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年级科学下册未来的房子ppt
来我梦想的电脑住自宅屋顶有“紫外线天气探测仪”它会根据室外的“空气质量”、“空气湿度”等数据来调节室内温度,让小主人感到方便和舒适。
院子的大门有防盗装置,它会用红外线进行全身扫描,检查是否有危险物品,如果有,它会进行安全措施,并等待主人回来处置。如果没有危险物品,他就会被放入院子,出来时还会用红外线进行全身扫描,看看是否偷了东西,如果是,照样进行安全措施。
到了客厅,你会发现并没有几样东西。原来,不必要的物品会被放入地板下的“集装箱”,哪时后要用,哪时后就把它放出来。
你再上楼到厨房,你会发现连锅碗瓢盆也是用电脑控制的,你只用告诉它你要吃什么东西,它就会自动给你做好,也不会管你要的是什么。
你进入卧室,躺在床上,你说上一句“休息”,整栋房子便进入休息状态,比如关闭不必要的灯光啦、大门不让人进入啦之类的。你再说需要什么样的场景,你就会躺在你所需要的梦幻场景。
『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个筛网。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
物质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物质的变化
(一)出示沙和豆子
1、师:只给你沙和豆子,它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生:混合)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化?(生:把混合后的沙和豆子与混合前的做个比较)
师:所以能否将给你的沙和豆子都混合了?(生:不能,得留一些)
师:那我们在混合前分别倒一些沙和豆子在白纸上,观察并记录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好吗?
师:我们把杯里的沙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
师:能有办法看得更清楚些吗?(用筛网分离观察)
2、师评价,学习“记录表”
(二)出示蜡烛和白糖
1、师:蜡烛和白糖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呢?(生:加热)
2、师:你能学习前面的观察方法,来说说如何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吗?
(生:先观察白糖的特点,然后预测白糖加热的变化,再给白糖进行加热,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和加热结束后的变化。)
3、师:白糖加热比较危险,老师在这儿要给大家个提示(出示“友情提示”,请学生阅读)。
4、师:不要忘了在实验操作中做好记录(出示“记录表”)
(三)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
1、领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依次领取)。
2、观察物质前后的变化,做好记录。
活动一:沙和豆子混合变化记录表
年 月 日 第 小组 记录员
混合前
预测
混合后的变化
沙
豆子
活动二: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年 月 日 第 小组 记录员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四)反馈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1、沙和豆子混合与白糖加热的变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没有?(沙和豆子混合没有明显变化,而白糖加热变化明显)
2、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新物质。
而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沙和豆子混合没有产生新物质。)板书:不产生新物质
3、判断:看图,说说这些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它们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师: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如:沙和豆子混合等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加热白糖等
2、其实,在加热白糖中,还有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你留意了吗?(学生举例,并说说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出示课外资料阅读:
蜡烛燃烧了,火焰不断地舞动,蜡烛慢慢变短。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到哪里去了?我们只看到蜡烛在不断地减少,却没有看到生成新的物质,是不是物质会减少或者消失了呢?实际上,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3、你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课外延深
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结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你信不信?要不要回家继续探究?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改变形状
改变大小 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
改变状态
……
改变颜色 会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发光发热
……
在长时探究中构建科学概念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后反思
农村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汇报课早就得到通知,殊不知本学期进行得这么早,并且还确定了主题为“长时探究”。在经历了一番斟酌后确定了所上的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上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混合沙和豆,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知道沙和豆混合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即物理变化;二是加热白糖,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知道白糖加热产生了新的物质。
为了体现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学生通过长时间的探究,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建构起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个整合,将两个探究活动放在一起,这主要是趋于两种考虑:
一、学生的科学观察活动早在三年级开始学科学时就已经在培养了,作为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讲,对于这样的观察已经轻车熟路了,通过整合让他们有更充裕的观察探究时间。所不同的是,本课的观察要求学生学会留样观察,通过与样本进行比较,总结出物质变化的特点,这一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引领。但在学生实际观察中,我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或小组对事物特征的观察比较片面,不能从多角度去观察,从而影响到了观察与探究的进度,造成在“混合沙和豆”上的观察时间过多,而在“白糖加热”上的观察时间过少。
二、本课的科学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既然需要区别,那就应当让学生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去比较、去发现。通过整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充裕的比较与发现的时间,让他们探有所得。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实验驾驭上出现了偏差,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学生“比较”得少了,虽然通过实际图例(ppt)让学生比较,但时间有限,这个过程也就匆匆过去了,以致于科学概念的建构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对于白糖加热中出现的更多的实验现象没有能够展开探讨,这对于概念的建构显然是不利的。
通过这次教学展示,让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我改进教学受益非浅。
『叁』 有没有六年级下册科学最后一课《应用》的ppt 啊
我也是六年级啊,只是我们老师是口头教的,没有用ppt,不好意思啊
『肆』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免费课件污染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当地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造成专污染的原因。
2.能够对属对调查获取的一些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初步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心。
科学知识
1.知道污染的危害。
2.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几点原因。
科学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体会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威胁到自身。
教学准备
调查表和统计图表。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讨论上节课调查的结果,说说水污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2.那又是什么造成了当地水域的污染呢?(板书课题)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污染源进行猜想,比如附近的工厂、医院以及生活污染等等。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和全面?让我们踏上寻找污染源的征程吧!
