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分类 翻译方法 例子
名词动用
前加动词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 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
表形状 像…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 像对待…一样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 在…,从…,向… 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 每…,在… 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
状语对译法 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 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的+名词 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 名词使动 使…成为什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 让…做什么 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 使…变得怎样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 名词意动 把…当作…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形容词意动 认为…怎样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贰』 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晋 军函陵(3),秦军汜南(4)。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师必 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7)。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8),君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行李之往 来(10),共其乏困(11),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2)。许君焦瑕(13),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阙秦,将焉取之(1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8),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 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22),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以:因为。其:指郑国。元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2)贰:两属,同时亲附对立的双方。
(3)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4)南:郑国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郑国大夫。
(6)烛之武:郑国大夫。
(7)缒 (zhui):用绳子吊着重物。这里指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出:指出郑国 都城。
(8)鄙:边邑。这里指把远地作为边邑。
(9)东道主:东方路上 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后世用这个同作“主人”的代称。
(10)行 李:使者,外交官员。
(11)共:同“供”,供给。乏困:指资财粮食等物品 不足。
(12)尝:曾经,赐:恩惠。晋君,指晋惠公。
(13)焦:晋国邑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瑕:晋国邑名,在今河南灵宝东。
(14)济:渡河。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设版:指建筑防御工事。
(15)封郑:以郑国为疆界。
(16)肆:放肆。这里的意思是极力扩张。
(17)焉:从哪里。
(18)杞 (qi)子、逢(peng)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戍:驻守。
(19)微: 要不是。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20)因人:依靠他人。敝:伤害。
(21)所与:指友好国家,盟国。知:同“智”。
(22)乱:分裂。易:代替。整:团结一致。
荆柯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注释: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夺,夺取。
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对人的敬称。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请。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
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说〕同“悦”,喜欢,高兴。
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⒃〔善〕副词,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而燕国见陵之耻①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②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③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④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⑦。以试人,血濡缕⑧,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⑨。乃令秦武阳为副⑩。荆轲有所待,欲与俱⑾,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⑿,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⒀!今提一匕首入不测⒁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⒂!”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⒃。高渐离⒄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⒅,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⒆,士皆瞋目⒇,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1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2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25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26,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27。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28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29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注释:
①〔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②〔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进一步。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③〔拊(fǔ)心〕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
④〔盛〕念chéng。
⑤〔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头。
⑥〔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⑦〔以药淬(cuì)之〕把毒药在淬火时浸入匕首上。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⑧〔濡(rú)缕〕沾湿衣缕。濡,浸渍、沾湿。
⑨〔忤(wǔ)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⑩〔为副〕作助手。
⑾〔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⑿〔迟之〕嫌荆轲动身晚了。迟,作动词。
⒀〔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同“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⒁〔不测〕难以预料,不可知。
⒂〔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表示客气,无义。
⒃〔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⒄〔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被杀。
⒅〔为变徵(zhǐ)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⒆〔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⒇〔瞋(chēn)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21〔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22〔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23〔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24〔振怖〕惧怕。振,通“震”。
25〔比〕并,齐。
26〔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27〔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28〔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
29〔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荆轲奉①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④,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⑤,使毕使于前⑥。”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⑦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⑧。拔剑,剑长,操其室⑨。时恐急,剑坚⑩,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⑾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⑿。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⒀;诸郎中⒁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⒂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⒃!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⒄,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⒆。</FONT>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⒇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21 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注释:
①〔奉〕两手捧着。
②〔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③〔陛(bì)〕殿前的台阶。
④〔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⑤〔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假借,宽容,原谅。
⑥〔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⑦〔发〕打开。
⑧〔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伸、挣。
⑨〔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⑩〔剑坚〕剑插得紧。
⑾〔还〕通“环”,绕。
⑿〔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卒,同“猝”。
⒀〔尺兵〕指尺寸之兵器。
⒁〔郎中〕宫廷的侍卫。
⒂〔提(dǐ)〕掷击。
⒃〔负剑〕推剑于背。
⒄〔废〕残废,伤残倒地。
⒅〔引〕举起。
⒆〔被八创(chuāng)〕(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⒇〔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21〔劫〕强取、威逼(其订立盟约)。 鸿门宴[《鸿门宴》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枣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枣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有什么成语
1.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 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 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 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 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 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 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 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0.放浪形骸 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这里的比较全
http://wenku..com/view/f2401f1ab7360b4c2e3f64be.html
『肆』 高中 语文必修一 必修二 的文言虚词解释 和用法 乃 乎 何
乃 基本字义
1.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2. 是,为:~大丈夫也。
3. 竟:~至如此。
4.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5.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详细字义
1. 你,你的 [your]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3.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5. 此,这个 [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7. 这样,如此 [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动〉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副〉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只,仅仅 [only 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4. 却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5. 于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连〉
1. 可是,然而 [but;however]
乎 基本字义
1.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2.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3.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4.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5. 古同“呼”,呜呼。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exhale]
3.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 [call]。如:乎号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何 基本字义
1.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2. 副词,多么:~其壮哉!
