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有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案(说课稿),全部的,部分的都可以,谢谢!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内容很多,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网络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
春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 师生共赏:
1、 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 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 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 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 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 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一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二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贰』 初中语文<故乡>的说课稿
《故乡》专题性说课稿
《故乡》教学中如何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浙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一、难点确定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二、难点的突破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设定难点时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人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在实施过程中则采用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导。如何引导呢?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孩子都爱听故事。那么,我们就从课文的时代背景讲起,可以讲讲辛亥革命的成败,叙叙鲁迅的生平经历,谈谈鲁迅的家庭成员,说说绍兴的风土人情,最后当我们讲到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时,可以把学生的视线拉回课文,再牵出一条学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启后的线索——闰土。接着便可过渡到分析学生不大熟悉的与闰土相关的“我”和“杨二嫂”了。
第二步:启发。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们可以以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启发可从三个角度人手,“我”与“闰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杨二嫂与昔日的杨二嫂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同与变化?并以此为纲,再派生出若干小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目的是最后给两位人物定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们可以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还能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钻研课文,最后在讨论中明确两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是当时社会进步希望之所在。而“杨二嫂”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这里,学生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希望又是什么呢?鲁迅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为“路的开创”,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看去遥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干,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但这样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讲仍显拗口难懂,我们不妨先撇开“抽象”的希望,而从“路”谈起。
请设想,洪荒年代,荆棘遍地,要想到达远方,无路可走,束手无策,则永远离不开原地;只有奋斗,披荆斩棘,才有可能到达远方的目的地,怎么办?只有“开路”,才有希望。那么,行动吧!
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三、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难点教育,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抽丝剥茧、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叁』 初三鲁教版语文5,6,7,8课读读写写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list.aspclassid=312008-07-22 15:53:59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三年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1我们的民族小学2金色的草地3爬天都峰4槐乡的孩子◎语文园地一第二单元 5灰雀6小摄影师7奇怪的大石头8*我不能失信◎语文园地二第三单元 9古诗两首10风筝11秋天的雨12*听听,秋的声音◎语文园地三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四单元 13花钟14蜜蜂15玩出了名堂16*找骆驼◎语文园地四第五单元...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7-10 09:30:31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三年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单元目标:1认识生字36个。练习写偏旁是“三点水”的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的5篇课文。背诵课文1篇,古诗2首。熟记名言3句。3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4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1次,指导学生搜集材料,朗诵交流,并制作小报,进行展览。4本单元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字典、词典加以...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6-02 16:59:11 沪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案(全册)[三年语文教案]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春的消息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2、按要求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继续...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4-14 14:14:09 西师大版三年级第六册语文教案[三年语文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春的消息[8]2快乐的小燕子[2]3三月桃花水[5]4★ 一幅画[1]5古诗两首[1][3][1]◎积累与运用(一)[1] ※ 古诗两首《惠崇》、《清明》第二单元6绿手指[2]7苹果里的星星[1]8点金术[2]9小蓝裙的故事[2]10★ 花开了,就感激[3]◎积累与运用(二)[1] 第三单元...软件大小: 130 KB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4-14 14:13:01 浙教版第六册语文全册教案[三年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节日的大街[3]2南京长江长桥[12]3中国卫星飞太空[4]○草原上的鹰[4]□水打翻以后[2]◎练习1[1] 第二单元4曼谷的小象[19]5鸡[1]6小方找舅舅[2]○你看,那儿就是我们村[1]□做不倒翁[4]◎练习2[0] 第三单元7翠鸟[40]8山里的孩子[5]9课间十分钟[7]○请到我家来做客[1]□课外活动[1]◎练习3[1] 第四单元1...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28 10:11:58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三年语文教案]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燕子谢家湾小学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出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2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1 13:40:03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年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备课资料全集第一单元色彩爱什么颜色教材分析<>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句,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副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第一幅画面描绘了碧绿的禾苗,碧绿的小草,碧绿的梦.这是对自己农村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第二幅画面描绘了火红的朝阳,火红的枫叶,火红的队旗。这是作者对自己学...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2008-03-11 13:06:58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年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全集1、我们的民族小学1周1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肆』 初中或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版
《》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的第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省编年级语文第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么文章。根据该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或练习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针对课文标题讨论,理解中心意思,进行最后的。
5、布置作业:依据课文练习或练习册来确定2—3点
六、板书设计:
『伍』 急求鲁教版初中英语说课稿
The Importance of Ecation
The prosperity of a nation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ation. Any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out the world is 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ation which brings up scientists and inventors. It is difficult to emphasize just how important the role of ecation i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ountries with undeveloped ecation will remain poor.
