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语文有关题目求解答
高中语文问题可我们迁就你,把把你的问题写出来,我帮你解答。
❷ 高中语文题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12分,每小题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吮吸(shǔn) 涎皮(yán) 敕造(chì) 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 庠序(xiáng)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折本(shé) 干瘪(biě)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蹙缩(cù) 驯熟(xùn) 两靥(yàn) 鸡豚狗彘(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执着 踌躇 众说纷纭 B. 慰藉 隽永 朦胧 眼花瞭乱 C.鞭笞 赋予 萦绕 出神入化 D. 窟窿 穹隆 缥缈 叹为观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 亟待 经过 B.湮没 急需 通过 C.湮没 亟待 通过 D.淹没 急需 经过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著名的雄辩家,在辩论时常常无所不用其极,或巧妙设喻,或巧设圈套,逻辑严谨,酣畅犀利,让对方无从辩驳. B、同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孔子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教诲,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口若悬河,机智而雄辩. C、易中天讲三国时,不时串用“CEO”“民营企业”等现代词汇,这些词汇的串用让他把枯燥的学术讲得生龙活虎,引人入胜. D、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90后”的作家的作品确实还显稚嫩,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作家相比,“90后”的作家确实只能望其项背.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凭借NBA的一部宣传片,姚明完成了从单纯的“体育明星”转变到“体育、娱乐明星”. B.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C.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D.广电总局任司长点名批评"大嘴"宋祖德,同时强调加强管理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促进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6、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 C、《祝福》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17部.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塑造了“硬汉”性格.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B、 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 鸡豚狗彘之蓄 蓄:牲畜 D、 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8、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寡人之于国也 B、 谨庠序之教 C、 是寡人之过也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虽然没有运用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但语言极有气势,节奏感很强. D.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 11、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紫荆关:真实的历史 李大伟 出了北京往西,便望到真正的古长城,它破旧而苍黄,陷落在丛山群峰之间,一副独语向黄昏的落寞. 走入河北界地,第一站就是紫荆关了. 紫荆关临拒马河岸而筑,隔着河岸望去,对岸城墙逶迤,全无南京城墙拔地矗峙的雄观霸气,因为拒马河的宽大,城墙远了矮了. 拒马河真宽,再有神臂的强弓手,一箭射不透两岸,因为久旱,两侧河床满目是成片的庄稼,只有河心的水势依然浩浩荡荡.夜晚,栖居临河的石叠小屋里,卧床聆听哗哗水石激荡声,衬出风中夜渡的神秘. 北方的河,上宽下窄,河床十倍于河道,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浮想联翩:大水来时,河面暴涨溢岸汪然宽大,上游水挟持一川雄风浩浩荡荡汹涌喷泻,马过不去,箭射不去,故称拒马河.这条河千百年来,就是这样被水势硬冲掘开的,鬼斧神工.紫荆关凭河而筑,古时塞外匈奴兵马,至此勒马嘶鸣,沿岸徘徊,真京都拱卫! 紫荆关很旧了,拱形关门仅两人高,一侧泄水城门逼人弯腰,岁月的泥沙层层堆积,淹没了它的城关走道,但城门匾额“河山带砺”四字,笔力倔强,简直刀斫斧砍,很愤怒.这是万历年的遗迹,也是紫荆关一带年轻的遗迹了. 紫荆关很破了,城崖的隙缝里都长出荆棘,甚至碗口粗的树,斜耸.奇怪地是墙上不长半茎纤弱的草,这就是燕赵城关的豪迈气概. 因为修路,这里炸开了一段城墙,两千年的文化便从城墙内瓤里花蕾般绽开,一层层地剥给你看.最核心是黄土夯实的,也许是战国燕赵的城墙;再裹一层杂石砌的,也许是秦始皇派蒙恬发三十万狱犯谴官,将秦燕赵三国旧城连接重修的长城;再外一层是砖,也许是东汉重修的,表面一层是片马石,就是明代遗物了. 一层层墙皮蕴藏着一个个时代,裸露出一段段历史的真实,你可以亲手触摸它,就像那时古人触摸那时的器物,历史瞬间变得那么真切实在,用目光用手感而不是凭了耳闻去真空地接触历史.历史这样一层层显示给你看的,也只有紫荆关这一段未修的古城墙,越来越多的长城,被现代泥水匠砌上一层崭新的仿古赝品,历史的——苍老破旧被厚厚的掩盖了. 紫荆关的墙皮是片马石,这是一种很坚硬耐风雨酸腐的当地岩石,一条条长方形,看看也有几吨厚重,重叠而上,至今还是那么稳重如磐,暴雨之后一洗如新.明代长城至今完美无损,当归功于片马石;在砖石垒的万里长城中,用片马石的城墙也是,它比砖砌更硬朗更气派,这是紫荆关的骄傲. 13、(4分)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望到“真正的古长城”,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14、(6分)作者在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拒马河. (1)作者为什么写到了拒马河?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描写拒马河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15、(4分)作者在第六、七自然段中写紫荆关“很旧了”、“很破了”,对此应作怎样的理解? 