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语文期末复习应该怎样进行
总结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做好语文复习指导必须突出以下五个环节。
一、全面阅读、系统归纳
语文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就要让他们进行广泛地阅读,并有条理地加以归纳。
首先要熟读课文,查阅平时摘录的笔记,再次深刻地理解、巩固课本中的知识。为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学生阅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并提供给一些线索。如:阅读本册所有的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找出本册的重要作者,掌握他们的“名、时、地、评、作”等内容。理出本册所学的写作方法,并能举例加以说明。文言文词句的翻译、理解。列出字词句训练中的重要知识点,等等。有了一定的线索,学生阅读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只要朝着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做,那么就会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真正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浏览中外作家名篇、优秀考场作文、《新语文读本》等有益的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积累作文素材。
全面阅读、系统归纳,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使他们在考试时能得心应手。
由于期末复习的时间有限,这一环节中的“课外阅读”要因人而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要求他多读些,对力不从心的学生可要求他少读些。但课本中的知识则必须以课内指导、作业等形式及时加以落实。
二、背诵默写、积累佳句
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优美,在文学宝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如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向;毛泽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信念,等等,对陶冶学生的情操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掌握这些佳句正是语文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命题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背诵默写能力的考查,为顺应这一考试发展趋势,在全面阅读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勤于动手,把课文中学过的名言、警句、俗语、格言,以及篇段中的佳句摘录出来,并让他们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在读读、背背、写写的过程中使这些名言佳句变为自己的知识,以便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能运用自如。
在这一环节中,大量的佳句的背诵掌握,应安排在课外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内进行抽查背诵、默写等方式加以检查,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使其扎扎实实地掌握名言佳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理解分析,举一反三
理解分析是积累的进一步深化。教学生会读,读得流畅、通顺,背得熟练,还未达到积累的目的。因为祖国的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所以我们还应指导学生细细地体味语言的内在含义。在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性词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说“话”》一文,粗略一看,学生会不以为然:这“说话”除了哑巴谁不会呀?如果教师这样启发:“话”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说“话”》一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会逐渐理解这个题目的深层含义:“话”有特殊含义,在文中是指文明礼貌语言。这篇文章向读者阐述了“言为心声”的道理,要我们养成使用文明礼貌语言说话的习惯。再如,复习《打扫房子和洗脸》一文时,要让学生明确比喻说理方法的运用能把深刻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文中的打扫房子和洗脸就是比喻在同志的思想上、党的工作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此举例,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开动机器”,善于分析问题,善于通过表象看本质,练就一双慧眼。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运用知识的方法。所以,在全面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方法,使他们在考试时能有“法”可依。比如,在复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可让学生指出周恩来和其他人不同的读书目的,然后启发他们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从而让学生懂得运用正反对比可以突出文章中心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复习说明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让他们明白每一类说明文都运用了相应的说明顺序,并可通过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来确定文章所用的是何种说明顺序;复习议论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寻找论点的方法,让他们归纳出论点往往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总起句)、中间(过渡句)、结尾(总结句)等位置;复习关键词句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时,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往往在这个词的前一句话中;复习文言文时,可以告诉他们“译词、连句、顺意”的翻译方法……掌握了解题方法,就能使学生在考试中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第三、四环节的指导,可采用教师在课堂上举例分析、师生共同归纳答题方法、然后精心选择题目让学生去练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课内知识去解答课外问题的方法,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五、设计试题,查漏补缺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会了解题方法后,就要联系实际,认真考查他们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最好方式就是设计试题,进行模拟测试。
