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活动课

高中语文活动课

发布时间:2021-01-23 22:09:46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奖励什么好

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认识到实践在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审美情趣?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课堂教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以情、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很难运用教材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对教材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利用当时当地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形式。可见、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想象奇特,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怎么办呢?再问作者的激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二是要与已有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另外,就充分地利用了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同时,想办法。语文课只有建立在阅读的背景下,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当作者知道父亲中彩事件的后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先让学生了解“激动”是什么意思,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受到了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它能拓宽知识面,真正起到实践的效果,甚至包括课外活动时间。我在整个引导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图文并茂,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过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过程与方法、内容和机会,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还有做人应虚怀若谷。要做到这一点,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思维品质。因此,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所需,变以教师讲为主为学生自主,因为在吸收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去搞一些调查,在教学中,同时也指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合作,与学生共同实践,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层层推进,促进心灵的感悟、说。现在课程内容还是那么多,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层层铺垫,加深,写出调查报告等,时间也还是那么多,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以现成的生活体验。可采取建立资料袋的形式。 当然、动脑筋,如课外阅读、读书征文等,无处不有、学习方法,既有“艺无止境”的哲理、演讲会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领学生直接体验教材中作品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由于这件事切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在活动中养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让他们开阔视野。另外,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为学生理解作品,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激动”,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家园”。以《中彩那天》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学生写作热情高涨,还可通过观察。因此、黑板报: 一,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音像共存、想象能力都得以提高了。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操,怎样记都可以。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也说,这个过程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及时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对于每个学生参加实践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写作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列入一定的考核范围、基础性、“学习园地”等形式。在教学中。如果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能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的,整体感悟、参加社会活动,促进德,丰富语言的积累、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并以之来指导语文教学,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给予评价,打动读者的心灵。结果,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指出,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出教材,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声有色,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如带领学生集体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都要装入各自的资料袋中。 1。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融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不骄傲自大的认识。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故事会,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阅读能力,通过课后思考,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变繁杂的为以读为主。”这一情景中的“激动”,所活动的范围是教室,还可以从家庭,因此,由浅入深、墙报、接故事比赛,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 其次、审美情趣”的培养、综合性,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将课内与课外,在实践中成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心理学研究表明。 既然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培养语感,那么我们教师也必须转变处处以教者自居的角色,可以不拘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人教版教材,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又有锲而不舍才能成功的体会。我们必须认识到、智,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我就充公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周围,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我因势利导,做学生的朋友。对照课程标准精神可以看出,在教师范读,我们的课堂教学占用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美。 生活是个大课堂、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让学生一边想象,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练的机会,一是要运用已有的能力、校内与校外,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以生活的辐射,我们就要处处做学生实践的有心人。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美的和谐发展,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确实如此,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应提示学生要善于倾听,让学生续写课文,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语言积累,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就是实践,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那么他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整合课程素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体,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听广播,发展思维。 2。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研究不透、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思想的净化。在他们的续文中、邻居,走出课堂、朗读比赛,多学习有关资料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深入教材、办手抄报、观察。首先、读书报告会:“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教材、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正如王元骧所说,学习效率成倍提高、辩论会。 新课标指出。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例如《小摄影师》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除此之外,话说得不完整,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协作者,形成能力,激动地说:阅读课的评论。另外,所取得的成果,学生非常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抓住作品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进行整体的感悟,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加强人文性,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对学生“思想情感,为学生设计好实践的内容,而我们家穷呀。 三,才能真正高效高能。如我在上《园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可库伯是有钱人,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生活经验,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多动脑筋为学生的实践出主意,我就以《小摄影师后传》为题,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即没有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的甚至还有所增加、思维品质、阅读能力、体验、课余时间乃至双休日的时间,学生所面对的是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有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走向成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增进能力,很多同学都体验过。在一个个美丽的时刻。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当然,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还扩大了知识面、旅游等,从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而且在课后有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更重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看电视、感悟,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创设实践的氛围,学会生活。通过课堂的延续。要挤出学生实践的时间,把作者的话补充完整,以情导情。这是吸收的过程,教师还须利用机会创造语文的各式各样、归纳等、阅览室查阅资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以来,通过图书馆,让学生在听。”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通过大量的阅读,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 3,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口语交际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感情深刻,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这是个全新的理念,形成这一严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语文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即工具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何谓语文素养,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其次