答: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16、(4分)作者写因修路而炸开的一段城墙的“一层层墙皮”,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五、17.下面一段广告存在包括标点在内的语病,请修改.(4 分) ①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花椒、甜酱、精盐等精制而成,②具有香、甜、咸、鲜诸味融为一体,③入口化渣、怪味无穷,④其独特的质量和上乘的风味堪称巴渝地方传统食品一绝,⑤是居家旅行、休闲、馈赠宾朋好友难得之佳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以“布什政府”开头,作为整个的陈述对象,改写下面一段话,写成第一层是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4分)巴以冲突能否平息,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双方是否有妥协的意愿,布什政府对此并无把握.美方大力推崇“米切尔报告”,甘心敲边鼓,主要是考虑一旦外交努力失败,美国可以比较容易推卸责任. 改写:布什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9、作文 (40分) “路”、“桥”、“窗”等都是现实社会里常见的事物.它们既有实际意义,又有象征意义.请选择“路、桥、窗”其中的一个事物,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可以根据其实际意义,也可以根据其象征意义构思. ②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8分)(1) (2) 12、(6分) 13、(4分) (不超过25个字) 14、(6分)(1) (不超过20个字)(2) (不超过15个字) 15、(4分) (不超过10个字) 16、(4分) (不超过10个字) 1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4分)布什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1、C 2、缭B 3、C(“淹没”意为漫过、盖过;“湮没”指埋没;“亟待”意为急迫地等着;“急需”指紧急需要.) 4、B 5、C 6、C 7、 C 8、D 9、D 10、C 1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4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4分) 12、(6分)略 13、它原是战国燕、赵的城墙,秦代、东汉和明代重修.(4分) 14、(1)文章写紫荆关,而紫荆关临拒马河岸而筑 (2)衬托紫荆关的险要与雄伟(6分) 15、紫荆关悠久的历史(4分) 16、它们显示了真实的历史(4分) 17、② 删去“具有”或在分句末加“的特点” ③ 顿号改为逗号 ④应说“上乘的质量和独特的风味” ⑤“居家”与“旅行”间加顿号(4分) 18、布什政府对巴以双方是否愿意妥协使冲突平息这一点并无把握,因此考虑到以后万一外交失败,自己可以比较容易推卸责任,就大力推崇“米切尔报告” ,甘心对巴以双方敲边鼓.(4分)
❸ 高中语文作文说~以。。。为题~,是为主题还是为题目一般我考试都写成主题,但看高考满分作文都是为题目
作文说~以。。。为题~,意思是以……为题目,如果想让你以……内为话题的话会容直接告诉你的,例如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字以上。比较:请以“感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字数800字以上。
(3)高中语文真题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作文的注意事项:
1、在写作文时把握题旨。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仍要指导学生提炼主题。
2、在写作文时要明确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
3、审题立意的方式彩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断地总结它、发展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❹ 高中语文阅读的题目,题目类型都有哪些
第一题通常是选择题说明文,然后会有一个散文或故事让你去理解回答关于文中的一些问题,最难得是翻译文,有可能是课内也有可能是课外的,你要积累阅读量,这样对于高中生是有利的
❺ 高中语文阅读题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3题。(93年,全国卷)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1.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2.文中说“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3.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答案与解析:
1.B ,“生物降解”这个术语使用不规范,是“研究人员”的看法,因为这些产品都不能达到科学家所认为的“降解”标准,这是一些生产厂家歪曲商业宣传曲解了科学术语,使其名不符实,因此B 项是正确的。文章有“真正的生物降解”等词句,可见A、C项的否定性说法是不对的。D 项说法与本文内容毫不相干。
2.C,文章开头“利用……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这句证明了C项是正确的答案。文中“二氧化碳、水、甲烷”这些化学术语容易迷惑人,会误选为A项。“物理上发生了变化”是生产厂家说的,试验是“K 大学研究人员”做的,二者不能等量齐观,选D项也是错的。
3.C、D、F,对照原文,A项“凡是……都……”的说法言过实,文章中说的是“大多数”。B项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无关。E项是生产厂家的见解,本身未必科学,且与科学家的试验无关。C、D、F 三项符合原文意思。
文字表述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这类试题综合性强,更能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综观几年来语文试卷的变化,我们发现淡化客观题,强化主观题已是趋势。但从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结果看,考生在这类试题的得分并不理想。笔者有幸参加2006年浙江的语文高考阅卷,针对考生答题失误的普遍现象,我以浙江卷为蓝本并涉及部分全国卷的同类问题作了归纳,尝试探索出几点应对策略,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主观题失误主要原因及探析
一、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时,往往是粗略阅读一遍全文后,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第三问:⑶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是: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有的考生却答为:“具有一般性”、“人类所共有的特性”。语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晰,题干中的“结合全文”,也没有注意到,只是对“普遍”一词作了个字面解释,结果答非所问。
