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的大概内容
....其实读本挺好看的。散文很不错的。
B. 《高中语文读本》5册~~~哪里有
当当网有售
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诗意人生
1 死水
2 赞美
3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4 有赠
5 双桅船
6 中外短诗五首
断章
风雨
错误
回旋舞
在一个地铁车站
异域诗抄
7 致大海
8 你的微笑
9 忧郁(之四)
历史回声
10 召公谏厉王弭谤
11 赤壁之战
12 杨烈妇传
13 《指南录》后序
14 左忠毅公逸事
高山仰止
15 怀李叔同先生
附: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16 王选的选择
17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18 弥盖朗琪罗
19 金岳霖先生
芸芸众生
20 宗月大师
21 茅店塾师——鲁游随笔之三
22 普通人
世事记录
23 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
24 奥运新闻两则
“中国速度”震惊雅典
用眼泪和尖叫冲散20年阴霾
25 “我也是一片树叶”——温总理看望清华学生侧记
26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时代印痕
27 宿羊山麓之哀鸿
28 哥德巴赫猜想
29 扬眉剑出鞘
30 祖国高于一切
31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新语文读本》的编写作为一项学术工作来做。无论是读本的选文、编排体系,还是阅读建议的编写,无不贯串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学语文教育学的追求。之所以命名为“新语文”,也是为了突出这种追求的自觉性与实验性。
《新语文读本》与现行教学的体制相适应,分初中、高中两个部分,按照学生学习、领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心理、情感、智力诸方面的发展,以及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
“新语文”之“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首先是编写指导思想——语文教育观念。我们认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直接来自他的读写听说实践。其中,阅读是基础,是关键。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这套读本并不依循此前所有同类读物所恪守的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逻辑秩序,而按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成长发展的不同特征和需要进行编选。入选的作品主要不是作为语言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例子,而是读者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座桥梁,能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咱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情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
C.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1,2读后感3篇
我只有那个。。采薇的。。因为喜欢那诗呵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迟雨雪霏霏。
千年前的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如骤至的忧伤。
回忆里浓绿莺啼的夏日,如今归途上渺渺雪白的道路。
那飘洒的雪花和缓慢独行的背影却仿佛中国古典山水画般浸透茫茫的诗意,和那沙鸥一逝的凄凉之感。
冰冷的雪,清晰的呼吸,热的泪,纯白的大地,万籁俱寂的山谷中有什么无声的融化。
就像伫立江边,独立晚风,心在此刻特别透明。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唐诗轻轻念出,是比巍峨雪山冷峻的思念。
马铃声渐渐隐没,肩头的雪已渗入心窝,流淌着分别的入骨的痛。
或许聚散不定,人生无常,前一刻还在热酒言欢,下一瞬已然悄然挥别。
岁月穿梭中,模糊的是脸庞,不改的知心交心的坦然情怀。
人生盛宴谁不散,除非今生此刻休。雪散雪飘雪融雪聚,人生呵。
独钓一世寒冷,万径人踪灭,独享一份与世隔绝的雪中桃源。
鹅毛雪花,温柔天空,沉默大地,漫天静谧。
一舟一芥,人如点渺小。
片片落雪,翩跹流连。
荒原极地,依旧有生命最华美的舞蹈。
雪拥抱温暖,陨落融化,化成了水汽,蒸腾飞远,苍穹之上,又是另一朵雪。
已不复前世的记忆。
整个世界开始下雪了。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或许只有彻骨的寒冷才能自己感受记忆的温暖,泪的滚烫。
站立雪中,方能感受生命最初的孤单。
即使世界凋零成一片空白,我依旧为你盛开一树梨花的繁华
D. 求高中语文读本里一个小说
作者陈村,小说名《一天》
人物~陈村
性别: 男
陈村
出生年月: 1954.5
民族:回族
原名杨遗华。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专科。生于上海。1971年赴安徽无为县乡村插队务农,后病退回沪,任上海市江苏路街道生产组工人,上海市政二公司职工学校教员,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9年兼职榕树下网站,任艺术总监、论坛版块“躺着读书”首任版主,主持三届网络文学评奖,2002年初辞职。2004年兼职99书城网站,任艺术总监、总版主、论坛版块“小众菜园”首任版主。2009年6月著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陈村被聘为盛大文学主办的“首届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文学评议团主席。
在安徽无为农村插队时期开始文学创作,自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两代人》起,著有长篇小说《鲜花和》,《陈村文集》(4卷),小说集《走通大渡河》、《蓝旗》、《少男少女一共七个》、《屋顶上的脚步》,散文集《孔子》、《小说老子》、《今夜的孤独》、《百年留守》、《生活风景》、《古典的人》、《一下子十四个》、《弯人自述》、《有家有女》、《看来看去》、《四十胡说》、《陈言勿去录》、《五根日记》等。《蓝旗》获中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上海首届文学作品奖、《中国青年》五四青年文学奖,《走通大渡河》获庆祝建国40周年《上海文艺》文学作品奖,《地上地下》、《一天》、《死》分别获上海第一、二、三届文学奖。擅长描画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历程和情绪历史。
