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
语文,例如 在上课教学过程中,讲解学习点,把知识点扩展开,联系生内活实际,让课容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轻松的氛围内,不知不觉的接受知识。例如,讲解文言文,可以多讲解有关智慧的文言文,多联系一些 古今中外的故事,在讲故事后,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 记着一个道理。。。
Ⅱ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一般包括新授课的导入,新授课、课堂总结、课后作专业布置以及课堂反思等。其中属作为一堂课开始的导入非常的重要,导入的是否紧跟课堂内容,是否有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直接的关联。有句俗语说的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课文导语,充分挖掘导语的德育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已然迈出了一大步。教师在设计高中语文导入的时候,要紧扣教材内容,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情景,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学习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备课,挖掘教材中任何可以挖掘,同时还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在没有导语时自己精心设计导语,丰富材料,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并不是简单的肤浅文字,而是文背后透析的作者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度挖掘教材,用优美的文字诠释作者文章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感和思想表达。
Ⅲ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下实施德育教育对塑造青少年的人格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当代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融入德育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对现今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汲取先进文化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灵活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授的重点是文学作用,在文学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着语文的形式,为文学作用的形式又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德育教育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地,多数情况下都是借助相应的文学作用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往往都是寄予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中。就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来说,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的问题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些文学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的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语文作为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涉及到思想感情中的一切,担负着一定的社会理想、政治信念和阶级观点以及人生的哲学等内容,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自身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学作用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应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意志和志向等各个方面的思想,从而更好的接受教育。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作品和文字的思想,通过语文教学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效的灌输给学生,不断发展学生的健康品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德育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现在的学生在正确的对待人生观、价值观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强欠缺,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看重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领地,它主要是以教材为蓝本,通过教材中极其丰富的德育洁容,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实施德育教和教学有效地统一,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而单独进行德育教育,更不能让语文学习从属于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好文言文字,对字词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从而深入领会到文学作品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会,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2.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抑制,不断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当然,不同的课外读物尤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在选择课外读物时一定要有选择。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将书目罗列出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选择。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激发学生增强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得到高校的阅读效果。例如,针对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书籍,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认真的学习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表明主人公的各种遭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并积极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要片面激进的追求离奇的情节,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用的思想内容,看到他的社会意义,从而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不断的被感染。一本好的课外读物相当于以为良师益友。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精神,所以在课下,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3.积累名言警句
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而有些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识就是通过这些名言警句表达出来的。对于这些名言警句,教师应该紧紧的抓住,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进行分析和讲解。例如,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的文学特点,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名言名句进行全面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屈原为了解决人民的疾苦而做出不懈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文学作品中的名言警句作为教的重要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其正处于心理发育期,思想意识还不是很成熟,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成熟。
Ⅳ 高中语文德育教学渗透有哪些标准
首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要有针对性,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位于城乡结合部,许多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较少、自律性较差,许多学生控制不住而出入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对此就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加大对他们进行诸如艰苦奋斗、感恩教育等内容。于是我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就强调文中蕴涵的赤子的哀哀孝心;教授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就注意让学生体会文中流露的至亲至爱之情,教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注意阐发文中表现出来的至情至性,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然后发掘自身不足,再加以改正,最终实现对广大学生的无形教益。应该说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其次,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学习屈原的《离骚》要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那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又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介绍王安石生平时,挖掘出列宁对他的评价“中国十三世纪的改革家”这一因素;在学习《窦娥冤》介绍关汉卿生平时,把关汉卿与莎士比亚进行对比,突出关汉卿的成就不比莎士比亚差的因素;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挖掘出法国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评价“十八世纪最优秀的女子文学”这一因素,等等,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教育。一个语文教师若能经常坚持挖掘语文教学中这样的德育启悟点,对学生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德育熏陶作用。
再次,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分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更贴学生实际,这对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四,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教师应尽量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提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好文章总是激人上进、努力有为的,这几种刊物在选材上正面、积极,能对德育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五,积累名言警句并加深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第六,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
