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太宗

高中语文太宗

发布时间:2021-03-16 02:18:58

Ⅰ 高中课本有一篇魏征写给太宗的文章叫什么

一个人,正如前几个人所说。

高中语文课有哪些课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其他诗歌读背篇章 雨巷
预言

孤独的收割人
豹——在巴黎动物园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第二单元
5 荷塘月色
6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7 我与地坛(节选)
8 花未眠
散文的艺术魅力
第三单元
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我有一个梦想
11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 * 我的呼吁
第四单元
13 《呐喊》自序
14 胡同文化
15 *《宽容》序言
16 *《名人传》序
综合性学习 民居文化
第五单元
17 烛之武退秦师
18 * 勾践灭吴(节选)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 * 触龙说赵太后
第六单元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 寡人之于国也
23 * 劝学
24 * 秋水(节选)
文言实词的特点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感受与思考
大胆开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一)
第二单元 想像与联想
文明得体——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二)
第三单元 再现与表现
第四单元 个性与创新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简化字总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
第一单元
1 祝福
2 边城(节选)
3 荷花淀
4 装在套子里的人
现当代小说鉴赏
综合性学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理解
第二单元
5 拿来主义
6 我若为王
7 庄周买水
8 剃光头发微
第三单元
9 南州六月荔枝丹
10 《物种起源》导言
11 神奇的极光
12 这个世界的音乐
第四单元
13 咬文嚼字
14 读《伊索寓言》
15 说“木叶”
16 米洛斯的维纳斯
第五单元
17 过秦论
18 鸿门宴
19 兰亭集序
20 归去来兮辞
综合性学习:《兰亭序》与书法文化
第六单元
21 师说
22 阿房宫赋
23 谏太宗十思疏
24 种树郭橐驼传
怎样学习文言虚词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写出人物的个性
倾听
第二单元 写出事件的波澜
应答
第三单元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第四单元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标点符号用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 第一单元
1 《诗经》三首
2 离骚(节选)
3 孔雀东南飞(并序)
4 汉魏晋诗三首
其他古诗读背篇章
第二单元
5 梦游天姥吟留别
6 琵琶行(并序)
7 近体诗六首
8 词七首
综合性学习 解意象,品诗歌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
第三单元
9 记念刘和珍君
10 故都的秋
11 道士塔
12 泪珠和珍珠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13 灯下漫笔(节选)
14 漫话清高
15 巴尔扎克葬词
16 短文两篇
第五单元
17 六国论
18 游褒禅山记
19 伶官传序
20 石钟山记
词类活用
第六单元
21 项脊轩志
22 五人墓碑记
23 登泰山记
24 病梅馆记
综合性学习 山水与文化
文言常用句式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劝说
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条有理
讨论
第三单元 诗歌
第四单元 散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中国文学鉴赏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
第一单元
1 药
2 项链
3 陈奂生上城
4 守财奴
第二单元
5 林黛玉进府
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7 失街亭
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古代小说鉴赏
综合性学习 感受小说的魅力
第三单元
9 雷雨(节选)
10 茶馆(节选)
11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12 三块钱国币
现当代戏剧鉴赏
第四单元
13 窦娥冤
14 长亭送别
15 闺塾
16 哀江南
古代戏曲鉴赏
综合性学习 编剧与演剧
第五单元
17 陈情表
18 祭十二郎文
19 愚溪诗序
20 赤壁赋
第六单元
21 逍遥游
22 滕王阁序
23 柳毅传(节选)
24 促织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作点辩证分析
辩论
第二单元 杞记·随笔
演讲
第三单元 小小说
第四单元 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 第一单元
1 人生的境界
2 人是什么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4 孔孟
第二单元
5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
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7 谈中国诗①
8 重新创造艺术天地
第三单元
9 阿Q正传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第四单元
10 变形记
11 墙上的斑点
12 等待戈多(节选)
13 百年孤独(节选)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
第五单元
14 蜀道难
15 将进酒
16 兵车行
17 杜甫诗五首
唐诗简介
第六单元
18 齐桓晋文之事
19 庄暴见孟子
20 孟子见梁囊王
21 短文两篇
《孟子》简介
写作.第一单元综述
写作.第二单元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写作.第三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
社会生活评论
自由写作实践
外国文学简介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
第一单元
1 数学与文化
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4 宇宙的未来
第二单元
5 语言与文学
6 语言的演变
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三单元
9 诉肺腑
10 宝玉挨打
11 香菱学诗
12 抄检大观园
红楼梦导读
第四单元
13 报任安书(节选)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5 屈原列传(节选)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司马迁与《史记》
写作
第一单元 立意与选材
第二单元 思路与结构
第三单元 文体与文风
第四单元 本色与文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Ⅲ 求高中语文所有要被的文言文。

第一册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

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

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

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

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

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

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四册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
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
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2006-5-5 10:31 回复