又如:(2006年全国卷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正确答案是: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我在用该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相当部分同学却答为:“虚实结合”、“与下文的嗅形成一种反衬”、“作者在感受这种声音,声音是虚的,这样写把虚物实写,实物动态化,更形象”、“体现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虚实结合”、“反衬”是表现手法,题干并没有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引出下文”、“动态化”“更形象”更是信口开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没有细读题干,审清题意,连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仓促答题。
二、研读不深,分析不透
高考阅读题大多在文意的深层领会上设题,而许多考生不能透过表象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只是跟着感觉走,不能综观全文,领悟要义。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卷第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有的考生答为:“为让我买一副眼镜”、“我的两眼视力不协调”、“为了更好地说服自己买他的眼镜”、“只用一只眼睛看事物”等等。很明显考生对全文根本没有读懂,对于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阐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没有领悟,看到“眼镜商”几个字,立刻想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为和心理,就断然作答,离题万里。
又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题)请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第2问:“秘密”是指
正确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有的考生答为:“为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与握拳头打人的手的对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时伸出舌头的对立”、“这些动作简单,而握手微笑易化解隔膜”等等。这类答案的错因在于考生遵循了答题可在文中找的技巧,但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没有领会本文的主旨。
三、归纳不全,遗漏要点
高考阅读很重视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此题的设置上,有时侧重于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归纳,有的侧重于几个语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例如:(2006年浙江卷20题)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⑴培根的绘画风格:
⑵杜飞的绘画风格:
正确答案为:⑴ 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②立体的。⑵ 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
而有的考生答为:“立体的带有侵略性,平面的充满自然界气息”。这个答案显然只概括出了一点,带有“侵略性”的作答,只是抄袭了原文,不够准确。另一考生答为:“真实,张扬、夸张”的答案,是没有联系全文,推断错误的结果。
又如:(全国卷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本题测试考生对全文的理解及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
正确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
②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③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题6分,显然答案3点,每点2分。其实从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断出此题答案有三点。综观全文进行概括归纳,基本可以做到不遗漏要点。大部分考生失分原因就是归纳不全。
四、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阅读题的检测,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但却不会表达,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的答题。
例如:浙江卷19题第3问,有的考生答道:“在人类社会中,多数人都是这样,除少数的独眼龙”,“为其利益而颠倒是非是普遍的”,“举的例子普遍,说明一般工作是二维空间动作、是平面的,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句子实在是让人费解。
以上结合例子略谈四点,虽然高考阅读文字题在解答中失误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时的阅读及训练中,要清楚阅读规律,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以避免失误。
应对措施
一、遵循阅读规律,清楚试题设题规律,整体感知与深入分析相结合。
高考现代文的设置,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分而总,有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所以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关系。结合每道题的要求,深入分析,自然就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例如:2006年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一文,是借助寓言的表现形式,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讽喻。几道阅读测试题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而设置的。如果清楚了这个主旨,那么19题第2问很容易就能得出“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准确的答案,而不至于答出“隐藏在友好柔和和表面下暴力、丑恶的一面”这样离题万里的答案。