Ecation is also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al. Of all elements of success in our careers non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cation. It is not genius but the knowledge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In fact most of the famous people of our times spent many years studying. Can you name any great men you admire who are not well ecated ?
Some people, however, are still ignorant of the importance of ecation. Some parent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countryside,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Some parents have their children work for money at a very young age. In view of this, compulsory ecation must be enforced to see to it that every young people will be have the chance to receive adequate ecation 不知道行不 希望采纳啊
『陆』 初中语文<<我的老师>>说课稿
《我的老师》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有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还有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它位居正中,与整个单元融为一体。第一单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单元则由家庭走向学校,从国内到国外,从私塾到大学,学生的眼界在逐渐地开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初一第一册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3.词句的揣摩。学习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难点为: 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朗读感受法
《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3、 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 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学生讨论明确看法。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 说教学程序
1、 导入 新课。
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学生踊跃发言)好,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感知,因为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予者。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过程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或感触很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有可能提到以下问题:
①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把她称为先生呢?
②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温柔”和“美丽”分别从什么方面写的?
③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乱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梦里寻师”一事,充分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之情)
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⑤“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⑦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⑧“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为什么说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⑨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去”、“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⑩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递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把它集中、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利用实物投影交给学生讨论,遇上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引导明确。在讨论第③题时,④⑤⑥⑦⑧⑨⑩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渗透进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也能得到突破。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以及课后写一篇关于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五、说板书设计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略写 老师爱学生
蔡老师 老师教我们读诗
温柔美丽 我们看老师写字 学生爱老师
老师排除小纠纷
我梦里寻师 详写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柒』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在哪
【关键词】语文,学生,春天,课文,感悟,文章,阅读,教学,合作,能力,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捌』 求鲁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急!急!急!
去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www.zz6789.com/)上看下吧!上面挺多的,就不知道有你需求的没有.
『玖』 初中语文说课稿的结束语。(最好是每课都通用的)急急急 谢谢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7&class_id=24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 一、说教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而本文的价值取向就很明确了。文章又“立”又“驳”,两者紧密结合,实为驳论文之典范。文章选择了特定历史时......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
《台阶》说课稿 《台阶》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教学目标简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单元集中选编了文言文,在教材中占又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中《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的故事 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
《人生寓言》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教材上 《人生寓言》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名是《人生寓言》,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一、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我认为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虽形式浅显通俗但意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言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皇帝的新装》一课。以下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体裁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
《爱莲说》说课案 八年级上 邵刚中学 史 辉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治水必躬亲》 说课稿:《治水必躬亲》 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治水必躬亲》。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情况,教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 说教材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接受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课在教材中居于第五单元的位置......
七年级上册《七颗钻石》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七颗钻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 《七颗钻石》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童话讲述了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出于爱心几次让水而感动了上帝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以“奇思妙想”为主题的第六单......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散步》说课稿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散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相传,孔鲤跑到父亲孔子的坟前说:“你子不如我子。”然后又在儿子孔汲面前说:“你父不如我父。”可见作为中间一代人的孔鲤的沉重感与责任感。这与《散步》中的“我”不无相似之处。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一家人散步时互......
《小橘灯》说课稿 《小橘灯》说课稿 说课的课题是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课——《小橘灯》。说课的内容分五部分:说大纲(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一、说大纲(课程标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刚颁布的《课程标准》在语文学科的地位、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阐释: 1、注重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观舞记》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观舞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以下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程序”等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一千个球》说课 《第一千个球》说课一、 说明情况:(1) 说明教材:〈〈第一千个球〉〉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的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贝利自传〉〉,这一课集中地透过球王贝利精彩的球技,开发其内在美,在精神上洗去了许多浮华的幻想,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 说明学生: 初一的学生是追星一族的成员,他们喜欢明星,想知道一切有关明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信客》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信客》说课稿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年轻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待人,受到了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说课 一、 教材:我讲的这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文章风格亦迥然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却是一致的。二、 过程: 1、 巧设问题,进入情景。首先,让学生由日、月进行联想和想象,学生大部分联想到光明、希望、思乡、思亲等内容,然后告知学生 赋予了日、月崭新的内涵,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