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素养大赛试题

高中语文素养大赛试题

发布时间:2020-12-18 05:32:34

❶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基本意义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二、深层含义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它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研究能力、语文心智体现和语文审美修养等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读写能力是必需的,听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忽视。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学会鉴赏和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课改语文教材中,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列为了两个独立的教学体裁,必修课定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选修课定位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两者即对立矛盾,又相对统一,均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但是,从我自身体会来讲,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还有很多学生有明显的重理轻文的现象,对选修课程存有一定的误解。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是关键。
首先,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好文本资源,倡导个性阅读。这里的读书应该是包含三个意思,一个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必修和选修课内各个单元的阅读文章赏析品鉴),一个是经典名著的品读感悟,一个是泛阅读(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读书)。
现行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充分经营使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之一。我觉得高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高一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关键要做到务实、有效。另外,现代信息社会,学生语言发展的渠道十分广泛: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脑网络、街道文化……大量阅读,勤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倡导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价值,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举个例子热播电视剧《水浒传》
何以获得观众的青睐,我想个性化的解读、富有创意的表达形式才是人们的兴趣所在。“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学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教师就有必要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上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我觉得课内外阅读相衔接,可以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配合教师的辅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等名篇后,我让学生观看了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了影视鉴赏,并针对其做了影评,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
再次,加强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
在我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背诵,只有学生听得多,背得多,读得多,用得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否则,就不能得心应手。但是,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变成书呆子,而是把知识要变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就显得很重要。如教学《再别康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不仅仅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词的精妙,更是在鼓励学生绘画审美。教学《变色龙》时,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此时,我突发奇想,适时提问,奥楚蔑洛夫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从“不变”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巧问,活跃了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思考、讨论、顿悟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老师的精巧点拨和指导。
最后,关注生活语文资源,研究性学习,学会体验感动。
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使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语文素养包括了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主义、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世事洞明皆学问。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会真正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而演讲就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积极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基础写作能力,在高一到高二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喜欢在课堂留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学完《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练习景物的描写,也要求用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这样在不断的训练中就会提高写作能力。我个人比较注重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疑问,有时学生的问题也许会很尖锐,甚至是怪论,老师如何处理就显得重要。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每册必修中都有名著导读,其中后面的问题都要求学生要经过阅读探究才能回答。包括我们在文本的教学中如果碰到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我们都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讲《雷雨》时,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个话题学生很感兴趣,我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次辩论会,这样学生下去就认真阅读作品,查阅资料,很好地完成了一次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课堂进行,也可以写成文章、评论等。如讲《孔雀东南飞》时,就刘兰芝被遣为哪般就可以进行探究。另外,必修教材也有专门的“梳理探究”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就有必要把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从身体力行中感动生活。

❷ 哪些杂志适合高中生提升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知识呢

《读者》个人认为最好,以往高考所选材料就有出自本杂志的。
《意林》也受往届高中生的欢迎。

❸ 核心素养背景下优质高中语文试题的特征有哪些

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对于落实核心素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任学宝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层面切入,他形象地说道,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也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
1 让核心素养落地需要考虑三个因素
有人将学校管理比作烹制一道美食,笔者非常认可这一比喻。事实上,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也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所希望呈现的最后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过程就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披荆斩棘”“熠熠生辉”的过程。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考虑定位,罗列已有食材
烹制任何一道美食的前提就是要查看自己拥有哪些加工的素材。要真正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定位的确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位校长想要让学生核心素养在本校生根发芽,首先就要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基本情况,如偏重学术性的高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落实显然和偏重应用型的高中有所不同,一所现代化高中与一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
要想所有学校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好比让厨师用不同的食材做出相同的满汉全席,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形似神不似,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二是考虑需求,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意识

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上述四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要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

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

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的成语使用、第18题的语病判别、第19题的表达得体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

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的补写语句、第21题的推断分析,北京卷第25题的微写作,天津卷第20题的“词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

2017年高考语文中的阅读欣赏题,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二是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多年选考,本意是满足考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多元性,但在功利备考观念的作用下,也造成了阅读教学的窄化

❺ 高中语文题目:仿写(有关古诗词,需一定文学素养)

子瞻属庐山,我们可以联想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太白属蔡山,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写华山也可: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❻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10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❼ 高中文学素养比赛是什么

汉语基础知识,古代名篇,包括小说诗词,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典故
焦作市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笔试试题
教育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 工具,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 有利于 。
3、 是语文课程标准设定识字写字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4、综合性学习是一个 、 、 的学习过程。
5、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 、 、 的能力。
6、《语文教学二十韵》是著名教育家 的作品。
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著名教育家 的名言。
8、王崧舟老师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
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
9、朱永新先生主持 ,以一切人的发展为宗旨,是基于人文培养的素质教育,是着眼精神成长的生活教育。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进行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诵会等。 ( )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 )
3、第一学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课程标准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共列出了28项目标。 ( )
4、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时对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总的描述。 ( )
5、识字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 )
6、语文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 )
7、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 )
8、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是课程标准关于“学会汉语拼音”之一。( )
9、口语交际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该