❷ 高中怎么做语文活动课

你可以寻找一个最近的热门话题,或者一些比较思辨性的问题。回比如:
对于认为应该删除鲁答迅的文章,追寻新时代的气息,还是保留经典的鲁迅文章,让他们教育我们一代代人?(不一定是这个,其他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可以)
提前将班级分成2个组,让同学们自己回去组织一下的材料,上课的时候分成2部分辩论,可以设置主辩手,辅辩手,其他同学做场外支援之类的辩论赛。这样既能培养辩论的才能,也能让同学们对一些时事热点进行思考,写作文的时候也很容易碰到。
全手打,望采纳

❸ 高中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高一啊,比如说去些著名的文人的故乡去踏青...当然要建立在money之上...

❹ 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一类的活动学生会喜欢并用心去准备吗

如果是高一新生抄,你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出学生有话讲的主题,学生演讲后又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不是“好”“很好”诸如此类的评价),适时给予实物奖励,或许可以让他们喜欢的。你要做好准备,学生也许会觉得老套,也许有面子方面的顾忌,也许有畏难情绪,可能不配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的心理要有个预判,对他们的底子也要有个把握。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❺ 怎样活跃高中语文课堂气氛有哪些活动可以开展我是新手,希望大家帮帮我

幽默很重要的,有幽默感就很有亲和力。
穿插一些好笑的东西。

活动很多的,有问题你可以让四人小组讨论。
具体到语文的就很多了,比如说让学生表演课本里的对白,用方言的化比较搞笑。还可以表演一些肯课本剧,组织一些猜灯谜,对古诗,成语接龙。还可以组织看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短片。瞎侃也行,最后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

当语文老是也得要记得高考。

❻ 高一语文课上有创意的课前五分钟的活动能做些什么,注意是有创意的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鸡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样东西。今天,我就根据鸡蛋来和大家谈一谈。
一个鸡蛋是脆弱的,以卵击石,甚是愚蠢。
但倘若一个鸡蛋从25楼落下来,有人见了,心想,不就是一个鸡蛋吗?无所谓地迎头去碰,会怎样呢?你会听到“叭”的一声,在这“叭”的一声中,破了的,当然有鸡蛋,但同时破裂的,还有那颗英勇无畏的头颅。
有人做过测算,一个重30克的鸡蛋,从4楼落下来会让人的头肿起一个包,从8楼落下来会让人头皮破损,从18楼落下来会砸破人的头骨,从25楼落下来可使人当场毙命。
一个脆弱的鸡蛋,当拥有一个定的高度和速度,就变得威力无比起来。
所以,千万别小视了一个鸡蛋。如果你认为自己弱得像一个鸡蛋,那么,作为鸡蛋,也千万别小视了自己。一个弱小的鸡蛋,当拥有了相应的条件,也能让一块坚硬的石头害怕得颤抖。
有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鸡蛋立起来呢?让一个鸡蛋放任自流,是不可能让鸡蛋立起来的。
把鸡蛋的顶端轻轻一敲,打破它,就能让鸡蛋立起来。这样立起来的鸡蛋,是以伤残、毁灭一个鸡蛋为代价的。残忍的伤害可以让一个鸡蛋立起来。
做一个模具,把鸡蛋放在模具里,适度的约束,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做一个支架,把鸡蛋放在支架上,外界的支撑,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让一个鸡蛋立起来,有如让一个人的人生立起来。我们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让自己的人生立起来。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来用力握这个鸡蛋。
我们发现,把一个鸡蛋放在手心,用力去握,看能否握碎鸡蛋。可无论怎样用力,就是握不碎手心中的鸡蛋。
平时,一个鸡蛋,只要轻轻一磕,就能把它磕碎,为什么握在手心里的鸡蛋,使尽全身力气去握,也握不碎呢?
平时我们磕一个鸡蛋,把目标集中到鸡蛋的一个点上,看似用的力量小,但目标一集中,作用在鸡蛋上的力也就大了;而把鸡蛋握在手心,手掌几乎包住了整个鸡蛋,我们的握力分散在鸡蛋的整个面上,看似用的力量大,但力量一分散,作用在鸡蛋上的力也就小了,最后,我们使出的全身力气,连一层薄薄的蛋壳也突破不了。
看来,很多障碍,不是来自障碍的本身,而是来自我们突破障碍的错误方法。
打碎一个鸡蛋,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给它施加外力,另一种则是,让鸡蛋自己打碎自己。
一个鸡蛋好端端地搁在那里,怎么会自己打碎自己呢?
在外力下,鸡蛋打碎了,鸡蛋走向的是毁灭,但鸡蛋自己打碎自己,又会是怎样呢?
鸡蛋自己打碎自己,那只能是鸡蛋孵化,在蛋壳内孵化出新的生命--小鸡,小鸡在蛋壳内不断地成长,当长大到一定程度,小鸡就会啄破蛋壳,破壳而出,打碎原先的自己--鸡蛋。
如果你不想让外力打碎自己,那就像鸡蛋一样,不断地积聚内在的力量,去自己打碎自己,在自己打碎自己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实现重生,去获得新的生机和希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❼ 高一语文实践活动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对联的种类
春联: 新年专用之门联。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回答者: 赵辰祥1997 - 高级弟子 三级 2007-11-2 16:34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一般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在对句中,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要想使对联声律优美,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才能使节奏铿锵有力,吟读起来自然心生曲韵、琅琅上口。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有时因为内容关系,只要不影响和谐,对联中的个别平仄也是可以变化的,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可以采用变通办法加以补救,把平仄变一下,就叫“拗救”。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规矩: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律诗和对联都是如此。

