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错句的明显错误点

高中语文错句的明显错误点

发布时间:2021-01-27 19:29:30

高中语文问题请问语文试卷中的根据语境填句子,只能靠语感做吗

高中语文试卷中的根据语境填句子,不能只靠语感。
语感有一定的帮助,但这版个权其实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技巧,
更好的踩点拿分。
你是高三?还是?你们有讲关于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专题吗?
如果是高三的话(或者其实其他年级也有),高三就有进入一二轮的时候有专题讲解
以及训练,到时候就可以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更好的踩点拿分。
具体说不清楚,可以参考一下网络上的一些学习的ppt什么的,自己学学。
然后多做题,将答题的技巧融入进题目当中,孰能生巧。
——jingrui教育

㈡ 高中语文病句改错 这句怎么改

第一句:这个句子的语病是:句式杂糅
可以这样改:
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版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权宣传画,这些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
在语文改病句上,通常是改成我刚才改的这种模式。因为是句式杂糅,即两句式糅在一起,便要分开,分成两个句子。

第二句: 第三个分句主语残缺。 如果没有主语就默认前面的“美英两国”为主语了,而句子的主语应是这一举动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而不是美英两国导致的。

第三句:是张源提着包还是老人提着包?

第四句:反之是反什么?是处在下降阶段,还是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却成为了夕阳产业?

㈢ 高中语文问题 D句难道不是一面对两面吗

是一面对两面

㈣ 高中语文的改错技巧

一、辨析病句的步骤
辨析病句是修改病句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正确的辨析病句,才能有效地修改和消灭病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快速而又准确地辨析病句一般有三个步骤:
1.将句子先读上一两遍,凭语感感觉一下句子是否正确,这样发现病句自然是最快捷最理想的。可是高考试题中的病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不是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走下一步了。
2.从语法角度分析。之所以先语法而后修辞、逻辑,是因为语病中语法错误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即使不是语法错误,分析一下句子结构对把握句意也有一定的好处,便于我们再作修辞、逻辑的分析。
3.如果一个句子在语法上看不出什么毛病,就应再从修辞、逻辑角度检验,主要看它是否合乎事实、情理。
二、辨析病句的方法
辨析病句就是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要想快速而准确的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语感审读法。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用这种方法做题,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敢于大胆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二者需要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2.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如:“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这个句子,凭语感很难看出有什么错误,但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句子中的定语出了问题,即“大批”与“队伍”搭配不当
3.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这时要从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违反事理。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不论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夫,就能成才”这个句子,读起来通顺,语法上找不到错误,经我们一推敲,就会发现句子把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误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要把“只要”改为“只有”,把“就”改为“才”,句子就没有毛病了。
4.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如:“围墙用的是红砖砌的”这个句子,读起来有点别扭,是否有毛病还拿不太准,这时,人们可以仿照一些句子:“文章用的是英语写的”“衣服用的是布做的”,我们可以知道这两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样就能推断出那个句子是错误的。
5.规律标志法。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如:有多个否定词的句子,往往出现否定失当的错误;出现了“忌”“禁止”“防止”“预防”等词的句子,其错误也往往出现在否定失当上;有“能否”“是否”“成败”等词语的句子,往往出现一面与两面不能对应的错误;介词出现在句首的句子,往往出现介词掩盖主语的错误;概念并列时往往出现包容与交叉的关系等等。做题时,可根据这类句子的特点,准确地找到错误所在,从而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具体情况见下文。
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情况
1.关注介词
出现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2.关注代词
出现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3.关注否定词、否定句
出现疑问句或者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4.关注连词
出现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5.关注正反词语
出现正反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6.关注多义词
有的词句可能是多义词或多义短语,这就容易造成语意不明。
7.关注文言词语
出现闻言词语和书面语,可能是语义重复或语义矛盾。
8.关注数量短语
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等。
9.关注并列短语
出现并列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语意不明。
10.关注多重定状语
出现多重定语或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㈤ 高中语文分析句子的套路 详细一点 我看到每道小题分都给的挺高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第一课时
一、主语、谓语
1、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例如:
(1)今 天 晚 上 ‖ 特别 冷。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 主语(代词) 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 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 谓语
(2)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 谓语
2、谓语
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 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 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名词)
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二、动语、宾语
1、动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例如: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两个人。(不及物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中补短语作动语)
2、宾语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 瑰 花 我 给 你 们 俩 十 朵 , 给 你 紫 红 的 , 给 她 粉 红 的 。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三、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2、状语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3、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第二课时
四、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主语 ‖ 谓语
定︱ 中
(他)的家里(有)(一只)(小)(花)狗。
主 语 ‖ 谓 语
定︱ 中 动 ︱ 宾
定 ︱ 中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现在 [已经]深秋了。
主语‖ 谓 语
状︱ 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主语 ‖ 谓 语
状 ︱ 中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 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主 ︱ 谓 主 ︱ 谓
中<补〉 中<补>
五、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第三课时

