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单元《机械与工具》指导学生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和工具,上学生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原理。
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总结
自己写 自己想
3.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内容
是工具盒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4.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版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权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5. 六年级(上)科学学习与评价第一单元的答案
填空题
1.支点 用力点 阻力点
2.杠杆 斜面
3.机械 省力 刀口 螺丝钉 盘山专公路
4.省力
5.轮轴 省力 费力
6.汽车属方向盘 水龙头开关 起子
7.定滑轮 动滑轮 定滑轮 动滑轮
8.杠杆 轮轴
判断题
√√√√×√××√×
选择题
ccaacaa
连线题
1.A省力
B不省力也不费力
C费力
2.火钳杠杆
自行车把轮轴
斧头斜面
起重机滑轮
门锁把手轮轴
盘山公路斜面
老师改过了的哦,下面自己做吧
6. 六年级上册的科学第一单元试卷
苏教版 期中的
六年级期中检测卷
一、 填空题
1、 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 。
2、 在适宜的温度下, 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3、 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 。
4、 物质在 和 的环境下,用易发霉。
5、 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6、 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 。
7、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 、 、 、 、
。
8、地球的内部分为 、 、 。
9、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如果你在屋里,你应该: 。
如果你在屋外,你应该: 。
10、“沧海变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11、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变化。
12、白糖烧焦属于 变化。
二、判断题
1、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 )
2、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 )
3、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
了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 )
4、只要服用抗生物,就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 ( )
5、生命体大都由细胞构成。 ( )
6、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 )
7、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
8、自行车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 )
9、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
10、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是碱性物质。 ( )
11、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
三、选择题
1、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 )
A哥白尼 B布鲁诺 C麦哲伦
2、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 )
A平原 B高原 C沙漠
3、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 )
A 14千米 B 20千米 C 100千米
4、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的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5、( )的做法是正确的。
A向大海倾倒垃圾 B乱伐森林 C改造沙漠
6、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水分和空气 D温度
7、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
A蜡烛融化 B木材做家具 C铁块变铁水 D馒头发霉
8、紫甘蓝水是( )
A碱性物质 B酸性物质 C指示剂 D去污剂
四、连线
列文虎克 细胞
弗莱明 微生物
胡克 青霉素
五、请列举说明四种防锈的办法
1、
2、
3、
4、
六、情境题
小明放学回家,口渴的厉害,他随手在水缸里舀了一杯生水喝了起来。如果你来劝阻他,你会说什么?
七、指出下面火山的各部分名称
八、设计实验:证明蜡烛燃烧变成了别的物质
7.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心得怎么写啊急!急!急!
开学了,这学期是接手六年级科学教学。因为是第一次拿到这本新修订的教材,所以对六年级科学上册进行了一翻钻研,认真地通读了一遍教材。有这么几点认识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本册教材主要涉及的是物质世界的知识领域,共有四个单元所组成。分别是“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所涉及到的知识分别是“杠杆、轮轴、滑轮、斜面、拱形、结构、桥、电和磁、能量、能量的转换、校园生物分布、多样的动植物、相互联系、多样性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整个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环环紧扣,逻辑性强,思维严密。充分体现了科学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始终是教学的核心。本册教材涉及到了观察、测量、预测、推理、制定计划、识别与控制变量、数据解释、形成并验证假设等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而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与五年级相比有几个明显区别:1、更加强调变量的控制。而且特别强调控制变量时的思维严密性。2、对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3、预测和推理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努力培养学生对现象的预测,预测有一定的根据性,而不是糊思乱想,任意瞎猜,开始培训学生的预测品质了。4、本册教材和以往的教材一样注重事实论证以外,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论证能力,特别是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科学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三、教学内容看似浅显,其实很难。
本册教材和三到五年级的科学教材一样,所选的学习内容都是一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这些学材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认同感。特别是每单元的起始课体现得更是充分。如《工具和机械》单元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常用工具开始。《形状与结构》单元是从学生最多用的纸开始组织学习。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编者却要引领学生去探究一定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有些难度还真不小,具体表现:知识要求高,实验操作难,实验准备繁,能力要求高。
另外,我觉得六上科学教材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比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三到五年级的科学教材,科学探究是逐步性的。我们都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实验取证,数据分析处理,交流总结。而这些环节上所需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三到五年级的科学课中比较注重某一个环节上的能力培养,或提出问题的能力,或作出假设的能力,很少有完整的探究过程(五年级时稍微有点),专家们在辅导时也时常提醒老师不要太强调过程的完整性。这是与三到五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关的。而本册教材的探究活动则比较注重过程的完整性,这也与六年级及六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关的,因为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所以要体现它的总结性和综合性。“科学素养”在这里要得到比较好的落实。因此,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比较多的训练内容。如第一单元中的,《斜面的作用》,课文是这样提示的:
1、斜面能省力吗?——这是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
2、我们怎样来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呢?——这是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自已的猜想(假设)作出验证。
3、我们要把向上提升物体用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用的做个比较。我们还可以研究不同物体在同一斜面上提升的用力情况。我们先制定一个研究计划。——这是在引学生既从不同角度进行实验取证,又指导学生实验前要先制定研究计划,使实验有序和规范。
4、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我们的研究成果。——这是在引学生关注研究的结果和记录成果的策略。
5、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有什么发现?——这是引导学生对取得的数据(证据)进行理性的分析。
