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长江之歌六年级

长江之歌六年级

发布时间:2021-01-27 09:56:25

六年级课文长江之歌有什么资料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版作词。“长江权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长江之歌课文是什么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 回答者: 呵14 | 二级 | 2011-9-5 12:57
楼上不错 回答者: 1159430930 | 四级 | 2011-9-5 19:30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⑶ 六年级语文练习册第一课长江之歌答案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内,哺育各族容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⑷ 六年级作文:长江之歌朗诵会 750字

忘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六年期间,有许许多多另我难忘的回忆,可最令我难忘的是万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音乐、诗歌和绘画是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只要缺少一样,你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当想起这句话,不久举得的爱国诗歌朗诵会就象没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重视。
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五的上午,我们六年A班的全体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教室,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照在黑板上的“爱国诗歌朗诵会”这几个大字上,显得格外闪光耀眼。
听、上课铃打响了,万老师慢慢地走进教室,站在讲台前,笑咪咪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是要进行什么活动吗?”,同学们齐声说道:是爱国诗歌朗诵地吧!老师笑了一笑,点了点头,说:“那,你们准备好了吗?”同学们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说:“我们小组配合得最好”。有的说:“我们的诗最能表达出我们的爱国之情”。还有的说:“我们最能表达诗歌的美,你们听了一定会陶醉起来的!”老师见我们讨论得那么积极,和蔼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音乐诗歌和绘画是生中三大乐趣之一,让我带你走进诗歌的百花圈,感受诗歌的魁力”,受到美的熏陶吧!好,现在活动开始,在同学们雷鸣股的掌声中,第一小组同学上台朗诵,赢来了同学们的一阵阵赞叹。
紧接着,轮到匀第二小组朗诵的时候,我心里就如十五个民桶打水,七上、八下,“要是读错了,不但会给小组抹黑,下课还会招来同学的声讨,我要是真的读错了,该怎么办?”想到这儿,这紧张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正当我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时,只见老师那如宝石般的闪亮的眼睛,闪烁着鼓励与期待的光芒,我顿时觉得精神增倍,把刚才思想负担全都抛在了一边,我能头看了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是那么鲜艳,是那么火红,是那么耀眼,它是由为了祖国能够有美好的明天,牺牲自己的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我是少先队员,我怎么能被这一点困难吓倒吧?我鼓起了勇气声情并茂地朗诵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的目光炯炯有神,完全投入到诗歌里去了。“哗……”了画排山倒海的掌握,读得真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再看看老师,老师正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夸我呢?我笑了笑;脸红得如三月的桃花般,笑得那么甜美,那么欢畅……
太多太多了,许许多多的40分钟,我们同坐一间教室内学习着探索着,辩论着、感悟着,开展过多少活动啊!我又怎能忘记这不但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提高热爱诗歌的《爱国诗歌朗诵会》的活动呢?

⑸ 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 么

近义词:风采-气概、赞美-依恋;反义词:春潮-惊涛。

原文如下: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5)长江之歌六年级扩展阅读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

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第十四课

仿写:
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的 ,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你是运动员,就要与教练,队友一起训练,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你是医生,就要与忽视,同事一起救死扶伤,给病人带来希望,健康;你是警察,就要与战友一起并肩作战,不顾一切,抓捕坏人为民除害。总之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要与别人合作,活得充实有意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的阅读题
勇气答案:
1.柔弱(强悍) 接受(承受) 恶行(善举)

2.“他看到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这一句话中“欺凌的一幕”在文中指(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高个子男生在打一个新生

面对这一幕,有的人因为害心和畏惧而(心惊胆战地走开了),有的人因为事不关己而(冷眼旁观),也有的人因为幸灾乐祸而(起哄嬉笑),只有那个外表柔弱的男生(眼里渐渐涌现出来泪水,终于忍不住嚷起来
),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拜伦).

3.作者的描述使罗伯特•比尔与拜伦的性格跃然纸上.你能说说吗?
“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承受一半的拳头吧!”
不能替别人抵抗就替别人分担,无论多么痛苦,这就是罗伯特·比尔与拜伦的勇气与正义感.