1、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有关课本、练习,自己设计试题出一份试卷,并事先保存好答案。然后同学间相互交换试卷进行测试,考后让出卷的同学批改。这样做,既让学生在选择试题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综合复习,又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哪些知识是重点,应如何去掌握。在评改试卷时,还能发现他人的错误,以引起自身的警惕,真是一举两得。
2、教师也可用模拟试卷或自己命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来验证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何种水平。
但不管使用哪种方式,测试后,教师都要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查漏补缺,然后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地不断补充,不断完善。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外出题——课内测试——课外批改——课内改正的形式完成。课外出题、批改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课内测试可培养学生考试的纪律性和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课内改正,有老师的指导、提醒,能让全班同学更好地查漏补缺、掌握知识。
总之,在以上所述的语文期末复习指导的五个环节中,一是基础,二是巩固,三是深化,四是提高,五是完善。只要师生共同努力,认认真真地抓好这五个环节,那么,期末考试的成绩一定会令人惊喜的。
⑵ 初中语文期末复习方法
一、梳理课本,使本学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系统化。
二、分项复习
1、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A、阅读本册所有的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B、古诗文默写:应该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
C、综合性学习活动:把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整理一下,梳理出老师平时强调的知识点。
D、文学常识:找出本册书的重要作者,掌握他们的“名、时、地、评、作”等内容。
E、名著阅读:在阅读了原著的基础上梳理出知识短文中的知识点,并牢记。
2、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课内,选取课文的重点段,温习学习时的课文批注。
3、文言文阅读:
注意文言词、句的解释及重点语段的理解并能概括出全文和每段的大意。
三、复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从思想上重视
不少同学认为复习不过是平时已学过知识的重复,所以在复习阶段听课不够投入,最后导致很多知识都还是半生不熟。而期末考试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情况的检查与总结,考试时往往侧重于对一个学期知识的总结、综合。仅靠平时的一些印象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大面积的丢分。从思想上重视,不麻痹大意,强调的不单纯是时间的投入,更是“头脑”的投入,只有在复习课上真正用“脑”听课、思考、总结,才会使自己平时零散的所得到的知识系统的整理并进而成为一种能力。
(二)、复习讲究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复习方法多种多样,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这里向大家重点推荐的是最常规但很有效的复习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1、明确考试范围,弄清本次期末检测的重点内容和重点题型。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2、根据考试的检查范围与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情况,并拟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有针对性。
3、提高自己的复习听课的效率,向效率要成绩。
薄弱之处加以强化,做到“查漏补缺”。
4、根据不同内容和自己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是不是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学习的同学,而与老师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同学却恰恰相反,所以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期末复习阶段,同学们更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做好复习,在复习阶段,老师们都会按照考试的重点要求组织大家进行复习和过关考试。无论是哪个环节的复习都很重要,所以哪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同学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并找出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四、复习时应注意克服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经过了紧张的复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呢?这还取决于考试时是否有科学的正确的应试方法。
考试中常见的失误及对策
1、文章没读懂,就匆匆动笔。
应对策略:可以通过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等内容,掌握全文的基本观点、基本情感、明确思维指向,形成鸟瞰状态后再动笔,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
2、题目没看清,就草草作答。
应对策略:仔细审题,即使是括号内的提示语也不要漏掉。有字数限制的要分清是用一个词、四字短语,还是不超过多少或必须达到多少字以上,严格按要求答题。答题之前应该明确方向、角度。
3、信息没找全,就中止寻读
应对策略:明确范围,仔细筛选。有效或有价值的信息判断依据是命题。体现在题干上,诸如哪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考生应该根据命题的提示语,确定答题的信息范围。范围求。确定后,依题干要求,找准对应材料或根据对应材料进行语言转换(即仔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在答题后,最好想一想,还有没有另外的信息符合要求或者说更符合要
⑶ 初中七年级语文版语文期末考试卷(带答案的)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训练题
一、积累运用(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岑寂(cén) 孤僻(bì) 栖息( xī ) 杞人忧天(qǐ)
B.吮吸(yǔn) 契机(qì) 颤抖(chàn) 怒不可遏(è)
C.惊觉(jué) 锦衾(qīn) 嶙峋(xún) 络绎不绝(yì)
D.滂沱(pāng) 恫吓(hè) 亵玩(xiè) 融融泄泄(yì)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的一项是( )(3分)
A.和霭 谈笑风声 不屑置辩 B.狼籍 蜂拥而至 水泻不通
C.宛转 戒骄戒燥 含辛如苦 D.殉职 销声匿迹 漫不经心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B.要唱好一首歌,必须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这个理解的过程需要文化底蕴。
C.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客都书香节”制作班级网页的任务。