珍Star
2位粉丝
17楼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齿斤][齿斤]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干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陵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赢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平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

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

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

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Ⅳ 高中语文文言文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
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
“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
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
言!”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仇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
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补隰城
尉。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
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

太宗以炖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
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
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
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
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隐太子与王有隙,王召玄龄与计,对曰:“国难世有,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
天下,非特人谋,神且相之。”乃引杜如晦协判大计。累进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文学馆学士。故太子忌二人者,奇谮于帝,皆斥逐还第。太子将有变,王召二人以
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
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余皆次叙封拜。帝顾群臣曰:“朕论公等功,定封邑,恐不能尽,当无有讳,各为
朕言之。”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
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故建德之南,军败不振,讨
黑闼反动,望风辄奔。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叔
父以亲,宜无爱者,顾不可缘私与功臣竞先后尔。”初,将军丘师利等皆怙跋攘袂,
或指画自陈说,见神通愧屈,乃曰:“陛下至不私其亲,吾属可妄诉邪!”

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帝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
材。此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

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
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王者之兴,必乘衰乱,覆昏暴,殆天授人与者。
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
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
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
文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会诏大臣世袭,授宋州刺史,徙国梁,而群臣让世袭事,故罢刺史,遂为梁国
公。未几,加太子少师。始诣东宫,皇太子欲拜之,玄龄让不敢谒,乃止。居宰相
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
仍总朝政。玄龄固辞,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
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晋王为皇太子,改太子太傅,知门下
省事。以母丧,赐茔昭陵园。起复其官。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
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
轻敌,久事外夷。固辞太子太傅,见听。

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
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
于色。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
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曰:

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臣之;所不制者,陛下皆制之矣,为中国患,无如突厥,
而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弛辫握刀,分典禁卫。延陀、铁勒,披置州县;高昌、吐浑,
偏师扫除。惟高丽历代逋命,莫克穷讨。陛下责其弑逆,身自将六军,径荒裔,不
旬日拔辽东,虏获数十万,残众、孽君缩气不敢息,可谓功倍前世矣。

《易》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盖进有退之义,存有亡
之机,得有丧之理,为陛下惜者此也。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威名
功烈既云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边夷丑种,不足待以仁义,责以常礼,古者以
禽鱼畜之。必绝其类,恐兽穷则搏,苟救其死。且陛下每决死罪,必三覆五奏,进
疏食,停音乐,以人命之重为感动也。今士无一罪,驱之行阵之间,委之锋镝之下,
使肝脑涂地,老父孤子、寡妻慈母望槥车,抱枯骨,摧心掩泣,其所以变动阴阳,
伤害和气,实天下之痛也。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能
为后世患,夷之可也。今无是三者,而坐敝中国,为旧王雪耻,新罗报仇,非所存
小、所损大乎?臣愿下沛然之诏,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即臣死
骨不朽。

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

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诏皇太子就省。擢子遗爱右卫中郎
将,遗则朝散大夫,令及见之。薨,年七十一,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
班剑、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高宗诏配享太宗庙廷。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
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贞观末年,以谴还第,黄门侍郎褚遂良言于帝曰:“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
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帝悟,遽召于家。后避位不出。久之,会帝
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子弟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有顷,帝果幸其第,
因载玄龄还宫。帝在翠微宫,以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会有自京师来者,帝曰:
“玄龄闻纬为尚书谓何?”曰:“惟称纬好须,无它语。”帝遽改太子詹事。帝讨
辽,玄龄守京师,有男子上急变,玄龄诘状,曰:“我乃告公。”玄龄驿遣追帝,
帝视奏已,斩男子。下诏责曰:“公何不自信!”其委任类如此。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
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子
遗直嗣。

次子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高阳公主,为右卫将军。公主,帝所爱,故
礼与它婿绝。主骄蹇,疾遗直任嫡,遗直惧,让爵,帝不许。主稍失爱,意怏怏。
与浮屠辩机乱,帝怒,斩浮屠,杀奴婢数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高宗时,
出遗直汴州刺史,遗爱房州刺史。主又诬遗直罪,帝敕长孙无忌鞫治,乃得主与遗
爱反状,遗爱伏诛,主赐死。遗直以先勋免,贬铜陵尉。诏停配享。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果,有名周、隋间。如晦少英爽,喜书,以
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
“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
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
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
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进陕东道大
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授
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食三千户,别食益州千三百户。俄检校侍中,
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仍领选。

与玄龄共筦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当时浩然归重。监察御史陈师
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
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斥岭表。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
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及未乱,擢其子左千牛构兼尚舍奉御。薨,年四十六,帝
哭为恸,赠开府仪同三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
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
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
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
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后诏功臣世袭,追赠密州刺史,徙国莱。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
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
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构位慈州刺史。次子荷,性暴诡不循法,尚城阳公主,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
郡公。承乾谋反,荷曰:“琅邪颜利仁善星数,言天有变,宜建大事,陛下当为太
上皇。请称疾,上必临问,可以得志。”及败,坐诛。临刑,意象轩骜。构以累贬
死岭表。