❽ 高分求 语文素养大赛(高中组)答案

这可是标准答案哦!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30分)
1.“蒸煮”是指现代人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以现代人的生活趣味及思维方式对经典名著进行扭曲解读或主观批评。(1分)“蒸煮”之“恶”主要是:①扭曲名著,误导读者,使读者无法得到古典的滋养和沾溉;(1分)②形成学术垃圾和文化赝品,给后人带来极高的清理成本。(1分)
2.作者引用鲁智深事例,主要是为将鲁智深和林冲进行对比,(1分)借鲁智深的“在‘官’外”“没修养”,突出林冲的作为“士”的“隐忍”“有修养”的特点,(2分)进而据此驳斥“蒸煮者”对林冲的不当批评。(1分)
3.大致内容:(1)景阳岗打虎扬名(2)阳谷县为报兄仇斗杀西门庆(3)十字坡结识菜园子张青(4)快活林醉打蒋门神(5)大闹飞云浦(6)血溅鸳鸯楼(7)夜走蜈蚣岭(4分,列出四点即给满分)人物形象:身具神勇,嫉恶如仇,粗中有细,义气过人。(2分,大致正确即给满分)
4.(1)当事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别人了解自己。
(2)当事者虽然愿意别人了解自己,但限于客观条件,没办法让别人准确了解自己。
(3)了解者与被了解者学识、思想等水平不相当,难以做到心灵交流,真正了解。
(4)了解者为某种需求驱使,故意曲解被了解者。(每点1分)
5.(1)运用整句,可以增强行文的节奏感,使之易于上口,易于记诵,如“看不清历史,就看不清未来”等句。
(2)运用整句,可以增强文章语势,增加论述说服力,如“一人说话要注意为亲者讳,为长者讳,为尊者讳”句中的排比、反复就很好地证明了作者提出的“社会对谎饰供不应求”观点。
(3)运用整句,可以用简省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意思,如“冶容诲淫,蛾眉招嫉”等句。(每点2分,阐述、举例各1分)
6.本题为开放题型,对话题内容可赞成,可反驳。评分主要看其论述思路及文采。(7分)
7.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妻子应邀到朋友树才家品新茶,安静地听树才谈诗,一直到天黑。(按记叙要素概括的准确性给分,每一要素1分)
8.树才是个纯粹的诗人,敏锐、内敛、安静。诗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要用诗给别人带去温暖。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树才家的布置,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树才的生活和性格。(性格形象与手法各2分)
9.(1)干枯的莲蓬、莲叶,记录了时光的流逝,一样是有诗意的。(3分)
(2)对生活,对生命,对诗的热爱和追求,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爱使我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分,意思对即可)
10.①环境是安静的,没有干扰。②树才的性格是安静的,不张扬。③我们听树才谈诗是安静的,很专注。④沉静在诗的世界里的人是安静的,心灵平静而幸福。⑤时光静悄悄地流逝。⑥人世间的大爱永恒。(每一点1分)
11.得意—尴尬—兴奋—紧张—羞愧。(紧张、羞愧合为一点,每一点1分)
12.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1分)②推动情节发展,为“老师”教育“学生”提供话题。(2分)③山路象征“学生”的仕途愈高愈险。(1分)
13.小说中“老师”的语言,采用典雅庄重的文言语体,很特别。作者所以这样处理,①这样的语言,能有力烘托形象,小说中的“老师”是“学术权威”,“瘦削”、“睿智”、“矍铄”,从更深的意义上说,他是正义、真理和智慧的化身;②这样的语言读来斩截有力,具有很强的教育、感化的效果;③为小说增添文化底蕴,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指出语体2分,原因每一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14.化用了《庄子·山木》中“伐木烹雁”的典故。《庄子》用故事来说明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的相对性,小说中“老师”教育“学生”时巧妙化用,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使用该典故的意义:①提醒学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攀高跌重,风险大;②提醒学生不要自高自大,容不下别人。
③告诫学生不要溜须拍马走歪门,要戒骄戒躁,勤勉实干。④告诫学生谨慎用人,不用奉承拍马夸夸其谈之徒。(指出典故2分,意义每一小点1分)
15.(1)推重
(2)地理条件
16.(1)(吴士)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
(2)大王若真能使我成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
17.不可偏听偏信,不可轻易用人;反对空谈,崇尚实际。
18.(1)类
(2)做官
19.(1)有时 副词
(2)连词,表并列
20.(1)我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
(2)豁达与不豁达,相距一条缝隙而已(或:只是一点间隔而已)。
21.作者认为,当人心拆除私心这道屏障时,就会眼界开朗,胸怀高远。前段主要叙述改建豁然堂的原因,后段主要抒写改建、观景心得。前后两段话叙议结合,议从叙出,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
22.不用动词,密集使用意象,用意象的剪接、组合,含蓄表达出诗人真挚深厚的感情(将“使用意象”解说为借景抒情亦正确);“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从时间、地点、景色、事件、情感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的心理落差;以寻常语表现不寻常的人事经历和感受。(能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给满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30分)
