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的意思。要全文。
论语十二章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章简介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Ⅱ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论语十二则
《论语》课后问题参考答案《为政以德》
问题一、不矛盾.文中有很多言论可看出孔子是认识到富民(使民富)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这一“富民、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可见,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拥护,失去百姓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条件.
问题二、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其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朱熹对“均”的解释是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问题三、区别: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知其不可而为之》
问题一、答:“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想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问题二、答:“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仁者爱人》
问题一、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①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③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问题二、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墨子的兼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问题三:这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诲人不倦》
一、“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二、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如11.22章,讲了在个人品性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讲了在个人发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
三、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沂水春风》
一、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幅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在这几种解释中,较有说服力的是前两种.)
二、略
三、(1)人物神情风貌:1)子路直率鲁莽、争强好胜、勇于任事2)冉有的谦虚3)公西华的谦退4)曾点的悠闲自在,淡泊从容,如闲云野鹤5)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逐一启发诱导;“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评);“何伤乎”(鼓励曾点);“夫子喟然叹曰“(真情互动).
(2)师生的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
《克己复礼》
问题一、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所以说 仁是礼的内核.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8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问题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问题三、这种倒装的方式,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君子之风》
问题一、以7.16章和7.19章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问题二、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问题三、(略)
《周而不比》
一、“之”理解为晏子,“久而敬之”理解为“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晏子)”更合理.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二、略
三、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练,言简意赅.
《高山仰止》
一、略
二、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会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后毫不掩饰地面路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
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
三、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中庸之道》
一、“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二、孔子贯彻中庸之道的表现:
一课16.1章:均无贫 五课4.15章、5.12章:忠恕之道
六课12.8章:文质关系 八课2.14章:周饿日不比
八课15.22章:群而不党 八课4.26章: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矣
八课14.34章:以直报怨 十一课11.22章: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三、可以结合建设和谐社会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回答.
《中庸之道》(这些问题是补充的,试卷上没这些问题)
1、结合13.21章,思考:孔子认为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为什么?
答: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符合中庸之道,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2、结合1.12章,思考:孔子认为礼的运用,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答:孔子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和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和谐和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
3、结合13.23章,思考:孔子主张“和为贵”,但又强调“和而不同”,两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彼此混合在一起,从而失去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所以,“和”是解决彼此间分歧而达到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彼此的特性和独立地位.
Ⅲ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里《论语十则》原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泰伯》
九、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
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Ⅳ 初中课文论语十二则
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初中语文论语扩展阅读: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
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
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Ⅵ 人教版初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治者尊为“圣人”。
Ⅶ 老版初中语文书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意思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内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容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叫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曰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子曰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Ⅷ 初中语文 论语十二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 孔子说:“学习新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就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就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或颜回却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不遵守合宜的道德行为而(或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的显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当中了。”
Ⅸ 初中语文《论语》十册的翻译
孔子说:“学抄习了知识,然后按一袭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Ⅹ 初中语文古诗文必读中的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就时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它,看到自己也有他的短处,就改正它。”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参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肩负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讨厌做的事,
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