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想象和联想的区别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金钊作文中就利用了“穿错鞋”这一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金钊作文中就构筑了张叔叔的一个笑话)。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② 什么叫联想,什么叫想像,两者有什么区别
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如此情此景,让人联想起杜甫的诗句“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区别在于“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像”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想像”和“联想”是有交集但又有不同的,而且有时候会混用,“想像”可以无限制,“联想”则必须是从一个现有的事物出发
“联想”有时候可以从一个现有事物出发到另一个现有事物,“想像”则一般是限定为一个虚构的目标。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
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
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像,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像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金钊作文中就利用了“穿错鞋”这一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金钊作文中就构筑了张叔叔的一个笑话)。
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像的结果。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相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
③ 从语文角度,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想象就是结合自己已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创造出一个新的事物
联想是想象的一种
特指根据一个现成的事物想象出一个相关联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
区别:
1.联想必须有现成的事物。想象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2.想象出的事物可以互相毫无关联,联想出的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关联。
④ 在语文中,联想和想象各有什么作用
联想是来指通过某个知识点,想到另外自的知识点,而这两着有种潜在的联系。他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的作用。了解新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想象就是运用语文知识点,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出新的知识点,也是扩大知识面的一种方式。想象可以培养和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丰富语文知识。
举例:通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以联想到“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都是要我们珍惜时间。
通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想象到,如果我们珍惜了时间,以后就不会为浪费时间而遗憾。如果我们浪费了时间,到以后我们就一事无成,到以后就会为浪费时间而遗憾。
联想是通过某个知识点想到另一个已经存在的知识点;而想象是通过知识点读发现新的内容。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⑤ 联想和想象在语文中属于写作方法还是表现手法呢
联想和想象在语文中既是写作手法又是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类比、修辞等。
要写好景物作文,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5)联想与想像初中语文扩展阅读:
写景方法:
1、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
2、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
3、写景的记叙文虽然不以写景为目的,但景必须写好,这样,才能使文中的情有所依托,才能为抒情、显理打好基础。要写好景,除了前面提到的抓住特征之外,还应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使所绘之景具体、真实、生动、形象。
⑥ 语文 表现手法 联想 想象 有什么区别 请举例 不要概念 谢谢
联想是看见物体想到类似的物体,两者是有过渡的,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用的很多,内几乎全是。容
想象就是乱想,没有理由的想的那种,比如毛主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他没看到过,所以压根就是想象的。
本人语文水平一般。仅供参考。
⑦ 联想和想象
联想:通过一个现象或事件或道理,进行发散性思维,想到其他与其有关和相关的思维方式
想象:根据抽象的描述,或者现实的表象,进行具体纵深的分析,想到与其有直接的联系的思维方式
⑧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能力
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第一初级中学 周振广
【摘要】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15-01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3、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⑨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是什么
1、联想是现复实存在的,想象可以制是虚构的
联想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真实存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而想象是指在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想到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构想出来的事物。
2、目的性不同
联想,是一种扩展性心理活动,根据一种事物联想到另外一种事物;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脑海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事物。
3、联想需要一个参照物,想象不需要任何参照物
联想一般是指看到某物想到的,这里强调有一个参照物,比如通过某人联想到另外一个人;
而想象是可以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比如想象未来或者没见过的某人的样子等。
4、联想是有意识的,想象可以是无意识的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外一种事物,具有意识引导;
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⑩ 联想和想象文章
地下森林断想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为了寻找你,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那时候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肥美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可是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啊,听苍郁的巨木在风暴中咔咔折断,见地心的“热血”喷射上天,气势之宏伟壮观,连太阳都要肃然起敬。
然而它终于息怒了。于是一切都平静下来。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就像那一切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痕迹一样,在这里,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7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前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
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于是,灰黑的火山石变绿了,悬崖上,山岭间,一片郁郁葱葱,鸟儿也回来,为的是歌唱生命。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嗒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做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也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了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简介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既写作者眼中所见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