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文言文翻译
1.众人皆 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酉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大家都醉了,(你)为何不跟着他们喝一些剩酒残羹呢?为什么要(如此)深刻地思虑,高高标举自己高尚的人格,而让自己被流放呢?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我听说,刚洗完头的人一定要弹弹自己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动一下自己的衣服。怎能让我高洁的身体,沾染世俗的尘垢呢?
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
4.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我们一下子飞起来,不过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联合一乡群众,德行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和蝉、斑鸠、鴳雀一个样。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8.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9.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10.既无叔伯,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很少兄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1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不顾惜名声贞操。
1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1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4.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
1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
16.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17.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内心的志愿有所未尽,如果在屈辱中离开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诸于后世罢了。
1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
19.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
20.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
㈡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不久,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得到奏疏很愤怒,假传圣旨痛切谴责他,还没有给他定罪。大学士魏广微巴结魏忠贤,内外勾结,狼狈为奸,魏大中常想检举揭发他。正好十月冬祭,魏广微傲慢地迟到了,魏大中于是上疏弹劾他。魏广微心里很不高兴,与魏忠贤勾结得更紧了。魏忠贤更加嚣张,由于廷臣交相攻击他,表面装得很收敛,并且按照各人上疏的要求去做,而在暗地里等待时机,等到吏部推举谢应祥巡抚山西,魏广微于是唆使跟他亲近的陈九畴弹劾魏大中是谢应祥的门生,推举不公正,贬了他三级官,派往外地。全部驱逐各正直的人,如吏部尚书赵南星等,国家大权全部归于魏忠贤一人之手。
第二天,魏忠贤的党徒梁梦环再次弹劾汪文言,将他打入监牢。镇抚许显纯自写供词上报,赵南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以及李若星、毛士龙、袁化中、缪昌期、邹维涟、邓氵美、卢化鳌、钱士晋、夏之令、王之肕、徐良彦、熊明遇、周朝瑞、黄龙光、顾大章、李三才、惠世扬、施天德、黄正宾等人,没有不受牵连的,而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诬陷为接受杨镐、熊廷弼的贿赂,魏大中定罪受贿三千两,假传圣旨全部逮捕下狱。同乡的人听说魏大中被逮捕离开,号哭送他的人有好几千。等到关进镇抚衙门,许显纯严刑拷问,血肉模糊。这年七月,狱卒受人指使,将他跟杨涟、左光斗同一晚上杀死,过了几天才报告。魏大中尸体腐烂,已经辨认不出来了。庄烈帝即位,魏忠贤被杀,魏广微、傅魁、陈九畴、梁梦环一起附名“逆案”。魏大中被赠封太常卿,谥号忠节。
㈢ 高中文言文翻译
1.唐太宗设宴会见卫公(李靖),常常叫他兄长,不用对待臣下的礼节对待他。刚继位时,和郑公(魏征)谈话不说“朕”而说自己的名字,因此天下人都归心于唐太宗。
2.唐太宗经常对人说:“人们说魏征的举动疏忽懒慢,我只觉得他的举动很动人。”贞观(唐太宗年号)四年,天下安康,只判定了二十九个人的死刑而已。百姓夜不闭户,出行不用带干粮。
3.唐太宗对群臣说:“当初,人人都说现在不应该施行帝王之道,只有魏征劝我,现在终于达到如此功业,恨不得让封德彝等人见到这个局面!”
4.郑公(魏征)曾祭拜扫墓而回。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打算驾临山南,外面的人全都知道了,而最终您没有去。为什么会传出这个消息?”唐太宗笑着说:“当时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责怪,于是就打消了。”
5.唐太宗曾经由一次罢朝回来,大怒说:“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是谁冒犯了陛下?”唐太宗说:“除了魏征还有谁,总是在朝廷上和我争辩羞辱我,让我很不得意。”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宫庭里,皇帝大惊说:“皇后为什么这样做?”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敢于直言。我有幸执掌后宫,怎么敢不为此庆贺呢?”
