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古诗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能力的关键在于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而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讲故事、图画法、朗读法、比赛法、吟唱法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综合运用这几种教学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古诗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还必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对学生的精神底色负责”,这是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定位。新课标背景下的人教版教科书中古诗文的比例占了三分之一,还有课外古诗词要背诵的内容。古诗文将会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可古诗文难理解、难识记的现状也将在教学中成为众矢之的。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讲、画、读、写、吟”几个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能力,由“死学”变为“活学”。
一、讲,即讲故事
这里的“讲”并不是平常教学中老师干巴巴地讲解,学生一字不漏地记录,那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仍调动不起来。此处的讲是讲故事,也就是将所学到古文中故事性较强的内容编成生动的故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一般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他们对生动的故事较感兴趣。古文一旦编成故事,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情绪,使他们处于爱学和乐学的学习状态,对课文产生兴趣,这样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教师在故事中讲解,学生在故事中学习,欣赏古文的妙处,掌握古文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陈涉世家》一课,教师把压缩的情节补充出来,用形象的语言展现陈胜年轻时的胸怀大志及起义中他的聪明才智,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故事讲完后,教师趁热打铁读古文,讲解难懂的字词。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课文也会用心学习,老师能在愉快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石壕吏》、《送东阳马生序》等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画,即图画法
讲故事主要针对故事性较强的古文。如遇到写景为主的古文该怎么办?这就要换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绘图法。
古诗文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先按诗的内容制成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幻灯片,然后边放幻灯片边讲解。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从而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如《山居秋暝》一诗,教师可制成这样几幅画:第一幅,一轮橘红的落日照着青山上或红或黄的树叶,湿的地上落着溅满泥水的黄叶。第二幅,月光透过松枝照射下来,映着淙淙的泉水叮叮咚咚,如鸣佩环。第三幅,竹林深处,小溪旁,洗衣女子挽着篮子边笑边上船。第四幅,渔船顺流而下,激起层层涟漪。最后一幅,诗人和友人挥手告别。我国许多儿童读物都图文并茂,目的是吸引儿童。同样,幻灯片增强了古文教学的直观性,中学生也会对这种形式感兴趣。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图,让学生根据图来说词,最后教师提问:漂泊在外的人面对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感受呢?得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语。
运用绘画这种教学方法,可使语文教学由抽象变直观,激发学生兴趣,日久天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便会加强。
三、读,朗读法
绘图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并不是人人都能运用,朗读就比较容易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熟读对理解文章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古诗文,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根据不同课文可分别运用不同朗读方法,对那些情节、人物色彩鲜明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如《唐雎不辱使命》。如果遇到抒情性古散文诗歌,则以教师范读为主。因诗中蕴含诗人复杂的感情,学生阅历浅,体会并不深刻,像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作者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在词中难免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人生感慨。词的上阕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的感慨,读时应低沉,一唱三叹。下阕则表达了对情人的怀念及豁达的人生态度,读时应昂扬富有激情。这样才能把诗词的韵律美和诗人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
教师在讲新课前,可布置朗读比赛作业,让学生给自己录音,再交上来,教师选择好的在课上播放。这样让学生参与教学,以竞争带动学习。朗读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其对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写,书法比赛法
“好脑子不如个烂笔头”,背固然重要,但考试最终要靠写来表现。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背得快,可默写时便错字不少,而且屡纠屡错。不如结合《写字》这本书开展书法比赛,把写得好的在班内或学校宣传栏内展览,既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又可练书法,还可反复默写古文,岂不三全其美?
现行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千古传诵的文章,一些文章早已被书法名家写成优秀的书法作品,教师可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运用多媒体学生在欣赏的同时,陶冶了情操,练习了书法。
五、吟,吟唱法
“唱”与“吟”是学习诗歌的两种方法。教师搜集古代流传下来的曲谱,边放音乐边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地领会作品涵义,进入意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再让学生将古诗文编成自己熟悉的曲子,一是记得快,二是记得牢。还可以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力。当然,有条件的老师,可亲自动手给古诗文谱曲,教学生唱,教学趣味会更浓厚。
此外还有游戏法,同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符合学生好动好说的特点,寓学于乐,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无定法,应从实际出发。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只有结合教材、教师、学生、课堂等综合运用,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有步骤地逐步探索完善,教者动情、学者动容,环环相扣,群情激奋,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㈡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这篇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1、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说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专的人,驼背的像属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2、“驼医”不顾病者死亡,只治病者弯曲的背,致使病者死亡,还极力狡辩。
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而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
㈢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书六七单元自读课文和古诗的书下注解
上海市八年级第一学期 语文
古诗文部分
第一单元 每周一诗
(1)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cēn)差(cī)。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2)三衢道中 曾畿(jī)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第二单元 文言文
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每周一诗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
(4)予告归里,画竹别潍(wéi)县绅士民 郑燮(xiè)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第三单元 宋词
九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一〇 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一二 辛弃疾词二首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每周一诗
(5)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zhè)鸪(gū)。
第四单元 每周一诗
(7)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畲田词五首(其四) 王禹偁(chēng)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第五单元 每周一诗
(9)北陂(bēi)杏花 王安石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10)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第六单元 文言文
二〇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二一 勉学 颜之推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二二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sì)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二三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ù)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wò)龊(chuò)亦耐不得!
二四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yì)度(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每周一诗
(11)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2)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méng)艟(chō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七单元 每周一诗
(13)听弹琴 刘长卿
泠(líng)泠(líng)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4)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chāi)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第八单元 每周一诗
(15)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jiǒng)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6)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㈣ 辽宁高考语文古文阅读都出自哪本书
这不一定
反正是中国古典书籍,史书、文学典籍、名篇、杂记都有可能。
㈤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略 《古文抄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袭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㈥ 人教版初中语文自读文言文有哪几篇(最新版)
你想问初几的
㈦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学文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然而,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却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偏重于文言词句的梳理,讲究“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文言文教学更是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将以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例,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体会,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心得。1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领悟文章的文脉,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行文布局的一般规律,并深入体会作者形诸文字的内在思想感情。勤读多背,在背诵中领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诵读培养出...
㈧ 高中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二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三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㈨ 文言文阅读(12分)愚医治驼昔有医人,自媒⑴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
小题1:①延:请,邀请②信:相信③索:取,拿来④其:他的 小题1:翻译(6分每句3分)①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②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哪管人是死是活呢! 小题1:(2分)从庸医角度:只知治驼,不知治病。不管方法有没有害处,只管达到效果,也不管这个效果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取的。从病人角度:不能盲目相信别人,要想想事情结果的利弊。(言之成理,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㈩ 初中下学期自读课本中有哪些文言文不要古诗
《孔子语录》(《论语》) 与高中语文自读古文需要背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