第22课
1.112221 2.221122 3.泛 吹 浮 漾 震 撒 顶 伴 穿 降 4.经历了放在考验的前面. 吧两个去掉 温和该成优美 5. 因为刘老师讲的故事风趣幽默. 酸涩是因为学生同情老师理解老师. 尊敬是因为老师有着坚强 乐观的精神,讲的故事风趣. 甜蜜是因为他尝到了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少年”是因为老师无忧无,玩的那么开心,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复习资料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
1、本册课文中要求我们养成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和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的学习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课堂中获得,从课本中获得,还可在社会上获得,在大自然中获得。
2、“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过程,也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的过程。
3、与“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意思相同的名人名言:
①、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多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②、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书。——鲁迅
与“读万卷书 行万卷路”意思相当古诗句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4、“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你们曾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
读报剪报、制作《我的成长册》、写春联、参加演讲比赛,制作手抄报、出黑板报、布置中队角等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么做的?
如在春游中,我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6、看到故宫,你想到的成语有:金碧辉煌 气势恢宏

第一单元:壮丽山川
1、长江之歌
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世界第 三 、中国第 一 大的大河。
2、“我们赞美长江, ; ,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话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写作手法叫 反复 ,这样写的好处是 强化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的情感 。
3、《长江之歌》文中的"你"指 长江 ,文章采用第 二 人称来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让人读起来更亲切,更直接地抒发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面对这样的长江,我们可以用 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古老悠久、气势磅礴 等成语来形容。
4、《长江之歌》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5、请写出4条有关长江的古诗句
①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④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6、长江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 。请写出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③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的。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奔腾不息的气概和永葆青春的活力。她能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她能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所以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因为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所以说她有“母亲的情怀”。

2、三亚落日
1、《三亚落日》中作者把落日分别比作 孩童 、 大红灯笼 、 跳水员 。
2、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从“感染”一词可以体会到 夕阳像孩童一样活泼、、快乐,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感染了天和海,也感染了观赏它的人们 。
3、最后那落日像_________________那样,以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弹跳,再以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再见”。
“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它”指的是 落日 。“硕大无朋的床面”指的是 大海 。
4、写出与“赤朱丹彤”结构相同的词语
琴棋书画 笔墨纸砚 鸟兽鱼虫 江河湖海 东西南北 喜怒哀乐 梅兰竹菊 风雨雷电
5、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从“担心”一词可以体会到:

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红灯笼”指 夕阳 ,由“惊讶”“生怕”可以体会:

6、课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7、《三亚落日》 本文通过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声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
(一)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敛(约束) 兴许(也许) 涨溢(涨满) 似乎(好像)
2. 用横线和浪线分别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与拟人句,再分别造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3. 选段中作者分别把落日比作 和 ,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三亚落日的优美情景。选段中“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 留念 和 惊叹 的情感。
4. 文中画线部分是 拟人 句。
(二)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仍旧) 夺目(耀眼) 感染(传染)
2、照词语的组成方式,仿写词语。
红扑扑(ABB式且表示颜色) 、 、 潇潇洒洒(AABB式) 、 、
3、这段话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如“歪着”、“抖落”、“溅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快乐”和“淘气”。
4、落日是美丽的,那么,初升的朝阳,中午的太阳会是什么样的 请你仔细观察,展开想象,也采用拟人手法来描绘。
初升的朝阳:
中午的太阳:
(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这段话写到了蓝天、碧海、白鸥、椰子树、沙滩等许多景物,它们汇成了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2、用“——”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
3、“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4、我们祖国风光秀丽,三亚在我国的海南省,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我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给加点字注音:玉屑银末( ) 收敛( ) 树冠( ) 兴许( )
似乎( ) 玫瑰( ) 涨溢( ) 悄然无声( )
6、“丹”应先写点后写横。
7、这段话生动形像地写出海天之蓝、椰树的挺拔俊秀、鸥之白、沙之细亮。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它的翅尖会被海蘸蓝。

3、烟台的海
1、烟台的海,是一幅 画,是一道 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 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 样美丽多姿;说它像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 化的依托;说它像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 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高的 巨大的空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使我们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 ,珍惜 。
2、《烟台的海》是按照 冬、春、夏、秋 的顺序写得,之所以先写冬天,是因为 烟台北面临海,冬天的景观尤为独特,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最具有代表性。
3、《烟台的海》 本文通过描写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4、书P13练习2
(一)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níng nín )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shì sì)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qiè qì)而不舍地扑向堤(dī tī)岸,溅起数(shǔ shù)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慰)为壮观的景(象 像)。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恋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解释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从句中“数百米重”“十几米远”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竟”你读出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之情。
4、如果把烟台的海比作一个人,那么,春天烟台的海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夏天的海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烟台的海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中把涌浪比作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烟台的海就是山东烟台北面的 渤 海。
7、读了“小山似的涌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你分别想到波涛汹涌和震耳欲聋这两个成语。
8、根据语境,理解“寒流”一词的意思。
①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寒流”是指寒潮,冷空气。
② 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小华的心中立刻涌起一阵寒流。“寒流”是指心里悲痛难受。
9、这个片段中“前赴后继”一词充分表现了____ ___ _____,一个“掀”字让你感受到____ ___ _____。
10、片段中作者把小山似的涌浪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你还可以将小似的涌浪比作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将下列句子写完整。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像____ ___ _____像____ ___ _____……
(二)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1、 用“ ”划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
这一句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季烟台的海的 浪漫 的特点。
2、“海浪于堤岸的呢喃细语”这是把海浪、堤岸当作人来写的。“呢喃细语”的意思是:形容小声说话
3、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海风、海水 、清晨 、傍晚 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夏季烟台的海的景象,这个季节的烟台的海给人的印象是恬静 温柔 。
4、品读描写日出的句子,你认为作者写日出的目的是突出“恬静”的感觉,让人如痴如醉。
5、划出不恰当的音或字。
气势(凶凶 汹汹) 水平如(镜 静) (甜 恬)静 崇山(俊 峻)岭 嬉(xī xiē)戏
惬(qià qiè)意 掠(lüè nüè)过 湛(zhàn shèn)蓝 起锚(máo miáo)远航