句子分析示例

(全体)同学 [都]做<完>(语法)作业了吗?
主 语 ‖ 谓 语
(定)︱中 [状]︱ 中
动 ︱ 宾
中〈补> (定)︱中 语气词

A衣服 洗<干净>了。
|主||谓|
|述<补>|
B 坑挖<浅>了。
|主 ||谓|
|述<补> |
C坑 挖<深>了。
|主||谓|
|述<补>|
三个句子都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从句子成分来看,都是“主语+谓语+补语”的结构。
A句表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B句表示动作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C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
她[把衣服]洗<干净>了。
她[不]同意这样做。
(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自尊心)问题。
第一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他洗了”,表意不清;
第二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她同意这样做。”意思相反;
第三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核心归结为问题”,意思不明确。
主谓之间用“‖”隔开。 例如:
(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状语有时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如“他昨天没来。”和“昨天,他没来。”除了强调内容不同外,意思变化不太大。
划分句子的口诀:
句子成分要划对,
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
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
宾语只受谓支配。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
句子成分分析法当然也有其自身缺点,如由于强调中心语,把修饰成分看作附加成分,使得语义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提取的句子主干的意义和句子的实际意义相矛盾。例如“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这一句提取主干就成为了“老婆是娘”,显然主干意思和原句相去甚远,读起来滑稽可笑。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它的优势是可以分析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便于句型归纳。这点可和学生说明。
我们所说的倒装句指古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来说的。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方法及句子成分顺序,可以借此推导出倒装句的四种类型: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如判断一下例句分别属于倒装句中何种类型?
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覆之以掌(《促织》)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推导步骤如下:(一)例句①忌不自信。
第一步:对于古代汉语句子,我们可以直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利用句子成分划分的符号对译句进行句子成分的划分。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第二步:对原句进行句子成分划分。可直接根据直译之后的句子相对应的成分直接在原句中用符号标识出来。如直译后句子中“邹忌”是主语,那么原句“忌”就是主语;“相信”是谓语,那么“信”就是谓语;“自己”是宾语,那么“自”也仍为宾语。
如:忌‖[不]自信。 主+状+宾+谓
直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主+状+谓+宾
可见“忌不自信”的成分顺序是“主+状+宾+谓”。相对于前面总结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成分顺序来说,例句中宾语“自”放在了谓语动词“信”的前面,这就叫做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要是看宾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宾语在谓语前面,就是宾语前置了。
示例及练习部分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1 我们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2 北京的紫禁城有四座门:午门,神武门,东化门和西化门.
3 她又认认真真地把书看了好几遍.
4 我们的春雁,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飘落下来.
5 家乡的端午节有很多和外地一样的风俗.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解答:——
1、他(主)非常诚恳地(状)征求(谓)大家的(定)意见(宾)。
2、秋天比春天(主)更(状)富有(谓)欣欣向荣的(定)景象(宾)。
3、张思德同志(主)永远(状)是(谓)我们学习的(定)榜样(宾)。
4、汽车(主){在[望不到边际的](定)高原上}(状)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状)我(主)一向(状)过着(谓)朴素的(定)生活(宾)。
6、峰峦(主)刚刚(状)从黑夜中(状)显露出(谓)一片(定)灰蒙蒙的(定)轮廓(宾)。
7、淡淡的(定)朝阳(主)刚(状)把树梢(状)照亮(谓)。
8、豆大的(定)汗珠(主)不停地(状)从脸上直往下(状)落(谓)。
9、他(主)踉踉跄跄地(状)从外地(状)赶回(谓)久别的(定)家乡(宾)。
10、我们村里的(定)农民(主)往冻土上(状)铺了(谓)一层(定)麦秸(宾)。
11、已经上了岸的(定)勇士(主)乘机(状)俯身(状)冲了上去(谓)。
12、小学校(主)显得(谓)那样(状)幽静而又神秘(宾)。
13、心里(主)突然(状)感到(谓)万分(定)沉重(宾)。
14、他(主)推开门走进去(状)站在(谓)桌子前(宾)。
15、连长(主)命令(谓)我们(宾)马上休息(宾补)。
16、祥林嫂(主)叫(谓)阿毛(宾)坐在门槛上剥豆(宾补)。

㈥ 求一份完整而且质量不错的初高中语文划分句子成分练习题.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2.他想要改正错误
3.庄子的学说是一种崇高的内美学
4.他努力地想记起他的容容貌
5.周总理是一个健谈的人
6.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地忙碌
7.一个衣服褴褛,满脸皱痕的年老水手在船上卖牡蛎
8.王老师教我们历史
9.他的伟大之外在于它能够战胜困难,重新振作起来
10.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
11.这件事愁得他一夜没合眼
12.大堤出现险情这个消息很快就被登到报纸上去了
13.鲁班所做的时代,距现在已经好几千年
14.因为鲁班的技艺高超,后世的建筑工匠、木匠尊称他为“祖师”
15.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起来
16.鲁班想,如果用铁片代替竹片,效果可能会更好
17.直到今天,锯子们是工匠们干活的主要工具
18.后来,鲁班又陆续发明了木刨、钻、墨斗和进尺等许多木匠工具
19.出去发明了许多工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20.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㈦ 高中语文选择题中的错句题应该怎么做