E. 关于高中语文读本!
展开全部
友情提醒,楼主努力努力在努力,言尽于此。
F. 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目录
目 录复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制
1 劝学
2 师说
学习活动
一 文本品读
二 学习成果展示
三 关于“教师作用”的调查
谈读书
读书的艺术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第二单元 感受艺术魅力
3 琵琶行(并序)
4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学习活动
一 鉴赏园地
二 音乐沙龙
蒙娜丽莎的魅力
梅兰芳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怀抱
5 荷塘月色
6 荷塘风起
7 古代诗歌二首
归园田居(其一)
山居秋暝
学习活动
一 读书金钥匙
二 思考探究
三 学习成果交流
自然
尼亚加拉瀑布抒情
第四单元 体悟山水神韵
8 听听那冷雨
9 再别康桥
10 石钟山记
学习
G. 高分紧急问题!关于高中语文读本
33 “散”与“不散”
——论散文形与神的辩证性
韩少华
节选自《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散文散论》一文。
对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有一个颇为中肯的提法: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
如果把古代散文姑置之不论,只对缤纷多彩的现代与当代散文创作加以浏览,就不难看到,所谓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这个带有一定概括性的命题,同样是把“形”与“神”当做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侧面来加以研究和论断的。关键则在于“神”与“形”二者的具体含义如何理解罢了。
根据个人的一点研究所得,我认为:所谓“神”,主要指的是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神”,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富于动感的东西,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方向感的东西。说它是作品的灵魂,其用意是与此相通的。而这里所说的“思想倾向”,是就作家的整体意识,也就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即世界观,是作为一篇作品的观念或意识的背景与前提而言的。这在具体作品中或许并不直接宣示,但它起着根本性的、主导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作意向”,是指作家在一篇具体作品中,通过特定的题材所要达到的意图或目的,这是作家整个世界观在这一具体作品中的体现,是他的观念和意识在作品个体中的流露;它往往是与作品主题相一致,甚至是同一的。这里所说的“思路趋向”,是指在创作意向或主题制约之下,作品所体现的作家思维路径,即做为作家构思成果的特定思维进程,这是主题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具体程序。简言之,“神”是作品的“虚”的方面,是需要贯通在一定的实体中才得以体现的。
所谓“形”,就是作品的这个寓“神”于其中的实体。或借用比喻性的说法,叫做作品的血肉筋骨,物质存在。它包括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材料,语言材料和形式,文学样式和手段,段落的构成和排列,直至标题、行款、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所有外化的、特指的、实体性的东西。如果用我们所熟悉的术语所表述的话,就是通常所说的“题材”以及“段落”“层次”“结构”“线索”“衔接”“过渡”“交代”“照应”“词语”“句子”……其中包括作品物质存在以及一系列标示性的表述方式、表述手段和表述技法。总之,上述这些东西在一定作品中的有机综合,就该是这作品的“形”了。
由此可见,前人所谓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是就“实”和“虚”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来立论的。而散文在某种条件下的物质,就往往寓于这个对立统一之中。
通常见于散文创作论和文体论中关于“形”与“神”的见地,当然彼此不尽相同。但是,就我个人所见来看,其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
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片断性同主题的集中性之间的对立统一。题材的片断性,就是说,表面看去不相连贯、无所谓因果的若干材料或细节,自身也并不具备情节上的相对完整性,但在一定主题贯通之下,就成为一个活的整体,这在小说,剧本等文学样式中怕是少见的。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等名篇,大致都如此。这中间,题材的片断性,即与“形散”有关,主题的集中性,即与“神不散”有关。
