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语文考试题型是什么
备考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上来制定计划的,高中语文的复习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每个学生适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该怎样让孩子的思路更加清晰?
老师讲课
总的来讲,一定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还要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不管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下课的时候,高中语文不光只是文科生的事,对于理科的学生,你们还是要抓紧的,因为这是高中语文这是三大主科之一。
B. 高中语文句子依照分类可分为
一、句子分类概说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例如从句型(结构类型)的角度、从语气用途的角度、从修辞效果的角度等等都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别叫句类,根据结构分出的叫句型。
二、句类
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一)陈述句。陈述句的作用是报道一件事实。例如:
1)他们在上课。
2)我哥哥已经结婚了。
3)他明天不去上海。
4)今天是星期六。
5)这孩子很可爱。
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句调是一个降调。在书面上陈述句末尾都用句号(。)。
(二)祈使句。祈使句是用来对听话人表示某种请求、商量、命令、劝阻或警告等意思的句子。例如:
1)你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2)你明天走吧。
3)站起来!
4)你别喝了!
5)不准随地吐痰!
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句调有的是一个降调,有的是一个急促的高降调。在书面上祈使句末尾或用句号(。)、或用叹号(!)。
(三)疑问句。疑问句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在书面上,疑问句末尾都用问号(?)。疑问句内部又可细分为四小类:
1.是非问句。形式上跟有的陈述句、祈使句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句调用升调。回答时可以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例如:
1)他们在上课?
2)他并不知道?
3)今年是建校三十周年?
4)你叫他把那桌子搬到外面去?
5)不准抽烟?
2.特指问句。句中一定有疑问代词,以表示疑问。回答时不能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而要作出具体回答。特指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6)刚才谁来了?
7)你想喝点什么?
8)他准备去哪儿旅行?
9)这大衣多少钱?
10)她最近身体怎么样?
3.选择问句。问话人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要听话人作出回答,其基本询问方式是“X还是Y”。选择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11)今天是星期三还是星期四?
12)他想去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广州?----
13)你想喝可乐,喝咖啡,还是喝红茶?
14)她个儿高,还是矮,还是不高不矮?
4.反复问句。问话人只提出肯定与否定两项,要求听话人在肯定与否定之中作出回答。基本询问方式是“V不V”或“V没(有)V”。反复问句的句调可以用升调,也可以用降调。例如:
15)你去不去?
16)他明天来不来?
17)那衣服贵不贵?
18)那地方远不远?
19)你看没有看今天的电视新闻?
20)你去没去他家?
口语中也可以只在句末用一个否定副词“不”或“没有”来表示反复问。例如:
21)你去不?
22)那地方远不?
23)你看今天的电视新闻没有?
24)你去他家没有?
疑问句末尾常常用疑问语气词“吗”、“吧”或“呢”,来增强疑问语气。句末疑问语气词在使用上有分工:在是非问句末尾,用“吗”或“吧”,不用“呢”;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末尾则用“呢”,不用“吗”或“吧”。例如:
25)他们在上课吗/吧?
26)这是谁告诉他的呢?
27)他究竟去了福州,还是去了广州呢?
28)他去没去学校呢?
例(25)句末用“吗/吧”,属于是非问句;例(26)-(28)句末用“呢”,分别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
注意,下面两个问句看上去很像是非问句(因为句中没有疑问成分),其实不属于是非问句:
28)我的笔呢?
29)你一个人病了呢?
例(29)、(30)实际是特指问句的一种省略形式,可以补出疑问代词。请看:
a.我的笔在哪儿呢?
b.我的笔到哪儿去了呢?
你一个人病了怎么办呢?
(四)感叹句。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如喜悦、愤怒、惊讶或悲哀等)。表示喜悦、愤怒、惊讶的感叹句一般用高而平的句调,表示悲哀的感叹句一般用低而趋降的句调。书面上感叹句末尾多用感叹号(!)。例如:
1)这风景多美啊!
2)你给我滚!
3)蛇!
三、句型
句型指句子的类型,也就是句子的整体格局。句型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能从宏观的角度、总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句子,从而掌握句子的不同类型和它们的表达功能。
分类情况如下:
名词性主谓句:今天元旦节。把字句、被字句
主谓句动词性主谓句:我要上课。连谓句、兼语句
形容词性主谓句:小明很聪明。双宾句、存现句
单句主谓谓语句:他人很善良。
名词性非主谓句:蛇!/一张北京。
句子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上课了。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太好了!