高考是人生的大事,同学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为了一圆“大学梦”,勤奋刻苦的复习备考是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考试中的一些答题技巧和细节也不能得闲视之,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留下终生遗憾。下面我结合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体会,给同学们几点忠告,我把它概括为 “八项注意”。

下面我们从考试内容和答题形式两个方面是来谈谈这“八项注意”。

1、文言翻译:译准“得分点”

文言翻译是近几年考生失分最多的题之一,主要原因是译不准“得分点”。译不准的原因,除了能力不足之外,对“得分点”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要求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该句的“采分点”是“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争”、“以为”(5个点共5分);而像“马”“死”“葬”等人人都会的知识一般不作“采分点”。翻译时,对这些“得分点”必须高度重视,集中全力译得准确通顺,千万不可模糊或出错。

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病而死,(楚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2、古诗词鉴赏:试用“三问解答法”

对于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采用“三问解答法”——这首诗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写的怎样(表达效果)。多年的阅卷经验证明,只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运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问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下面我们运用“三问解答法”来分析一下。

写的什么?萋萋的草、东流复西的涧水、无人欣赏的芳树、自开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鸟等。

用什么手法写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对仗的修辞手法。

写的怎样?借写景表现了山中的宁静,流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据此,组织答案如下:问题1、对偶(对仗)。“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问题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名句默写:写准确,做最有把握的题

关于名句默写,最重要的是书写准确,不要写错别字。其次是选做最有把握的题,不要多做(高考名句题一般是选做,多做的题出了错要扣分),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失分。再次是书写要工整、笔画清楚;否则,可能被视为书写错误而扣分。

4、阅读理解: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改进方法也有明显的效果。有两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读不完文章就做题和阅读时不会圈点勾画。前者的问题是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答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后者可能会遗漏文章中有助于答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因此,一定要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点勾画,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做题。另外,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评分主要看要点,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因此,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

5、语言表达:拟草稿

语言表达题是一个考查范围很广、灵活性很强的题型,要做到不丢分很不容易,特别是有些难度较大的题,如对联、仿句和概括文意等,很难一挥而就,因此,要先拟写草稿,修改后再写到试卷上。

6、写作:中心集中,文体鲜明,语言晓畅,书写清楚

写作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或文学创作,考试性质和形式以及阅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摸清应试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根据多年的阅卷经验,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处理好。

第一,文章的中心必须尽可能地鲜明、集中。中心模糊的文章,不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二,文体要鲜明。写作议论文就是议论文,散文就是散文,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那种文章老师看了肯定反感。

第三,语言晓畅。考试作文的语言不能过于含蓄更不能晦涩难懂,阅卷的时间限制决定了老师不可能用较多的时间去琢磨你的文章,如果你的文章让老师在短短几十秒内“看不懂”,那么,你也只能得一个你自己“看不懂”的分数。因此,文章语言一定要得明白晓畅。

第四,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对卷面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既然如此,你就没有理由不跟阅卷老师配合好,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故意“难为”他,他可能就会“难为”你,所以,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看了有一种愉悦感,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以上六点“注意”属于答题内容,下面两点属于答题形式。

7、“答题说明”:答题前先阅读

高考语文考卷开头都有一个“答题说明”,用来说明答题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尤其是现在很多省份进行“网上阅卷”,需要注意的更多,要求也更严格,因此,必须认真阅读。

8、涂卡、修改:重视细节

客观题的阅卷特点是机器只认符号不认人,因此,必须涂写规范,合乎要求。涂答题卡,一定要涂写清楚、规范;如果修改,必须擦干净,否则,可能会吃亏。

以上“八项注意”,是我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的忠告。当然,高考归根结底靠的是实力,但是,有实力再加上答题的规范和细致就能锦上添花了。

㈧ 请用间不容发造句 最好能说出这种成语用错的典型句子,欢迎高中语文老师解答

例句: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错误分析:“间不容发”是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此处应该改为“亲密无间”。
“亲密无间”常用来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㈨ 关于高中语文的问题

我们知道诗经六义即来是指“风、雅、自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如果实在要给“六义”分类,那也是两类:是形式和表现手法,而不能说风雅占了六义的两类。(原句好像说六义是把诗经分为六类)单说“风雅”是针对《诗经》的内容而言,也就是说《诗经》按内容分可以分为三类:风、雅、颂。 所以原句可改为:“风雅”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它们是《诗经》的两种形式或体裁。

㈩ 高中语文改错题的答题技巧

辨析病句就是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要想快速而准确的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语感审读法。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

2.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3.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这时要从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违反事理。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4.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5.规律标志法。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如:有多个否定词的句子,往往出现否定失当的错误;出现了“忌”“禁止”“防止”“预防”等词的句子,其错误也往往出现在否定失当上;有“能否”“是否”“成败”等词语的句子,往往出现一面与两面不能对应的错误;介词出现在句首的句子,往往出现介词掩盖主语的错误;概念并列时往往出现包容与交叉的关系等等。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错句的明显错误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