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题型

高中语文题型

发布时间:2020-12-17 01:40:41

『壹』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有什么题型

考高中语文的教师资格证,可以参考5年高考三年模拟的语文题型,做他们的题目就行了。

『贰』 高中语文题型

第Ⅰ卷(32分)
一.(12分)选择题4个每个3分,字音字形病句标点词语使用等.
二.(11分)科技文/议论文阅读 选择专题属2个每个3分 简答题1个5分
三.(9分)文言文阅读 选择题3个每个3分
第Ⅱ卷(118分)
四.(24分)古诗文翻译2题加断句1题共10分 古诗文默写7分 诗歌鉴赏2小题共7分
五.(23分)现代文阅读(大) 这个不固定了反正一般是5题共23分
六.(12分)语文能力综合运用 有改病句 仿写 排序 漫画命名和意义阐述 提炼信息等题型 3个题每题4分
七.(60分)作文

有的省市略有差异

『叁』 高中语文考试题型

高考来考试说明里会的详细自内容

下面是江苏的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语文: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
简答题、表述题、要点归纳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题量、赋分

必考内容
1.语言文字运用,4题,15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表述题。
2.古代诗文阅读,6题,37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题9分,古文翻译题10分,古诗词鉴赏简答题10分,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
3.现代文阅读
A.文学类文本,4题,20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
B.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3题,18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
4.写作,1题,70分。
(四)试题难易比例 易30%,中50%,难20%。

『肆』 高中语文考试题型是什么

备考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上来制定计划的,高中语文的复习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每个学生适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该怎样让孩子的思路更加清晰?

老师讲课

总的来讲,一定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还要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不管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下课的时候,高中语文不光只是文科生的事,对于理科的学生,你们还是要抓紧的,因为这是高中语文这是三大主科之一。

『伍』 跪求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类别:默认分类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1548) | 评论 (11) 上一篇:天河行舟 `˙·雾世人菲...` 下一篇:现代文阅读考点点拨及训练 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侧重古诗... • 名师指导: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题...
•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说...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议... • 2009中考语文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
• 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谈 • 名师指导: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
• 名师指导: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 ... •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
更多>>
一、 要点概括类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 感想启迪类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A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含蓄意思2. 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四 句子仿写类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五、 文段结构类(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段落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类解题模式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点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等。2.概括内容(1)记叙文全文的主要内容:抓六要素。(2)议论文的文段:抓段首句和关键句。

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七、论点的引入: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或问题所要发表的见解和主张。(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再提出论点(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论点的表达句式: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2、论点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防在文章结尾。D、标题直接提出 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 3、论点的类型。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4 考试中常见题型: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5 明确分析论点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采用逐段概括要点(抓住关键的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注意论点的一般位置。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文章要证明的观点。文章中论点提出的位置常因作者的议论需要而定,换言之,作者为了更好地证明论点,必须周密、合理、有效地考虑论点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1、 看标题,议论文标题有时是揭示论题的,有时揭示论点的,不管是揭示论题还是揭示论点,对我们寻找论点都有帮助。2、看开头。为文之法,开篇点题。审察文章开头一段,抓住那些提挈全文内容的句子,往往可以得出论点。3、看结尾。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有时回扣中心,有时到结尾才揭示中心。(二)审察论题。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在这一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什么,这样一问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三)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肋你理解。

八、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②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诗歌等。2、论据的作用: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论文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这是大体的思路。常见的考题形式:1、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面全面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2、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4、论据的作用。

九、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有力的论证了“……”的观点或论点。(观点从上下文找集中议论的句子,或原话或自己概括)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的观点或论点3.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或论点。4.对比论证:鲜明地论证了“……”的观点或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十,问论据是什么,只有两种:事例论据,道理论据。

十一.议论文开头作用的答题规律 一般有三个作用,但是要看具体怎样开头?(1)(列举生活中的现象或从生活中的情景或引用诗歌等)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2)引出下文的议论(思考,观点,论点,论题)(3)充当什么什么论据证明论点

十二、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B表现人物……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C暗示社会环境。(《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增强文章感染力。(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三、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或升华主题

十四、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五、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陆』 求高中语文阅读各题型答题格式

