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130分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130分答题模板

发布时间:2021-01-20 09:48:53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都有哪些

一、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 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三)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例一]: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⑵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模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 展开全部>
谭银光 | 2012-03-29
5
0

⑶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或者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二、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⑷ 高中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及格式。

8
4.

这首诗表达上含蓄蕴藉,
结合颈联:
【听觉声音、
视觉,
内心感受渲染环境气氛,
来衬托
(借
景抒情或以环境来衬托)】

5.

“望极”结构上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上展现出视角由近及远,拓展了词的空间】(词语作
用)

6.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本词简要评析:【俗语白话,自然平易、平淡清新诙谐幽默符合创作个
性】(语言特点,此词李清照的词,分上下片赏析)

7.

有人评价此诗“言浅而深,意微而显”关键在于遣词造句:【抓住重点字词分析描绘出强烈
的情感,片言只字,动词“循”“绕”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面上平淡纪事,包含着真
挚友谊,
人事升沉变化的悲怆】
(语言特点加情感,
平淡而有深意、
情感深刻而又表现明显)

8.

对这首诗一二句语言特色赏析: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听觉转换视觉和触觉
内容语言直白质朴,(最少两个角度)(尖尖似针齿间音(答不到))。(整体风格再加修
辞、其他特点)

9.

关汉卿字字本色,任选一句(语言特点,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口语化)

10.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三个词组意象叠加,(三个名词
短语并列),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读来别具一种吞咽悲苦、欲说还休
之感。】(语言特点、词语特点,表达方式)

11.

这两首元曲同是写“闲”但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上又有不同

12.

一个“疑”字,联系全词赏析:【与上片的“醉”呼应,写出疑的原因:一醉二湖水清澈天
空明净,抒发了醉后赏湖的快乐
-

----
联系全诗情感要周全点(虽然考察的是炼字,但是要
结合全诗答案全面些,结构上照应上片,呼应下片、开头句奠定基调、承上启下,诗词中句
子或词语的结构作用也要考虑)

13.

由眼前景,发幽古思,抒心中情,联系全诗,如何融为一体每一联描述一下,串联起来:写
了什么景,抒发什么情,一联一联写下来)

14.

结合具体诗歌赏析萤火虫的形象:【层层分析,抓重点词语概括特点抗争奋斗,身世卑微,
却不趋炎附势,为人照明乐于奉献。胸怀大志。自强不息,正直。】(全诗词句较多,点要
全面。)

15.

请结合对苏轼的认识,
谈谈对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理解:
[
题干苏轼的认识,
结合诗歌内容
陶渊明,再扣紧这句诗,遭贬,厌恶官场,向往田园,效法陶渊明旷达,对社会不满、不要
只是抓住旷达。(虽然考察一句,但要结合全诗分析)



第五题:文言:多是写人的



常见题型



加点字词:结合语境搭配、联系日常用语的意思、教材平时积累



虚词:仔细一个一个排除,犹豫的再仔细看其他选项,不要着急、还要仔细甄别有歧义的选
项,要仔细排除



翻译:重点字词、字字落实、要看好有什么句式、固定句式、省略要加上、

除了特殊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主谓倒装】
、省略句、判断句、还要
注意固定句式:

1.

“不亦„„乎“

翻译“不是„„吗?“不为„„乎“翻译“不算是„„吗?“

2.

“不„„则“、
“不„„即“

“不是(这样)
,就是(那样)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
西,则出于北。

3.

“非„„而„„“

“不是„„却

如:

非字而画。

4.

“非惟„„抑亦

“不只„„而且“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5.

“庸„„乎“

“哪里(怎么)„„呢?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

9
《师说》


6.

“如何(何如)
“、
“奈何“、
“若何(何若)
“同义结构有“何若”

“奚如”

“胡如”

“奚若”

“怎么样(的)
“、
“为什么“、
“怎么“等。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办“

7.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
“何“一般作定语。
“何„„之有“表反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

8.

“得无„„乎(耶、邪)

“该不会(莫不是、莫非)„„吧“。

9.

“何(奚)以„„为“、
“何(奚、曷)„„“

“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
“为什么要„„呢?

10.

“其„„乎(也、耶)
“大概(恐怕)„„吧!
“、
“还是„„吧!
“、


难道„„吗?

11.

“„„孰与„„“

“„„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

12.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13.