二.制定调查方案
1.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调查的内容展开调查。比如:城市孩子可以调查家庭污染物的排放,水域边生活垃圾的倾倒,在多长的距离里有多少污水排放口等等。
2.准备调查用表,小组分工。
『伍』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课件
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难点: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准备:记录纸、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白糖(用来加热白糖)搅拌棒、一杯清水(用来验证炭化的白糖已不是白糖)、一张纸、沙、豆子、筛子(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活动一:压扁纸杯(形状变化)
活动二:撕纸(大小变化)
活动三:倒开水(形态变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学习
(一)、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
师:请从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放在白纸上,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观察沙和豆的特点,并作好记录.(生活动)
(2)猜测: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
(3)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
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豆沙混合现象,根据他们的经验,能判断出不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察、区别、猜测、实验,论证,一是对物理变化的本质有了感性的认识,二是体现了科学注重事实,严密论证的特点,旨在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并掌握科学课堂上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用各种感官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讲解并示范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4)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学生汇报,师板书:
(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
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
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
(6)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师:这种新的物质还是糖吗?生:是 生:不是
师:我们都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只要我们将黑色固体放到水搅拌看能否溶解,就知道它是不是糖.(学生活动)
师:黑色固体溶解了吗?
生:没有
师:说明了什么?(黑色固体不是糖)
师: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出示课外资料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燃烧,加热白糖的实验,使学生感知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现象.而教师放手让学生亲手操作,并在操作中观察,动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之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师: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
师:你们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师: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你能说说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玻璃打破,铁器生锈,木柴燃烧,湿衣服晾干,米饭滴碘酒)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加强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以及对生活中复杂科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课外延深
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板书: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陆』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课件或ppt
直接搜索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课件或ppt 就有可以下载的。祝你成功。
『柒』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钻木取火 课件
钻木取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摩擦生热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运用的是摩擦生热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二、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
2、教师准备槐木、梧桐木、砂纸、铁条、绳子、火柴、有关钻木取火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有关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1)交流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
(2)实验方法:选择比较硬的条状木头(如槐木),把木头的下端用刀子削尖;再选择比较软的木头(如梧桐木),用小刀剜一个小洞,平放于桌上,再用绳子缠在槐木上,用一个比较硬的东西顶住槐木上端,让学生一边一个来回拉,观察现象。
如图:
(3)让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教师参考资料:摩擦会产生热量,也就是摩擦生热。这是动能转化成热能。
2、让学生列举其他摩擦生热例子
(1)选择实验材料,验证摩擦会产生热量。
(2)学生做实验。
①搓手。
②用砂纸打磨铁条。
③在黑板上摩擦火柴。
(3)交流实验现象,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
教师参考资料:机械能能转化为热能。
(三)科学与生活
1、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
教师可根据课本上的图片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了解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并启发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2、讨论“摩擦生热”的利与弊。
利:冬天双手摩擦可以产生热量,使手变得暖和。
弊: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导致钻头损坏等
重点讨论:摩擦生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商量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3、机械能除了转化为热能以外,还可以转化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方面的例子。使学生意识到能量之间的转化是多角度的。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继续了解古代人用火的方法和历史。
参考资料:
古代取火法: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在下面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以石敲火之法盛行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少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