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阅

高中语文阅

发布时间:2020-12-18 20:53:07

1. 高中语文阅读要怎么做啊

我建议你拿来题后
1.先从问题入手,先吧问题看一遍
了解出题者的考点版,这样方面答题,找的准确答权案.
2.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在你看完问题后,一定要边读边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3.找出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坐上标记,一般都能用到.
4.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时,应该从写作手法,修辞运用,和结构上,内容上起
到的作用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得满分.
5.如果这道不会.先做下一题,吧所有的题都做完了,这道题也就差不多会了.
因为,语文题一般都是有联系的,做着做着思路就来了.
我也是高中学生,语文学的还不错(阅读题有时拿满分).以上是我答题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2.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为后文做铺垫。引起下文。引起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共鸣。引领下文。与中心相呼应。照应开头。
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结构上:点明主题。扣题。足章显志(足:结尾)。使文章更有层次/结构更鲜明/主旨更突出

3. 高中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题怎么做
1.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考试中每一种题型的设置都是有出题者的意图的,向他们想要通过这一类型的考题考察应试者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阅读理解题,考的就是应试者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因此,平时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就要针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
2.加强日常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在没有其他事儿的情况下,可以多看看散文、诗集、人物传记、短篇小说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同时,给自己限定看书的时间,比如多长时间看完一篇小说、看完后要写一份中心思想分析,不仅能提升阅读速度,还能保证总结能力的培养。
3.加大试题训练强度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4.上课认真听讲
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
5.快读阅读全文,领会基本思想
拿到阅读理解题以后,要快速将文章阅读一遍,在这一遍里领会作者主要讲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等等。
6.带上问题,通读全文,做上标记
了解了文章的大致思想以后,就要认真查看文章后面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的侧重点要吃透和理解;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把文章中有关问题的地方标注出来,比如涉及第一题的地方就标记一个①,涉及第二题的地方标记②……
7.根据标记,确定答案
标记完成以后,按照第一题、第二题……的顺序在文章中找到对应标记的地方,详细阅读该部分,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作答。
高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 高中语文阅读怎么提高

我也觉得这样比较好,就找历年真题做做,有空还可以做做预测题,最重要就是看答案归纳规律,自己总结一下什么题型什么答案``

5. 高中语文阅读方法

一般来说中心观点1-2分左右,认识4分左右。像我答题一般都是根据它的内分数来回答的。中心观容点一般不难找,如果不是很确定的话,那就多写点,现在考试都是你写到就给分的。而认识的话,可能比较难写,作者肯定围绕中心观点展开来写的,所以你可以把作者拓展开来的那几个方面写下,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再写下你自己对它的认识,这就要看你的文学功底了
对句子的理解,一般来说,记叙文的理解比较好写,你可以根据前后文来提炼它的意思。而说明文的话,那你要多读几遍,如果还是不懂的话就没办法了,不过记得千万不要空着,横竖写点上去

6. 高中语文阅读什么

我感觉应该看些名作,中国的著名作家的文章,或者是名句积累,对作文有好处,文章还会更饱满

7. 高中语文阅读

快开学了着急了吧

8.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阅读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同学
们都非常重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再来做做练习,相当多的同学感觉进步不大或成绩不稳
定,于是加大了练习的力度。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里的“弛”,不是松弛,而是静心与思索,是对自己经验积
累的重新审视,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复习到一定
程度,回过头来,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过程几乎是达到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思索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
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没有读过,尤其是前两种文章的内容我们会感到陌
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我们也可能不熟悉。读懂、理解,并能从
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
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
,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其次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虽然
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而合成,
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
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一些
考生在做题时习惯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考试文本的陈述,这是答题总与答案有较大距离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文本的认识或见解与我们不完全一致的时候,试题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认识、见解是怎样
的,“理解”不是“读后感”,得忠实于原文。认为只要从原文中寻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
一个极端。由于设问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解读时要依题做答,表达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
彩的,但可以肯定,内容一定为原文所固有。复习期间这样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解决好,并把它们
当作解读文本的原则加以遵循。
所谓“操作”,是指在解答试题时,选择好角度,有点方法,讲究点顺序。做到这一点,必须
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
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另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些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
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
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
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
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
,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需要多一点体验。现在,要多看看做过的题
,对了的,总结点经验,错了的,想一想为什么、在哪儿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
然开朗”。
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1.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2.细审题意,明确要求;3.搜
寻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4.研读文句,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准确筛选;5.
再审题意,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