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版概括权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b不要单一地理解c不要孤立地理解
析读:
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
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
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
鉴赏:
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
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
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
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
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
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
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1.要知晓各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2.要弄清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3.用在阅读文本中认真领悟表现手法
4.要学会鉴赏文中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柒』 高中语文考试题型有哪些

一、单选(字音、字形、语序、文言句式、文学常识等)
二、文言断句
三、文言文阅读(课外)
四、现代文阅读(议论文(或说说明文)、记叙文)
五、背诵默写(课内)
六、作文(一般文体不限)

『捌』 高中语文题型和解答方法

我现在读大三了,是中文系的,高考语文是120分,这是我平时考试的最低分。在高考前的所有模拟考试,我的语文分数都是120分以上,最高分是134分。我谈谈我的一点感受吧。希望能帮到你。不想谈那些很书面的。讲点实用的。 首先,在高考语文试卷里的第一部分,是属于基础知识范畴的,比如第一题一般是语音,字形,词组。建议在复习的时候注重复习那些易错的字词,做专项训练。很多资料书上面都会有列出来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你需要依靠练习,多做,在做题做得多的前提下,掌握。这是基础知识范畴的几道题必要的复习思路。其次,阅读,包括科技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要学会看关键字,因为这类考题多出现“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说法错误的是”这类题型,所以在看原文,拿原文与答案的选项对照的时候要注意,然后从逻辑推理方面分析选项。文言文阅读,第一题一般是字义。每个字都有其本义和引申义,你需要判断该字在原文中的词性,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然后将词义代入原文,看是否能解释清楚。而翻译,则依靠你平时对文言文字词义的积累,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科目,平时做题做的多,勤查字词典,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要想当然,遇见不确定的字和词,要勤查字词典,在查清该字词的意思的同时,也可顺便看看其他字词,扩宽自己的知识面。然后是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你可以多看看相关的资料,学会把诗歌分成几类,看一些经典的鉴赏答案,学会其中比较经典的鉴赏中用的到的字词句。这是我的一点技巧。比如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在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时经常用到。这类的话语,你可以再平时的训练中多注意,多 记点,做到有备无患。接下来是现代文阅读,其中有一篇小鉴赏文要写。同样的,开头结尾的两段,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有文采的句子,通过你平时的积累,看看那些经典的鉴赏文章是怎么写的,有些是可以稍加变通为己用的!高考语文里的最大分值,最后的重头戏,就是作文了,一般以议论文居多,所以建议你多准备几类文章,论据最重要,比如有关文天祥,李白,苏武,这些人的事迹,你可以看看那些历年的优秀作文里是怎么来加以描述的,也可以灵活运用到你的作文里来的!以上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天气严寒,我的手也打字打得冰凉了,就写到这了,以后能帮得到你的,我也积极帮忙。希望你高考大捷,考上你理想中的大学,同时也希望你和你的家人身体健康,甲流季节,保重身体哦!在网上给你找了点相关的资料,觉得说的也挺有理的,发给你看看哦。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玖』 高中语文阅读常见题型

高考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咏物散文。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笔者姑且将这类题称为表达作用题。近几年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一旦涉及理解并进一步分析鉴赏,就茫然无措。
一、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丰子恺的《杨柳》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人称的作用大致为: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情感交流,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上述题目可以这样回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4)步骤:确认人称+人称的特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明此人称对表达主旨、中心的作用。

二、修辞方法类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朱成玉的《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总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其具体作用,阐述其表达效果。上述题目可以这样组织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4)步骤:点明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结合原文词句进行分析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表达效果

(5)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以简代繁,具体生动。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写形象,启人想象。
4. 夸张: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 排比 :前后联结,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 :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 反复 :多次强调,突出思想,加深印象;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加强抒情感染力。
10. 衬托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12.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4. 反语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常见的表达方式的作用可以简洁地表述如下: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上述题目答案可以概括为: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4)步骤:点明表达方式+分析文章语句+结合原文词句进行分析在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表达效果

四、行文段落类
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雷抒雁的《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如下所述: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再如:2007年江西卷汪曾祺的《泰山很大》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就可以这样组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五、表现手法类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如2007年四川卷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所述: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事、景表现重大的内容主题。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如上述题目答案可以概括为: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六、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迟子建《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思考角度:(1)对内容的充实强调作用;(2)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为: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内容角度),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结构角度),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思想感情角度)。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题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