像这样的完整过程每一个单元都有。所以,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比较注意这一特点,要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我们的小学生在走出小学大门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个清晰认识,并能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8.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试卷(教科版)
第一单元
一、填空
1、放大镜也叫( )。
2、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 )组成的。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
4、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倍。
5、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
6、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许多彩色的( )组成。
7、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
二、判断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
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
3、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4、人类利用酵母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
5、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 )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罗伯特.胡克
3、下面几种纸纤维最细的是( )。
A吸水纸 B书写纸 C过滤纸
4、蝇眼是( )。
A单眼 B复眼
四、分类
松香 玻璃 白糖 珍珠 食盐 琥珀 碱面 水晶
晶体:
非晶体:
五、问答
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第二单元
一、填空
1、( )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东西,它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2、植物的“杀手”有( )、( )等。
3、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 )、( )、( )类
4、环境问题的类型主要有( )、( )、( )、( )、( )等。
5、人类消耗石化燃料,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 )。
二、判断
1、过期的药品可以随便扔在垃圾里和垃圾一起扔掉。( )
2、购买物品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包装豪华的物品。( )
3、废旧日光灯管是有害的垃圾。( )
4、回收玻璃比直接用原料制取玻璃便宜。( )
三、选择
1、下面的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B、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C、把废纸送到回收站
2、全球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每年以( )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A、5至7 B、50000至70000 C、500至700
3、海平面再上升50厘米的话,全球( )人口得迁移。
A、1% B、30% C、5%
四、连线
电池
可回收垃圾 玻璃
塑料
不可回收垃圾 菜叶
过期药品
有害垃圾
碎砖块
五、实验
回忆垃圾填埋模拟实验,它模拟的是( )。实验中的细石子、沙和清水分别代表( )。浸过墨水的纸巾代表( )。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说明:( )。
第三单元
一、填空
1、( )是地球的卫星。
2、月球在( )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
3、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叫( )。
4、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在( )之中。
5、月球引力大约为地球的( )。
6、请按距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写出它的八大行星:( )、( )、( )、( )、( )、( )、( )、( )。
7、大熊座的七颗亮星构成( ),根据它我们比较容易找到( )。
二、判断
1、光年是计算时间的单位。( )
2、月球看上去明晃晃的,它是一个发光体。( )
3、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 )
4、我国不是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
5、月亮明亮的部分总是向着太阳。( )
三、选择
1、环形山的形成,目前公认的说法是( )。
A、撞击说 B、火山爆发 C、地震
2、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 )。
A、1/2 B、1/4 C、1/6
3、日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是从( )边开始。
A、东 B、南 C、西
4、银河系大约由( )亿颗恒星组成。
A、10—20 B、100—200 C、1000—2000
四、排序
将下列天体及天体系统按所占空间的大小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太阳系、太阳、地球、月球、宇宙、银河系、总星系
五、问答
根据日食的模拟实验,说说日食的形成过程,并画图加以说明。
第四单元
一、填空题:
1.科学探索要经历 ,提出猜想与假设 形成解释的过程。也是一个 与 的过程。
2.人们通过 , , , 和 方式获取信息。为了能获取正确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要 。
3.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对信息进行整理,使获得的信息更加 , 以便我们发现规律。
4. 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选择题:
1.电波在1秒内能行进的距离是( )
A. 3000米 B. 300米 C. 30万千米 D. 3万米
三、判断题:
1.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 )
2.通过查阅的方式,我们也可以获得信息. ( )
3.交流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
4.从报纸,书刊中获取的信息都是可信的. ( )
5.要想使信息和更多的人分享,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方式 ( )
参考资料:http://lcsxkx.bokee.com/viewdiary.16490806.html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2009.3
一.填空。(每空1分,计17分)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_______,而_________的发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__________,如草履虫、________等。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____________没有关系,和______________有关。由此推断________________放大倍数最大。
4、洋葱表皮是由_________构成的。一切生物体都是由_______组成的,它是生物最基本的__________,也是生物最基本的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6、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_____边缘_____,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具有_______功能。
二.判断。(5×1=5分)
1、把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细胞。 ( )
2、蚜虫是草铃的天敌, 所以蚜虫吃草铃。 ( )
3、昆虫的触角能分辨各种气味,但灵敏性不如人的鼻子。( )
4、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 )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 )
三.选择。(5×2=10分)
1、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
A、食盐 B、玻璃 C、碱面
2、使用显微镜正确的步骤是( )。
A、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反光镜—将镜筒抬离载物台2~3厘米—放玻片标本—调整准焦螺旋至看清标本
B、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调节反光镜—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将镜筒抬离载物台2~3厘米—放玻片标本—调整准焦螺旋至看清标本
C、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将镜筒抬离载物台2~3厘米——放玻片标本调节反光镜—调整准焦螺旋至看清标本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 )。
A、越小 B、不变 C、越大
4、蟋蟀的耳朵在 (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5、下面是不同放大镜的侧面图,其中(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四.写出显微镜的各个部分(5分)
( )
( )
( )
( )
( )
五.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5分)
袁隆平 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 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 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巴斯德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培 根 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六.简答。(4×2=8分)
1、细胞有什么作用? (写出3种)
2、举例说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3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