其次,是层次的自由性同思路的确定性之间的对立统一。作品的层次,主要指题材在作品中出现的先后或程序。层次的自由性,就是说,题材的安排可以不像小说,特别是不像剧本那样直接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而全文的思路,却是经过构思,表现出鲜明的、确定的趋向和目标的。当然,这思路绝非平直呆板而是应曲尽迤逦转折之能事的。例如,秦牧的《土地》即属这种情况。其间的“层次的自由性”,即与“形散”有关,而“思路的确定性”,即与“神不散”有关系。
再次,是表达的机动性同线索的持续性之间的对立统一。这里所说的“表达”,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文基本表达方式。即便一篇之中,也尽可因立意取材的需要,或叙事,或议论,或写景,或抒情,穿插交错,一任择之。这中间并无成法,也无定式,而尽可以灵活些、多样些。在这些方面,散文是具有很大的机动性的。但是,文章的线索,应在客观上保持着自己的持续性。在这里应明确的是,此处所谓“线索”,指的是文章层次赖以得到条理化的客观依据。例如,叙事性散文常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抒情性散文常以作家思绪为线索,等等。在作品中无论行文如何灵动跳脱,但在暗中制约着全文进程的线索,则应保持自身的持续性,任意改变线索的依据,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适当的。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自始至终保持着时间线索的延续性,这就使全文得以构成一个整体而有了客观的依据。《白杨礼赞》则以作者乘车行进在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进程为序,以空间线索为客观依据,表现了一个由远及近的客观进程,从而引出一个由浅入深的抒情过程。而它们的行文中间如何上下关联,则又是各有巧妙不同的。那么,其间的“关联的灵活性”就意味着“形散”;而“线索的持续性”,则又同“神不散”不无关系。
至此是否可以这样说,“神”的问题,主要同主题与思路有关;而“形”的问题,则主要同题材与结构有关。在“神”与“形”或“虚”与“实”之间,如何构思、剪裁、布局、谋篇,这在不同作家那里,是各有妙诀,各持精义的。而作家的气质、素养、功力、技巧上的差异,也往往在这个对立统一过程中得到或隐或显的表露。各自的风格、格调、情趣,也往往在这中间取得了异常生动的体现。
当然,各家对“散”与“不散”的论述,也多是各有所见而又各有所重的。例如,老作家师陀同志在一篇题为《散文忌“散”》的笔谈文章里曾写下这样的话:
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你可以写景、叙事、抒情、发议论,也可以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发议论,尽你的能力,把风景、人物、议论组织在一个题目下面,但是要分层次,要有步骤,就像我们日常做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把意思说明白,一篇文章也就写成了。八股文讲究起、承、转、合,做为文章做法的一种,本来不坏,坏就坏在它专讲形式,又规定成为惟一的形式,全不管内容。我们应该反过来,先讲内容,有了内容再讲形式,量体裁衣,有了具体的人,才谈得上如何打扮他。(见《笔谈散文》)
这段文字,看来是在强调散文“不是要写得散”,也就是说,“要写得集中紧凑”。就我体会,这里所讲的“集中”,主要指立意选材,即主题与题材上要忌“散”;这紧凑,主要指运笔谋篇,即层次与结构上也要忌“散”。而从文章对“起、承、转、合”的有分析的肯定来看,作者是在强调散文结构的严谨性。这一论述就其精神内涵而论,是应该得到人们的承认的。因为,它道出了散文写作某种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其所论的散文写作这个课题的整体而言,此文立论又稍欠完备。果然,继此文之后不久,同在《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中又发表了王尔龄同志的题为《散文的散》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
散文的特点正在于“散”。……这“散”不是“散漫”的“散”,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见《笔谈散文》)
看来,前篇强调“散文忌‘散’”,而此篇则论断“散文特点正在于散”,二位作者立论很有些针锋相对的意味了。但细读下去,异中似又有同。王尔龄同志在文末又这样写道:
有人说,散文忌“散”。从文章组织上看,这自然是对的。但若从文章的取材看来,“散”正是散文的特质。(同上)
此文可贵之处,似正在于见出散文取材的“散”的特质,即题材的片断性。同时,文章也肯定了散文忌绝对的任意性,在组织结构上要力避其散漫。这都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但是,问题却在于,如果对散文的创作实践加以粗略考察,就不难发现,有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公认的名篇,无论就前后两部分各自而言,还是就其通篇而言,似都无法用“起承转合”的传统规格去验收它。虽然,它在两部分之间那个有名的过渡段落也含有“转折”的意味,但全文是没有笼罩通篇的“起”与收束全文的“合”的。就其立意来讲,是“集中”的,但就其结构来讲,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紧凑”或“严整”,却极富于随意叙来、从容运笔的舒散之美;而作品在情味上的含蓄,又不能不说与行文的舒散有关。至于鲁迅先生的《狗?猫?鼠》,就更不是以“严整”或“紧凑”为其运笔谋篇上的特色了。所以,“散文忌‘散’”的提法,就其所强调的方面看,自有其精到处;而就散文创作的普遍实践看,持论却又未必全面了。