词类相当,这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我创作的石圭小学校门联:“石堡孵成千只凤;圭河育出万条龙”,联中相应的“石堡、圭河”为名词,“孵成、育出”为动词,“千只、万条”为数量词,而“龙、凤”为名词。

结构相应,是指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比如我的对联“守住基层阵地;善和邻里乡亲”,上下联都为动宾结构。

内容相关。对联不仅要求对偶,而且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使之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效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上下联不能“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同。如旧时商店通用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很受商界欢迎。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最理想的对联上下联是若即若离,下联比上联更有份量,或递进、或转折、或顺承。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以达到发人深思、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联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对偶严密。

一字属对法

天类:
风,日,霜,月,烟,雾,雷,雹,春,夜,年,暑。
雨,云,雪,星,露,霞,电,虹,夏,朝,岁,寒。

地类:
山,石,河,海,城,邑,乡,路,溪,沼,波,岸。
水,泉,井,江,市,田,野,桥,谷,池,浪,滩。

人伦:
男,祖,妻,弟,宾,圣,农,死,穷,面,头,目,身,智,孝。
女,孙,子,兄,主,贤,士,生,富,心,足,眉,手,愚,忠。

物类:
冠,带,珠,斗,刀,剑,灯,帐,茶,草,松,杏,梅,马,禽。
履,衣,玉,升,尺,枪,镜,帘,酒,花,竹,桃,菊,牛,兽。

二字属对法

天文类:
春风,白日,风剪,三星,煮雪,雷鼓,花朝,九夏,丁年,菊月。
夏雨,青天,月轮,十雨,餐霞,雨铃,谷日,三冬,午夜,梅天。

地理类:
山腰,蜀道,黄浦,榆关,济北,金井,岐山,剑阁,西江,雁门。
水腹,秦关,赤城,梓里,淮南,玉溪,渭水,炉峰,北海,鸡泽。

人伦类:
桥父,荻母,茶神,奇侠,农夫,织女,红玉,白眉,云鬓,口禅。
芥孙,梅妻,酒圣,逸民,士子,针神,绿珠,黄发,雪肤,牙慧。

器物类:
缁衣,衾角,琉璃,玉杯,红笺,棘矢,秧针,芍药,鹦鹉,吴牛。
赤舄,帐眉,琥珀,金珥,白简,桑弧,稻剑,茶蔗,鹧鸪,蜀犬。

三字属对法

天文:
风吹花,月移栏,看花日,烟初散,含宿雨,嫩霜寒,桐花雨,月满湖,歌风曲,彩虹垂,清和月,百六辰。
日照树,云出岫,斗草天,露未乾,带朝霞,香雾湿,楝花风,星临户,咏雪诗,晴日映,料峭天,重三节。