“为所“、
“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14.

“以„„为“连用,
“认为„„是”

“把„„当作“、
“凭借„„作为”
“任命(让)
---
担任”
具体灵活处理等。

15.

“安„„乎“、
“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
“哪里„„
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16.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17.

“无乃„„乎(欤)
“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18.

“宁„„耶“

“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祭妹文》


19.

“何所”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20.

“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
“既然这样,那么”


21.

“是以(以是)


“以此”

“是用”

“用是”

“用此”

“是故”

“以故”都翻译为

“因此”


22.

“有所„„、无所„„”


“有”

“无”是动词,

“有„„的(人、事、物)


“没有„„
的(人、事、物)


23.

“有以„„、无以„„”


“有用来„„的(人、事、物)


“没有„„的(人、事、物)



24.

“„„之谓也”
“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
“谓”是动词,
“说”的意思;
“也”是表
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诗云: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
谓也。

如果
“之谓”
位于句中,
宾语在
“谓”
的后边,
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
“„„叫作„„”

“„„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人物品质或性格特点:看考卷积累词语,根据事情一点一点概括要全面,不要写上一两
个就不写了,容易丢分。



写作手法:描写人物方法、整体写作手法、写作特点、论证方法、语言特点

1.

塑造人物不同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景物、侧面衬托其他人)细节】

2.

举例细节描写苏武形象

3.

作者写黔娄的目的:
[
类比,间接或侧面赞美方干
]
。居里夫人和范仲淹侧面衬托也是类比比

(
描写人物:侧面烘托
)
4.

怎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说话艺术的角度简要分析:【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5.

本文主要运用充分的例证和对比论证这两种方法

6.

本段怎样一步步
“景随物迁,情同景生”:
【本段分层次写了哪些景,分层次抒发什么情感,
景情

层次】(一个段落中的划分层次)

10
7.

将园记与项脊轩志的异同相同点:
日常生活小事,
屋子兴衰。
不同点:
悲喜线索,
三代女人,
(选材手法、线索)

8.

本文与项脊轩志在内容和形式上多相似:
内容:
题材追怀亲人,
感喟身世;
情感:
感激怀念。
艺术手法:日常生活小事、生动细节

语言风格:简洁平实,语调舒缓,饱含深情

9.

从写作构思看,这篇文章具有因事说理,或寓理于事的特点。(医戒,讲道理的散文写作特
点)

10.

冬梅说写作立意特点:借物喻理(说理散文写作特点)



第六题:文言:文论、(写景、借物)哲理散文、说明文、



常见题型:



概括段落大意



整体写作手法



具体句子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语言特点



最后一题常常是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情感,有时直接划出关键句翻译过来,有时要自己理解
段意归纳,有时要浅层次和深层次都考虑

1.

文中划线句介绍华盖运用了说明方法,作用:【列数字准确说明、打比方形象描摹】(具体
句子作用:说明文方法加术语加内容)

2.
万口一词,
--
千年一律

作用:
【人数之多,时间之久】
(角度手法内容)

3.

试析本文的说明顺序:总分和空间顺序(说明文结构和顺序)

4.

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先叙后议)

5.

“以宾衬主”的写法:【对照,衬托艺术感染力】(写作手法)

6.

本文先叙后议,哪篇高中课文有类似写法?

7.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出了竹子的气韵,是否同意:不同意,(实际上考查借物写人)

8.
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结合第二段略作评析。【“某氏多货”的家庭事情来设
喻类比“某国饥”国家事情,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形象贴切,避免空洞说
理,
说明打仗是不是对百姓爱和利的事情。
不是善言。

课文中设喻类比文章:
刘向
(设
喻,也叫设譬,是一种说明事物或问题的方法,是从已知事物出发,说明对新的事物
的认识,或阐明深刻而精微的道理。通常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
明一个抽象的道理。例如: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
皆仰之。

借叙述一个故事
,
通过暗示、
类比
,
说明某一事理
,
着眼于表述某一主张
,
着眼于
用事物打比方
;
一般比喻
,
仅限于句子的范围
,
设喻则往往是一段话
,
甚至是一篇文章。


9.

