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材版本问题 沪教版高中语文是不是华师大版
沪教版高中语文是华师大版的,相信我!
Ⅱ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哈姆雷特》的翻译出自何处 粤教版呢 急!
《哈姆雷特》之中译本至今已逾四十种,其中通行者有田汉、梁实秋、朱生豪版、林同济、孙大雨等人的译本权,而以卞之琳的译本为最上乘.如果说笔者的翻译有什么特点的话,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尽量用鲜活的口语,以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趣味;二是尽量表达莎翁作为旷世语言大师的杰出处、细微处、独到处,尤其是许多被以前译者吞没的修辞现象,尽力加以恢复.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Ⅲ 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目录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
高一(上)
第一单元 生命之美
1.《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2.《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第二单元 领悟亲情
4.《边城》(节选) 沈从文
5.《合欢树》 史铁生
6.*《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里柯克
第三单元 人与人交往
7.《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8.《邂逅霍金》 葛剑雄
9.*《一碗阳春面》 栗良平
第四单元 中国新诗
10.《再别康桥》 徐志摩
1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12.《双桅船》 舒婷
13.*《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14.*《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张同道
第五单元 寄情于山川草木
15.《诗经 蒹葭》
16.《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7.《病梅馆记》龚自珍
18.*诗二首:《咏史郁郁见底松》左思《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第六单元 明清小说
19.《促织》蒲松龄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21.*《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
高一(下)
第一单元 平民意识
1.《老王》 杨绛
2.《项链》 莫泊桑
3.*《当炉女》 臧克家
第二单元 伟人品格
4.《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5.《小溪巴赫》 肖复兴
6.*《春天的故事》 叶旭全
第三单元 为理想而奋斗
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8.《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9.*《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第四单元 现代派小说
10.《哦,香雪》 铁凝
11.《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12.*微型小说两篇:《在柏林》奥莱尔 《走出沙漠》沈宏
13.《药》评点 原作:鲁迅
第五单元 亭台楼阁之感悟
14.《阿房宫赋》 杜牧
15.《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16.《项脊轩志》 归有光
17.*诗词四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八声甘州》柳永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登快阁》 黄庭坚
第六单元 中国古典诗歌
18.《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20.律诗三首:《终南山》王维 《登楼》杜甫 《书愤》陆游
21.*绝句三首:《塞下曲》卢纶 《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
22.《诗赋论》(节选) 袁行霈
Ⅳ 上海沪教版的高一语文课本有哪些古诗是必背的本人初中刚毕业,想先背起来
背诵篇目建议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赤壁赋 ——苏轼
氓 ——《诗经》
离骚回 ——屈原答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劝学 ——《荀子》
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陈情表 ——李密
Ⅳ (沪教版)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新教材 高三上
《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Ⅵ 跪求高二沪教版语文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注释的扫描!越快越好!!有悬赏!!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在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Ⅶ 沪教版高中教材是哪个出版社的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版)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
高一上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三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四 边城(沈从文)
五 合欢树(史铁生)
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
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八 邂逅霍金(葛剑雄)
九 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第四单元 新诗及其欣赏
十 再别康桥(徐志摩)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十二 双桅船(舒婷)
十三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十四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
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蒹葭(《诗经》)
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十七 病梅馆记(龚自珍)
十八 *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十九 促织(蒲松龄)
二十 香菱学诗(曹雪芹)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二十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
写作
一、调动你的积累:作文材料的准备
二、写出你独特的感受:文章的立意
口语交际
聆听(细节聆听与整体聆听)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优雅的汉语
专题研究: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
附录 文言实词及其活用
高一下
第一单元 平民生活
一 老王(杨绛)
二 项链(莫泊桑)
三 *当炉女(臧克家)
第二单元 杰出人物
四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五 小溪巴赫(肖复兴)
六 *春天的故事(叶旭全 蒋开儒)
第三单元 为理想而斗争
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八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九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第四单元 小说及其评析
十 哦,香雪(铁凝)
十一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十二 *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奥莱尔)
《走出沙漠》(沈宏)
十三 *《药》评点(原作 鲁迅 评点 吴中杰)
第五单元 亭台楼阁
十四 阿房宫赋(杜牧)
十五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十六 项脊轩志(归有光)
十七 *诗词四首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八声甘州(柳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登快阁(黄庭坚)