D.广州市能够实现创卫成功是全市人民努力的结果。
4.下面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3分)
作者 国籍 作品 出处 体裁
A.丰子恺 中国 《白鹅》 《中国现代散文精华》 散文
B.莫德·林赛 美国 《地毯下的尘土》 《美德书》 童话
C.埃德加·斯诺 加拿大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西行漫记》 传记
D.泰戈尔 印度 《纸船》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诗歌
5.下列对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榴》是文学大师郭沫若的一篇作品。文章立意深刻,文采斐然,特别是作者借石榴寄托个人志向,抒发感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B.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写了《海燕》这篇文章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
C.老舍笔下《白鹅》中的白鹅曾给他的家人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让他始终“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D.江口涣在《鹤群》中对鹤群的描写多是融于叙述之中的动态描写,很少有静态描
写,这是这篇文章与前三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6.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每空1分,共9分)
⑴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大守行》)
⑵《渡荆门送别》中最富有想象力的诗句是: , 。
⑶《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心情的的句子是 ,
。
⑷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
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42分)
文言文阅读
(一)赏析诗歌 (4分)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作者是 (朝代)的 。(2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四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
(二)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⑴第归,杀而鬻之( ) ⑵与人不苟合( ) ⑶闻者皆惮之( )
⑷陈曲直( ) ⑸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⑹非吾子若孙也( )
2.文末划线句子说明了包拯怎样的愿望?(1分)
答:
3.用波浪线划出侧面描写的句子。(1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译:
⑵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译:
现代文阅读
(一)母亲的贺卡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当年,他刚刚20岁,跑到南方的一座海滨城市做生意,没想到生意赔了,血本无归不说,还债台高筑,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快到春节了,他想了又想,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他春节不回家,可能就永远不会回家了,请老人珍重,忘掉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他那远在北方偏僻农村的母亲收到他这封沮丧又绝望的信,悲伤得哭了很久。这个世界上,她最牵挂的,就是这唯一的儿子,他是她的魂啊。母亲从抽屉里找到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贺卡,让邻家孩子代笔,在贺卡上写上了一行留言:孩子,你不回家,妈也不想再活了。
母亲拄着拐杖赶到几十里外的镇上,把那张贺卡丢进了邮筒。那天的雪真大啊!一路上,母亲摔倒了好几次,纷纷扬扬的大雪,几乎把母亲裹成一个笨笨的雪人了。
天快黑的时候,小邮电所的一个女营业员首先看到了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她将已举到废纸篓旁的手缩了回来,对老所长说:“您看,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头发花白的老所长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那张泛黄的贺卡,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他说:“这张贺卡就是没贴邮票,我们也要马上把它投出去!”
第二天早上4点多,老所长骑上车趔趔趄趄地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上路了。七八十里的山路,白雪皑皑,路上积雪很厚,这样的行程太危险。但老所长看着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就仿佛看见了两条站在悬崖边上的生命!绝望的孩子,还有抱着仅仅一丝希望的老母亲……老所长的眼眶湿了,他顾不上自己那天一冷就隐隐作痛的老寒腿,把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紧紧地掖在贴胸的口袋里。
天黑的时候,老所长终于赶到了县城。分发室的人很惊讶,说:“这么大的雪你还跑来干什么,不想要你那半拉子老命了?”老所长笑笑,顾不上喝一口热茶暖暖身子,就从贴胸的口袋里掏出那张贺卡说:“这贺卡忘贴邮票了,但它拴着两条人命呢!”分发室的人一一接过那张还有老所长体温的贺卡传递着看了说:“寄,马上就寄,这张贺卡一点都不能耽误!”他们“啪”地在卡上砸上了鲜红的邮戳,想想,又在那张贺卡的空白边缘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黑体小字儿:这是一张很重要的贺卡,望能迅速投递!落款是:礼城县邮局全体同仁。
夜里10点多,邮车破例摇摇晃晃地冒着鹅毛大雪上路了。
次日8点,那张贸卡被准时送到了远去的火车上,开始了它新一程传递……
4天之后的深夜,蜗居旅店的他收到母亲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他看着贺卡上母亲的留言和边缘空白处那行陌生人留下的小字,哇地一声哭了。其他旅客纷纷披衣围了过来。大家默默地传递着看了那张泛黄的、没有贴邮票的贺卡,默默地掏出钱放到他的面前说:“回家去吧!你妈在家等着你呢!”那一堆钱有10块的,有5块的,有1块的,还有角票和许多硬币,他知道,住到这地方的人都是些经济不太宽裕的人。
怀揣着那张贺卡,他终于踏上了北归的列车。如今,年过40的他,已是北方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了,他和善,乐于助人。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那张泛黄的用玻璃镶嵌起来的贺卡,没事的时候,他常常默默凝视着那张母亲的贺卡,那张没有邮票的贺卡,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为母亲,更为那些直到现在他仍不知道名字的人们,也许,是为了生命之间那些闪烁着爱的光芒的心灵吧!
1.本文依次叙写写贺卡→ → 等情节。
2.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⑴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答:
⑵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答:
3.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 。
4.为什么一张没有贴邮票的贺卡却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中?