二、研读题干,掌握审题方法,从题干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例如:(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答题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没有答到点子上。
三、掌握答题技巧,把握答题要领。
领会了主旨,审明了题意,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想准确答题,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要领。
1、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如果考生注意到“请联系全文对话部分”一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从文中对话的内容可见文中由“我双眼的交替使用”谈到了我所见的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世界,一个立体世界。那么就容易归纳出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的原因,应该是两点:一是“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又如第19题第一问“四个动作分别是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先”到本段结束,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正确答案。
2、语言操作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题答案中的“左眼近视,右眼远视,不能交替工作”“二维的平面世界,三维的立体世界”,第19题第1问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文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到了这些关键词,以此为基础,再略加工一下,标准答案就出来了。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3)、语言一定要精炼。
高考阅读文字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题目明确规定字数,不超字,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答题的语言要精炼。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例如:浙江卷20题,我们在答题时明了作者举两位画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实中两个不同世界的同时,还要研读有关描述两位画家的语句,抓住“过分”、“侵略性”、“螺旋状”、“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轻快的鸟儿”这些词句,透过这些形象的语言,感悟两位画家的风格,进而转换为“夸张、批判、立体”,“优雅、歌颂、平面”这样抽象、概括的语言。
现代文主观阅读题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概括起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类型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词语理解型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语段信息】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温馨提示】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❻ 高中语文怎么做阅读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十法
近年来细心观察高考的人会发现:高考的语文试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前六道语基知识题被删减了,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一、偷换概念
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 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二、无中生有
例2. 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三、强加因果(强加因果与因果倒置)
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简析:不准确。“强拉因果”类干扰项的“原因”及“结果”都尽量用原文语句或意思,只是其因果关系不成立,故不准确。D项“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地球引力”,而不是如选项前半部分所述。
四、答非所问
例4.阅读《读书精神的失落》一文,完成:对“是书害了读书精神”的含义的阐释,正确的两项是(文略)
A. 出版物太多太滥,书籍只是一种商品,并不关心读书的精神内涵。
B. 现代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点缀和娱乐行为,并不看重书籍的重量。
C. 阅读已经成了现代人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一种手段,读书至上的神圣光 环已不复存在。
D.书籍不再是信念和执著的见证,无休止的商业炒作瓦解了读书人的精神防线。
E. 现代人将书籍作为工具和玩具,放弃了对社会人生的追求。
简析:正确项是A、D。A、B、C、D、E五项均符合原文意思,而B、C、E说的是“现代人”失落了“读书精神”,不符合“书”害了“读书精神”的题意,答非所问,故答案只能是A、D两项。
五、前后倒置
例5. 阅读下文,判断A项说法是否正确。
按照计划,到2000年时,陆基卫星发射器将把三个“太空帆船”送入轨道,这些太空帆船在轨道上“扬起帆”并只依靠阳光作动力朝着月球方向航行。
A. 太阳帆船不用燃料,没有污染,是目前最好的航天器。
简析:不正确。A项中“目前”与文中“到2000年时”从时间上不符,故A说法有误。
参考例证:1993年高考第28题B项“《学会生存》激发了吉尔福特和威廉斯的探讨”中虽然没有表示时间的词,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却是判断B项正误的关键,《学会生存》是1972年发表的,而吉尔福特在1956年和1965年就提出了智力结构模式,因而B项说法不正确。
六、夸大与缩小
例6. 阅读下面文句,判断D项理解是否正确。
美国市场上现有的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马血中提取的,马血中的红血球被去除了,只留下含有数千种不同抗体的血浆,而这些抗体中只有几种能解蛇毒,这样患者在使用了这种解毒药之后,会对血浆中数千种其他的抗体和蛋白质产生若干种过敏反应,而且,使用剂量还必须很大。
