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讲解

高中语文讲解

发布时间:2020-12-17 05:56:52

1. 高中语文试卷,老师讲解,一般是多少时间

少则一节课,多则两节课。这个要依据试卷的价值以及学生答题情况版来决定。如果试卷简单,老师权就不会花太多时间了,如果试卷中如古诗词赏析,文言文练习错得比较多,老师就会多花些时间帮助同学理解,包括作文的辅导等。不一而足。当然,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各人更是不一样,应该有属于自己侧重的典型题型啦。希望以上分析能帮到你,望采纳。

2. 高中语文病句做法总结 最好有例子的讲解

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3. 高中语文有哪些人的阅读及作文讲解的好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一、为什么要学语文?(为什么不学语文) 1. 终身有用。(生活。工作。交际.) 2. 情感熏陶。(休闲娱乐、陶冶情操.) 3. 参加比赛。(考试)二、 学习什么?(我没学到什么?) 1. 基础。 2. 方法。 3. 感情。 4. 思想。 5. 角度(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见解的深度`广度也就不同。) a.文学角度 b.审美角度 c.文化角度 d.历史角度 e.哲学角度 (高中语文,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是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鉴赏课。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语文还联系着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态、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等。) 三、 怎样学语文?(我怎样学的?) 1. 读写。 2.听说。 3.思悟。 4.练馈。 5.行研。四、具体做法: 1、课文。是典范,学方法,举一反三。 2、课外读物。是延伸,积累基础,快速阅读,运用课文所教方法阅读。 3、周记。个人的心路历程 4、读书笔记。见得最多的形式。 5、作业。阅读、整理、札记、质疑、材料寻找和积累 补充资料: 二难命题: 古希腊有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当时流行的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砍头,一种是处绞刑。怎样处由囚徒自己去挑选一种。 挑选的方法是这样的: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必须是马上可以检验其真假的。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 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或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能马上检验其真假的话,而被视为说假话砍了头.或者是因为讲不出话来而被当成说真话处以绞刑。 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位是极其聪明的。当轮到他选择处方法时,他说出了一句巧妙的话,结果使得这个国王既不能将他绞,又不能将他砍头,只得把他放了。 这个聪明的囚徒说的是句什么话 答案:这个聪明的囚徒说:"要对我砍头。" 这句话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真的把他砍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是应该被绞的。但如果把他处以绞刑,那么他说 "要 对我砍头"便成了假话了,而说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或者绞,或者砍头,都没有办法执行国王原来的决定,结果只得把他放了。 从推理形式方面看,这个囚徒是在国王面前,构造了如下的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把他砍头,那么,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如果把他绞,那么,也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这个故事有几个版本。大意是说:一夥强盗抓住了一个商人,强盗头目对商人说:“你说我会不会杀掉你,如果说对了,我就把你放了;如果说错了,我就杀掉你。”商人一想,说:“你会杀掉我。”于是强盗把他放了。 “如果说上帝是万能的,他能否创造一块他举不起来的大石头?” 《韩非子·势难》介绍了这个预言:有一个同时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最坚固,无论什么东西都戳不破;接着又夸他的矛最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刺透。旁人问他:如果用他的矛来刺他的盾会有什么结果,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两者相互抵触。这是一个既不可以同时为真,也不可以同时为假的命题。前提出现矛盾,也就无法推出结论。

4. 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讲解视频的百度云 仅有必修一的也可以

跨学网就可以呀,他们有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名师,全国特高级教师教学视频,涵盖重要知识点,同步课前预习、课内同步课精讲和课后试题练习;你去官网上看看,很多学校都用,老师们也在用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内容讲解

2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反映了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思潮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别里科夫就是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

阅 读 鉴 赏装在套子里的人从性格、行为上讲,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在尽量封闭、禁锢自己的同时,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言”。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又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类在生活,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什么地步!

他一方面在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现行秩序。他在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专制政府镇压自由民主,不可能有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闻媒体存在)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

如果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的话,那么他乐于告密,就表现出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对自己的无耻行为总是振振有词:“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他从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经堕落到行为上的卑劣无耻了。

他就这样,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了,压制着身边的人们,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个“套中人”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为了更好地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作者特意安排了结婚这种悲喜剧。像别里科夫这样厌恶别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喜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校长太太,也包括像布尔金这样的同事,都“撮合”“怂恿”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地想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弟弟,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当然,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

二、问题探究

1.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性情孤僻”是主要原因吗?

“性情孤僻”确实是别里科夫害怕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别里科夫为什么“性情孤僻”?除了性格使然外,社会因素也许更为重要。他恐惧社会变革,沉湎在“怀旧”的虚幻中,不敢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最后发展为“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

2.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首先是社会因素,在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下,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人们受到各种钳制,使他们难以同强大的专制机器(包括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专制卫道士)抗争;其次是个人因素,在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进步的人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当时俄罗斯革命的不彻底性就是明证。

3.柯瓦连科赶走别里科夫,别里科夫为什么感到“恐怖”?仅仅是因为“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吗?