Ⅳ 试论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一般包括新授课的导入,新授课、课堂总结、课后作业布置以及回课堂反思等。其中答作为一堂课开始的导入非常的重要,导入的是否紧跟课堂内容,是否有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直接的关联。有句俗语说的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课文导语,充分挖掘导语的德育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已然迈出了一大步。教师在设计高中语文导入的时候,要紧扣教材内容,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情景,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学习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备课,挖掘教材中任何可以挖掘,同时还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在没有导语时自己精心设计导语,丰富材料,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并不是简单的肤浅文字,而是文背后透析的作者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度挖掘教材,用优美的文字诠释作者文章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感和思想表达。
Ⅵ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一般包括新授课的导入,新授课、课堂总结、课后作业布回置以及课堂反思等。答其中作为一堂课开始的导入非常的重要,导入的是否紧跟课堂内容,是否有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直接的关联。有句俗语说的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课文导语,充分挖掘导语的德育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已然迈出了一大步。教师在设计高中语文导入的时候,要紧扣教材内容,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情景,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学习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备课,挖掘教材中任何可以挖掘,同时还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在没有导语时自己精心设计导语,丰富材料,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并不是简单的肤浅文字,而是文背后透析的作者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度挖掘教材,用优美的文字诠释作者文章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感和思想表达。
Ⅶ 怎样在高中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精心钻研,在教学设计中预设育人氛围。
(二)灵活驾驭,在课堂教内学中大力实施容德育。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Ⅷ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一、语文的独特魅力我国学者张伟明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过:“语文是世间最美的一幅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感情和品德修养共同组成了语文这门学科。顾名思义,语,就是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就是文化,包括文章与文学,文化是由蒙昧向文明转化过程中的精神活动。不管是语,还是文,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学习语文,就是学会用祖国语言进行思维活动,通过历史的、现实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活动,获得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进而为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注入力量。毋庸置疑,语文的确是独具魅力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缤纷,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受到感染和熏陶。于漪先生讲过这样的话,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那杨柳岸的残月,赤壁的江月,让我们轻轻吟唱生命;在秀竹瑟瑟的潇湘馆、宏伟秀丽的滕王阁,我们感悟人生;“日忽忽其将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先贤的劝导让我们倾注热情和心力追求幸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种相思刻骨的感受让我们懂得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在语文这个大世界中,有着姹紫嫣红,春光无限的好风景。丰厚的人文,美丽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绵延的相思,对青少年而言,是长见识,增性情的好素材,可以诱发无尽的联想。沉浸在语文的怀抱中,道德情操必将充满灵动与清纯。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学的世界十分广阔,所以教师不仅要发挥语文基础学科的作用,还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终归要走上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他们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仅有文化知识,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是不行的,只有做到“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相统一”,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经过一番摸索,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行渗透和激励的。首先,重视课文里的形象性,通过高尚、美好的形象和画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这里所说的形象性,除了人物形象之外还包括许多其他事物的形象性。例如在我们教过的课文中,有一篇是郭沫若所写的抒情性状物散文《石榴》,此文盛赞了石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誉之为整个宇宙向上的夏天的心脏,通过石榴美丽华贵的形象,传递的是火热向上的感情;茅盾在《风景谈》里也展示了六个美丽动人的画面;还有朱自清在他的名篇《绿》里极尽对梅雨潭不同凡响的绿的衷心赞美,还别出心裁地比喻成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称之为“女儿绿”。这种“绿”的形象何等清新、何等醉人啊!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形象性,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去讲解渲染,引导学生在接受这些美丽多彩的形象之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激励学生追求光明,充实自己,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其次,通过课文中正、反人物的对比、分析,去启发学生,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树立雄心壮志,报效祖国。语文课本中选进了不少小说和古文,因而形象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人物呢,千人千面,各各不同,有英雄人物,有革命志士,有芸芸众生,也有奸佞、坏人。教师在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时,一定要态度鲜明,如对屈原、文天祥,左光斗、夏瑜、刘和珍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人物,教师一定要表现出内心的赞许,仰慕和崇敬之情,以此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而对那些民族罪人,如楚怀王、南后、子兰、靳尚、南宋统治者、反动军阀及刽子手,教师则要深刻揭露、遣责,并表示出憎恨与不齿。同时,还要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答辩、质疑、采用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正反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从历史唯物的角度认识这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是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者之间的殊死斗争,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搏斗,让学生明辩是非的同时,培养起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胸怀大志、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社会进步作出有益贡献的人。再次,抓好课文中的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哲理性句子的教学,使学生在这些思想火花的照耀下获得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人格力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理深刻、意蕴隽永,内涵丰富,思想容量博大精深的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这些都是前贤、伟人、强者、智者、勇者千虑一得的思想精华,或者是经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的思想火花,具有振聋发馈,启愚顽,指路明灯般的作用。例如:毛泽东同志所写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每逢我们在讲课中遇到类似这样的句子时,不但着重提出来讲解,向学生郑重地“推荐”,还适当地提问,甚至作简短的讨论,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还指导学生在课内外对这类句子摘抄,归类,甚至做学习卡片。待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有时运用课尾,或每学期专用一、二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每人三句的形式,上讲台向同学们推荐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这类句子,这种学习和交流方式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们不但享受到求知的乐趣,而且,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获得升华,增强了斗志和上进心。教师在指导这些句子的分类学习中,发现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方面是有长足进步的,从学生的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以及平时言行中完全可以看出来。这些前人先贤的思想精华确实变成了学生的精神财富,甚至座右铭。这种思想道德,精神方面的精华确实能艺术地泽进学生的头脑里,开启学生的心智,焕发学生的志气,端正学生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方式远不止本文所述的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渗透激励学生,养成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积极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在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程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