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阅读训练与古诗文鉴赏

高中语文阅读训练与古诗文鉴赏

发布时间:2021-01-24 10:13:25

『壹』 高中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的答案

有邮箱么?还有资料发邮箱里好了(都是自己整理)
这里是2011年各省高考真题(也是我整理的,哈哈)
还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方法例析和赏析详解字数太多了,邮箱拿来
还有,LZ给点分呗

广东卷
(答案好详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

8. ( 4 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情怀
9 . ( 4 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畜了画面的内涵

北京卷
(又:北京卷有它的特殊性,比较活,普适性较差)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12.(7分)
①(3分)B
②(4分)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
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 。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 。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6分)
(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逐出”,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刻、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湖北卷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14.(8分)
(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湖南卷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江苏卷(历来出题最活的省份之一)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

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这答案叫一个详细

江西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1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分)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定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妄”。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11分)
8.(6分)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帝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5分)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2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线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大纲卷(最标准的卷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简要说明如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解析】两道题目都比较简单,都问的是写法,且互为补充。整首词是典型的“情景交融”之作,以景写情,情感调子低沉、凄清、孤独。全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光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之情深矣。
【点睛】“古诗词鉴赏”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在中华文化弘扬全世界的今天,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是诗意的民族,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何况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泛泛而读。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4.(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新课标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考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解析: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14、(1分)古体
15、(3分)A
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14.(8分)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浙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有答案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太巧了,还有五十个字就超字数了

『贰』 高中语文作文和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要怎么提高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作文嘛。。和你的知识面有关,其它也没啥。注意些表达方式的运用就可。
其它两个的话,你只有多读,读出语感来。以后你就能明白那些古文的大致意思,也就可以提高了。。文言文课文下笭护蒂咎郦侥垫鞋叮猫面的注解好好看看。对你有不少益处。
多看点书 多读点书 积累素材 多练 不一定要写作文 就平时没事写点短文 写点感想 描述点事物 陈述一些事情 ====
勤阅读
勤思考
多多动手写作文

『叁』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的答案

给你个网站,那上面应该有,而且不单单是语文的,步步专高系列的都有属。www.zxjkw.com

『肆』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大家有没有比较有权威性的题

一周还太少,语文不是数学物理,语文需要积累,可能一个月之后你才发现一些知识点会以隐秘的方式重复出现.至于做法,首先你能看懂它说的是什么吗?诗词并不是谜语,只要你能看懂它说的(最浅表的意思就够)那离理解它也就不远了.用心体会,不要急于求成或钻牛角尖,那样都会让你静不下心.
当然,也不排除有时有一些术语,定式,尝试总结,然后记住.
如果有时诗词中的字你不懂,就是说你看不懂它,那就多看吧,和文言文一个道理,积累.文言文学习楼上说的很完全,熟练书本,课外积累.

『伍』 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技巧

实话实说
古诗一用来考试味道就全变了
主要的方面拿准
把诗中的画面大概齐描述一下版
再加上诗人的情权感或者用了什么手法这就算是齐了
情感一般不是忧国忧民就是怀才不遇
有点积极向上的就是对自然的喜爱 旷达的心胸
手法就是正面 侧面 以小见大 乐景写哀情什么的
当然再加上修辞就不会丢分了

关键的关键就是敢写 不要觉得错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科不好说谁错了

『陆』 高中语文作文和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要怎么提高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柒』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略
2009版考试说明: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形式上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内容上分析其思想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5.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诗歌中形象
1.人物形象: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
B、 作品中其他人物。
2.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练习2】
(1)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 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练习3】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4】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练习5】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课后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各题的答案从网上就找得到。

『捌』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怎么做

从选材来看,诗词鉴赏主要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即便如此,其中的作品也可谓是浩如烟海,要想掌握那么多作品,实属不易。因此不应把备考重点放在押题撞题上,而应把重点放在解题的方法、思路上。对于诗词鉴赏而言,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可,那就是考什么。诗词鉴赏主要考查什么?《考试大纲》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从2008年的诗词鉴赏考查来看,18套考题都是侧重于鉴赏,而没有一套评价。而在鉴赏中,又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鉴赏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语言;二是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在今年的18套考题中,涉及思想情感、形象和语言的有17处,涉及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有10处。因此备考的任务就是熟悉这些考点。针对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必须明确经常考查的有哪些,然后再结合诗词对号入座。古诗中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形象主要分为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景物形象。不管是哪种形象,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形象与作品、作者的情感往往具有一致性。语言的考查主要是分析个别字词的妙处、分析语言的风格特点和由语言而构建的意境。表达技巧,从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和托物言志等;从表现手法可分为动静、虚实、正侧、抑扬、白描、渲染、用典、对仗和细节描写等;从修辞手法可分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叠字、设问、反问、谐音双关、借代、互文、反衬、对比等。熟悉这些考查点,对鉴赏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二、明确快速解题的方法 1.看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鉴赏古诗词,必须先看注释。通过看注释,可以了解作者和相关写作背景。鉴赏要知人论世,只有把握了诗词的写作背景,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主旨。比如对全国卷Ⅰ,阅读注释后,发现作者曾与苏轼同游赤壁,便可判断他可能与苏轼有相似的思想情感。 2.看关键语言,了解写作题材 关键语言,包括诗词的标题、诗眼和结句。有时通过标题便可大体断定诗词的题材,如重庆卷《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看就知是一首送别诗。有时看标题不能判断,就尽量去找诗词中一些重要的字眼,这些字眼,有时就是诗眼,有时虽不是诗眼,但也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湖南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心二字,即是诗眼,由此便可断定诗词想要表达的思想了。结句就是诗句中的最后一句,结句往往具有点题的作用,比如全国卷Ⅰ中的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3.看表达技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有的诗词主旨比较隐晦,诗词中并不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表达的技法巧妙诠释。解答此种题的方法就是从表达技法入手。比如安徽卷的《小孤山》,就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过塑造小孤山这个形象,继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三、明确规范答题的策略 1.强化读题意识,答题必须符合题目要求 2.强化格式意识,答题必须符合既定格式 面对诗词鉴赏题,很多同学,明明会做,但得分不高,究其原因,大部分是没有格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诗词鉴赏的答题,基本可以分为四种格式,即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和分点作答。比如,全国卷Ⅰ第二问的答案就适合先总说后分说的格式,而辽宁卷第一问的答案就更适合分点作答的格式。 3.强化语言意识,答题必须符合语体要求 诗词语言大多优美、凝练,特别是一些写景状物、营造意境的诗,这就需要考生在作答时用同样优美的语言来诠释。大多数同学答题时往往只注意书写内容的对与错,却不注意自己的语言,结果是语言艰涩、干瘪,很难获得满意的分数。因此请务必记住,鉴赏诗词的语言也要同诗词一样,简洁、优美、生动。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玖』 高中英语和语文的阅读理解、语文古诗文鉴赏题应该怎么答

古诗词鉴赏一般来说都有固定的回答方式,你可以找一下高三同学用的复内习资料,上容面都有介绍,平心而论,这种题不好把握。
而英语阅读,如果现在说让你积累,分析,似乎有点晚,我建议你带着问题去阅读,即先读问题,找到问题在文章中所在位置,再去突破,当然,不排除那种全篇考虑的题。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阅读训练与古诗文鉴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