如晦弟楚客,少尚奇节,与叔父淹皆没于王世充。淹与如晦有隙,谮其兄杀之,
并囚楚客濒死。世充平,淹当诛。楚客请于如晦,不许。楚客曰:“叔残兄,今兄
又弃叔,门内几尽,岂不痛哉!”如晦感悟,请之高祖,得释。方建成难作,楚客
遁舍嵩山。贞观四年,召为给事中。太宗曰:“君居山似之矣,谓非宰相不起,渠
然邪?夫走远者自近,人不恤无官,患才不副。而兄与我异支一心者,尔当如兄事
吾而辅我。”楚客顿首谢,因擢为中郎将。每入直,尽夕不释杖,帝知而劳之,进
蒲州刺史,政有能名,徙瀛州。后为魏王府长史,迁工部尚书,摄府事,以威肃闻。
揣帝意薄承乾,乃为王谐媚用事臣,数言王聪睿可为嗣,人或以闻,帝隐恚。及王
贬爵,暴其罪,以如晦功免死,废于家,终虔化令。

淹,字执礼,材辩多闻,有美名。隋开皇中,与其友韦福嗣谋曰:“上好用隐
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乃共入太白山,为不仕者。文帝恶之,谪戍江表。
赦还,高孝基为雍州司马,荐授承奉郎,擢累御史中丞。王世充僭号,署少吏部,
颇亲近用事。洛阳平,不得调,欲往事隐太子。时封伦领选,以谂房玄龄,玄龄恐
失之,白秦王,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尝侍宴,赋诗尤工,赐银钟。
庆州总管杨文干反,辞连太子,归罪淹及王珪、韦挺,并流越巂,王知其诬,饷黄
金三百两。及践阼,召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四百户。淹建言诸司文桉稽期,
请以御史检促。太宗以问仆射封伦,伦曰:“设官各以其事治,御史劾不法,而索
桉求疵,是太苛,且侵官。”淹嘿然。帝曰:“何不申执?”对曰:“伦所引国大
体,臣伏其议,又何言?”帝悦,以资博练,帝敕东宫仪典簿最悉听淹裁订。俄检
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所荐赢四十人,后皆知名。尝白郅怀道可用,帝问状。淹
曰:“怀道及隋时位吏部主事,方炀帝幸江都,群臣迎阿,独怀道执不可。”帝曰:
“卿时何云?”曰:“臣与众。”帝折曰:“事君有犯无隐,卿直怀道者,何不谠
言?”谢曰:“臣位下,又顾谏不从,徒死无益。”帝曰:“内以君不足谏,尚何
仕?食隋粟忘隋事,忠乎?”因顾群臣:“公等谓何?”王珪曰:“比干谏而死,
孔子称仁,泄冶谏亦死,则曰:‘民之多僻,无自立辟。’禄重责深,从古则然。”
帝笑曰:“卿在隋不谏,宜置。世充亲任,胡不言?”对曰:“固尝言,不见用。”
帝曰:“世充愎谏饰非,卿若何而免?”淹辞穷不得对。帝勉曰:“今任卿已,可
有谏未?”答曰:“顾死无隐。”贞观二年疾,帝为临问。卒,赠尚书右仆射,谥
曰襄。始,淹典二职,贵重于朝矣,而亡清白名,获讥当世。子敬同袭爵,官至鸿
胪卿。

如晦五世孙元颖,贞元末及进士第,又擢宏词。数从使府辟署,稍以右补阙为
翰林学士,敏文辞,宪宗特所赏欢。吴元济平,论书诏勤,迁司勋员外郎,知制诰。
穆宗以元颖多识朝章,尤被宠,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为学士承旨,以本官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建安县男。自帝即位,不阅岁至宰相,晋绅骇异。甫再期,出为剑
南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帝为御安福门临饯。

敬宗骄僻不君,元颖每欲中帝意以固幸,乃巧索珍异献之,踵相蹑于道,百工
造作无程,敛取苛重,至削军食以助裒畜。又给与不时,戎人寒饥,乃仰足蛮徼。
于是人人咨苦,反为蛮内觇,戎备不修。大和三年,南诏乘虚袭戎、巂等州,诸屯
闻贼至,辄溃,戍者为乡导,遂入成都。已傅城,元颖尚不知,乃率左右婴牙城以
守。贼大掠,焚郛郭,残之,留数日去,蜀之宝货、工巧、子女尽矣。初,元颖计
迫,将挺身走,会救至乃止。文宗遣使者临抚南诏,南诏上言:“蜀人祈我诛虐帅,
不能克,请陛下诛之,以谢蜀人。”由是贬邵州刺史。议者不厌,斥为循州司马。
官属崔璜、纥干巘、卢并悉夺秩,分逐之。元颖死于贬所,年六十四。将终,表丐
赠官,乞归葬。诏赠湖州刺史。元颖与李德裕善,会昌初,德裕当国,因赦令复其
官。弟元绛,终太子宾客。元绛子审权。

