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诵读

初中语文诵读

发布时间:2020-12-19 11:28:46

①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是诵读教学,古代重视熟读背诵,只有首先将一篇文章或者精美段版落语句背诵下来之后,权才有可能去真正的体味出它的韵味,才能进行"妙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的好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提倡诵读教学,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②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朗读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涉及阅读能力,也涉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朗读时能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建议。一、朗读教学中首先应重视选文课本要选择文质兼美的短文作为学生朗读的内容,也就是说选文标准应该“取法乎上”,这里说的“上”就是“上乘之作”,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而且,要兼顾各种文体,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各种表达方式,为口语交际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要选择既有健康的内容又能表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优秀作品作为初中生的朗读内容。二、保证朗读时间,明确朗读任务古人为学,一开始就是读和背,把一些“死”的语言材料装在大脑里,读得多了,背得熟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头脑中那些“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产生了豁然贯通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多读多背是在浪费时间,正好相反,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方式。每天保证至少20分钟的早读,能得到不小的收获。在课堂上,也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要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晚读课,虽然似乎占用了练习的时间,但是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除了课内朗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背,抓紧点滴的时间积累语言,积淀底蕴。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阶段性很强,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朗读教学应注重整体性,所以教师首先应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初中的朗读训练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然后再紧扣每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每个学期的朗读目标。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就应对本册的熟读、背诵任务作具体交代,让学生明确全册书中哪些篇目应全文背朗,哪些篇目应熟读、精读,还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语段须熟读成朗。这样,学生对全学期的朗读任务了然于胸,早有心理准备,平时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时间预先熟悉内容,以便到时能从容应对。三、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主导。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应少讲精讲,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朗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老师决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朗读之声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四、老师应加强范读,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出色的朗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重视教师的范读,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朗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教师的范读就像是一把钥匙,范读得好,文义、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现出来,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梁实秋先生介绍过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老师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教者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学习者于抑扬顿挫之中已把意义领悟了一半了,足以见出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朗读,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变“要我朗读”为“我要朗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朗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朗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惊叹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激发、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背景音乐和不断流动的图片,进行配乐朗读,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与鼓舞,兴趣会顿时高涨起来,进而也会跟随着音乐仿生朗读起来。再如老师也可以以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洪亮的声音、充沛的感情,激发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的热情。总之,朗读教学与现代中学语文教育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教学,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

③ 人教版语文书上有什么课文适合中学生朗诵

《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都适合配乐朗读。

④ 哪里有人教版初中语文的课文朗诵啊,没搜到合适的,帮帮忙呀。

流沙河的《理想》

光未然的《黄河颂》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高尔基的《海燕》

这些用来朗诵都还可以

⑤ 初中语文,怎么划分句子特别是古诗的朗诵节奏

古诗一般都是有节奏的,朗诵的节奏也和诗的节奏相符合,另外还和诗体现的感情相关,如轻快的,愉悦的,悲伤的,苍凉的,雄壮的等等,感情色彩不同,朗诵节奏也会不同。诗的节奏主要是由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造成的。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朗诵或歌唱时。停顿的次数也是大体整齐的。或者说是有一定规律的。
我国古代诗歌可分为齐言诗、杂言诗两类,应当说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齐的。但又略有不同。
先来看齐言诗。例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句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而在七言诗中,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汉魏六朝古诗节奏句式的一般特点。南朝齐梁之后,随着汉字四声的发现,诗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规律交错互用,会产生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于是反复试验,结果就形成了字数、句式、音韵等皆有严格要求的近体诗——格律诗。常见的格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这里的关键是平仄。所谓平仄,是古人对汉字四声的归纳,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即阴平、阳平),仄声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其中上声相当于三声,去声相当于四声,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转入到其他各声调中去了。赵元任在《国音新诗韵》中曾对这五音的标准读法作了说明,指出这五声若交错相间地排在一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一定节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诗的句式与古体诗节奏句式基本相同,如: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但为保持意义单位的完整,句式不一定这样细分,而可以采取比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为二三句式,七言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
格律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是要求词语平仄交错,以造成音调抑扬顿挫之美。所以,格律诗的节奏不仅来自顿数的安排,更来自平仄的交替互用。简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诗的要素。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不过是五言律诗的扩展,它也有四种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诗人创作五言或七言格律诗,就是以上句型的交替互用。这种平仄交替互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本句中交错,在对句中对立。例如陆游《书愤》的三、四句:
楼船在雪瓜洲渡,
平平/仄仄/平平/仄
铁马秋风大散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是五律或七律,还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用对仗,押韵也有诸多限制。

