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

发布时间:2020-12-17 13:14:28

高中语文主要(必考)的文言文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整理

楼主推荐一篇文章给你,我们老师叫我们看的
叫《乌有先生历险记》
这里面囊括了很多实词、虚词、通假、古今。可以考虑一下。
文意也不难。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Ⅱ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 第一部分:(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 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

Ⅲ 高中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的辅导书和练习有哪些,请推荐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至于你说的哪本资料,其实最好的资料就是课本,把课本下的注释都弄熟,应付考试问题不大。

Ⅳ 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虚词和实词有哪些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Ⅳ 高中语文基础手册中128个文言实词虚词

【求抄】高中语文文言文必背120个实词和18虚词
http://bbs.uc.cn/thread-1974124-1-1.html
(出处: UC社区)

Ⅵ 高中语文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

Ⅶ 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具体用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Ⅷ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语文重点实词,虚词(加解释)

常考的文言实词

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老子》)
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晋语》)
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论学•学而》)
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周易•乾卦》)
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管子•八观》)
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刘向《别录》)
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柳宗元传》)
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活版》)
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年》)
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战国策•齐策》)
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察今》)
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新唐书•杜希全传》)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伦语•卫灵公》)
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拜见: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后汉书•刘宠传》)
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张籍《赠道士宜师》)
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墨子•亲士》)
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顾兮。(屈原《离骚》)
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④压服、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荀子•强国》)
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陈汤传》)
⑥计量、计算:乘事有功则赏。(《韩非子•难一》)
⑦量词: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7、除:①台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汉书•苏武传》)
②清除、除掉: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修治、修整: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任命、授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8、辞:①口供: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②言词、词句: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推辞、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④告别: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⑤一种文体: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9、当:①对着、面对: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②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介词):然当今之时。(《墨子•兼爱下》)
③掌管,担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国语•越语上》)
④判罪:当高罪死。(《史记•蒙恬列传》)
⑤应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⑥当做: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⑦适当、得当:岂非用赏罚当邪。(《吕氏春秋•义赏》)
10、道:①路(途径、方法、措施):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规律、道理: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道家、道教: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三国志•张鲁传》)
④从、由:凡治乱之情,旨道上始。(《管子•禁藏》)
⑤说、讲: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引导、通:唯王使人道送我。(《汉书•张骞传》)
⑦主张、思想、学说:从许子之道。(《孟子•腾文公》)
11、度:①量长度(揣度、推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迟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贾谊《论积贮疏》)
③制度、法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
④度量、气度:常有大度。(《汉书•高帝本纪》)
⑤渡过、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⑥量词(次数):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复:①夹衣(夹层的):冬天昼夜不著复衣。(刘义庆《世说新语•凤惠》)
②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③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④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盐铁论》)
⑤再、又: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⑥回答:王辞而不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⑦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史记•高祖本记》)
13、负:①背、用背驮东西:负石自投于河。(《庄子•道跖》)
②背靠着(依仗):负隅顽抗。(《孟子•尽心上》)
③违背、背弃(辜负、对不起):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失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兵法•谋攻》)
⑤欠:桓温少时,游于博徒,资产俱尽,尚有负。(《晋书•袁耽传》)
14、盖:①用芦苇或茅草编的翻盖物:被苫盖没,蒙荆棘。(《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车盖: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③器物的盖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范晔《张衡传》)
④遮蔽、掩盖(胜过、超过):英才盖世。(《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大概(副词):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表原因(连词)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⑦语气词:盖天下万物之萌生。(《史记•文帝本记》)
⑧同“盍”(何不):盖云归哉。(《诗经•黍苗》)