审权,字殷衡,第进士,辟浙西幕府。举拔萃中,为右拾遗。宣宗时,入翰林
为学士,累迁兵部侍郎、学士承旨。懿宗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迁门下侍郎,
出为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庞勋乱徐州,审权与令狐綯、崔铉连师掎角,馈粟
相衔,王师赖济。勋破,进检校司空,入为尚书左仆射、襄阳郡公。继领河中、忠
武节度使。卒,赠太子太师,谥曰德。审权清重寡言,性长厚,居翰林最久,终不
漏禁近语。在方镇,视事有常处,要非日入未始就内寝。坐必敛衽,常若对大宾客。
或昼日少息,则顾直将解帘;即旁无人,自起彻钩,手拥帘徐下,乃退。与杜悰俱
位将相,悰先进,故世谓审权为“小杜公”。

子让能,字群懿,擢进士第,从宣武王铎府为推官,以长安尉为集贤校理。丧
母,以孝闻。又辟刘邺、牛蔚二府,稍进兵部员外郎。萧遘领度支,引判度支按。
僖宗狩蜀,奔谒行在,三迁中书舍人,召为翰林学士。方关东兵兴,调发绥徕,书
诏丛浩,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之。从还京师,
再迁兵部尚书,封建平县子。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凤翔,苍黄无知者。让能方直,徒步从十余里,得遗马,
褫绅为靮乘之。朱玫兵逼乘舆,帝走宝鸡,独让能从。翌日,孔纬等乃至。俄而进
狩梁。是时栈道为山南石君涉所毁,天子间关嶮涩,让能未尝暂去侧。帝劳曰:
“朕失道,再遗宗庙。方艰难时,卿不少舍朕,盖古所谓忠于所事邪!”让能顿首
曰:“臣世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扞牧圉,临难苟免,臣之耻也。”帝次
褒中,擢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于时,嗣襄王煴即伪位,强籓大镇附者已十八,贡赋不输行在,无以备赏劳,
卫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无它策。让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谕王重荣,重荣果奉诏。
已而京师平,进中书侍郎,徙封襄阳郡公。官吏多污伪署,有司皆欲论死,让能以
胁从不足深治,固争之,多所全贷。昭宗立,进尚书左仆射、晋国公,赐铁券,累
进太尉。

李茂贞守凤翔,自大顺后兵浸强,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会杨复
恭走山南,茂贞欲兼有梁、汉,请以师问罪,未报而兵出,帝忿其专,然不得已从
之。山南平,诏茂贞领兴元、武定,而以徐彦若为凤翔节度使,分果、阆州隶武定
军。茂贞怨,不赴镇,上章语悖慢。又诒书让能诋责,以为助守亮为乱,抑忠臣,
夺己功,其言丑肆。京师匈惧,日数千人守阙下,候中尉西门重遂出,请与茂贞凤
翔地,为百姓计。答曰:“事出宰相,我无预。”茂贞益怨。帝怒,诏让能计议,
且趣调发,经月不就第。

时宰相崔昭纬阴结茂贞及王行瑜,让能所言悉漏之,茂贞乃以健儿数百杂市人,
候昭纬与郑延昌归第,拥肩舆噪曰:“凤翔无罪,幸公不加讨以震惊都辇!”昭纬
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识孰为太尉,即投瓦石妄击,昭纬等走而
免,遂丧其印。帝愈怒,捕首恶诛之。京师争避乱,逃山谷间。让能谏帝曰:“茂
贞固宜诛,然大盗适去,凤翔国西门,又陛下新即位,愿少宽假,以贞元故事姑息
之,不可使怨望。”帝曰:“今诏令不出城门,国制桡弱,贾生恸哭时也。朕顾奄
奄度日,坐观此邪!卿为我图之,朕自以兵属诸王。”让能曰:“陛下欲削涤僭嫚,
刚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专任臣。”帝曰:“卿,元辅,休
戚与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报陛下,敢计
身乎!且陛下之心,宪祖心也,但时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错之诛,顾不足弭七国
患,然敢不奉诏!”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为招讨使,神策将李钅岁副之,率师三万送彦若赵镇。昭
纬内畏有功,密语茂贞曰:“上不喜兵,一出太尉。”茂贞乃悉兵迎战盩厔,覃王
败,乘胜至三桥。让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请归死以纾难。”帝涕下不能已,曰:
“与卿决矣!”再贬雷州司户参军。茂贞尚驻兵请必杀之,乃赐死,年五十三。

弟彦林,官御史中丞;弘徽,户部侍郎,皆及诛。帝痛之,后赠太师。

子光乂,次子晓,不复仕。晓入梁,贵显于世。

赞曰: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
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
可谓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迹,逮不可见,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祸乱,而
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
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
者。”谅其然乎!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
方君臣明良,志叶议从,相资以成,固千载之遇,萧、曹之勋,不足进焉。虽然,
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辅赞弥缝而藏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扬
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房、杜之细邪!