因为以前他一直压制着全城的人们,现在有人戳穿他的虚弱本质,使他感到震惊、恐惧。一个发展前进的社会真实呈现在他的眼前,以前他自欺欺人式的自信荡然无存。当他意识到进步的力量,以及自己的虚弱时,他感到“恐怖”。

4.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

因为被柯瓦连科摔到楼下,因为华连卡的纵声大笑,别里科夫从华连卡家里回来,一头倒在床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一命呜呼。他的死因有以下几种可能:(1)因为“结束了预想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2)这样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3)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哥哥柯瓦连科摔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比绝望,最终杀死了自己。

5.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6.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归纳?

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纳:(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7.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关于练习

一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设题意图:这道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进而了解主题。

参考答案:

第一问可参考“整体把握”。第二问可引导学生讨论:别里科夫的“套子”产生的原因,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是教育的因素还是性格的悲剧?别里科夫躲在“套子”里是因为恐惧变革而逃避发展变化的社会,还是因性格孤僻而拒绝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设题意图:这道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参考答案:

可参考“整体把握”。重点让学生注意别里科夫想要结婚,最后又死于婚姻失败这一悲剧的内涵。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别里科夫结婚了,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婚姻是否会改变他的性格?他的婚姻是否会破裂,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设题意图:这道题主要让学生跳出课文以外,从社会生活这个大的范畴来思考小说提出的问题。

参考答案:略。

6. 高中学习语文买什么作业比较好,人教版的,最好有讲解的

推荐高考A版五三抄,比较基础袭的综合复习类资料,基础较好可以使用B版。配套练习可以买试卷,天利的和金考卷都不错。作文素材可以买杂志,每月更新,做好积累,比如重庆出版社的《作文素材》杂志,是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指导的。

7. 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讲解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小说在高复考中主要考几点制
1 环境描写和其作用
2 人物的描写和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小说的情节梳理和小说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4 划线句的理解
其实小说主要是人物 情节 环境 主旨 的四角关系
这是我三年高中下来的经验 ,希望对你有用

8. 高中语文的复习重点是哪(请详解)

高考,不仅是跟别人竞争,也是在和自己斗争,在最后20天,好的心态很重要。稳定平和的心态可以保证高考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从而取得好成绩。那么,高考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语文呢?高考是按照总分来录取的,语文只是其中的一门,考生一定要有总分意识,不冷落语文,也不抬高语文,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分数期望值,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福州八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李智明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考生分别提供了三个语文参考分数值:90分、105分、115分。处于90分层次的第一类考生要保90分,争95分;处于105分层次的第二类考生要保105分,争110分;处于115分层次的第三类考生要保115分,争120分。“想上本一,语文要力争120分比较保险。3种类型考生的保分策略高考语文总分150分,得一分一分“抠”。150分的语文卷子一共分为六大部分17道考题。根据试卷的分数分布,三个类别考生的保分策略各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题型中“拿”分的要求也不同。第一类考生(90分),保分策略如下:1.默写题:5分;2.文言文阅读题:8分;3.古代诗歌阅读:3分;4.文学名著阅读:5分;5.文化经典:3分;6.现代文阅读:8分;7.阅读选做题:8分;8.语言文字运用题:5分;9.写作题:45分;第二类考生(105分),保分策略如下:1.默写题:6分;2.文言文阅读题:10分;3.古代诗歌阅读:4分;4.文学名著阅读:7分;5.文化经典:4分;6.现代文阅读:10分;7.阅读选做题:9分;8.语言文字运用题:7分;9.写作题:48分;第三类考生(115分),保分策略如下:1.默写题:6分;2.文言文阅读题:12分;3.古代诗歌阅读:4分;4.文学名著阅读:8分;5.文化经典:5分;6.现代文阅读:10分;7.阅读选做题:12分;8.语言文字运用题:8分;9.写作题:50分。最后20天应急技巧“名句名篇默写题”总分为6分。今年的考试范围缩减为13篇古诗文,得5分为基本要求。剩下的20天还要加强这个方面的复习,为了扎实起见,要全部通篇默写一遍,建议每天一篇。“古代诗歌阅读”总分是6分。在最后20天,建议找一份关于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资料,认真地读一读,了解意象、表达技巧、炼字等方面的常识,特别是要熟悉关于表达技巧的术语和用法。“文学名著阅读题”总分是10分。20天复习建议如下:阅读较为详尽的故事梗概,字数在2万字左右,如“布衣精英”版的名著导读就很不错。每天或两天读一部名著的详尽的情节,对陌生的情节要特别留意;继续做题,结合自己的薄弱名著有针对性地做练习;复习做过的习题。“写作题”占70分。考生按要求写作,文体适合,内容切题,字数完整,字迹工整,卷面不乱,可得45分左右。要上50分者,除了以上要素之外,还得有一定的文采,有亮点。

9. 坛经讲解高中语文

这叫什么问题啊?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讲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