15、故:①事、事故:中原遂多故。(李商隐《行次西郊作》)
②旧:古今异俗,新故异备。(韩非子《五蠹》)
③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⑤“固”(本来):臣故将谒之。(《韩非子•难一》)
⑥所以、因此: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固:①坚固(坚持、固定、稳固):法莫如一而固。(韩非子《五蠹》)
②鄙陋:鄙人固陋,不知忌讳。(司马相如《上林赋》)
③本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通“故”,当“所以、因此”讲: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柳宗元《封建论》)
17、国:①国家:国破山河在。(杜甫《春望》)
②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四月,兵罢戏肆下,诸侯各就国。(《史记•高祖本记》)
③国都、京城: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8、过:①走过、经过:雷霆乍惊,官车过也。(《阿房官赋》)
②胜过、超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③过分、太甚: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④错误、过失:夫过有厚薄。(《商君书•开塞》)
⑤访、探望: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田叔列传》)
19、患:①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祸害、灾难: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③疾病:愈膏肓之患难。(柳宗元《愈膏肓赋》)
④得……病:时有患疾病者。(《晋书•桓石虔传》)
20、疾:①病(痛苦、疾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②厌恶、憎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③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
④急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1、及:①赶上、追上: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
②到、至:延及岸上营落。(《赤壁之战》)
③趁着: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加、比得上: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⑤和、与: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七月》)
22、假:①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宽容:大王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
③如果、假如、假令、假使:假使吾不知书。(《颜氏家训•杂艺》)
④非正式的:乃以吴叔为假王。(《陈涉世家》)
⑤假(与“真”相对):乃悟前狼假寐。(《狼》)
23、间:①夹缝、间隙: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②间隔、间断(间或):间以河山。(《汉书•西域传》)
③隔阂、疏远(远离):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中间、期间:天地间,人为贵。(曹操《度关山》)
⑥近来: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⑦空闲:怀念遑遑,未有间宁。(《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⑧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见:①看见(拜见):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
②见解、见识: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③被(表被动):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对自己怎么样(动词前):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出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解:①分割动物的肢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韩非子•难一》)
③溶解、溶化: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战国策•秦策四》)
④调解、排解、和解:业已讲解,又恶负约。(《史记•项羽本纪》)
⑤消除:遂以解国之大患。(《荀子•臣道》)
⑥解释: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⑦理解、懂得:其为惑,终不解也。(《师说》)
⑧懈怠、松弛:凤夜匪解,以事一人。(《诗经•大雅•民烝》)
26、举:①举起、抬起:中江举帆,余船依次俱进。(《赤壁之战》)
②推荐、推举(检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③举动:举行如此。(韩非子《五蠹》)
④攻下、占领:五年后举虞。(《谷梁传•僖公二年》)
⑤全:举世无双。成语
27、绝:①断绝: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耳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②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③横渡、横穿: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8、堪:①经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②能够、可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9、克:①战胜、攻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克制:奉公克己,矜恤孤赢。(《后汉书•周泽传》)
③约定、限定:与克期俱至。(《后汉书•钟离意传》)
④通“刻”,刀刻、雕刻(刻):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⑤苛刻:然性俭克,少恩情。(《宋书•朱修之传》)
⑥能够:克勤于家。(《尚书•大禹谟》)
30、类:①种类:植土龛岩,亦此类耳。(沈括《雁荡山》)
②类似、好像: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史记•孔子世家》)
③大抵、大致: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汉书•贾谊传》)
④法式、律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荀子•君道》)
31、莫:①通“暮”,日落的时候: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②没有什么、没有谁: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三国志•诸葛亮传》)
③不要、不能(副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④通“瘼”,疾苦: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32、期:①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②期望、要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③周(年、月):行之期年,国乃有节。(《左传•襄公九年》)
④期服(为亲属服丧一年):伯父、叔父、兄弟,期。(《墨子•公孟》)
33、奇:①特异、罕见: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②出人意料的:以奇用兵。(《老子》)
③单数:每奇日未尝不视朝。(《资治通鉴•唐纪》)
④零数: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34、迁:①迁移(变更、变动):迁其民于临洮。(《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调动官职(升官):命贵之人,俱学独达,并仕独迁。(《论衡•命禄》)
③放逐、贬谪:然后掩捕而迁之。(柳宗元《封建论》)
35、穷:①阻塞不通: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楚辞•天问》)
②不得志、不显贵: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
③生活困难:振困穷,补不足。(《战国策•齐策》)
④穷尽、完结: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⑤穷究、追根到底: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6、去: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除掉、去掉: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左传•隐公六年》)
③距离、距: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④前往、到……去: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收藏: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汉书•苏武传》)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实词虚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