Ⅳ 高中语文还有历史·!

写樊城之战吧,这是关羽走麦城之前的最后一丈,也是因此而被潘彰所杀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长子孙登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主张连刘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死时年约六十岁,其次子关兴嗣“汉寿亭侯”之位。蜀汉怀帝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Ⅵ 高中语文,文言文

宋史•田锡传
【原文】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为之延誉,繇是声称翕然。
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赐绯鱼。
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其略曰:
顷岁王师平太原,未赏军功,迄今二载。幽燕窃据,固当用兵,虽禀宸谋,必资武力。愿陛下因郊禋、耕籍之礼,议平戬之功,则驾驭戎臣,莫兹为重,此要机也。
今交州未下,战士无功,《春秋》所谓“老师费财”者是也。臣闻圣人不务广疆士,惟务广德业,声教远被,自当来宾。周成王时,越裳九译来贡,且曰:“天无迅风疾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者中国其有圣人乎?盍往朝之。”交州瘴海,得之如获石田,臣愿陛下务修德以来远,无钝兵以挫锐,又何必以蕞尔蛮夷,上劳震怒乎?此大体之一也。
今谏官不闻廷争,给事中不闻封驳,左右史不闻升陛轩、记言动,岂圣朝美事乎?又御史不敢弹奏,中书舍人未尝访以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而无职官,秘书省虽有职官而无图籍。臣愿陛下择才任人,使各司其局,苟职业修举,则威仪自严。此大体之二也。
尔者寓县平宁,京师富庶。军营马监,靡不恢崇;佛寺道宫,悉皆轮奂。加又辟西苑,广御池,虽周之灵囿,汉之昆明,未足为比。而尚书省湫隘尤甚,郎曹无本局,尚书无听事。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贡院就武成王庙,是岂太平之制度邪?臣愿陛下别修省寺,用列职官。此大体之三也。
案狱官令,枷杻有短长,钳锁有轻重,尺寸斤两,并载刑书,未闻以铁为枷者也。昔唐太宗观《明堂图》,见人之五藏皆丽于背,遂减徒刑。况隆平之时,将措刑不用,于法所无,去之可矣。此大体之四也。
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锡。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驿书言边事曰:
臣闻动静之机,不可妄举;安危之理,不可轻言。利害相生,变易不定;取舍无惑,思虑必精。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今北鄙绎骚,盖亦有以居边任者,规羊马细利为捷,矜捕斩小胜为功,贾怨结仇,兴戎致寇,职此之由。前岁边陲俶扰,亲迂革辂,戎骑既退,万乘方归。是皆失我机先,落其术内,劳烦耗斁,可胜言哉。伏愿申饬将帅,慎固封守,勿尚小功。许通互市,俘获蕃口,抚而还之。如此不出五载,河朔之民,得务农业,亭障之地,可积军诸。然后待其乱而取之则克,乘其衰而兵之则降,既心服而忘归,则力省而功倍。
诚愿考古道,务远图,示绥怀万国之心,用驾驭四夷之策,事戒辄发,理贵深谋,所谓安危之理,不可轻言者。国家务大体,求至治则安;舍近谋远,劳而无功则危。为君有常道,为臣有常职,是务大体也。上不拒谏,下不隐情,是求至治也。汉武帝躬秉武节,登单于之台;唐太宗手结雨衣,伐辽东之国:则是舍近谋远也。沙漠穷荒,得之无用,则是劳而无功也。在位之臣,敢言者少,言而见听,未必蒙福,言而不从,方且虞祸,欲下不隐情得乎?恶在其务大体而求至治也。
臣又谓利害相生,变易不定者,《兵书》曰:“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盖事有可进而退,则害成之事至焉;可退而进,则利用之事去焉。可速而缓,则利必从之而失;可缓而速,则害必由之而致。可诛而赦,则奸宄之心,或有时而生害;可赦而诛,则患勇之人,或无心于利国。可赏而罚,则有以害勤劳之功;可罚而赏,则有以利僣逾之幸。能审利害,则为聪明。以天下之耳听之则聪,以天下之目视之则明。故《书》曰“明四目、达四聪”,此之谓也。臣又谓取舍不可以有惑者,故曰“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不可以不精者,故曰“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自国家图燕以来,连兵未解,财用不得不耗,人心不得不忧,愿陛下精思虑,决取舍,无使旷日持久,穷兵极武焉。
书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河南安阳市),改右补阙。复上章论事。
明年,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区建德市)。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向学。会文明殿灾,又拜章极言时政,上嘉纳焉。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上书请封禅。以本官知制诰,寻加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锡上章,有“调变倒置”语,忤宰相,罢为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坐稽留杀人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后徙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复论时政阙失,俄诏直集贤院。至道中,复旧官。