第六单元 古诗及其赏析
十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十九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二十 律诗三首
终南山(王维)
登高(杜甫)
书愤(陆游)
二十一 *绝句三首
塞下曲(卢纶)
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
二十二 *诗赋论(袁行霈)
写作
一、让思想展翅飞翔:联想与想象
二、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
复述(基础复述与创意复述)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
专题研究: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附录 文言虚词
高二上
第一单元 读书生活
一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三 *幼学纪事(于是之)
第二单元 书话与书评
四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五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
六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
第三单元 科学与艺术
七 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八 说数(沈致远)
九 *自然笔记(杨文丰)
第四单元 散文及其赏析
十 想北平(老舍)
十一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十二 *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十三 *漫谈散文(季羡林)
第五单元 山水情思
十四 诸子喻山水
十五 秋水(节选)(庄子)
十六 前赤壁赋(苏轼)
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六单元 词曲及其赏析
十八 宋词四首
雨霖铃(柳永)
踏沙行(秦观)
苏幕遮(周邦彦)
声声慢(李清照)
十九 窦娥冤(关汉卿)
二十 元曲二首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二十一 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十二 词的起源与特点(夏承焘 吴熊和)
写作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
二、“画眼睛”:写出事物的特征
口语交际
单向表达(一):发言(说明性表达)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
专题研究:楹联的世界
附录 文言中的固定结构
高二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一 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 晨昏诺日朗(赵丽宏)
三 *瓦尔登湖(节选)(梭罗)
第二单元 名利内外
四 守财奴(巴尔扎克)
五 关汉卿(节选)(田汉)
六 别了,哥哥(殷夫)
七 *告别权力的瞬间(李辉)
第三单元 文化的制约与创造
八 拿来主义(鲁迅)
九 胡同文化(汪曾祺)
十 *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十一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
第四单元 说明文、应用文阅读
十二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十三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
十四 *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
第五单元 传统美德
十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六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十七 《新序》二则(刘向)
十八 *训俭示康(司马光)
第六单元 古代散文及其赏析
十九 过秦论(贾谊)
二十 师说(韩愈)
二十一 石钟山记(苏轼)
二十二 *劝学(荀子)
二十三 *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
写作
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
二、议论的角度:论证的思路
口语交际
单向表达(二):演讲(分析性表达)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走进杰出的科学家
附录 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高三上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一 雨巷(戴望舒)
二 荷塘月色(朱自清)
三 *荷花淀(孙犁)
四 *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
第二单元 思想与精神的力量
五 《〈宽容〉序言》(房龙)
六 《〈激流〉总序》(巴金)
七 *新时期诗歌二首
相信未来(食指)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八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
第三单元 品位与格调
九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十 老人与海(海明威)
十一 *谈白菜(李锐)
十二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
第四单元 论说文及其解读
十三 未有天才之前(鲁迅)
十四 简笔与繁笔(周先慎)
十五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
十六 *漫谈说理文(朱光潜)
第五单元 家园亲情
十七 小雅•采薇(《诗经》)
十八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十九 陈情表(李密)
二十 *诗词三首
月夜(杜甫)
夜雨寄北(李商隐)
水调歌头(苏轼)
第六单元 史传作品及其赏析
二十一 秦晋肴之战(《左传》)
二十二 鸿门宴(司马迁)
二十三 *《苏武传》(节选)(《汉书》)
二十四 * 伶官传序 (欧阳修)
二十五 *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郭丹)
写作
一 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立论与驳论
二 驳斥谬误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口语交际 多向应对(一):讨论与采访等(简单的口语应对活动)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附录 常用修辞格
高三下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一 阿Q正传(节选)(鲁迅)
二 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
三 *套中人(契诃夫)
四 *典型(傅道彬)
第二单元 艺术与审美
五 画说(张大千)
六 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
七 *昆剧的故事(刘厚生)
八 *音乐短章(纪伯伦)
第三单元 走向社会
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十 生命的节日(季栋梁)
十一 *《傅雷家书》两篇(傅雷)
第四单元 戏剧及其赏析
十二 《雷雨》(节选)(曹禺)
十三 曹操与杨修(陈亚先)
十四 *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戏剧文学(谭霈生)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黄会林 陈刚)
第五单元 浩然正气
十五 《论语》七则(《论语》)
十六 《孟子》二章(《孟子》)
十七 *国殇(屈原
十八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十九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第六单元 人生与艺术境界
二十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论语》)
二十一 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十二 *琵琶行(白居易)
二十三 *《秋声赋》(欧阳修)
二十四 *文论十则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
板桥题画三则(郑燮)
写 作
一 让文章鲜活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二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方法
口语交际
多向应对(二):辩论等(把握交际的语境,训练应对的思路)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我所敬慕的作家
附录 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