⑥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语文复教学的最重要环制节是诵读教学,古代重视熟读背诵,只有首先将一篇文章或者精美段落语句背诵下来之后,才有可能去真正的体味出它的韵味,才能进行"妙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的好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提倡诵读教学,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怎样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被大多数教师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能读下去的层面,而现代教育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是通畅流利地读课文,且很少有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妙趣,求得一种愉悦的享受。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书声琅琅,然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难有机会听到朗读的声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半死不活的、毫无生气的、低沉的声音。在那冷冰冰、硬邦邦的声音里,找不到一丝半点的感情因素,课文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去,学生也走不进课文里边去,即学生朗读课文只是表面应付,走走过场。普通话当中夹杂大量的方言口音,整个朗读从头至尾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个节奏、同一个音量,像三八大盖的枪栓,机械地拉一下打一发。比如有的学生这样读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们不仅把词语读断成字,而且把一个个的字音拉长,读成拖调,远处听起来有一点过去的老学究歌唱式的吟读的味道,甚至就在学生边读边点头的时候,老师还对学生如此的朗读进行了表扬:“同学们,读得很好!”这还好吗?真叫人啼笑皆非,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
从教学的实际意义来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就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优与劣,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什么是朗读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强调,朗读,也叫诵读,就是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言语的过程。它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根据朗读的方式和水平不同,它可以分为宣读、美读和吟读。其实通俗一点说,朗读就是用声音的语言读懂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同时,在朗读中,也要认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因为朗读是学会品评文章、积累材料,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能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接受美的熏陶,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生在小学时朗读的兴趣比较浓,特别是识字量比较大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朗读时基本上可以做到流畅、读音无误,甚至还会读出一些感情来。可是到了初中,朗读能力就下降了,可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恐怕是学生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差的时期了。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到讲台上读报纸,每节课一人,全班学生轮流上去。然而,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当我把当天或者前几天的报纸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放在讲台上,希望他们在上台读时有所准备,但有的学生走上讲台却反问我读哪个地方?不仅如此,放在教室里的报纸,过不了几天,就被他们拿去挂到窗子上当窗帘遮挡炽热的阳光。朗读的情形如何呢?着实令人堪忧:将近一半学生读不通畅,短短两三百字的新闻,就有十几个字不认识;有的读得过快,几乎是一口气把内容念完,虽然有上讲台心理紧张的因素,但不会处理朗读节奏,没有掌握好朗读技巧的问题很突出;有的声音太小,教室最后一排就听不见他们在读什么,问最后一排的学生,他们也没有听到讲台上的同学在读什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同学敢大大方方、抬头挺胸地面对大家,坦然地朗读。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他们的朗读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多的问题?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析为主,朗读渐渐淡出了语文教学,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呈下降趋势。七年级因有小学朗读能力为基础,他们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情感处理、语速、节奏等方面还比较好。然而到了八、九年级,由于教师没有长期强化朗读教学,学生开始喑哑下来,再加上文章篇幅过长,很少范读,忽视了朗读教学,使课堂越来越沉闷,久而久之,他们的朗读能力就下降了,语言感悟能力就降低了。这种情形在初中非常普遍,老师基本上都抛弃了朗读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内容、作者作品简介、文章的背景、结构、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特色、拓展等方面。每一节语文课都安排得满满的,语文老师至多就是范读或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片段而已,而那样的课文片段基本上是老师心目中的关键部分,是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再加上朗读能力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能力,较长时间不练习,口齿就会变生而不灵活。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比初中强的关键因素。
二、朗读不优的原因
(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即使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也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单独提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课文、语文实践活动,等等,但是朗读教学这个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本身就薄弱的环节还是没有多大的改观。例如在2010年4月六盘水市五十多所学校参与的由市教委教研室和六盘水市三中主办的大型语文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来自三县一区的几位老师上的四节语文公开课,应该说他们四位语文教师是全市最优秀的了,他们的教学方式代表着我们这一地区。可是他们在同一所学校的四个不同班级中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在朗读教学上花时间的只有一位老师,而且仅仅是让学生朗读了两个片段,即:“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要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了’”。另外一处则是“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学生朗读完毕,老师也未作出点评,究竟学生的朗读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学生一无所知。我在听学生朗读第一个片段时,就发现以下这几处错误:“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这句里边,没有重音,“你”和“担心”之间没有间隔;“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这句,于勒是由于破产却不想告诉哥哥菲利普而产生的内心底气不足,担心哥哥看出他的破绽的心理,二学生却读得轻松愉快。同样,第二个朗读片段学生也存在着错误,这些应该是老师指出来并加以纠正的。而在老师范读课文方面,也只有一位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学生在老师的反复引导当中,越读越有体会,越读越融入课文。他们在朗读当中渐渐地体味到菲利普夫妇的无奈、失望而又抱有一丝幻想的心态。
(二)老师的朗读能力不强,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情形在乡村特别突出,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占一定比例的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或者虽然是毕业于师范学校,但离开学校的时间相对较久,以后又没有进修过,要么没有受到过朗读训练,要么读书时候朗读不被重视,以及他们本身走出学校之后朗读能力渐渐退化,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位老师欣赏学生的朗读情形。
(三)教师在朗读教学当中没有对方言进行纠正,普通话的韵味无法表达出来。方言毕竟是方言,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情趣他们很难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如果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本身就不标准,在朗读过程中就会使朗读本身对学生的感染力削弱,就没有兴趣上好朗读教学课。比如六盘水很多地方很少能读出翘舌音来,大多把“zh”、“ch”、“sh”读成“z”、“c”、“s”,以这些声母为开头的字很容易读错,把“只()有”读成“只(zi)有”、“吃(chi)饭”读成“吃(ci)饭”、“初(chu)中”读成“初(cu)中”、“老师(shi)”读成“老师(si)”……除此之外,我们这里的方言还有第二与第三声的声调读不到位的问题,比如“上海”的“海”,只能读成声调下沉而提不上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朗读教学效果。
三、提高朗读教学水平的建议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朗读教学,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来看待,课堂上尽量做到朗读和讲析结合起来,把朗读作为解决教学目标的方式运用于常规教学,真正体现声情并茂的语文学科的特点,把不吐不快作为学生表现情感、感悟课文的手段。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纠正方言,以此增强朗读效果,真正把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最后,把朗读作为自我语文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在朗读当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让自己真正融入朗读的情景氛围中。
朗读有神奇的功效,朗读教学搞好了,语文教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教学,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⑧ 能够朗诵初中语文课文的软件

掌阅,下载pdf插件,然后导入课本内容。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诵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