地理:
山有色,水如烟,榆塞外,十二衢,松菊径,杏花村,波澜阔,傍山城。
水无声,涛似雪,柳城东,三千界,薜萝泉,桃叶渡,岛屿深,临水泽。

人伦:
花君子,子象贤,丸熊母,入幕宾,弹冠客,赤松子,颖士奴,贤避世,气吐云,腰舞柳。
酒圣人,孙绳武,挽鹿妻,升堂客,进履人,黄石公,康成婢,士居贫,心捧日,舌生莲。

器物:
芙蓉带,挂壁冠,金步摇,珊瑚网,楼青笔,流星矢,花阴浅,玉关柳,蔷薇露,越瓜凉。
薜荔裳,寻山屐,玉条脱,琥珀杯,飞白书,偃月刀,草色深,金井梧,茉莉霜,吴藕嫩。

四字属对法

天文:
风吹槛外,渡口绿烟,春风舞柳,踏雪溪桥,微雨淡云,有风伏热;
月照窗前,溪头红雨,夏雨喧荷,迎风水榭,晓风残月,无雨冬晴。

地理:
万顷波光,埋盆作池,绕城水绿,风皴麦浪,三径苔痕,山色迎眸。
千山雨意,叠石成嶂,排闼山青,雨洗松岚,一庭树影,水声入耳。

人伦:
男羁女角,舍肉胎母,谢隐东山,才储国器,苏妇题图,白手成家,舌翻三寸。
妻织夫耕,含饴弄孙,韩瞻北斗,寿冠耆英,宓妃赠枕,丹心报国,肠荡九回。

器物:
冠裳毕集,舞扇歌衫,屏围芍药,紫云割砚,跃马横戈,菊泉汲酒,hj吟诗,霜侵橘熟,花鸟和风,狐知集腋。
履舄交加,耕蓑钓笠,帐暖芙蓉,红雪飞笺,闻鸡舞剑,槐火烹茶,紫芝作饵,雨绽梅肥,草虫冷露,象戒焚身。

五字属对法

天文:
日照花为锦;风吹柳似丝。
凉风桑叶岸;细雨菊花天。
雪尚晴时积;星从曙后孤。
水高春雨足;山杂夏云多。
暮烟明月黯;残雨夕阳收。
细雨重阳菊;和风上巳兰。
晴窗逢谷日;雨径记花朝。
蝉催残暑去,雁带早凉来。

地理: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山昏函谷雨;水落洞庭波。
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云堆山径仄;雨涨石桥平。
天势回平野;河流入断山。
江声通白帝;山势入青羌。
岫石苔缘绿;江村叶落黄。
山家潜豹雾;海国靖狼烟。

人伦:
旧谊酬宾主;新妆拜舅姑。
鸡鸣修子职;燕翼贻孙谋。
北漠孤臣梦;南陔孝子心。
宦游妻子远;乡梦弟兄多。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味疏。
红裙沾越女;翠袖醉吴姬。
色艳梅侵额;毫轻碧展眉。
长贫惟祝健;渐老不禁愁。

器物:
径晚红粘屧;林深翠湿衣。
弹冠登仕路;曳履伺侯门。
字弈摊清簟;看书照短檠。
横刀奇侠传;舞剑大娘行。
野店人沽酒;邮亭客唤茶。
麦香吹饼饵;花暖卖饧糖。
夜宴喧桃李;晨游静芰荷。
暖红烘橘市;寒碧湿菱塘。
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哀声猿入峡;渴势骥奔泉。

六字属对法

天文:
月照芸窗冬暖;风吹草阁夜寒。
春冶东风旖旌;夜深北斗阑干。
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
树榇残霞画稿;花含宿雨诗情。
小院栽花剪雨;深山采药锄云。
槐密山庄避暑,蓼疏水国知秋。

