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的创新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版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权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高中语文可以有哪些创新课外活动
自由改编的课本剧或话剧是首选,当年我上学那会大爱这个,不过需要较回多的时间演出 2、感情满满答的现代文朗诵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好方式 3、限时即兴演讲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克服紧张情绪,锻炼口才的好方法 4、然后当然就是备受期待的辩论赛~随便编个题目交给学生,在一旁指导就ok了~ 5、最后是故事接龙,写一小段故事作为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依次接写下去,既可锻炼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创新能力~
3. 高中语文必修5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怎么写作文
一、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题目,等于是一篇好作文的开版端,题目要新颖权,与众不同才能引人注目!
二、开头、结尾
文章的开头是龙头,结尾则是凤尾。开头多种多样,一旦想出好开头,笔头的文思就会源源流出。常见开头有以下几种:1、开门见山。2、提问引人关注。3、概括揭示。4、描写环境。5、倒叙,制造悬念。这样,才会制造一个好开头,才是一篇好文章的开端。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中的结尾也是其文章精华之处,有的结尾发人深思,有的结尾自然收笔,有的结尾刁钻古怪,耐人回味,还有的结尾,要挑选一种比较与文章相配的结尾来写,收笔也美观大方。
4.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意识,并注意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才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早就这样的良好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教师,如何营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关键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个学生,尤其是班级后进生,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帮助、鼓励、理解。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从内心尊重、信赖、爱戴老师。“爱屋及乌”,学生会由喜欢老师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知识充满了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的当做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做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兴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初期可由教师选定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所得的感受与启发记录下来。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临时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中后期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做阅读实录。这种阅读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如教《智子疑邻》这篇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篇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听取意见,不能看意见是谁提的,而要看意见是否正确,不能因人废言。这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该文如果从消极方面作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了,即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哪有兴趣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表演那些故事性强的课文,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课文主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排演这个故事,学生的热情很高,马上投入到剧本改编。学生完成剧本改变后积极投入排练,后来在课堂上表演的十分精彩。学生不是在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中了解课文内容,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准备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质疑,就是提出问题。明朝的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停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询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质疑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生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是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高中语文语言表达创新题型怎么做
怎么说呢,既然是语言表达,那么语言要有逻辑性、组织得当
是创新题型说明和生活关系更密切,那么就应该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情况。
最后,最重要的是要符合题意,满足题目要求
6. 以“创新”为主题的高中语文作文
插上创新的翅膀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题记
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在人生中,创新是身旁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创新是远处的山巅,激励我们登上高峰;创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随我们畅所欲言,汇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支撑起整个世界。
鲁班懂得创新,因而在被野草划伤时不是将它拦腰折断,而是弯下腰仔细观察它,于是发现野草上有许多细小的齿。因而顿生灵感,经过一次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锯,造福于人类。
齐白石懂得创新。从小便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自学成了一大家。但他却对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顾”,而是去汲取名家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空白,60岁、70岁、80岁,齐白石的画风在不断的改变,水平也在一次次改变中突飞猛进,因而他的一生五易画风,一次一次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一次一次的求进取,终于为我们所熟知,为世人所景仰。
而对牛顿来说,晚年的他不懂得创新。年轻时因一个苹果发现了地心引力,以后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到了晚年,却沉迷于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花费十多年时间“潜心”研究上帝的存在,不思进取,在迷信中一点一点将黑发“浪费”,将自己的创新精神丢入大海,最后赔上了自己的老年时光,毫无所得,。由此看来,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会因为不创新而变得黯淡无光。
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一种精神。有了创新,可以搭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上九重天;有了创新,可以与爱迪生在电灯下侃侃而谈;有了创新,可以与诺贝尔炸开山头,炸出通道;有了创新,可以与列文虎克共同观察微观世界……
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吧,你一定会展翅飞翔,搏击长空!