4、记金华的双龙洞(新增)
1、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段话运用了 心理 描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叶圣陶 。课文按照 游览 的顺序依次写了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情况。此外,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它的路线是泉水从那个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4、金华的双龙洞的外洞的特点是 大 ,内洞的特点是黑、奇 、大,连结外洞和内洞的是孔隙,它的特点是 窄 。
5、《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 游记 ,记叙了作者去京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有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再查__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4、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5、用“ ”画出写内洞很大的句子。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做什么吗?
第一种:
第二种:
8、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黑、奇 、大三个方面,其中着力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颜色各异,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9、从画线的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二)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xì jì)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 晕)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 shì sì )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得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在括号内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2、文中怎样描写小船的小?用“ ”划出。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用“——”
4、解释加点的字。
颜色各异( ) 变化多端( ) 或浓或谈( )
5、读句子完成填空。
①、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话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
②、无论花朵的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
③、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这句采用 的说明方法。
④、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话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6、写四个描写大海的四字词。
汹涌澎湃 大浪滔天 滔滔不绝 波涛汹涌 无边无际 奔腾不息
6、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你根据短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
,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习作1 练习1
1、拟人的修辞方法注意点:(1)直接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中不要出现“像”、“好像”、“仿佛”等词语。(2)拟人句要写得恰当
2、写出4个描写冬天景象的成语(或者是描写北国风光的成语)
、 、 、
3、成语不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如“雪上加霜”。

第二单元 正义必胜
5、卢沟桥烽火
1、在《卢沟桥烽火》和《半截蜡烛》中分别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西方人民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感情。2010年是纪念 抗日 战争64周年。
2、“卢沟桥事变”发生于 年 月 日,又称“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从此, 。” 这句话揭露了“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4、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郊,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向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官兵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打败了有着险恶用心、卑鄙行径的日本军队。
5、《卢沟桥烽火》 本文通过叙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6、课文6-8小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⑺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长江之歌》仿写句子

你从天涯走来,清风梳洗着你的光彩;
你向海角赶去,蓝天衬托出你的纯洁;
你用奔腾的涛声,显示出你的气概;
你用连绵的身躯,呵护着你的儿女。

瞎写写,写的不好别见外!(*^__^*)

⑻ 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第一课《长江之歌》的复习资料

反思《长江之歌》的教学:

昨天学生领书后,布置他们做我之前设计的预习作业,约用半小时。

今天课初,请朗读了全诗(他如果能读好,至少可以表明有50个孩子已过关),非常流利,完全没有往日的一词一顿现象。半小时预习见效。

师生共同学习的是第一小节。

从课文插图开始。第一幅雪山。教师问这里为什么画雪山,多半同学没能根据文章第一句话把雪山和长江发源地联系起来,在学生打愣的功夫,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并没高度集中在课堂上。疑惑是不是起点没有找准,设想按照预习作业的顺序边检查边学习新课会不会是另一番情景?或许是因为开学第一天,孩子们的心思还飘在外面一部分?后一个猜测,似乎有推卸责任之嫌。一起阅读了《补充习题》里的相关资料(第一句话),诗中的雪山形象才得到具化。看过课文右下角插图和6300千米的长度后,孩子们很快把握住了诗歌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再次反思,我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时才呈现相关感性材料,从课堂现场情形看,挫伤了少数学困生的积极性,对他们来讲,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了解相关知识,也许会提高学习这课的效率。但当时为了挑战一下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延缓了材料的补充。

读懂诗歌前两句后,多数孩子已能感受到作者所发出的赞叹,即第三句话,是由衷的,是情不自禁的。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