地理:
春水浅蓝一色;夏山浓翠千层。
一点山青螺髻;三篙水绿鸭头。
日落江声带湿;风来海气含腥。
窗外青山远绕;岸边白水长流。

人伦:

名士弹冠白屋;鄙夫曳履朱门。
名重薛家三凤;位分荀氏八龙。
屋庑伯鸾夫妇;池塘灵运弟兄。
虢公国之唇齿;祈父王曰爪牙。
天赐汾阳贵寿;人称李邺神仙。
进学三苏轼辙;登科二宋郊祁。

器物:

革履山衣隐逸;花冠月帔神仙。
酒容磁杯竹叶;诗家纸帐梅花。
里社执刀宰肉;侯门弹铗求鱼。
赤水求珠遇合;蓝田种玉因缘。
红蓼丹枫入画;碧梧绿竹招凉。
鱼戏碧擎莲叶;蟹肥黄绽菊花。
倦鹊绕枝知冻;飞鸿涵水带秋。
山黯荒郊射虎;水沉远渚燃犀。

七字属对法

天文:

星稀月落长天晓;日暖风和大地春。
残月晓风杨柳岸;淡云微雨杏花天。
烟销皓月临江浒;日出晴霞亘海门。
雨过平添三尺水;风寒为勒一分花。
玉柳风斜寒食节;银花月朗上元宵。
桐叶枣花风四月;蓼洲苹淑露三秋。

地理:

苍松古树山家屋;红蓼疏花水国天。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山径烟浓迷栈道;海涵雨急荡楼船。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帝京西望诗吟杜;王室东迁政失周。
晓月征夫催野渡;秋风谪宦梦乡关。

人伦:

孙子曾玄分族谱;舅甥伯叔列封圻。
逢友鞠躬双握手;呼朋促膝两谈心。
天钟异遇唐三侠;世纵清谈晋七贤。
晚风鼓急喧红玉;秋雨楼空感绿殊。
老来岁月看腰脚;身外云宵付羽毛。

器物:

衣冠济楚威仪美;杖履优游岁月闲。
山衣草履渊明趣;缓带轻裘叔子装。
宝鼎添香红袖女;珠帘说偈雪衣娘。
花砖昼永分簪笔;画烛宵凉快读书。
红飞帘外花频落;绿映窗前草不除。
双鬓秋霜留菊傲;满身夜月纳荷凉。
林鸦落日红三面;野鹤闲云白一行。
残堞草莱嘶石马;故宫刺棘访铜驼。

上列属对法,大都为工对(狭对)的典型范例。它要求上下联文,除形式,平仄符合对联规则外,还须要内容范畴的一体性,初学撰联的同志熟读和领会本文章节的要领,是大有裨益的。下面逐一说明。

所谓一字属对法这种形式,一般说来是不能成为一副对联的(个别例外),这种属对方法实际上是说明对联中单一的词或词组的属性(类别),同另一词组含义相一致(有部分伴有比较或相反意),如,智对愚,穷对富。也有相辅辞意的,如,月对星,山对水(名词类)。一字属对法分动词比较级,名词并列级。两者都要求属性相同。

二字属对法的规则,亦须按天文,地理,人伦,器物等词的属性来对,如:菊月对梅天,奇侠对逸民。这里的“奇”和“逸”均属形容词,一定要和“侠”和“民”等名词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完整的“词组”。

三字属对法:一般是由动词和名词组成,如:“看花日”对“斗草天”。“看花”、“斗草”都是动宾词组,分别修饰名词“日”与“天”。名词与名词也能组成三字对,如“桐叶雨”对“楝花风”。三字对较二字对的内容更为完整。

四字属对法:一般由两个复合词组组成,如:“晓风残月”对“微雨淡云”,“千山雨意”对“万顷波光”等。这种对仗方法在楹联学中被称为顺意对,因上下联文的内容是一致的,这种对仗方法也称正对。

五言属对一般上下联各有三个词(或词组),如:“日照花如锦”对“风明柳似丝”,“细雨重阳菊”对“和风上巳兰”等。这类联句,是由两个名词,一个动词(有时省略)所组成。再如,“碧水双鸥静”对“青山一鹤归”,是由名词、数词和动词所组成。

