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课,觉得她们都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教学。
语文课版程标准明确指出:“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规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课标》还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在双方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⑵ 如何写初中学校教研教改实验记录表及填写内容
实验课题名称为: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
实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遵循“三个面向”的原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朝着学生‘反三’这个目
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叔湘语)。
一、实验内容:
1.课堂教学六课型。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共有六种课型:总览课、导读课、自读课、扩读课、自结课
和作文课。
(1)总览课:(一课时)即单元预习课。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及各课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掌
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预先下发预习表格,学生完成表格中的各项要求,有困难的部分可让学生讨
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部分可填入表格中“疑难问题”一栏中。教师汇集学生疑难问题,进行备课,做到心中有
数。
(2)导读课:一般是一课时,共分为五大环节。
内容安排
时
间
活动形式
课前五分钟口头训
5分钟左右
动口说
练
基础知识部分
5~8分钟左右
动脑记,动笔写,动
口说
阅读分析部分
20~25分钟左
动脑分析,动口说
右
知识迁移部分
8分钟左右
动脑想,动笔写,动
口说
A.口头训练:授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口头训练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定内容。各年级根据
学生实际订好训练计划,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观点明确,语言通顺流畅,词语运用正确,叙事完整,声音洪亮,
内容可配合教材确定,说一个故事,刻画一个人物,写一段风景,说明一个道理都可;还有学习古诗、文言文
、警句,让学生背一背,说说含义。形式多样,可分小组谈,也可个人说。对于说得好坏师生都可评论,对于
学生口头训练情况,小组长做好记录。
B.教师指出课题后,可提出学习目标,或指导学生找出本文的学习目标。(动脑的训练)
C.基础知识:学生拿5~8分钟时间自己完成下列内容:①写出作者、主要作品、出处、文章体裁,并通过
默读记住(动手写的训练)。②默读课文提示,了解写作背景(动脑的训练)。③运用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给生
字注音,解释生词。个人解决不了的,可小组讨论解决(动手、动口训练)。
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全由他们自己解决,真正“物”归原主,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D.阅读分析部分:
①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从课文内容
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②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生动形象的字、词,并说出“好”的理由。
③分析文章结构、中心的表达、运用手法等。
以上几个问题都属引导学生动脑、动口的训练,可采用教师设计思考训练题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做
出解答。
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思考训练题质量的高低。“讨论要点或讨论提纲都得在事
前有充分的准备”(叶圣陶语)。讨论提纲,像一条线索,既要贯穿教材,又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它要突
现教材的训练目标和各知识点,具体见下表:
体
裁
训练题设计要点
训练题设计依据
记叙文
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运
1.课文前面的训
用的主要手法
练重点
议论文
中心论点、运用论据和论
2.课后的思考练
证方法与过程等
习题
说明文
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
3.课文的教学目
明顺序等
标
训练题设计的难度以中等生为着眼点,三个左右题目为宜。如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设计的训练
题:
①作者表明观点提出主张的是文中的哪句话?(即文章的中心论点)②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主张,应从
几个方面理解?(即道理论据)③文中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论证过程)
问题提出后,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或蹲点包组,搜集各种信息,教师及
时反馈纠正。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一般性的问题,学生自己做。
②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讨论做。
一篇课文,一般就一个(在设计上统摄全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可完全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抒
己见。“撒得开”,但一定要找准时机“收得拢”,画龙点睛,确能收到“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的效果。
③难度大的问题,学生课后做。
如《一面》,学生提出:“从鲁迅的一生来看,为什么说他是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教师一时难以完整解
答,可留下鼓励性的语言。
以上做法,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做法:如划分层次,分析段意,讲析课文,总结
主题,归纳写作特点等等。条条框框式的教学没有了,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对教师千变万化的教学方
法有一种新鲜感,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脑、口、手并用,这样就会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以练为主,并不否认教师的“讲”,这种讲要少而精,所起到的作用是“点拨”、是启
发,而不是面面俱到,只有如此,才算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E.知识迁移能力训练部分。
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能力训练,可用类比的方法,系统梳理所学知识。由学生完成下列内容中一项或几项
:
①与学过的课文相比较,找出异同点;
②说出对本篇课文的看法和学习收获;
③运用本文或本单元的一组优美的词句,说出一个小片断;
④运用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或结构框架说一段话;
⑤说出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我表现如何?