文章多采用整句(对称句式),
【赏析:例子,使对立列举更加鲜明,含义丰富,气势酣畅,
富有音韵美。】(语言特点,注意是分析整句对偶句的特点,还有对举特点。)

10.
选古文小品序,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
【多用比喻,使说理更形象。多用对偶,或
多用整句,两两对照,使行文更加整齐和谐。本文语言简练,文字简短。

(本文没有
排比句,如果说整散结合,只能分析对偶句,句式要看清楚再表述,看有无散句,有
无排比或对偶,对偶句较多,还要强调多用整句或多用对偶句,或多用短句)

11.
上文第二段多用四字句: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罗列了香市的
场地和出售的物品,突出繁华和热闹。

12.
写自己盲目从众有什么用意:自嘲幽默,侧面表现社会

11
13.
西湖香市写景中蕴含了作者情感:对昔日留恋,对统治者无能的不满,对时局颓败的
忧虑(要多角度考虑)

14.
随园的命名原因:一是随势造景,一是自在随性洒脱不羁,憧憬不做官时悠游自在的
生活。
(要考虑浅层次和深层次)

15.
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不支持,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
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宋代诗歌虽然总的
成就不及唐诗,但也取得了不同于唐诗的成就。唐诗注重情趣是一种境界,但是只要做到艺
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宋诗的理趣也是一种成就。(文本和平时积累,辩证)

注意:

1.

题干中有“概括”二字的就不能照抄原句,要筛选整合但要紧扣文本关键词关键句,去掉修
饰,不要瞎概括。

2.

三分以上的题,采点要多,各角度想周全,不要只写一两点

3.

文言看不懂,多看几遍,第一二句多读几遍。

4.

写人文章的散文表述情感或品格想全面(包括文言)。

5.

诗词鉴赏即使是炼字、句子,鉴赏时情感要全面联系全诗。甚至结构作用。

6.

对文章要有文体意识,什么类的文章,主要表达什么的。

7.

复习以前的卷子,积累一些表达语句和词语。

著名哲理诗鉴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琴诗(宋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
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
可的

《观书有感》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
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
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宋代哲理诗词:

1.

.
陆游《游山西村》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王安石《等飞来峰》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

.
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

朱熹《春日》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代哲理诗词:

1.

王之焕《登鹳雀楼》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

.
杜甫《望岳》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
刘禹锡《乌衣巷》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12

万紫千红

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春(即东风)
的外现便是万紫千红。我们看到万紫千红便感到春的存在,正如看到万物的生意,便感到




存在一样。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
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



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
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旧年不肯退去,
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

自己把卷子上的特点积累补充在旁边

1.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性格洒脱、旷达乐观、

2.
平易近人、豁达大度、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以德报怨、德高望重

3.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刻苦勤奋、废寝忘食、

5.
临危不俱
,
威武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屈节辱命、忍辱负重

6.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深思远虑、远见卓识

7.
不同流俗、

洁身自好、超尘拔俗

宠辱不惊、与世无争、

8.

仗义疏财、济困扶危、打抱不平

9.
忠肝义胆、忠贞不渝、

10.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11.
不耻下问、满招损,谦受益

12.
知过必改、

见贤思齐

13.

廉洁奉公、公正无私、顾全大局、坚守岗位、勇于承担责任、处事有魄力

14.

赏罚分明

、执法严明、破除迷信、

15.

厉行节约

勤俭持家

⑸ 求高中语文答题格式,技巧。。。

a。统摄全来篇;开门见山;上下文自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这是语文答题模式~
请简析文章的开头的作用?
引出下文
2.
埋下伏笔、铺垫
3.
开门见山、点题
4.
与主旨有关
5.
文章开头运用例子,便于…(事件/人物)的对比、衬托
具体实践例如:1.这是本文的文眼,点明了…(事件)缘由
2.因为迷惑、抑郁和失望而徘徊的忧思、寂寞之情,将文章“形”、“神”高度统一
eg:请简析…(开头)引例子的作用?
1.
丰富本文内容
2.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3.
增强…(主旨)的内涵
4.
增强…(事件)的对比效果
5.
对…(下文)起了铺垫作用,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eg:请简析…(一句话)用歌词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做题目的作用?
使人感到亲切,引人联想;与中心有关、点题;有代表性;抒发感

⑹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一.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二诗人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注: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
三语言特点
①清新。 ②平淡,也称质朴。 ③绚丽。 ④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⑤含蓄。 ⑥简洁。
四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五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8

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c、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d、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e、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f、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130分答题模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