答: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母亲的贺卡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传递一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的故事。
B.本文既刻画老所长这一个体形象,又描写了县邮局一工作人员和其他旅客等群体形象。
C.在叙述故事表现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语言朴实而令人感动。
D.本文着重表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对儿子一生的深远影响。
(二)
①去年长江水灾的重要原因,除了直接的气象原因外,还应看到沿江严重的人口超载。目前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而那三条河的径流总量是长江的5倍,流域面积超过长江的7倍。过多的人口势必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比如森林的砍伐量远大于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显著下降。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 a 10%,水土流失面积却上升到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1%。目前的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甚至后来居上了。正是流域生态的破坏 b 了水患,去年长江洪峰流量虽大,但并非最大。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 c 有23次,去年洪峰流量虽不是最大,但却连续创下新的水位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只能用上游森林面积的 d 减少这一原因来解释。据水利专家调查、研究与测算,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座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②比植被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人与湖争地,导致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湖群消失。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一湖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统计记载: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若干年来,因围湖造田及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的面积下降到1984年的2145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九百里洞庭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然而,鄱阳湖同样是厄运难逃,40年中湖水面积缩小了1/5以上。③洞庭湖、鄱阳湖与江汉湖群,50年代以来丧失淡水贮量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正建的三峡水库防洪库容。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长江流域塘堰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减少库容1/4—1/6。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段的“悬河”。每到洪期,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几米。④可见,人口问题,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人D超载的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在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不可重走人口失控——生态破坏——灾难加剧的老路子。1.在第①段中a、b、c、d处依次应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加剧 急剧 仅有 至少 B.仅有 加剧 至少 急剧 C.急剧 至少 仅有 加剧 D.至少 加剧 急剧 仅有2.按文意在第②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⑴调节洪峰 ⑵与长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⑶容纳百川 A.(1)(2)(3) B.(2)(3)(1) C.(3)(1)(2) D.(1)(3)(2)3.举例本文所运用的两种主要的说明方法。(2分) 答: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长江流域的人口比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还多出
许多。 B.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20.8%。 C.去年长江宜昌洪峰流量不是最大,但是宜昌水位比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还要高。 D.洞庭湖的面积,1984年比19世纪初减少了3855多平方公里。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要根治长江水患应注意解决哪几个问题? (3分) 答:
三、写作实践(50分)
为别人写传记时,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做简要的评论;也可以侧面记述几个典型事例。
请为自己熟悉的人写一篇传记。要求:⑴选材真实,有重点,并体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或生活情趣;⑵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⑶题目自拟;⑷字迹端庄,文面清洁,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训练题答案
一、积累运用
1.D 2.D 3.A 4.C 5.C
6.⑴提携玉龙为君死 ⑵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
(一)1.晋 陶渊明 2.D
(二)1.⑴卖 ⑵随便、随意 ⑶畏惧 ⑷是非 ⑸不久 ⑹和
2.告诫子孙为官要清正廉洁。
3.“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4.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⑵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现代文阅读
(一)1.送贺卡→收贺卡2.⑴表现了老所长沉重、紧张的心理状态,因为人命关天。
⑵表现“他”复杂的心理状态,“为母亲,更为那些直到现在他仍不知道名字的人们,为生命之间那些闪烁着爱的光芒的心灵”所感动。或对母亲和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激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3.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突出送贺卡的艰难。
4.母亲在贺卡上的留言,让老所长等人感到贺卡的分量;又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和关爱:老所长冒雪送信到县邮局,邮车破例上路,贺卡被准时送上火车…… 5.D
(二)22.B 23.C
24.⑴列数字,如:“据资料记载,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20.2%……作比较,如目前长江流域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河流域人口的总和。” ⑵举例子,如:“以宜昌水文站记录资料为例,去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历史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至少有23次。” 25.B
26.要点:①控制人口;②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③退田还湖,增强湖泊的泄洪能力。
三、写作实践(略)
⑷ 初中语文期末成绩分析咋写
我曾经这样写的(只能列个纲,你套用就行了)
1.先评一下自己的这次成绩(进步or退步?)
2.进步or退步原因
3.有什么不足
4.今后努力方向
(真心希望帮到您)
⑸ 初中二年级 老师让我们写挑战书 就是对期末考试的成绩定一个目标 我期中的成绩语文英语不错 数学没及
首先简要分析期中考试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到位。然后重点写数学,首专先给自己定一适当属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其次写为完成这个目标你需要做那些准备(可分条陈述)如扫清知识盲区,巩固基础知识等。再蜻蜓点水给语文和英语定一个高一点的目标。最后表达一下对于这个挑战有木有信心即可。采纳一下吧!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