7. 高中语文创新方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哪有卖的
大地如琴,河流如弦,弹奏串串梦曲。
风光似锦,热情似火,涂绘幅幅画卷。
这是一个弹弦之地,这是一个歌舞之地,这是一个梦幻之地。
我跟随雄壮的南汀河一路南下,只见他一路欢歌,一路狂舞,左冲右撞,有点野性,有点奔放。雄山峻岭无心观赏,秀美森林无心陪伴,奇石珍宝无心拾捡。赶得急匆匆,兴高采烈,是要去哪里呢?要去旅游吗?不。要去约会吗?是的。他要去一个“弹弦的地方”,情人正翘首以盼、含情脉脉地等着他。
憧憬着,奔跑着,不知不觉,眼前出现一扇雕梁画栋、壮观气派的门。纷纷放慢脚步,擦擦身上的汗珠,抖抖衣角的尘土,大口吞吸着清新的空气,让激动的心情平复些。湛蓝的天空,轻柔的云朵雪白透亮,不断变换着各种图案,从头顶优雅飘过,别有一番趣味,这就是“弹弦的地方”——傣乡孟定。心中暗喜“到了,到了,终于到了。”
一路欢歌的南汀河气喘吁吁地到了,不顾路途的颠簸和疲惫,兴高采烈地展开双臂,与欢喜得像个小天鹅的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热吻着,倾诉着......他的刚烈,她的柔情,这一刻是如此和谐而美妙。
也许是这里的景色太迷人,也许是情人的柔情太醉人,南汀河与情人手挽着手,欢天喜地,波光粼粼,容光焕发,情深深,意浓浓,缠缠绵绵,缓缓地,柔柔地,生怕弄坏一颗嫩草,这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
刹那间,一片美景映入眼帘,这是难得一见的胶林风光。一片连着一片,一山接着一山,无比壮观。远望,浓墨重彩,似波澜起伏的绿海,给人震撼,给人神秘。近看,高大挺拔,精神抖擞,一排排,一列列,神似钢铁般的战士,给人威武,给人肃然。胶农们身着民族服饰,头戴尖斗笠,有说有笑地劳作,很享受的样子。不时有道道金光从叶隙漏下,很逗人。鸟儿在林间穿梭嬉戏,在玩中啄虫,在玩中歌唱,好热闹祥和的景象,令人神往心醉。品着,赏着,醉了!
正走着,又一景色出现。没有高大,没有挺拔,同一个姿势——斜站着,队列整齐,微风中个个手舞足蹈,一大片一大片。“是姑娘们穿着翠绿的筒裙在排练舞蹈剧吗?”“不,那是香蕉园。”“哦,好漂亮啊!这么壮观,还以为是一群小朴少呢。”走近一看,个个冰肌玉骨,一丛丛又宽又长的叶子间,捧着串串翠绿的香蕉,像姑娘抱着的婴儿,活泼可爱。品着,赏着,醉了!
“绿还有吗?”不过瘾的样子。“你看,那里还有。”抬头望去,是翠绿欲滴的竹林。这是傣家人的好朋友,它们常年驻守在村寨边、田头边和沟河边,守护着家园、果园和田园。一簇簇,一蓬蓬,交头接耳,好像在开会,又似在闲聊,很悠闲的模样。地面上许多正在成长的竹笋,白白胖胖,恰似不懂事的孩童,逗人喜爱。
远方到处是成片的蔗园、果园、茶园和田园......有的浅绿,有的浓绿,有的墨绿......
整个傣乡就是一片绿海,虽然攀枝花、凤凰花、紫薇花、樱桃花......竞相开放,但都显得那么不起眼,仿佛只是绿海中的一朵水花。远处的山是绿的,近处的景是绿的,仿佛是仙女特别眷恋,在此浓墨重彩,用最艳丽的颜料,从山顶描到山脚,从山脚绘到坝子。这绿,是有诗意的绿,是有层次的绿,是有韵味的绿。真是绿满满,情满满,醉满满!