六、七字属对的规则,和前列各种对仗方法完全相同,不论联文长短,只须掌握基本分类知识,照此类推,就能融汇贯通。撰写工对时必须注意联文中主、宾语的关系,如:“窗外青山远绕”,“岸边白水长流”。联中的“青山”、“白水”是主语,其他都是为“主语”服务的。再如:“日照芝窗冬暖”对“风吹草阁夜寒”,这副联中的“冬”和“夜”是主语;“名士弹冠白屋;鄙夫曳履朱门”,“名士”和“鄙夫”都是主语,属人物类。七字属对中亦有三个词组,如:“残月晓风杨柳岸;淡云微雨杏花天”等,其中主谓语的排列都须一致。

按联文属性对仗的,称为“工对”,但因其属对内容的局限,撰联者在构思时难度较大。为此又有“宽对”的产生。如哀挽联,“天不留一老;人已足千秋。”这里的“天”属“天文”类,而“人”应属“人物”类。虽然联文上下属性不一,但由于联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内在的逻辑性,都非常贴切而得体。仍被称为佳联。

黄鹤楼是武汉重要名胜,楼上有一副名联被称为名胜联中的佼佼者:“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按照工对的要求“黄鹤”与“白云”不是同一属性,但都是名词,以名词对名词,作为宽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副很好的名胜联,因为宽对只要求联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合乎逻辑性,而不强调联文内容的属性。作者在撰写这类楹联时,思路较宽。从现存的楹联资料中来分析,“宽对”数量远远超过“工对”。但练习掌握工对对于初学撰联者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唯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撰联知识后,将来在撰写各种楹联时,才会触类旁通。

七、长联的平仄要求

对联的平仄规律,一般是按照律诗的要求,但诗一般只限于五言和七言律诗,而对联最长的有1612字,对联中八言以上的长联平仄规律,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要平仄互对,每句逢双的字,即二、四、六……也要逐字相对,极少数名联,以内容取胜,平仄不太协调,或对仗不太工整,但初学撰联的人,要从严要求,尽量使上下联都能协调。撰联者首先将上联写好,调整平仄,在写下联时再通篇考虑,经过字斟句酌后,才能定稿。百字以上的长联平仄要求尤为宽松,其中有个别词组平仄失调,但要遣词流畅,语句铿锵,条理分明,层次得当,仍不失为佳联,孙髯翁所撰云南昆明大观楼联就是一例。

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 ● ● ○ ● ●
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
○ ○ ● ● ○ ○
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
● ● ○ ●
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 ●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 ○ ○ ● ● ○
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
● ● ○ ○ ● ●
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
○ ○ ● ○
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 ● ○

八、对联的逻辑思维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指导人世间一切思维、行动规律的准绳。写文章不经过缜密逻辑思维,而任意杜撰出来的作品,往往被斥之为“杂乱无章”,这个“章”亦即是规范和逻辑思维。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经过语言加工、归纳与组合,就是“语无伦次”没有说服力,习称为没有逻辑性。论理、谋篇更是如此。下面就撰写楹联的逻辑思维,作些剖析。

1.辅义对:(并列对)

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这是史可法自撰的格言联,这副联,上下联意思一致,上联“斗酒纵观廿四史”和下联“炉香静对十三经”是在两种情趣,一动一静的生活空间来研读经典。“斗酒纵观”和“炉香静对”是将两种不同的意境“动”与“静”揉合在一起。而这两种不同的意境,又确是人们自由空间的两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这副联意既是自勉,又属劝学。

2.反义对:

有钱难买命;无药可医贫。

这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晓岚)题写在财神、药王合庙上的楹联,上下联都是否定句式。上联“有”和下联“无”实则是一种意思,因为“有钱”也难买命。“有”字被“难”字否定了,因此“有钱”和“无药”都因“难”与“可”这两个副词,而产生新的意境,亦即否定了“买命”和“医贫”。这种反义对,又采用了民间俗语,逻辑辩证关系、与联文内容更为粘合。

3.递进对:

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

这是梁同书(山舟)为纪昀阅微草堂所题。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乾嘉时期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余年,撰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可称为是“著作等身”。联文中“玉府”原是掌管金玉、玩好、兵器的官府。亦泛指宝藏之库。因纪昀曾主持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所以梁同书在谋篇阅微草堂对联时,就用“万卷编成群玉府”来比喻纪昀对于编纂史籍的贡献,因为他对历史文化的奉献,得以升入“大罗天”而成为仙人。这副楹联的思维逻辑,是以“万卷编成”为立论条件,由于纪昀“万卷编成”,所以能够“修到大罗天”上。大罗天,道家谓是诸天之名,是仙人所居之处。此处暗喻理想的境界。

4.遴选对: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遴选联的上下联,各表示一种取舍,在上联中肯定取,则在下联中就舍。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注重联文结构的逻辑关系。再如吉鸿昌的一副“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名何足论”的自勉联,用“松间明月”和“身外浮名”来作比较,联文作者
以“松间明月”为可取,而以“身外浮名”为舍,这里一经取舍,遴选过程即告完成。

5.目的对: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的这副自勉联,从字面上看,好象是两句不相干的话,一经分析,始觉其中自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旧时治学、修行的人常用“面壁十年”来表明自己的潜心追求、刻苦钻研,只有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坐了十年冷板凳,才能学得书中真谛,因为联又讲究韵律,故将“要坐十年冷板凳”写作“板凳要做十年冷”,“冷”字是仄声,故而把它调正到字尾,是为符合对联的规则。这副联的主语是“文章不写一句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刻苦学习,坐十年冷板凳。

对联的“联”字,即是对联逻辑关系的最典型的“前题”,如果对联内容“联”不起来,根本就不能成为对联,又因为对联的字数少,篇幅短,不可能引用逻辑论理程式,从论据、论证、递进、对照等过程的推理,所有的逻辑关系,都包含在短短的联文中,就象数学公式一样,一系列演算公式被省略了,而只留下了“得数”,对联中所有论证过程,都是以不公开手法完成的,这就要求撰联者,在构思联文时,要具有高度的逻辑概括能力,熟练地掌握制联结构的整体性,以及上下联文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撰写出逻辑性强的佳联。

回答者: 石滩小子 - 魔法学徒 一级 2007-11-2 20:15

我只知道我从小就学写对联,左邻右舍的一有事就找我写对联,但这个问题补充和对联有什么关系呢?不知所云?

❽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一、首先让学生互动起来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下,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把学生当作“一个”来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在教学方法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充斥着语文教坛。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也只不过打着启发式、讨论式招牌的“问答法”在课堂中无限制地膨胀,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从容研讨,教师便匆匆归结。试想这一堂堂课下来,究竟给了学生什么知识和能力,学生在琐碎的问答中收获了什么呢?
显而易见,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何谓合作学习?就是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有助于构建全班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学习的教学动态组织系统,通过师生、生生的多项互动交流,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表现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引导学生生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问题。如我在教学《夕照》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课《海上日出》,然后让学生找“日出”的反义词,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日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上来了,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日落的过程的?除了写太阳外,还写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所提出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夕照》这一课中,学生找出了描写夕阳的句子,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喜欢?通过小组合作及组间交流,学生理解了句子,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四、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如在上《巧学成语》的语文活动课中,我采用小组之间竞争方法,让学生完成成语接龙、填成语、猜成语等活动。这样,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实践活动
我在讲授新课之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行课后延伸。如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我便要求学生调查学校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问题,写一个调查报告或写一份建议书。要求一提出来学生反应非常强烈,我便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他们采用实地观察、暗访、上网查资料以及采访环保模范等各种途径,每组调查一个星期,要求详细记录调查情况,在全班交流。结果各组都写了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建议书甚至表扬稿。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实践活动,锻炼了囗语交际能力、自主合作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

❾ 高中语文可以有哪些创新课外活动

自由改编的课本剧或话剧是首选,当年我上学那会大爱这个,不过需要较回多的时间演出 2、感情满满答的现代文朗诵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好方式 3、限时即兴演讲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克服紧张情绪,锻炼口才的好方法 4、然后当然就是备受期待的辩论赛~随便编个题目交给学生,在一旁指导就ok了~ 5、最后是故事接龙,写一小段故事作为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依次接写下去,既可锻炼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活动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