总之,以上三大部分总的要求是,基础知识:教师提示,学生练习;阅读理解;师生质疑,讨论解答;知
识迁移:扣紧目标,集中训练。
(3)自读课:(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学习课前的自读提示,
弄清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然后放手让
学生读读、说说、写写、议议,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做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扩读课:(一课时)每上一篇导读课文后,加4~6
篇阅读文章,主要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自读课本。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精讲课文时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扩大阅读量。这不但
可以巩固和扩大所学的东西,而且可以充分发展自学能力,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阶段扩读篇目可选500篇
。
(5)自结课:(一课时)针对总览课提到的目标,如知识点、
重点、难点等,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
动手,查缺补漏,复习巩固,并通过填知识网络图表,使所学内容系统化。还应运用训练题组,进行单元检测
,由学生交换批阅,反馈存在问题,师生共同订正,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6)作文课:我们认为:“作文”主要是由学生“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教师的“批”只是起了“
导”的作用。指导课做到指导、写作、批改一体化。
①每学期开始,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指导学生作文要求做到“序列化”,
拟定作文题目应有针对性,学生运用相应的写作套路。
②根据作文题目,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目标。学生口头谈文章大体框架、内容,
十五分钟左右。
③学生作文约五十分钟。
④作文的批阅,一改过去全批全改的做法,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20分钟),把学生的习作人手一
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批阅。为了统一标准,可先由教师读一篇习作,师生商讨打好分
数,然后小组内互相批阅,写好批语,打好分数。第二种方法,教师先浏览全部作文,有目的选出其中一两篇
,师生一起共同批阅;最后请学生对照别人的文章说出你认为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哪个地方你认
为怎么改会更好。
⑤教师小结,总结成绩,指出存在问题。学生重新整理自己的文章。
这样,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前进,写作水平和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2.加大训练力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不断
学,不断练,才能养成良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为此,学校制定了阅读及训练计划,整个初中阶段,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要做80小时“说”的训练,除教材外,要阅读800篇文章(约一千五百字为一篇);除正常作
文外,要抄或写25
万字的文章;硬笔书法练习近十万字;自办手抄报80期(版面为8K纸一张);学习古诗240
首,文言文80篇;警句160条;阅读《语文周报》和校报《向阳花》;参加朗诵会、口头作文比赛等。其具体实
施办法是:
(1)学校设语文实验室,每周学生在实验室学习两节课。
旨在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
知识面,并通过摘抄、仿写、谈体会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选取学习内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教材的课文相结合,选取所学作家的其他作品;二是与写作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年级选取与教材对应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是与知识积累相结合,优美的词语、精当的
修辞方法、丰富的风土人情等都是学生涉猎的对象。
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适当组织交流;以写读书笔记为主,适当进行仿写或写读后感。
(2)学校在校园里设壁报栏,各班皆有自己的园地。
每生每两周写一期手抄报,选好的张贴在自己的园
地里。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定期进行评比,表扬先进。
通过自办手抄报,学生进行了各种技能的训练:要发表直抒胸臆的文章,要选登必要的警句,要介绍各种
小知识,这就“逼”着学生进行选材、进行构思;为了搞好版面,学生得设计报题,得装璜版面,甚至为了安
排好版面还得进行字数、版面面积的计算;当然,给人第一印象是字写得如何,一定要把字写得端端正正、清
清楚楚……办好手抄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3)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语文教师推荐硬笔书法字帖,
让学生临摹。每周写400字,学校专门印刷
硬笔书法纸,每张100字。年级、学校定期进行评比、经验交流和优秀作品展览。常言道“字无百日功”,通过
持之以恒的书法训练,一年下来,学生的书法水平大有长进,我校陈娇等5
位同学在高密市教研室举办的初中
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学校获优胜单位奖。
(4)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靠什么?靠知识的积累与写作训练。
我们充分利用到实验室读书、课外读书、
课堂上学习等机会让学生多读多写,要求学生每天抄或写四百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低年级一入学,在读
书时让他们多摘抄、缩写、扩写,年级高一点了可多进行作文训练,学习读过的文章的写法。1995年开始进行
实验的班级,现在是初二年级了,学生的口头作文、写作水平明显高于以往年级同期的水平。