新一代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羊血中提取的,其血浆经过提纯,使其中仅含能解蛇毒的抗体。在迄今接受这种新药治疗的32位患者中,大多数都没有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产生使用传统解毒药时经常出现的严重的过敏反应。
D.新研制的抗蛇毒药物使用时所需剂量小,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简析:不正确。D项说法的前半部分符合文意,但后半部分就“夸大其辞”了,因为文中用的是“大多数”,马虎的学生很可能把文中的“没有一个”看成“产生副作用”的主语。
例7. 阅读下面一句话,判断B项理解是否正确。
用一种名为木瓜蛋白酶将每一种Y-形抗体的“杆”与其一对“臂”分离,后者才是该抗体与目标化合物结合的部分。
B.该抗体指能解蛇毒的一种Y-形抗体。
简析:不正确。B项误将文中的“每一种”说成“一种”,属于“缩小其辞”,走马观花的考生很可能漏读文中的“每”而误认为B项正确。
七、个别与一般(以偏概全)
例8.阅读下文后回答,A、B、C、D是对太空帆船的结构的说明,选出不准确的一项。
一个剑桥科学家小组在建造欧洲参赛太阳帆船的挑战中,因为设计独特而处于领先地位,它设计的太阳帆船将在竞赛中同其他太阳帆船一道,在一个载荷舱中由一个卫星发射器(如欧洲阿丽亚娜火箭)送入大约1万公里高的轨道上。进入轨道后,它将展开成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并环绕地球许多圈,速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摆脱地球引力并进入月球轨道的速度。
太阳帆船可以用同风筝相似的方式来通过改变形状(从锥体到平板甚至是马鞍形)而加以操纵。与雨伞的脊相似的灵活的金属脊决定着帆船的形状,而且根据地面指令,金属脊还能受热致弯,从而改变帆船的形状……成功的关键是位于帆船中部的一颗小型太阳能通信卫星。该卫星为地面的导航人员提供视频图像,帆船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置在卫星内。
A. 有一张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 B. 帆中有伞脊一般的灵活的金属脊。
C. 船中有一颗太阳能通讯卫星。 D. 卫星中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
简析:A项不准确,因为“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是剑桥科学家小组建造的帆船的结构情况,其他帆船的帆的面积不一定为3万平方英尺,这是“个别”与“一般”情况的置换,也就是说,“个别”情况不一定能代表“一般”情况,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八、未然与已然(未然与已然和或然与必然)
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此类干扰项只要认真辨析,抓住关键字眼,是不难判断出来的。
例9. 如原材料“科学研究发现,复眼见于昆虫和节肢动物,它由许多独立的晶体组成……新的显微机械加工技术使研究者可以制造出模拟昆虫眼睛的极小的人造复眼。研究者甚至想办法将多个晶体环绕一个半球形物排列,有朝一日或可用它来制造视野能达到360度的装置。”
干扰项设置为:“研究者可用多个复眼晶体环绕成的半球形物制造视野达到360度的”。
经过辨析我们会发现,原材料所说“有朝一日或可用它来制造视野能达到360度的装置应用于化妆培训行业。”是属于研究方向,只是表示将来有可能出现,而这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而干扰项却判定为“已经”的事实,这就违背了原材料意思。
与此相类似的干扰项还有“可能”变“一定”(或然与必然),“未知”变“已知”等。
九、必要与充要
这种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把阅读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混淆在一起让考生判断推理,常见的是混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关系。“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无甲必然无乙,有甲并非必然有乙”。如,“只有存在空气,植物才能生长”一句,没有“存在空气”这个条件,植物必然不能生长,但有了“存在空气”这个条件,植物也不一定必然能生长。
而“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有甲必然有乙,无甲必然无乙”。
例10.我们看原材料:“超声波清洗技术是功率超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层剥离,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它不仅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而且振动加剧溶液的脉动和搅拌,更增强了清洗的效果。因此,超声清洗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
干扰项设计为:“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是离不开超声波清洗技术的。”
通过辨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超声波清洗”只是“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未必就没有这个结果。
十、描述当解释
在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一些描述性的说明或补充性的阐释,并没有准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例11.从对"沙尘暴"的解释中,选出最准确的一项,B项"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此句虽可在原文中找到,但它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并没有揭示出沙尘暴的本质特征,是无效信息。
本文仅就原阅读题中某一段落进行阅读,或对某一选项的正误进行分析,这样文字少,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失误率较低。如果面对整个现代文阅读,面对大量的文字、纷繁的选项,考生对选项认真辩析、增强抗干扰能力就尤为必要了。
解答高考现代文小阅读题,通常采用三遍阅读法,即①第一遍:阅读全文,把握思路,领会主旨,勾画关键句;②第二遍:结合题干,重点阅读,勾画相关信息;③第三遍:对照题干和原文,辨明干扰项,找出选题依据。
❼ 高中语文必背64篇有哪些说题目就行了,谢谢
初中部分(40篇)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李煜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高中部分(14篇)
1.劝学(节选)&《荀子》
2.逍遥游(节选)&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节选)&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李煜
13念奴娇搰壁怀古&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