叹词句:呀!(是你呀!真是稀客呀。)
拟声词句:当,当,下课了。
复句(略,将在复句部分讲到)
重点是主谓谓语句,它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中,全句主语叫大主语,全句谓语叫大谓语;句子谓语内的主语叫小主语,谓语内的谓语叫小谓语。例如:
中国人民志气高。
大主语大谓语
小主语小谓语
主谓谓语句情况比较复杂,考察其内部的语义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小主语之间有施受关系。如:
a小王作业做完了。/b作业小王做完了。
a句以施事“小王”做大主语,以受事“作业”做小主语;b句则相反,以受事“作业”做大主语,以施事“小王”做小主语。
2、大小主语之间有领属关系。如:
她态度和蔼。(“态度”属“她”)
这屋子面积不小。(“面积”属“屋子”)
3、谓语里有复指成分。如:
反腐倡廉,这是广大群众的一致呼声。(“这”用来复指“反腐倡廉”)
复指大主语这样的句子,作用在于一是使大主语得到强调,二是如果大主语复杂,还能使句子结构简洁。例如:
那高高的个儿,秀气的脸旁,批着乌黑秀发的姑娘,名字叫李霞。(联合短语做主语)
4、大、小主语是数量词或含有数量词。如:
三箱我认为不够。/橘子一元一斤。
同学们三个人一组。/香菜一元买两斤。
5、大主语或小主语有周遍性意味。如:
什么事他都不管。/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6、小主语是施事,大主语是小谓语行为动作关涉的对象。如:
那件事他们已商量决定了。
主谓谓语句是根据结构关系定的名称,因为它是汉语里很有特点的一种句型。在汉语里使用也很普遍。如果按照功能(谓语的词性),它应该分别归入名动形三种主谓句里,那样似乎弱化了它的地位。
四、几种动词谓语句
(一)“把”字句
1、什么叫“把”字句
一般指在谓语动词前用“把”引出动作的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所谓“处置”,指的是甲主动对乙施加某种影响,由于甲的某种行为,使得乙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例如:
你[把行李]放〈在架子上〉。
“你”是动作的发出者——施事,所以是主动句;“行李”是受事,接受动作的“处置”,结果位移到了“架子上”,“在架子上”也可说是一种状态。
有时候使用把字句也表示一种“致使”或强调动作的范围宽广。例如:
a他[把大伙儿]弄得〈莫名其妙〉。
b我[把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找到那串钥匙。
a句的动词“弄”,对“大伙儿”来说,谈不上是“处置”,因此可以看作“致使”。b句主要是强调动作“找”的范围宽。类似的又如:
你[把客人]请〈来〉。(使客人来)
那孩子[把他爸爸]急得〈满头大汗〉。(使满头大汗)
她[把大大小小的商场店铺][都]逛〈遍〉了。(“逛”的范围宽)
2、“把”字句的特点
1)动词应当具有动作性。
非动作动词(如“是、姓、有、成为”等)以及感觉活动动词(如“认为、觉得、知道、感到、喜欢”等)、趋向动词(如“来、去、进来、出去”等)一般不能进入把字句。如:
他把教师是。×我把麻烦觉得。×
学生们把教室进去了。×
2)动词一般不能是单个(光杆儿)的
把字句中动词前后一定要有其他成分,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如:
他[把茶]喝。×/他[把茶]喝了。√
至少也应有个语气词。
大家[把歌]唱。×
大家[把歌]唱〈完〉了[再]走。√
不过,把字句口语里也有省略动词后面成分甚至省略动词的。例如:
看把他急得!/看把大伙儿逗得!
你看他把大家笑得!