说明,这里改变了教学计划。教学预设里,是在课初就出示诗中反复吟唱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反过来到诗中去找相关语句说明理由。为了照顾中等生,我为他们铺了一个台阶,即像上面描述的那样,师生共同学习第一节,之后,才放手让他们带着预设的问题去自学第二节。此处再次证明和长江有关的资料的重要。学生根据资料,在没有教师提示的情况下感悟到诗中“磅礴的力量”所指。

一节课完成上面教学,下午约二十分钟的活动课完成本课的达标测评,加上预习,本课学习共计用去约90分钟。按照我的课堂观察,《补充习题》测评的正确率应在90左右。等待明天批改后验证。

无华的教学是我永远的追求。
复习资料(一)
[ 2009-4-24 20:25:00 | By: 堕天齐滕一 ]

16
推荐1.《长江之歌》

一、辨音:哺( bǔ )育 荡涤( d í ) 尘( chén )埃

二、字形:

概 慨 溉

气( 概 ) 慷( 慨 ) 灌(溉 ) (概 )念

愤( 慨 ) ( 概 )括 ( 慨 )叹 大( 概 )

易错字: 灌溉 磅礴

2、《三亚落日》

一、辨音:逊( xùn )色 颤( chàn )动 悄(qiǎo)然无声 掠(lüè)过

玉屑(xiè )银末 蘸(zhàn )涨(zhàng )溢 树冠( guān)

兴许( xīng)似乎( sì )

二、字形:《补充习题》p3 二

yuan ( 缘 )故 边(缘 ) ( 原 )因 ( 原 )谅 ( 源 )泉

( 源 )远流长

三、片段

三亚落日(一)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敛(减弱) 兴许(也许) 涨溢(涨满) 似乎(好像)

2. 用横线和浪线分别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与拟人句,再分别造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3. 选段中作者分别把落日比作 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和 跳水员 ,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三亚落日的优美情景。选段中“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 留念 和 惊叹 的情感。

(二)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仍旧) 夺目(耀眼) 感染(传染)

2、照词语的组成方式,仿写词语。

红扑扑(ABB式且表示颜色) 、 、 潇潇洒洒(AABB式) 、 、

3、这段话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如“歪着”、“抖落”、“溅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快乐”和“淘气”。

4、落日是美丽的,那么,初升的朝阳,中午的太阳会是什么样的 请你仔细观察,展开想象,也采用拟人手法来描绘。(二选一)

初升的朝阳:

中午的太阳:

(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这段话写到了蓝天、碧海、白鸥、椰子树、沙滩等许多景物,它们汇成了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2、用“——”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

3、“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 之情。

4、我们祖国风光秀丽,三亚在我国的海南省,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我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⑼ 六年级课文长江之歌

记得+++++分!!!!!!!!

教材分析
[题 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精彩片断
生:(举手)老师,我有一个地方很不明白。
师:(微笑地)噢,请讲。
生:(读课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这里,“巨浪荡涤着尘埃”,“涛声回荡在天外”我感觉太深奥,怎么也搞不明白!
师:(忍不住笑了)是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呀!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它。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句,四人小组再讨论讨论,等会儿把你不懂的和读懂的都说出来。
(众生品读,讨论)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老师,“荡涤”是什么意思?
生:“荡涤”就是“洗”的意思。
生:我知道“巨浪荡涤着尘埃”的意思。“巨浪”就是指浪很大,巨浪把尘埃全部洗掉了,长江水就一定很清澈了。 (众生笑)
师:(微笑着)是这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再换个角度想一想。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认为长江荡涤的尘埃,应该是长江两岸景物上的尘埃,长江一路走来,将一路的景物洗刷一新,让人感觉到处是清新的,充满了生机。
生:我同意他说的,因为文中说“我们赞美长江”,为什么要“赞美”,就是因为长江是为别人服务的,它让一切充满了生机。(众生听得聚精会神)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老师佩服你们,你们还读懂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现在已理解了“涛声回荡在天外”这一句的意思,这是说“涛声很大”。
生:老师,这一句我是这么理解的。长江向未来奔去,声音响亮,充满力量,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大家联系第1节,长江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这就是长江的丰采与气概!
师:是啊,长江正是有这样的丰采与气概,才值得我们赞美它,崇敬它,长江不愧是一条伟大的河流,让我们读好这一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殷晓燕)
[评点] 学生提出疑问,教者并不回避,也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抓住疑点,启发思考,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当学生说出并不正确的答案时,教者不立即否定,而是耐心启发其他同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得很充分。当学生基本读懂后,教者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揭示精髓,使学生获得认识.上的升华,实在是教学到位了。 (殷高富)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
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阅读全文

与长江之歌六年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