6.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好看,把他放在自己手臂上把玩。望见郑公(魏征)来了,于是把鹞鹰藏在怀中。魏征看到了,于是上前说事,并说起古代的帝王贪图安逸,暗地是讽谏太宗。说的时间长了,皇帝怕鹞鹰闷死,但向来尊敬魏征,打算让他把话说完。魏征说了好久才说完,鹞鹰闷死在唐太宗怀中。
7.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起草碑文并亲自书写。后来被人挑拨,下诏把墓碑推倒了。等到出征高丽不如意,非常懊悔当初的做法,于是叹息说:“如果魏征还在,就不会让我采取这个行动了。”马上渡过辽水下令驿站快马回去以少牢的规格祭祀魏征,又重新为他立碑。
㈣ 高中语文翻译
建安十六年,益州的叫刘璋的大牧官派拉一个叫法正的人去迎接刘备刘先主,让他去进攻张鲁.诸葛亮和关羽驻守着他的老家荆州~~~
啊,太长拉,不翻拉
㈤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语翻译易错点
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100例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 正:吝啬
(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
(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 正:回复
(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 正:边境
(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 正:军营
(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 正:(被)授职
(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
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 正:问候
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 正:宽恕
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成语:严惩不贷)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 正:及,达到
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成语:力有未逮)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 正:当即
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钟离)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 (三国志)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误:典籍 正:主管
贾黄中先后共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误:标点 正:删改
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
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误:阿附 正:偏袒
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误:讨伐 正:夸耀
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误:富裕 正:众多
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误:干涉 正:冒犯、冲犯
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
误:标准 正:推究
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误:改换 正:经过
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误:购买 正:重赏征求
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误:规劝 正:谋划
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误:经过 正:造访、探望
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误:遗憾 正:怨恨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误:羁押 正:停留
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误:憎恨 正:妒忌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误:节省 正:年成不好
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误:简略 正:选拔
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想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误:怜悯 正:夸耀
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误:禁止 正:禁令
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误:捐助 正:撤除
(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误:刊登 正:删除
(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误:战胜 正:能够
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误:讲课 正:督促
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误:逐步 正:订正,改正
皇上命令朝臣整理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
误:离开 正:通“罹”,遭遇
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 正:拷打
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伏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误:违背 正:迎着
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误:期限 正:约定
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更始时,天下乱,(刘)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恶贼,将亨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迄,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 正:父母
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
误:睡觉 正:息,止
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误:贫穷 正:困厄,不得志
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
误:权利 正:暂代官职
(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误:劝说 正:勉励
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
误:这样 正:认为……对
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误:谦让 正:责备
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
误:文书 正:文字
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误:私自 正:偏爱
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误:迅速 正:招致
(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误:惋惜 正:悔恨
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
误:期望 正:埋怨、责怪
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误:危险 正:端正
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误:陷害 正:欺骗
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误:遗留 正:赠送
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误:事物 正:别人
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休息 正:增长
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 正:通“娴”,熟习
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误:接受 正:怀恨
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误:新鲜 正:少
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误:感谢 正:谢罪
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误:书信 正:信使
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
误:巡行 正:代理
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 正:表现
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75.阶疾病,帝自临省。
误:察看 正:探视、问候
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误:曲从 正:示众
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误:找寻 正:不久
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误:儒雅 正:平素、向来
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 正:满足
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 正:半路拦截
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翕(xī)吓:显赫),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 正:轻视
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 正:父母的丧事
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误:游览 正:交往
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误:尤其 正:指责
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
误:角落 正:边疆
(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
误:欺骗 正:忧患
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误:牢狱 正:案件
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误:遇到 正:对待
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误:给予 正:结交
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
误:察看 正:经历
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 正:辅佐
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
误:准则 正:效法
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误:盗贼 正:毁害
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误:了解 正:主持
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误:整治 正:太平
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误:给予 正:招引,引来
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误:属于 正:写作
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误:文字 正:养育
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邢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
99.往年春,汉族淮阴。
误:家族 正:灭族
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误:坐着 正:获罪
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㈥ 高中语文,古诗翻译!
在明朗清澈的秋空下,湖水倒映着远山,不时有清风徐来,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放眼版望去,清波权微澜,渺无边际。此时,已是暮秋时节,荷花大多已经凋谢,只剩下零零星星的一些,稀疏地点缀在湖面上,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余香。在那湖畔的沙地上,有几只鸥鹭在休憩,它们是那样的安静淡然,当我走过,连头也不回一下,似乎是恨我归去太早,不肯道别。
(1)全词描写的景物清新、澄澈、宁静、美好;展现了词人平静、愉悦、闲适的心境,但又有着一丝淡淡的伤感。
㈦ 高一语文翻译
(1)典押:即典当之意,用物品抵押向别人借钱。
(3)三番:1.轮流三次 2. 三组
(4)天内伦:原指自然容的道理,现常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5)忸怩:形容羞愧或不大方的样子
(6)凄苦:释义为悲苦,含凄凉痛苦之意。
满意请采纳哦ヾ(≧O≦)〃嗷~
㈧ 高中语文文言文 翻译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殿试中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主持石州,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分辨案卷,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不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身体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从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又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他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出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促淹在皇帝面前力争,并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淹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很好的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进入七十岁,即上表请求退休,他被加封太子少师退休。八十岁时去世。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㈨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C
待以师傅之礼(是倒装句,意思是“按照”)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出自《兰亭集序》,结合上下回文“向之所欣,答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里的“以”的意思是“因此、因为”)
D
不訾之身和孝悌之义中的“之”都是“的”意思。
看到你采纳别人乱七八糟的答案,我都不想回复了。
㈩ 高中文言文翻译
1、
原文: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译文: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内的人读了它,容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2、
原文: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译文: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
3、
原文: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在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4、
原文: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译文: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
5、
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现在项庄拔出剑起舞,他的目标总是在刘邦身上的。
6、
原文: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译文: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啊,但是曹操都冒险使用这些计策。
7、
原文:亚父者,范增也。
译文: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8、
原文: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