我把你这死丫头。
3)“把”的宾语在意念上一般是有定的。例如:
我把书看完了。(“书”是定指的)
4)如果有助动词或否定副词一般应放在“把”的前面。如:
我们[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边疆)建设。√
我们[把青春][要]献给(祖国的边疆)建设。×
他们[没有][把教室]打扫〈干净〉。√
他们[把教室][没有]打扫〈干净〉。×
(二)被字句
1、什么叫“被”字句
一般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施事的被动句。
“被”字句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有时候,“被”后的施事因为某种原因也可以不出现,这时“被”一般不看作介词。而是当作表示被动意味的副词。例如:
酒[被爸爸]喝〈光〉了。酒[被]喝〈光〉了。
被字句有“被…所…”、“为…所…”的格式,是古汉语用法的延续。
2、“被”字句的特点
同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也有以下特点:
1)动词应该是动作性的。如:教师被我是。(是不成立的)
2)一般也不能是单个动词(光杆动词),尤其是单音节动词。如:东西被拿。
3)主语受事一般是有定的。
4)助动词或否定副词也应置于“被”字的前面,而不是“被”的后面。例如:
菜[没有][被大家]吃〈完〉。
钱[没有][被小偷]找〈到〉。
钱[被小偷][没有]找〈到〉。
(三)连谓句
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就叫连谓句。连谓句的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在连谓短语部分已经讲到了,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要注意连谓句的层次分析。分析如下:
她站〈起来〉/提〈上〉篮子/上街/买菜。
主谓
中补动宾动宾动宾
中补
(四)兼语句
1、兼语句及其分析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就叫兼语句。兼语句中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在前面兼语短语部分已经讲到了。应注注意兼语句的层次分析。例如:
连长派我去请指导员来接电话。
主谓
兼语套连谓
2、兼语句与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的辨别
1)停顿和加状语的地方不同。兼语句不能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停顿或加状语。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则可以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停顿或加状语。如:
我请你去。(兼语句)
我请V你去。×我请明天你去。×
我请你V去。√我请你明天去。√
我希望你去。(非兼语句)
我希望V你去。√我希望你V去。×
我希望明天你去。√
2)两者第一个动词的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同。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支配的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事;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则相反,第一个动词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
3、连谓与兼语结合的句子:
你出个通知叫大家吃完饭来食堂开会。(连谓套兼语句)
你叫他[立刻]打电话请老王来这儿。(兼语套连谓句)
(五)双宾句
1、什么是双宾句
一个动词后边带了两个宾语的句子就是双宾句。例如:
我送他十本书。/叶老师教我们英语。
那人偷了人家一匹马。
物业公司收户主三百元。
我称他“喜子”。/我吃他一个苹果。
两个宾语中,一个宾语离动词近,叫“近宾语”,一个宾语离动词远,叫“远宾语”,远宾语是动词直接涉及的事物,又叫“直接宾语”,近宾语是动词间接涉及的人或单位,又叫间接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不多,从语义上讲可以分成三类。如下:
1)表给予的:给、赔、教、赠、卖、嫁、借、租
2)表取得的:买、收、赚、偷、借、租、请教、娶
3)表称谓的:叫、称、骂……
要注意的是:
a“借、租”等动词既可以表给予,又可以表获取。因此:
我借他五千元。(有歧义)
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借了他的钱”,也可以理解为“他借了我的钱”。
b“他”作为近宾语,有时意义已经虚化。如:
我跟你比,差他十万八千里。
c双宾句的两个宾语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我借给他一本英语书。
主谓
动宾
动宾定中
d应当注意,不要把联合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同双宾句混同起来。试比较:
告诉爸爸好消息。(双宾句)告诉爸爸妈妈。(非双宾句)
动宾动宾
动宾联合
(六)存现句
1、什么是存现句
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句首有处所词语做主语,宾语则表示存在的主体。根据句型和表意特点,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表存在通常的句型特点为:
处所词+动词+着+数量词+名。动词可以是表存在的“有”、“是”等,后边一般就不再跟“着”;宾语前也可以是非数量的词语。如:
桌上放着(两本)书。心里藏着(一个)秘密。
墙上挂着(一幅)画。身上有着(无穷)的力量。
院子里有(两棵)树。/门外是(一条)河。
蓝天上飘着(两只)风筝。/外边下着(大)雨呢。
2)表出现或消失
通常的句型特点为:
处所词+动词+趋向补语/了+数量+名,例如:
村里来了几个城里人。/林子里跑出来一只狗。
阳台上飞来一只鸽子。
昨天班里走了两名学生。
公路上开过去一辆大卡车。
要注意的是:存现句的句首如果没有处所词语,只有时间词语,时间词语也不做主语,仍做状语。这样的句子判为非主谓的存现句。例如:
从前有个商人。/昨天来了位新同学。
五、变式句和省略句
(一)变式句
变式句指的是句法成分倒置的倒装句。这种句子主要出现在口语中。如:
票买到了吗?——买到了吗,票?
