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一课一练答案

初中语文一课一练答案

发布时间:2021-01-23 00:59:15

❶ 初中新课标百练百胜语文豆丁网九年级上册单元评价检测1答案

检测二答案

❷ 求一道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我:“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不算数呢?你要是有什么困难可以对我说,我这次原谅你了,但是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说话不算数。我们以后仍然是好朋友!!!”

❸ 初中语文1课3练的答案

自己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❹ 求一能免费下载初中语文各课练习题的网站

LZ
你好
以下在链接
http://www.k12zy.com/word/45/53/455384.htm
希望对你内有帮助容

❺ 初中语文一课一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精锐教育提醒您》: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1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参考答案:
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8.B 9.B 10.C 11.D
12.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13.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❻ 初中一年级上语文第四课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

是《紫藤萝瀑布》吗?、如果是的话..
二:1.妙在写出了藤萝的壮观。
2.妙在:细节描回写,很仔细地观答察到紫花中的某紫部分,把它当作人来写,“在和阳光下互相挑逗”。
3.妙在:把每朵盛开的花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得生动形象。
4.妙在:把紫藤萝花写得非常的美,比喻也恰当!

❼ 鲁迅说:“晚安!”之后怎么样

当鲁迅写出“晚安!”,多数人会觉得这是礼貌性问候,可能语文老师不这么认为:“晚安的‘晚’点明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是昨天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文字,如此分析让不少网友想起中学时的语文阅读理解,“文字被过分解读了。”
资深语文老师表示,这段话略显夸张,有针对语文考试折射的阅读方法暗讽的意味,“如今硬套的回答形式有所减少,教育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不是格式化文本阅读。”
“晚安”反映社会黑暗?
这段被大量转发的文字写道: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
这段文字让不少人想起了中学时期阅读理解的答题方式。大学毕业于中文系的严小姐说,她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中学时期的语文参考资料、一课一练,“阅读理解答题模式都是这样,被标准答案整出好多意思。”在严小姐看来,虽然这样分析没有影响她对文学的热爱,但如此肢解文章她不敢苟同,“本来属于文学艺术的美,却要用理性的框架来套嵌。”
初中生洋洋看到这段分析文字后不住地点头:“得分点都有了。”他告诉青年报记者,他已把语文题当数学题来做,“套上解答公式就肯定能得分。”洋洋回忆说,上学期做过一篇名为《鱼王》的阅读理解,说到主人公去世像沉沉地睡去,“因为用了比喻,我在回答时一定要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内容,否则要扣分。但明明是一篇悲情感人的文章,我觉得写生动形象很残忍。”
培养阅读能力不是格式化答题
网友根据这段分析文字纷纷进行延伸,网友解读了鲁迅“吃饭”两字:吃字暗指生存状态,表明鲁迅先生巧妙抨击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落后思想,饭则是反讽的最佳体现,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民是根本吃不饱饭的,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❽ 初中六年级下暑假课堂每课一练英语新世纪版、数学、语文答案2010版的

语文:
第一课
一。晴川历历汉阳树。随风潜入夜。对影成三人。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朝四百八十寺。
二。留恋 纯净。
······
hi谈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一课一练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