真宗嗣位,迁吏部。出使秦、陇,还,连上章言,陕西数十州苦于灵、夏之役,生民重困,上为之戚然。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赐金紫;与魏廷式联职,以议论不协求罢,出知泰州。会彗星见,拜疏请责躬以答天戒,再召见便殿。及行,降中使抚谕,仍加优赐。
咸平三年,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以锡应诏。还朝,屡召对言事。锡尝奏曰:“陛下即位以来,治天下何道?臣愿以皇王之道治之。旧有《御览》,但记分门事类。臣请钞略四部,别为《御览》三百六十卷,万几之暇,日览一卷,经岁而毕。又采经史要切之言。为《御屏风》十卷,置扆座之侧,则治乱兴亡之鉴,常在目矣。”真宗善其言,诏史馆以群书借之,每成书数卷,即先进内。锡乃先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
《御览序》曰:“圣人之道,布在方册。《六经》则言高旨远,非讲求讨论,不可测其渊深。诸史则迹异事殊,非参会异同,岂易记其繁杂。子书则异端之说胜,文集则宗经之辞寡。非猎精义以为鉴戒,举纲要以观会通,为日览之书,资日新之德,则虽白首,未能穷经,矧王者乎?臣每读书,思以所得上补圣聪,可以铭于座隅者,书于御屏;可以用于常道者,录为御览。冀以涓埃之微,上裨天地之德,俾功业与尧、舜比崇,而生灵亦跻仁寿之域矣。”
《御屏风序》曰:“古之帝王,盘盂皆铭,几杖有戒,盖起居必睹,而夙夜不忘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铭于几杖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后必无凶。’唐黄门侍郎赵智为高宗讲《孝经》,举其要切者言之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宪宗采《史》、《汉》、《三国》已来经济之要,号《前代君臣事迹》,书于屏间。臣每览经、史、子、集,因取其语要,辄用进献,题之御屏,置之座右,日夕观省,则圣德日新,与汤、武比隆矣。”
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
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赠工部侍郎。录其二子,并为大理评事,给奉终丧。
锡耿介寡合,未尝趋权贵之门,居公庭,危坐终日,无懈容。慕魏征、李绛之为人,以尽规献替为己任。尝曰:“吾立朝以来,章疏五十有二,皆谏臣任职之常言。苟获从,幸也,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邪?”悉命焚之。然性凝执,治郡无称。
【译文】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今眉山市洪雅县)人。小时候聪明,喜好读书做文章。杨徽之任峨眉县令,宋白任玉津县令时,都与他很好,为他传播声誉,他因此名声大振。太平兴国三年(978),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初始任将作监丞、宣州通判。升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任左拾遗、直史馆,赏赐绯鱼袋。田锡喜欢谈论当世大事,做了谏官后,就上疏皇帝,进献有关军国机要大计一条,关于朝廷大体的建议四条。大略说:
前年王师平定太原,未曾赏赐军功,到现在已有两年。如今幽燕地区被非法占据,固然应用兵夺回,虽有皇上的英明决策,但必须藉助武力。希望陛下趁着举行郊祀、籍田典礼之机,评议平定之功,那么驾驭战将军官,没有比这更重要的,这是军国大计的关键。
如今交州未被攻下,战士无功,《春秋》上所说的“劳师费财”就是如此。臣听说圣人不致力于扩大疆土,只致力于增修自己的品德和事业,声誉和教化达到远方,远方的人自会前来臣服。周成王时,越裳氏通过辗转翻译来进贡,并且说:“天没有暴风疾雨之灾,海不兴风作浪已经三年了。料想是中原大国出现了圣人吧?何不前来朝拜他呢。”交州一带是毒瘴海域,得到它就如获得一块石田。臣希望陛下致力于修养德行以招附远方的人,不要用疲弱的军队去攻打士气锐盛的军队,而且又何必因为小小的野蛮异族,劳动圣上的雷霆震怒呢?这是关系朝廷大局的第一条大计。
如今的谏官已听不到他们在朝廷上向皇帝竭力谏诤,给事中听不到他们封还、驳正皇帝的诏令敕命,左右史也未见他们登临皇宫、记载皇帝的言行举动,这难道是圣明的美事吗?此外,御史不敢上奏弹劾,中书舍人未曾被询问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但无官员,秘书省虽有官员而又无图书。臣希望陛下挑选任用有才之人,使他们各司其职,如果各种职局休整恢复,那么朝廷威仪自然严肃。这是关系大局的第二条大计。
近来天下太平安定,京城富庶。军营马监,无不高大;佛寺道宫,全都壮阔。加上又开辟西苑,扩建御池,即使是周朝的灵囿,汉朝的昆明,也不能相比。然而尚书省却非常低矮狭小,郎官无处办公,尚书无处治事。九寺三监,寄寓在京城街道两边的走廊上,贡院借用武成王庙,这难道是太平盛世的制度吗?臣希望陛下另外修建尚书省与九寺等官署,用来安置各部门官员。这是关系大局的第三条大计。
考察监狱官吏的规定,给犯人戴的枷杻有长短之分,铁锁链也有轻重之别,尺寸与斤两,都记载在刑法书籍上,没听说过有用铁来制枷的。从前唐太宗观看《明堂图》,见人的五藏都与背部相连接,于是减免徒刑。况且太平隆盛之世,将弃置刑罚不用,人们也不会犯法,铁枷锁链可以废去。这是有关当局的第四条大计。