口语里常常说成后面的句式。前置部分是说话人急于想要说出的,所以脱口而出。后置部分则带有补充的意味。口语中,后置部分要轻读,前后两部分之间有停顿。常见的变式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置:
快进来吧,你。/真有意思,这个人。
怎么了,你?
2、中心语倒置:
钢笔不见了,(那支红的)。
十二点了,[都]。/他来了,[可能]。
3、补语前置:
〈饭都吃不下了〉,气得。
〈天都要垮了〉,说得
4、宾语前置:
要下大雨,估计。/吃饭没有,问你?
5、连谓句兼语句动词前后顺序倒置:
回来吧,放了假。/跑快点,叫他。
(二)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在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语
言条件下没有出现的不完全句。分为两种:
1、对话省:说话时因为有现场语境,所以常常用省略句。如:
甲:他什么时候回家?
乙:明天。(省掉了主、谓、宾,只留了一个时间状语“明天”)
2、上下文省:这主要指复句里,由于上文已经出现,或者下文马上就要出现,因而也往往省略。如:
①v亲眼去看,你就会知道游艺会多么热闹。
前句蒙后句省主语“你”。
②他是我的一个本家,v应该叫他五叔,v是一个身体壮实的老人。
第二句承前句的定语省了主语“我”,第三句承前句的近宾语省了主语“他”。
③不仅我们这一代,而且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友好下去。
前句蒙后句的谓语中心省了谓语“友好下去”。
应当注意,不要把省略句同非主谓句混淆起来,省略句是在一定语境下的省略,离开了语境,省略句必须补出原来的成分,否则意思就不清楚;而非主谓句是补不出也无须补出什么成分的,非主谓句的意思一般来说是自足的。省略的说法也不宜滥用,如在售票口的“一张北京”(非主谓句),不能因为这句话离开了售票口意义不明确,就硬说它是“我要买一张到北京的车票”的省略。独词句“蛇!”也不必说成是“蛇来了,快跑”之类说法的省略。
六、句子的变换
根据语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就叫句子的变换。变换句子的目的从语言使用看,是为了适应语境更好地表情达意;但如果从句法研究来看,则是为了弄清句子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给语言单位定性、分类以及说明语句结构等等。句子变换的实现可以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完成。由于要求不同,句子变换有不同的类型。一般可以从“句类”和“句型”两个角度进行句子变换。如:
(一)句类之间的变换
句类变换指的是句子在语气用途方面的转换。即相同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具体说句类变换就是陈述句变为疑问句、疑问句变为陈述句或肯定句变为否定句、否定句变为肯定句等等。至于什么场合应该用什么语气类别的句子,应该根据语境里的诸多因素以及不同句类的特点去选择。
语气变换例如:
①他失败了。(陈述句、肯定语气)
②难道他成功了吗?(强烈的反问语气)
③他没有成功。(委婉的否定语气)
这三句是:不同语气表示基本相同的意思。
④你借两百元钱给我。(直接的祈使语气)
⑤你可以借两百元钱给我吗?(委婉的疑问语气)
⑥我急需要两百元钱。(陈述语气。非常含蓄的借钱请求)
这三句是:不同语气表相同的意思。
(二)句型之间的变换
句型变换指的是句子在结构上的变换,即相同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句型来表达。在具体语境中说话人应该选用什么句型才合适,同样要根据语境的不同情况以及各种句型在表意上的特点作出选择。句型变换例如:
①小林打开了电脑。(带宾主谓句主动句)
②小林打开电脑了。(带宾主谓句主动句)
③小林把电脑打开了。(“把”字句)
不同句型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
④电脑小林打开了。(主谓谓语句)
⑤电脑被小林打开了。(“被”字句)
这一组句子,从语义上看,每个句子的施事都是“小林”,受事都是“电脑”,动做也都是“打”,动作的结果也都是“开”,所以它们的语义结构相同;但这组句子的句法结构不完全相同。语义相同,句法结构不同的句子有着不同的语用价值。换句话说,有着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说话人。分析某个说话人为什么相同的意思不用这个句子要用另一个句子,这里就涉及到说话人的表达焦点、重心等问题——这样的分析就归属于句法结构的语用平面了。这里首先
要简单介绍以下“语用平面”的含义。
语用平面,同“句法平面”、“语义平面”一起组成现代汉语语法的“三个平面”。语用平面是研究句子中词语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的,语用重在讲表达,是一种动态分析。它涉及到说话的话题、说话的行为、表达重点、口气、变化等等,与说话人说话时的心理意图有关系。拿上面一组句子来说,从语用平面看,首先:
①小林打开了电脑。
②小林打开电脑了。话题为“小林”
③小林把电脑打开了。
④电脑小林打开了。
⑤电脑被小林打开了。话题为“电脑”
话题不同(谈论中心)就意味着语境不同。其次,在相同话题的句子中,①②句虽然都是一般主谓宾的陈述句,但是第②句把“了”放在句末,就有强调小林行动变化的意味,而第①句则没有这种意味;第③句则更强调对电脑的处置意味,所以用了“把”字句,而①②句则没有这种意味。
④电脑小林打开了。
⑤电脑被小林打开了。
④⑤句的话题也相同,但是第⑤句则强调了被动受事主体。除此以外,每个句子在特定的环境中,与说话人的语调、语气、重音以及焦点等都有紧密的关系,而把说话人强调的意味、焦点、语调口气等作为分析对象时,算得上是句法结构的语用分析了。目前我们的语法分析仍然着重于句法平面的结构分析,语义、语用平面分析起步较晚,尤其是语用分析,才刚刚起步,属于研究探索阶段。因此同学们的分析重点还是是句法结构。
C. 高中语文课文几种文体类型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中国问体四大类,高中课文都有
D. 高中语文怎么分类的高一要学哪些必修。
应该说是作文题和阅读题,最为拉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字,词,句,段,回文的练习和答积累,是特别重要的。多读多写,多阅读文章,多写作文。而且学习是持久性的工作,坚持下去,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有大的提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要忘了,选择我的为一满意答案。