说到“散文的特点正在于‘散’”,就其所选的例证看,固然论述圆满,但只要再举些另具风范的作品,如《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却似又不能用“散”来概括它们的结构特色了。它们分明是以严整的甚至是用整饬的结构特色呈现于世人面前的。说散文的特点就在于“散”,也未免欠周延,除非把上述这样的作品置于散文领域之外;但它们又分明是素有定评的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的精品。
因此,在这稍后发表的萧云儒同志题为《形散神不散》一文,持论的全面,阐述的确切,都给人以更深更广的启发。文章开篇,肯定了“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接着又指出,“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随后这样写道:
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会写散文的人总是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激发,时而侃侃议论。鲁迅先生的散文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他的散文……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却字字玑珠,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散。(见《笔谈散文》)
这段话的可贵之处,似乎正在于从对立统一中展开论述。这一论述被当做一个很有见地,也相当富于概括性的命题,在一个时期以来的散文研究与鉴赏实验中,受到相当的重视,是并非偶然的。低估这一命题的意义也是不当的。
论述至此,似乎有必要对“形”与“神”的说法补做一点探源求本的工作了。因此,也请原谅我在本已冗长的篇幅中,再做些补充。
去年,偶读《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什么叫做“神凝”呢?《黄谛》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里《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至于“形”的含义,《乐记》里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话。钱钟书先生释为“‘形’者,完成之定状”。钱先生还引述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有五层含义。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其五,是“止境宿归之形”。这种由“原质”,“原料”而“成形”的说法用之于文章写作,也如钱先生所阐述的,“春来花鸟,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为‘诗料’”。指明做为“诗料”的“形”,即包括着“题材”的内。“吟安佳句,具‘形’之词章也”。指明做为诗文的“形”即指“词章”,包括语言、结构等。我在上文所论“形”的概念,也具有同这里所引说法的一致性。
总起来看,论述散文创作的某种特色所惯常运用的提法“形散神不散”,其“神”与“形”的含义许是取喻于《列子》“神凝形释”的。而运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类话来赞美散文的构思谋篇,在概念上虽属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当的对应的类比性质,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表现力。那么,散文研究领域里的“形神”说之所以被承认,被沿用,原因之一,或许正在于此吧。
至于我个人在散文创作方面,有意识地从“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上去有所借鉴,也还是近几年的事。以前,只从选材的和构思的新颖上着意较多。这几年才随着对传统文论的研究,把某些研究所得试着向创作里面渗透些。如果说,“文革”前我的散文作品多近于小说,有着一定的叙事的相对完整性(如《序曲》和《第一课》等一组学校题材的小文),那么,“文革”后的多数作品,则题材的片断性加强了,行文不那么力求整饬了,从“形”的总体上趋向于散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主题的提炼而言,则努力追求各个片断题材之间的内在关系,如《雪白的,雪白的小蝴蝶》(刊于《散文》1980年第四期)、《温馨的风》(刊于1981年1月8日《中国青年报》)等篇,即是在寻找各片断间思想上、情绪上的关联,以期在题材的概括性和主题的集中性上都有所得。至于《蝈蝈儿》(刊于《散文》1982年第5期),在“形”的舒散上更着力了些。只是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读者和专家的审鉴了。
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要将这种道理谈得深入而恰当,既源自创作实践又有良好的理论推演,实属不易。本文对神与形、散与不散的辩证关系做了充分论述,思维严密而深刻。读了本文,想一想,散文的形和神分别指什么?