奏疏呈上后,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并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对田锡说:“今日之事太显眼了,你应该稍稍掩蔽一下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说:“事奉国君,唯恐不能竭尽诚心,况且天生的本性,岂能因为一次赏赐就改改变呢?”当时赵普为宰相,令有关官员接受群臣的奏章时,必先告诉赵普然后才送呈皇帝。田锡给赵普致信,认为这有失公正之道,赵普认错谢罪。
太平兴国六年(981),任河北转运副使,由驿使送信给皇帝论述边防大事,说:
臣听说动静的关键,是不能轻举妄动;国家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轻易谈论。利害相生,变化不定;取舍没有疑惑,思虑必定精细。所谓动静之机,不可轻举妄动这种说法,动是说用兵,静是说慎重,该动的时候静,就会姑息纵容敌寇产生奸恶;该静的时候动,就会失去时机坏了大事。动静适宜,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如今契丹骚乱,大概也是因为守边的官吏们,仅夺取羊马细利作为战捷,夸耀有所捕杀的小胜作为大功,招来怨恨结成仇敌,兴起战争引来了敌寇,都是由于这一点。前些年边陲战乱,皇上御驾亲自远征,敌骑撤退后,大军才回来。这都是我方失去了先机,落入敌人的圈套,所受的劳烦损耗,不可胜述。臣希望皇上申饬将帅,谨慎固守,不争小功。允许与邻国互市贸易,俘获的番邦人口,抚慰并遣返他们,如此不出五年,河朔一带的人民,就能专心务农,亭障要塞,都可储积军粮。然后等敌方乱时再进攻就能将他们打败,乘敌方衰弱时再发兵就能将他们降服,他们心悦诚服以后就不想着再回去,那我们就既省了力而又事半功倍。
诚恳地希望皇上考察古人的治国之道,致力于长远的谋划,显示抚慰万国之心,应用驾驭四邻之策,谋事最忌动不动就乱发行,道理最重要的是能深刻地谋划,这就是所谓的安危之理,不可轻易谈论。国家致力于根本大计,追求最好的治理,就会安定;丢下国内大事,而图谋远方之事,劳而无功,就会危险。做君主的有一定的法则,做臣下的有固定的职责,这就是致力于根本大计。皇上不拒绝进谏,臣下不隐瞒实情,这就是追求最完善的治理。汉武帝亲握符节,登上匈奴的单于台;唐太宗手系雨衣,讨伐远东小国,这便是舍近谋远。沙漠贫瘠荒芜,得到它也没有用处,这就是劳而无功。在位的臣下,敢于进言的很少,进言而被听从,未必会蒙受幸福;进言而不被听从,就会忧虑有大祸临头,那么想要下面不隐瞒实情能够办到吗?这哪里是务大体而求至治的道理呢?
臣又说过利害相生,变化不定的话,《兵书》上说:“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好处。”大概事情有可进之机却退却,那么妨害成功的事便会来到;有的本该退却而又前进,那么本科利用的事便会失去。可以快却反而慢,那么好处必定从此失去;可以慢却反而快,那么害处就必定由此而来。可以诛杀却反而赦免,那么奸邪之心,就会不时地产生祸害;可以赦免却反而诛杀,那么忠勇之人,就可能不关心国家利益。可以奖赏却反而惩罚,那么就会对有勤劳之功的人有害;可以惩罚却反而奖赏,那就会对越轨侥幸的人有利。能分辨利害,就是聪明。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会听,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会明。所以《书经》上说“明四目、达四聪”,就是这个意思。臣又说过取舍不可以有疑惑的话,所以说“孟贲之狐疑,还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不可以不精细,所以说“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自从国家图谋燕以来,交战不止,财物费用不能不损耗,人心不能不忧虑,希望陛下仔细地考虑,决定取舍,不要使得旷日持久,穷兵黩武。
信奏上后,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七年(982),田锡调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知州,后改任右补阙。又上奏章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调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区建德市)知州。睦州人原先不知礼数,田锡建孔子庙,上表请求朝廷拿经书典籍发给学生,朝廷下令赐给《九经》,从此人人都知道立志求学。适逢文明殿发生火灾,田锡又上奏章竭力陈说时政,皇上嘉奖采纳了他的建议。调任起居舍人,回京后任判登闻鼓院,又上奏请求封禅。以本官任知制诰,不久升任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带大旱,田锡上奏章,有“调燮(xiè)倒置”的话,忤犯了宰相,被罢职降为户部郎中,调出京城任陈州(今河南周口市)知州。后因拖延杀人案件受牵连,被责罚授任海州(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团练副使,后调任单州(今山东省单县)团练副使。召回朝任工部员外郎,又议论当时政治的缺陷,不久被任命为直集贤院。至道年间,官复原职。
宋真宗继位,田锡升为吏部员外郎。出使秦、陇一带,回京后,连续上奏章,说陕西数十州受到灵、夏战争之苦,百姓困苦不堪,皇上为此而现出忧伤之色。田锡任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被赏赐金紫;与魏廷式同事,因议论事情不合请求辞职,出任泰州知州。遇上彗星出现,田锡上奏请求皇帝反躬自责以回答上天的警诫,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见。出发前,皇帝又派遣宦官前往问候,并且加以优厚的赏赐。
