。如:
我姓李。
4、于事宾语:宾语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
到达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
5、反身宾语:宾语表示人物动作返回自身的某个部位。如:
耸了耸肩膀。 紧闭着眼睛。
三、定语
(一) 定语的构成: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二) 定语的意义类别
1、 限制性定语:数量、处所、领属。
2、 描写性定语: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
(三)定语标志“的”的作用
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与不用语法关系或语义不同。下面从语法结构、语义联系和语用色彩三个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举 例 语法结构 语义关系 语用色彩
一 1 骑自行车人 不成立 无义与有义对立 无用与有用对立
骑自行车的人 偏正短语
2 这桌子 偏正短语 有义与无义对立 有用与无用对立
这的桌子 不成立
3 修理汽车 动宾短语 支配与修饰的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修理的汽车 偏正短语
二 4 牛脾气 偏正短语 描写性与领属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牛的脾气 偏正短语
5 三斤鲤鱼 偏正短语 限制性与描写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三斤的鲤鱼 偏正短语
三 6 中国历史 偏正短语 语义不对立 语用对立
中国的历史 偏正短语
(四)多层定语
1、 分析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词语修饰右边所有的词语。
2、 定语次序:领属、时处、指示代词或量词、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范围类别的动词或名词。
四、状语
(一)状语的构成: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
(二)状语的意义类别
限制性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描写性状语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
(三) 多层状语
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状语修饰右边的中心语。
次序: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
五、补语
(一) 补语的构成: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
(二) 补语的意义类别:
1、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
2、 程度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限于用“极、很、透、慌、死、坏”。
3、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之间都有“得”。
4、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5、 数量补语:表示动作的次数,由动量短语充当。
6、 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处所、动作终止地点。用介词短语充当。
7、 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不能实现。
(三)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
1、 补语在宾语前 如:我们走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趋向补语+处所宾语)
2、 补语在宾语后 如:他去过北京两次。(处所宾语+动量补语)
3、 宾语在两个趋向补语中间 如:他拿出一本书来。
(四) 补语和宾语辨别
1、 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补语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介词短语、主谓短语。
2、 物量短语只充当宾语,动量短语只充当补语。
3、 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可以作宾语,也可以作补语。数量短语能转换成主语的是宾语,不能转换的补语。
4、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记。
六 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包括: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
七 独立语
独立语:是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D. 人教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

1 了解实词与虚词的区别 2 能够正确理解各种词性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重点
识记名、动、形、代、介、连六种词性的定义,了解它们的特点。
学习难点
知道并掌握动词与形容词、介词与连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
学习方法 比较区分法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感受汉语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引出“词性分类”话题
二 知道词语的详细分类(参照图表)
词性定义特点分类示例
实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作主、宾、定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作状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一般不能重叠;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可加“的”,表示复数;许多名词可带“子”、“儿”、“头”、“者”、“家”、“士”等词缀。一般名词工人、土地、祖国
专有名词国务院、雷锋、长城
时间名词春天、傍晚、明年
方位名词上、下、内、外、前面、中间、东头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的词。主要充当谓语,大多数能带宾语;一般能受副词修饰,但除了表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一般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可重叠,单音词重叠为AA式,或中间加“了”、“一”,双音词重叠为ABAB式;后面可带时态助词。动作行为跳、写、调查
存在变化有、无、发展
心理活动爱、怕、认为
可能意愿能、该、愿意
表示趋向来、起、进去
表示判断是
表示使令让、使、要求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形态、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一般作谓语,也可作状语或补语;大部分能同副词组合,但有些本身带有程度意义或加了重叠词尾的,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形式“AA”、“AABB”、“ABAB”。表示形态高、低、长、短、整齐、绿油油
表示性质好、坏、冷、酸、朴素、坚固、草率
表示状态快、迅速、尖锐

E.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二、实词与虚词 1.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 “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 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 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 代词 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 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5. 数量词 一座30里高的瑶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一尺多宽。 第一座难走的山。 五、八军团。 歇了一下。 上面加点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 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 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 上面加—的词,都是表示单位的量词。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前者较多,有表示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条;有表示集体的,如双、副、对、类、帮;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点;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后者较少,如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番。 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去一次。 6. 副词、连词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常用的副词如: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刚刚、立刻、忽然、渐渐、终于、不、没、大概、简直,等。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如课文里的句子:“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注意下边句子里加线的词。 1.这篇散文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欣赏大自然或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3.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把课文背熟。 第1句“和”连接“希望”“力量”,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或者”连接“欣赏大自然”“读写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选择关系;第3句“只要”表示条件,和副词“就”配合使用。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连词。常见的连词还有:同、跟、而、并且、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因为、所以,等。 7. 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例如: (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 (2)往北(走)(表方向) (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 (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 (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 (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 (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 (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 (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 修饰“动”“形”要记牢。 二助词 助词是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的虚词。助词可分为三类: 结构助词:的、得等,其中“的”表示两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 例如:光辉的历程(“光辉”修饰“历程”) 慢慢的走(“慢慢”限制“走”) 跳得高(“高”补充修饰“跳”) 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他走了(表示他已经离开这里) 他走着(表示正在走) 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这里,现在却不在)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 例如:他会的。(表示肯定的语气) 他赢了。(表示确定的语气) 你冷吗?(表示疑问的语气) 你去吧。(表示祈使的语气) 多美啊!(表示感叹的语气) 三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叹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例如:喂,你听见了没有?(在句前) 你,喂,听见了没有?(在句中) 你听见了没有?喂!(在句末) 四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当、轰隆隆等。 三、短语 (一).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1)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 2)动+动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 3)形+形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 4)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5)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 1.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 (二)、偏正短语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新语法:统一为“的”。 (三)、动宾短语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 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四)、动补短语 动+补。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 (五)、形补短语 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六)、主谓短语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 四、复句 (一)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例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例如: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例如: 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 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例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 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例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 7、假设复句 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例如: 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 8、条件复句 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任凭)a,都(也)b”。例如: 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陶铸《崇高的理想》) (二)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例子1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例子2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例子3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例子4 例1:“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例2:“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例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例4:“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F.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è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①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阖门。
③齐等,同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①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69病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áchá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ánà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⑤堂房亲属:谢安, 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
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⑧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六国论》
11病故,物故(死亡)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记住这些应该够了,加油~~~~~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