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常知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常知识

发布时间:2021-03-16 04:22:34

Ⅰ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Ⅱ 高中文言文文言历史常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Ⅲ 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考语文背诵与默写篇目
(一)古文(11篇)
1 《劝学》 荀子
2 《过秦论》 贾谊
3 《师说》 韩愈
4 《阿房宫赋》 杜牧
5 《六国论》 苏洵
6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7 《石钟山记》 苏轼
8 《前赤壁赋》 苏轼
9 《离骚》屈原
10 滕王阁序 (唐)王勃
11《屈原列传》《史记》
(二)诗词曲(35首)
1 《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5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9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11 《秋词》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12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3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4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5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6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7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8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9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1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2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4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5 《窦娥冤》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6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②,皎皎河汉女③。 纤纤擢素手④,札札弄机杼⑤。 终日不成章⑥,泣涕零如雨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⑧? 盈盈一水间⑨,脉脉不得语⑩。
27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嘘戈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语文必背文抄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4)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常知识扩展阅读: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网络-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课文上的?哪里的?广东的?不一样地区,不同教材O(∩_∩)O
其实高考复习书上的还比较详细!!
文言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
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3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
5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
6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Ⅵ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假字 http://www.ks5u.com/《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知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复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劝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遂 ①自杀未遂 (成功) 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当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平声,早晨) 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诚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善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间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质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及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甚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少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异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发 ①百发百中 (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兵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②穷早黩武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④草木皆兵 (兵士) 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望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Ⅶ 求高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全)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区别: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兔起凫举(飞)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4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10抢呼欲绝(绝命)
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
4子克家(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
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
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
6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1独不怜公子姊耶?(怜悯,同情)
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
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
6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跟“外”相对)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4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5距关毋内诸侯(通“纳”,接纳)
6内狼于囊(通“纳”,放进)
8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4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常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