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富与拓展课堂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的开展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或几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情感意识,完善并提高学生的人格和人文素养。如学习《我的母亲》《背影》等课程,可进行“说说我和父母的小故事”活动课,这种类型的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大家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在真实的氛围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更好的感悟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必然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获取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将这些丰富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们分享,不仅可以把课堂内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而且可以把生活常识与积极的生活态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巧妙的将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将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引申到课本中相应知识的探究上。这不仅可以使知识更易于理解,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生活化教学就像连接生活与课堂的一座桥梁,除了课文本身的学习外,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作者的生平境遇进行介绍,通过感受作者遭遇事情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3.构建生活化课堂情境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充分与生活相联系,构建生活化课堂情境,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课堂知识,并将课堂上的知识灵活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观念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精心构建生活化课堂场景,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实践证明,教师构建的课堂情境越新颖,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探究欲望越浓烈,教学效果越好。
此外,为提高语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从课外生活中着手,让学生搜集各种广告宣传语,广告大家都不陌生,内容也丰富多彩,其表现手法、语言等都有可取之处,可让学生推荐广告并就其表现修辞手法进行讲解,然后教师选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们自己呈现广告,内容形式不限,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语言灵活的应用。
4.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组织探索性活动。教师创设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第二,教师组织游戏性活动。把新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第三,教师组织故事性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故事情境,把语文知识寓于故事之中,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充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❷ 如何使高中生物课堂生活化
新教材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理念之一。由此可见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从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基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合理的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案例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片断
教师问:我们将一株盆栽植物长期放在窗台会有什么生长现象呢?
学生答:植物会向光弯曲生长
教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你还会有哪些疑问呢?
通过这种问题导入,学生从他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生活现象中走进了课堂,但是他们会对这些现象的本质产生疑问,这样学生会非常渴望从课堂中寻求答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二:《免疫调节》的教学片断
教师讲述: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为什么我们打了乙肝疫苗就不容易得乙肝吗?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这是怎样的一种病呢?器官移植的成功率高吗?现在这项手术面临哪些难题呢?我们一起在今天的课堂中国共产党同探讨这些问题。
学生对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倍感兴趣,更希望一一解答心中的疑惑,更会专心的投入到《免疫调节》的学习中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素材课堂化
生物课堂的生活化具有相对优势,因为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使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案例三:《基因的本质》的教学片断
教师可以设问美国的911 事件、印度洋海啸、汶川、雅安大地震、日本海啸等灾害出现的大量死难者如何进行身份的确认?请同学收集资料并尝试回答。从这些事件中学会DNA 的特异性,并将此知识进一步拓展到DNA 亲子鉴定。
案例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片断
在讲述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将生活常识应用于课堂教学。
师: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生:这些水分应该来自细胞。
师: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变化?
生: 青菜叶变得硬挺了。
师: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水分子可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也能由细胞内流出细胞外。
由此展开探究实验,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展开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举一反三的讲出自己的生活见解,增强本节课的生动性。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后感受生物这门学科的实用性
新课标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教师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为了学生能应用于实践,课外作业不仅仅是习题训练,还要与生活实际中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
案例五:《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片断
在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但是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如何呢?于是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在自家的窗台上种一盆植物,用自己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植物的生长弯曲程度,探究植物是不是真的具有向光性呢?如果妈妈不懂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妈妈问你:“儿子(女儿),我们还是让这盆植物放在窗台上,但是我不想让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们要开动自己的头脑,利用课堂生物学知识帮妈妈解决这个难题。通过这个生活案例,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他(她)会感受到成就感和实用感。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尝试着去解决。例如:家庭中血型的调查和推断,学生尝试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夏天越热出汗越多,排尿就越少的原因,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和勇于尝试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生活素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生物教学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❸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小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到岛上去旅游需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生:喜欢,到岛上去玩要坐船.
师: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有24个人想去岛上玩,每条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条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题意然后帮老师解决。
生:限乘4人,就是说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个人,坐多了就会有危险。
生:24个人,可以每四个人分一组,一共可以分6组。
师 :“好!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生:共有24个人,每4人租一条,求需要租几条船,就是看24里面有几个4,有几个就租几条船 。
师:大家说的很对,就像同学们说的,24里面有6个4,就租6条船。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平均分》的实践课。通过谈话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学到了平均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就是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数学教学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鲜活实例,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出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价值,旨在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❹ 生活化案例教学是谁最先提出的
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会率先出台,两会以后吧,四五月份 主要取决于不同牵头部委的工作努力情况,不好估计,按照惯例应该在4月份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