咸平三年(1000),皇帝下诏身边的大臣们推荐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推荐了田锡以应诏。田锡回到朝廷后,皇帝多次召见他商讨大事。田锡曾上奏说:“陛下即位以来,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天下呢?臣希望陛下用皇王之道来治理。旧时虽有《御览》,只是分门别类地记事。臣请求从经、史、子、集四部中精选抄录,另编一部《御览》三百六十卷,皇上在日理万机的余暇,每日看一卷,一年就可读完。又采撷经史中的精要切直之言,编成《御屏风》十卷,放在皇帝座位的旁边,那么治乱兴亡的借鉴,就常在眼前了。”宋真宗认为他说的很好,下令史馆将各种书籍借给他,每编成数卷,就先拿给皇帝看。田锡于是先献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
《御览序》说:“圣人之道,散布在各种书籍史册之中。《六经》立言很高意义深远,若不讲求讨论,不能测知其深邃。各种史书则所记事迹殊异,若不参考比较其异同,岂能容易记住其纷繁复杂之处。子部则异端邪说众多,文集则符合经典的言辞极少。若不猎取精微要义作为鉴戒,提举纲要来融会贯通,编成供每日阅览的书籍,以资助日日更新的品德,那么就是从小读到老,也不能读完全部经书,更何况是日理万机的君王呢?臣每当读书时,就想着将自己从书中所得来补充圣上的聪明,将可以作为铭刻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写在御屏风上;可以用来当作日常法则的,抄录下来供给皇上御览。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来补益皇上天地般的品德,使得皇上的功业能与尧、舜同等隆盛,而人民也能跻身于仁爱长寿的世界了。”
《御屏风序》说:“古代的帝王,盘盂上都刻有铭文,几案手杖上也有诫言,日常起居都必须观看,而早晚都不会忘记。商汤的《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在几杖上刻铭文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后必无凶。’唐代黄门侍郎赵智为高宗讲解《孝经》,举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唐宪宗采集《史记》、《汉书》、《三国志》以来经国济世的要点,取名叫《前代君臣事迹》,书写在屏风上。臣每次阅览经、史、子、集,都从中摘取格言警句,不断进献给皇上,再题写在御用屏风上,或放置在座位旁边,皇上时时观看省察,则圣上的品德就会日益更新,同商汤、周武王一样崇高了。”
咸平五年(1002),再次掌管银台,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有谈及民饥盗起以及诏令不便于百姓的奏章,田锡都向皇上列条呈奏。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深得诤臣之体”,当日下令田锡以原职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又升任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续上奏八道奏疏,都直言当时朝政的得失。咸平六年(1003)冬,病逝,享年64岁。遗表劝谏皇上用仁慈节俭来保持地位,用简明不繁来教化人民,居安思危,在治世时思虑祸乱。皇上看了颇为感动,对宰相李沆说:“田锡,是忠直之臣。朝廷稍有失误,正在考虑,田锡的奏章就已呈上来了。像这样的谏官,也不可多得。”嗟叹惋惜了很久,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又录用他的两个儿子,一并任命为大理评事,并由公家发给费用办理田锡的丧事。
田锡为人耿直,很少迎合别人,未曾奔走于权贵门下,在官署办公,整天正襟危坐,从无懈怠之容。仰慕魏征、李绛的为人,以竭力谋划、劝善规过为己任。曾说:“我在朝廷任职以来,所写的奏章有52篇,都是谏官职分内的通常之言。若能被皇上听取,那就很荣幸了,又怎么可以收藏副本以示后人,靠批评时政来卖弄自己的公直呢?”下令全部烧掉。但性格过于保守固执,在地方任职时没有什么政绩。

Ⅶ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是哪一年的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Ⅷ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课文上的?哪里的?广东的?不一样地区,不同教材O(∩_∩)O
其实高考复习书上的还比较详细!!
文言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
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3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
5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
6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Ⅸ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一词多义 谢谢

【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太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