1.“蒸煮”是指现代人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以现代人的生活趣味及思维方式对经典名著进行扭曲解读或主观批评。(1分)“蒸煮”之“恶”主要是:①扭曲名著,误导读者,使读者无法得到古典的滋养和沾溉;(1分)②形成学术垃圾和文化赝品,给后人带来极高的清理成本。(1分)
2.作者引用鲁智深事例,主要是为将鲁智深和林冲进行对比,(1分)借鲁智深的“在‘官’外”“没修养”,突出林冲的作为“士”的“隐忍”“有修养”的特点,(2分)进而据此驳斥“蒸煮者”对林冲的不当批评。(1分)
3.大致内容:(1)景阳岗打虎扬名(2)阳谷县为报兄仇斗杀西门庆(3)十字坡结识菜园子张青(4)快活林醉打蒋门神(5)大闹飞云浦(6)血溅鸳鸯楼(7)夜走蜈蚣岭(4分,列出四点即给满分)人物形象:身具神勇,嫉恶如仇,粗中有细,义气过人。(2分,大致正确即给满分)
4.(1)当事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别人了解自己。
(2)当事者虽然愿意别人了解自己,但限于客观条件,没办法让别人准确了解自己。
(3)了解者与被了解者学识、思想等水平不相当,难以做到心灵交流,真正了解。
(4)了解者为某种需求驱使,故意曲解被了解者。(每点1分)
5.(1)运用整句,可以增强行文的节奏感,使之易于上口,易于记诵,如“看不清历史,就看不清未来”等句。
(2)运用整句,可以增强文章语势,增加论述说服力,如“一人说话要注意为亲者讳,为长者讳,为尊者讳”句中的排比、反复就很好地证明了作者提出的“社会对谎饰供不应求”观点。
(3)运用整句,可以用简省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意思,如“冶容诲淫,蛾眉招嫉”等句。(每点2分,阐述、举例各1分)
6.本题为开放题型,对话题内容可赞成,可反驳。评分主要看其论述思路及文采。(7分)
7.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妻子应邀到朋友树才家品新茶,安静地听树才谈诗,一直到天黑。(按记叙要素概括的准确性给分,每一要素1分)
8.树才是个纯粹的诗人,敏锐、内敛、安静。诗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要用诗给别人带去温暖。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树才家的布置,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树才的生活和性格。(性格形象与手法各2分)
9.(1)干枯的莲蓬、莲叶,记录了时光的流逝,一样是有诗意的。(3分)
(2)对生活,对生命,对诗的热爱和追求,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爱使我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分,意思对即可)
10.①环境是安静的,没有干扰。②树才的性格是安静的,不张扬。③我们听树才谈诗是安静的,很专注。④沉静在诗的世界里的人是安静的,心灵平静而幸福。⑤时光静悄悄地流逝。⑥人世间的大爱永恒。(每一点1分)
11.得意—尴尬—兴奋—紧张—羞愧。(紧张、羞愧合为一点,每一点1分)
12.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1分)②推动情节发展,为“老师”教育“学生”提供话题。(2分)③山路象征“学生”的仕途愈高愈险。(1分)
13.小说中“老师”的语言,采用典雅庄重的文言语体,很特别。作者所以这样处理,①这样的语言,能有力烘托形象,小说中的“老师”是“学术权威”,“瘦削”、“睿智”、“矍铄”,从更深的意义上说,他是正义、真理和智慧的化身;②这样的语言读来斩截有力,具有很强的教育、感化的效果;③为小说增添文化底蕴,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指出语体2分,原因每一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14.化用了《庄子·山木》中“伐木烹雁”的典故。《庄子》用故事来说明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的相对性,小说中“老师”教育“学生”时巧妙化用,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使用该典故的意义:①提醒学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攀高跌重,风险大;②提醒学生不要自高自大,容不下别人。
③告诫学生不要溜须拍马走歪门,要戒骄戒躁,勤勉实干。④告诫学生谨慎用人,不用奉承拍马夸夸其谈之徒。(指出典故2分,意义每一小点1分)
15.(1)推重
(2)地理条件
16.(1)(吴士)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
(2)大王若真能使我成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
17.不可偏听偏信,不可轻易用人;反对空谈,崇尚实际。
18.(1)类
(2)做官
19.(1)有时 副词
(2)连词,表并列
20.(1)我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
(2)豁达与不豁达,相距一条缝隙而已(或:只是一点间隔而已)。
21.作者认为,当人心拆除私心这道屏障时,就会眼界开朗,胸怀高远。前段主要叙述改建豁然堂的原因,后段主要抒写改建、观景心得。前后两段话叙议结合,议从叙出,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
22.不用动词,密集使用意象,用意象的剪接、组合,含蓄表达出诗人真挚深厚的感情(将“使用意象”解说为借景抒情亦正确);“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从时间、地点、景色、事件、情感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的心理落差;以寻常语表现不寻常的人事经历和感受。(能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给满分)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素养大赛试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