也有人对散文形神不散提出质疑,认为散文有时形不散,有时神也散(多意旨、多主题),你对此有何见解?
H. 求高中人教版语文读本所有文章目录!高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一册
1 地球,我的母亲
2 太阳吟
3 大堰河
4 现代旧体诗词五首
5 现代诗四首
6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7 当代诗三首
8 异域诗抄西风颂
9 欢乐颂
10 青春颂
11 诗六首
12 清塘荷韵
13 在海边
14 垂钓
15 温州的踪迹(节选)
16 牡丹的拒绝
17 短文两篇
18 域外风情散文两篇
19 雅舍
20 沙田山居
21 书房的窗子
22 红房子
23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
2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
25 未有天才之前
26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
27 奥林匹克精神
28 婴儿
29 自由、幸福和荣誉
30 根(节选)
31 林肯演讲词两篇
32 假如我是“黑人”(节选)
33 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
34 诺贝尔和平奖辞
35 西安这座城
36 上海的弄堂
37 底层(节选)
38 罗马的旗帜
39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40 最后一百年
41 觅渡,觅渡,渡何处?
42 《我的精神家园》自序
43 贝多芬百年祭
44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45 弥盖朗琪罗
46 郑伯克段于鄢
47 重耳之亡
48 召公谏厉王弭谤
49 齐桓公求管仲
50 荆轲刺秦王
51 晏子故事两则
52 季氏将伐颛臾
53 鱼我所欲也
54 非攻
55 庖丁解牛
56 谋攻
57 五蠹
58 学记三则
59 诗五首
60 词三首
61 元曲七首
62 《论语》
63 《呐喊》
64 《普希金抒情诗选》
65 语言运用和语境
66 规范
67 简明
68 连贯
69 得体
70 怎样过语文关
71 我的国文启蒙
72 谈谈写作
73 写作的“双重转化”性
74 闲说作文
第二册
1 春风沉醉的晚上
2 梅雨之夕
3 伊豆的舞女
4 断魂枪
5 哦,香雪
6 围墙
7 啼笑因缘(节选)
8 安娜之死
9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0 隔膜
11 一点比喻
12 捣鬼心传
13 论蒋干
14 鼓上蚤另有重用
15 二诸葛状告赵树理
16 哀“八旗子弟”
17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18 哲学家皇帝
19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20 被民主遗忘的角落
21 螳螂猎食
22 天鹅
23 葵与向日葵
24 马铃薯
25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26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27 达尔文的错误
28 大自然的智慧
29 作为生物的社会
30 为地球呼吁
31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32 散文的声音节奏
33 蒙娜丽莎之美
34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35 唐诗过后是宋词
36 美国的“中国城”
37 东西方幸福观
38 谈吃
39 谈金钱
40 一个偏见
41 哀哉肉体
42 论帽子哲学
43 谏逐客书
44 过秦论(下)
45 论贵粟疏
46 订鬼
47 魏晋士人轶事四则
48 与子俨等疏
49 乌江自刎
50 苏武牧羊
51 华佗
52 赤壁之战
53 与博昌父老书
54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5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56 送李愿归盘谷序
57 与元微之书
58 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
59 蝜蝂传
60 越妇言
61 原谤
62 蠹化
63 世说新语
64 家
65 巴黎圣母院
66 词语的理解
67 词语的积累
68 词语的选用(一)
69 词语的选用(二)
70 词语的搭配
71 词语的顺序
72 谈读书
73 读是写的基础
74 文脉
75 再见萤火虫
76 一些闲话
《语文读本》说明
高一的就是第一第二册吧。楼主要3456册的也可以找我啊 [email protected]
I. 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目录
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目
录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1
劝学
2
师说
第二单元
感受艺术魅力
3
琵琶行(并序)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怀抱
归园田居(其一)
山居秋暝
第四单元
体悟山水神韵
9
再别康桥
J.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里的一篇文章
莫言的《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