3. 姓。
详细字义
1. 什么 [what]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何以自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
3. 怎么样 [what]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何不以锯中。——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诗
4. 又如:何居(何故);何者(为什么);何意(为什么,何故);何缘(为什么)
5. 哪里,什么地方 [where]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6. 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从(哪里);何止(哪里止,不止)
7. 谁 [who]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8. 哪样,哪点 [which]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
〈动〉
1. 问,盘问,诘问 [ask]
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
2. 又如:谁何(盘问是谁)
3. 通“诃(呵)”。谴责;呵斥 [berate;excoriate]
何,与诃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汉书·贾谊传》
〈副〉
1. 岂:怎 [how]。如:何以这样?;几何?
2. 甚;多么 [very;how]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唐· 李白《古风》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
〈语气〉
1. 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另见 hè
『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有什么成语
绿草如茵沧海一粟、长歌当哭、察言观色、逆来顺受、毛骨悚然、博闻强记、水泄不通、从容不迫、洋洋洒洒、迥乎不同、面面相觑、叱咤风云、涕泗交流、风和日丽
『陆』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分享]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梳理(1)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梳理(1)
向青春举杯
字音部分:
橘(jú)子 百舸(gě)争流 寥(liáo)廓
挥斥方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岁月 浪遏(è)飞舟
灰烬(jìn) 脊(jǐ)骨 矿藏(cáng )
闪烁(shuò) 战栗(lì) 倔强(jué jiàng)
崛(jué)起 迷惘(wǎng) 晨曦(xī)
沉湎(miǎn ) 眷(juàn)恋 惆怅(chàng)
挚(zhì)友 抹煞(shā) 摭(zhí)拾
废寝(qǐn)忘食 横(hèng)蛮 遨(áo)游
引吭(háng)试啼 甫(fǔ)健 翱(áo)翔
枝桠(yā) 茁(zhuó)壮 磕绊(kē bàn)
谷穗(suì) 干瘪(biě) 入不敷(fū)出
敷(fū)演 衡量(liáng) 啮噬(niè shì)
泵(bèng) 妥帖(tiē) 甄(zhēn)别
纤(xiān)巧 觑(qū) 坨(tuó)
商榷(què) 思忖(cǔn) 巷(hàng)道
墓冢(zhǒng) 屏窒(bǐng zhì) 不啻(chì)
悄(qiǎo)然 犄(jī)角 噗噗(pū)跳
词语部分:
检点:(1)查考符合与否;查点。(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敷演:叙说并加以发挥。
甄别:审查辨别。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思忖:思量。
商榷:商讨。
勾销:取消;抹掉。
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林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不啻:如同。
犄角:(1)角落。(2)动物的角。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光宗耀祖: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
汗流浃背: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浃,湿透。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
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鬼迷心窍:鬼怪迷惑住心窍。指对问题认识不清。
恪尽职守:谨慎而尽力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
苟延残喘: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文本选萃:
生命如四季。
……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张洁《我的四季》
点拨:(1)直面艰难困苦是生命赋予的责任;
(2)命运掌握在挑战者手里;
(3)脚踏实地才能走出精彩的人生;
(4)心态决定着人生前程。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就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科学而崇高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
点拨:(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点拨:(1)幸福不只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付出;
(2)在“小我”与“大我”间抉择。
写作借鉴:
《沁园春·长沙》
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态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诗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是暗比。
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万”言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击”描画雄鹰矫健的身姿,“翔”描绘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我的四季》
清晰的写作思路——四季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写了播种的春,耕耘的夏,收获的秋,还有在回顾的冬,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我的五样》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衬托、对比、比喻等。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少的光彩。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可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都不是最宝贵的。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爱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钟爱的理由。比喻运用也很妥帖,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获得教养的途径
字音部分:
跬(kuǐ)步 锲(qiè)而不舍 经传(zhuàn)
麻痹(bì) 戕(qiāng)害 符箓(lù)
召(zhào)唤
词语部分:
戕害:伤害。
青出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视的样子。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反,类推。
文本选萃:
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点拨:(1)塑造心灵;(2)培养人格;(3)增强修养;(4)潜心读书;(5)经典的力量。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点拨:(1)修养没有极致,而是一辈子的事;
(2)执著才能永恒。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点拨: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点拨:(1)持之以恒方有成效;(2)优势与劣势。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点拨:(1)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
(2)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写作借鉴:
《劝学》
巧妙设喻。以常见的道理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不舍”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舟楫、假舆马”等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师说》
正反对比论证。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焉”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当时的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自测练习: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 輮以为轮。
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
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輮以为轮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而神明自得
5、古之学者必有师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吾从而师之
8、今之众人
9、小学而大遗
10、弟子不必不如师
试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柒』 急求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成语整理及解释 人教版的 谢谢!!!
好多哎。 你啥时候用,我给你整理整理。。。
『捌』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意思
象征意义: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
“雨巷”象征着坎坷而迷版茫的人生道路;
“撑着权油纸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
“撑着雨伞,独自彷徨”象征着在迷茫中独自思索和寻求;
“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
“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
『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有什么成语
沧海一粟、察言观色、水泄不通、洋洋洒洒、毛骨悚然、面面相觑、从容不迫、长歌当哭、绿草如茵、逆来顺受、叱咤风云、迥乎不同、博闻强记、涕泗交流、风和日丽、任劳任怨
『拾』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成语汇总
不三抄不四bùsānbùsì
[释义袭]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语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四;不能写作“肆”。
[近义] 不伦不类 非僧非俗
[反义] 一本正经 正襟危坐 堂堂正正
[用法] 含贬义。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行不端。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见“不伦不类”。(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