1996年我市举办的初中生口头作文竞赛,我校杜聪同学获一等奖。在高密市国税局与高密市教委联合举办
的“税收连着千万家”征文中,我校王晓林等四名同学获奖。在高密镇教委组织的《我与三刊三报》征文中,
赵晓华等五名同学获奖。
(5)为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充实课堂五分钟的训练内容,学校补充了部分学习内容:古诗100首
,古文100篇,警句100条。
要求学生每周学两首古诗、一条警句,每两周学一篇文言文。对古诗、文言文的学
习,要求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义,掌握文章大意,背诵其中一部分。学习警句,要求学生能理解含意,能背
诵,在口头作文或写作中正确引用。
二、实验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从1995年1月开始在我校实验。1995年10
月高密市语文教改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语文教改已
具雏形;1996年6
月山东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我校为大会提供了现场,并做了经验介
绍,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好评,
并指出了今后努力方向;1996年10月,我校又作为语文教改实验单位,参
加了潍坊市综合文科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书面材料;1996年12月又被评为“高密市语文教改特色学校”。
现将实验效果总结如下:
1.通过改革实验,老师们彻底地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培养、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
思想与理论、教法改革、自身的业务素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为下段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练为主”的改革,老师们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大做文章,加
大了听、说、读、写训练的力度,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从写中学写,从听中学听,从说中学说,在严格的语文
基本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实验班的一次口头作文课上,作文题目是《谈写作》,老师要求学生用课文《说勤》的写法写一篇议论文
,十分钟后学生争相发言,他们的观点明确,而且劳征博引,论据确凿有力,充分显示了良好的阅读修养和活
跃的思维素质,获得好评。
3.通过改革,老师们为了发挥“教为主导”的作用,全面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以训练为主”
是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大纲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且还特别指出:“读写听说之间的
关系密切,互相促进,教学中可以进行单项训练,也可以结合起来训练。”“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
楚的说,课文要清清楚楚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为完成以上任务,老师们在
备课时将听说读写的内容列为训练重点,付诸实施。
“动脑、动口、动手,以练为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大促进了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在1995年全镇的五
处中学的期末考试中,我校的语文成绩列全镇第一;1996年4月初三全市教学质量检测,
我校的语文成绩仍列
全市第一;1997年1月初三全镇五科竞赛,
我校的语文还居榜首。当然,素质教育是不能仅靠考试成绩来衡量
的。1994年,学生获市县级奖励的仅有3人次,1995年学生获市县级以上奖励的达15人次;
范围涉及写作、书
法、演讲等,其中,程晓艳写的《开门官的苦与乐》获第七届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藏坤获山东省中小
学师生书法作品“初中组学生书法一等奖”。1997年,校报《向阳花》被全国中语会评为最佳校报。
⑶ 急求:初中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全期约15次)、评课记录 (约4次,各年级的都可以)
一
时 间:2010-3-11
地 点:六楼教师沙龙
参与人:初中语文老师
主 题:本学期研修重点——案例搜集
主要内容:
1、 教学进度
(1) 本学期时间短、课时紧,请各位老师关注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2) 教学计划制订出现的问题:不要随便删减课文,精讲篇目都应安排,尊重教材。
公开课尽量用课文,自读课文可以自己安排
2、假期作业上交情况
作业上交及时,全部完成。
3、本学期研修重点
接上学期研修,本期研修重点即为教学案例的搜集和导语的设计,即关注教学微技能。各位老师从微技能入手提高教学效能。
本学期组内有4节公开课,初、高中各两节。
4、学习文章并讨论:《课为什么会教不完》
(1)教学情境把握不当
课例:学生发言天马行空,找不到老师要求的发言。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要及时作出有效地引导;
(2)忽视探究前的指导
课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走回头路的探究过程
教师要精心预设,对学生而言也需要必要的准备。
(3)缺乏驾驭课堂的机制
缺乏因时因地改变的设计
——要灵活的驾驭课堂,练习设计需要有弹性
大家发言:
庄:有时候听课,设计问题不适合学生,就会反过来重新修正问题。修正后就会好很多。
赵:就像我们上课,第一个班级上完之后,会调整教案,第二个班级会比第一个班级反映好一点。
王:这是备课备学生的问题。备学生备得不够就会产生课时不够的情况。尤其是毕业班,总会怕他们有些知识点掌握不好。
秦:毕业班这种问题比较多,老师不放心。
庄:范晶老师来听课也曾说过问题的指向性,我们可以把问题设计得更精确。
马:学生回答有时会在一个问题上纠缠很久。
张:问题提出来学生不能马上理解。
陆:还是问题的指向性有问题。
丁:不要为导入而导入,直接进入主题。一节课只要有重点,就可以了。
王:对教学进度的把握,对重点的取舍,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
这个学期的重点:教学微技能,课堂教学的优化。
注意一下我们的案例。主要和我们的作文有关。主要是留下我们教学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