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被动句

高中语文被动句

发布时间:2020-12-17 17:31:39

『壹』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被动句有哪些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是,句子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
(3)倒装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
⑴ 状语后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 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 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④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后置: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⑶ 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⑷ 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赤壁赋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贰』 高中语文必修5中古文的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有那些

你找一下“于”,差不多就是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你找一下“见”
宾语前置,“唯…是…”是个标志

『叁』 高中语文句式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2.“……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六、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1.中心词+“之”+短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肆』 找什么是语文被动句(要具体点)

被动句就是“被”字句并举例说明,被动句的注意事项,使用被动句的适宜情内况。

被动句容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

(4)高中语文被动句扩展阅读:

被动句中的“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如: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如:

大楼被炸倒了。课被推迟了。车子被骑走了。

(3) “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

『伍』 急求高中三年语文必修所有古文里面的被动句!谢谢了!

没有必要做这些,虽然可能是老师布置的,但是用处不大,不会考很多课内的。需要你做些古文练习,联系以前学过的东西就可。希望采纳,谢谢

『陆』 粤教版高中语文古文中被动句有哪些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调配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增长经济知识。•通过阅读、交流、研讨、写作、展示、评议等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初步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报告的写法。•深入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1、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学难点:•1、与学生相关的经济方面的课题的确定;•2、落实活动单元的语文性特点。活动模式:读文选题——开展活动——整合修改——表达交流活动安排:整个单元分“读文选题——开展活动——整理修改——表达交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课文阅读和自主分组定题两部分内容构成,同时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用2课时;第二部分根据自选课题开展多样的活动,搜集第一手资料,利用休息日课外进行;第三部分根据学生搜集的素材的不同类型,小组合作完成不同类型的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外进行;第四部分为成果展示,分课内展示和课外展示两部分进行。用1课时;本单元基础知识总复习1课时。共6课时。第一部分读文选题(第一二课时)活动目的:1、通过“参考阅读”提供的《钱》、《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两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增长经济知识。2、确定活动课题。3、提高阅读、说话能力。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活动时间:课前1——2周,用一课时具体安排:•读文•认真阅读《钱》和《规》两篇课文,完成课后思考题;•讨论下列问题:①“钱”的外在形态的演变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②“钱”有哪些功能,它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③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没有经济道德的问题?⑤个人利益的获取、个人财产的保护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的关系是什么?•选题:联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实际,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确定活动的课题,按课题组成“走近经济”语文学习活动探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学习活动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探究题目,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分工与合作的要求、成果体现形式。(详见课本第2页“活动指引”)附:备课组提供的参考选题:•中学生的消费现状•家庭文化消费状况•家庭超前消费状况4、绿色消费5、市场经济中的道德与法制6、加入WTO与市场规则7、东莞经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8、人民币升值9、经济与环境10、中美贸易摩擦三、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指导学习“点击链接”短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结合学生设计的问卷和写作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参考课件。第二部分开展活动(课外进行)活动内容包括:搜集资料。•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等地方查阅和搜集。资料可以摘录抄写、复印、拍照或录像等形式保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电话、派发发传单、走访等形式进行调查。•实地考察、搜集物证。•通过访谈等形式请有关人士介绍情况。第三部分整理修改(课外进行)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每个同学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分工合作,把调查报告分成若干部分,每人完成一部分。•优化个人调查报告,确定本小组集体的展示方式。第四部分: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一课时)全班开报告会,各小组报告本小组的调配结果。并对调配报告进行评议。

『柒』 高中语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捌』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句式,

一、寡人之于国也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二、《劝学》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三、《过秦论》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四、《师说》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拾』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一、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但是)秦国(答应给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二、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1、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文公·传十三年》

译文: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2、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吴广向来爱惜人才,士卒大多是被他用。

三、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译文: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

四、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例如:

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译文: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被兵势所逼。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傅说从建筑工作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从鱼盐买卖之中被挑选出来。

五、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译文:所以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司马迁《屈原列传》)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被动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