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语文文言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作者: acalit 2006-10-7 20:37 回复此发言
--------------------------------------------------------------------------------
2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例: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
于是乎书
乃
⑴于是,就。例: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⑵才,这才。例: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例: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⑸竟然。例: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例:
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
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
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这样。例:
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
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
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其:她)
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
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
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②其孰能讥之乎?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
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
作者: acalit 2006-10-7 20:37 回复此发言
--------------------------------------------------------------------------------
3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
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
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且
⑴暂且,姑且。例:
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②存者且偷生。
⑵将,将要。例:
①以为且噬己也。
②今且九十。
⑶而且,并且。例:
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
⑷况且,再说。例:
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③且秦强而赵弱。
⑸尚且,还。例: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
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示赵弱且怯也。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
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10)还有,那末。例: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
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②且住,你听我说!
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
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若
⑴如果,假如。例: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⑵像,好像。例: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⑶你(的),你们(的)。例:
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若毒之乎?
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④若翁廉。(若:你们)
⑷此,如此,这样。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
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
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
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
作者: acalit 2006-10-7 20:37 回复此发言
--------------------------------------------------------------------------------
4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
⑴处所,地方。例:
①持童抵主人所。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
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
①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为
⑴成为,变成。例: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做。例: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⑶作为,当作。例: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
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⑷是。例: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以为,认为。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
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何辞为?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10)将来,将。例: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
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5)对,向。例: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
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
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⑵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④虽鸡狗十无一焉。
⑤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⑤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Ⅱ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语文必背文抄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2)高中语文言文扩展阅读: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网络-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Ⅲ 高中文言文都有哪些要全的!!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
总目录: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诗经•氓》*2、《离骚》(节选)
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
*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
*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
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
*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
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
*4、《逍遥游》(诵读)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三)赤壁赋(苏轼)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六)阿房宫赋(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十三)秋水(庄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十九)陈情表(李密)
(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
(二十二)渔父《楚辞》
(二十三)逍遥游(庄子)
(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Ⅳ 高中文言文都有哪些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
总目录: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诗经•氓》*2、《离骚》(节选)
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
*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
*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
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
*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
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
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
*4、《逍遥游》(诵读)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三)赤壁赋(苏轼)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六)阿房宫赋(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十三)秋水(庄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十九)陈情表(李密)
(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
(二十二)渔父《楚辞》
(二十三)逍遥游(庄子)
(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Ⅳ 高中语文文言文 翻译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殿试中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主持石州,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分辨案卷,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不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身体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从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又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他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出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促淹在皇帝面前力争,并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淹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很好的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进入七十岁,即上表请求退休,他被加封太子少师退休。八十岁时去世。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Ⅵ 高中语文所有文言文和古诗都有哪些
1、《沁园春·长沙》
2、《烛之武退秦师》
3、《荆轲刺秦王》
4、《鸿门宴》
5、《诗经》两首(《氓》、《采薇》)
6、《离骚》
7、《孔雀东南飞并序》
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9、《兰亭集序》
10、《赤壁赋》
11、《游褒禅山记》
12、蜀道难》
1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14、《琵琶行并序》
15、《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16、《寡人之于国也》
17、《劝学》
18、《过秦论》
19、《师说》
20、《窦娥冤》
21、《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
22、《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23、、《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4、《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25、《廉颇蔺相如列传》
26、《苏武传》
27、《张衡传》
28、《归去来兮辞并序》
29、《滕王阁序》
30、《逍遥游》
31、《陈情表》
Ⅶ 高中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 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 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 ﹏”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 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 〕”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 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Ⅷ 高中语文,文言文
宋真宗去祭拜皇陵,魏咸信就被宋真宗从曹州召来,作为随行扈从人员。魏咸信(离开曹州之前)就让韩国华接替自己,主持曹州的政事。过了不久,韩国华就改任太常少卿,外调到泉州做知州。
Ⅸ 高中文言文语法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类型: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
◆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 草 木,草木尽死。
◆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你是问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v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v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v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v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二
离骚、孔雀东南飞内并序、兰亭集序、赤壁赋、容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蜀道难、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10)高中语文言文扩展阅读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