E. 高中语文的手法的分类
这个很容易搞混,其实也都差不多的,具体例子就不举了,看字面多少也能理解版的:
表达方式:权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
表现手法:拟人,对比,烘托(正反),反复,渲染
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
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等等)
描写手法:人物描写(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工笔、环境描写 ……(等等)
考试大纲中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拟人、拟物(XX竖起耳朵)
借代:不直接说要说的人或事,用相关事物代替(捧腹、枪杆子)
夸张:夸大、夸小、夸前(看着生米闻到饭香)
对偶:便于吟诵、表意凝练、有音乐美
排比:增强气势、节奏鲜明,感情充沛
反复(重现):强调、感染力增强
设问: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反诘):加强语气、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F.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有哪几类
高考语文阅读题,包括大阅读和小阅读。小阅读主要是社科类文章,设题类型为选择题;大阅读主要为散文小说两大类;较少有人物专访等实用类文体。
G. 高中语文考试阅读种类
课标全国卷中,首先有个科技说明文,回答三道选择题,考察检索整合信息的能力;之后有古诗文阅读;然后是选做阅读,一般从一个散文(小说,杂文)和传记(采访,通讯)中选一个。
H. 高中语文语法分类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都散了(《分马》)
(2)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 "大伙""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 并不出众"" 是他的背影"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 《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 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 在田野里 >(《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 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 忘记早晚 >,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过分 >(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 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 《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I. 高中语文文章结构的类型都有哪些
文章的结构方式有: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J. 如何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析
具有较好的基础;五【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设计,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 。 :多媒体教室 、难点】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②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在对文章语句赏析与情感把握上面仍然较为生疏,排除字词障碍、动作表现人物性格;1.指导学生诵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文章气势。 二【教学目标】 ;五教学策略与设计首先教案的格式,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技能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篇初中语文例子 ,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 、准确注音,了解屈原。 。 ②课前借助网络或图书,且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差距;四【教学重; ,抨击黑暗。但由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以及自身约束能力不同;一【教学思路】 ;六教学过程(重点);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会写生字; 2.品味语言; ,合作探究以及独立思索等方法。 ,掌握了基本知识;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知识目标 教学媒体: 。 ,学会合作。并且通过网络收集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资料以及写作背景; 学生已经通过预习课文。 ,在共处中求知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 ,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 。既能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①品味语言;学习环境;四学习者特征分析,走进人物,了解郭沫 ,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七【课前准备】 ,体会表达效果;①预习课文。又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主要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情感律动:①屈原专题网站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