正陶醉着,一串嬉戏声打断了思绪。原来是一群孩童在牧场放牛,河里的男童打着水仗,光溜溜,玩得开心起劲。小朴少们穿着漂亮的筒裙,在青青草地上跳舞,个个身材苗条,白白嫩嫩,面带微笑,芊芊细手随细腰舞动,像风中的柳枝,轻柔婀娜,舞姿优美,楚楚动人,令人陶醉。牛群乖乖地啃食嫩草,不时有几只调皮的白鹭在牛背上玩耍。这画面,简直是神韵之笔。品着,赏着,醉了!
不知哪里飘来几缕香气,瞧瞧,原来是从竹楼飘出,“傣家风味”几个字映入眼球,是有点渴了、饿了。进去坐下,先品品香甜的绿茶,不一会,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上桌,哇......全是绿色食品,有竹筒糯米饭、牛撒撇、柠檬生、烤鱼、笋煮鸡......还有一壶米酒。不多会儿,全被“消灭”,结论只有仨字“香、爽、醉。”
刚起身,一道金光从眼前闪过,抬头望去,是“洞景”佛寺,这是傣家人的佛教圣地,也是临沧境内最大的佛塔,是缅甸及东南亚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由一寺一塔组成。“洞景”在傣语中指人的锁骨,相传释迦牟尼的一段锁骨就葬于塔下。金碧辉煌的佛寺落座山下,雪白壮观的佛塔矗立山上,塔寺遥相辉映,各为一景,映衬在胶林的一片绿海中,显得更加庄重威严,让游人既享受自然美景,又领略民族风情,真是让人陶醉,如同走进梦幻仙境。
太阳经过一天的劳顿,懒洋洋地趟在西边,呈现出万丈光芒,把身边的云朵染得金碧辉煌,仿佛仙宫一般。金晃晃的光芒撒在平缓宽阔而温柔的南汀河上,呈现出金光灿灿的美景,仿佛给整个傣乡系上一条宽宽的金腰带,高贵华丽,壮观气派。女人们劳作而归,来到河边梳洗打扮,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时而弯腰,时而甩发,摆弄各种姿势,柔美的身姿,忽隐忽现,朦朦胧胧,给人一种遐想和诱惑。这画面,真是醉人,这是上天的神来之笔。
一路品赏,一路感叹,一路陶醉。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街道绮丽的亚热带风光,浓郁、独特的傣、佤民族风情;商号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绿化美化充满特色,不知名的花朵竞相开放,繁花似锦;相映衬的霓虹灯一片跳动,充满现代气息;茶室飘出丝丝茶香,人们悠闲地享受着;各种歌舞厅彩灯闪烁,歌舞升平,逗人心跳加速;眼花缭乱的小吃摊点,香气飘飘,人头攒动,花样繁多的美食令人嘴馋.......
这里,傣家村寨星罗棋布,佛塔随处见;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蒲葵扇和绣花鞋等民族风情浓郁;一年一度的傣家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众多节日,无论是市区还是村寨,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游客纷至沓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男女老少穿着民族服饰,个个装扮艳丽,男人的帅气,女人的柔美,让你目不暇接;象脚鼓、蝴蝶舞、白象舞、孔雀舞和马鹿舞等浓厚民族歌舞轮番上演......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心花怒放。
这里的景让人醉,让心碎!
这里的人美如仙,柔如水!
看不厌,品不尽,意犹未尽,梦中再次游孟定。
画卷醉人仙女绘,
柔情留心客忘归。
洞景佛光通天路,
求得万户福禄回。
美食美景美人醉,
可惜未做傣家人。
来世情缘若可定,
留情弦地终不悔。
8. 如何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传统的教育教学把极富个性特征的学生塑造成了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学生,而未来社会各条战线上要求的人才是具有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的个性化的人才,而不是“模子式”的人,所以语文教学中必须摒弃“一言堂”“唯师独尊”“唯书独尊”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其自发行为,使学生在我们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表现自我。对学生好奇、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给予极大地扶持、鼓励,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3.鼓励质疑,允许有错,让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给革命者带来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4.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发现、发明和创新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