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教材生命

初中语文教材生命

发布时间:2021-01-18 22:17:38

初中语文课文中,与生命意义有关的文章有

珍惜生命 坚守生命

最近,我读了赵泽华的《坚守生命》,深深地被她人生的历程所震撼。通篇,我看到的是“痛”,读懂的是坚强。她带着伤残的肢体,历经人生磨难,顽强地与命运奋争,追逐着美好的憧憬,坚守着生命。
19岁,正是女孩青春美丽的季节,她却遇到一次车祸。当她在昏迷了七天七夜后醒来,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条腿。面对伤痛,她知道,今后的生活中,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她以顽强的毅力抗争,立志不虚度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让生命再度健康美丽。在需要家庭温馨的时候,三位亲人又离开了她。她的身心带着遍体鳞伤,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迈出着坚实步伐。她说:所有的磨难都是命运慷慨的馈赠;都是为了成就我的生命而来,即使它一千次地将我摔倒在地,也是为了让我在一次次地跌倒和爬起中学会站立和懂得站立的尊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赵泽华不愿意依附于别人而活,她坚定地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生活的艰辛,就像一座山、一条河,突然横亘在她的面前,她的选择是必须跨越。有时,人们认为女性的翅膀不够强大,天空也不够开阔,这其中既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局限。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一个女性自甘软弱、自甘无为、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堕落的理由。她独自承担所有的苦难;像丹柯那样,把自己的心高高擎过头顶,化作黑暗中一支照明的火炬。如她所说,“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一条腿,照样在生命的旅途上大步行走。她出席了党的十六大,获得“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在岗位上不停的耕耘,成为残疾人的良师益友。我理解她,她正如所写的书名一样:坚守生命。

㈡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 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 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㈢ 初中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为“我'做了哪些事

创造奇迹的伟大的女性——安妮·莎莉文

非常震撼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主人公海伦·凯勒的经历,但是让我更加震撼的是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她原本也是一个残疾人,视力接近失明,她的童年经历比海伦还要凄惨。海伦·凯勒是一个盲、聋、哑人,她的世界无色、无声,一片死寂。从一个既盲又聋又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深怀爱心的、博学的、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这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令人惊叹的奇迹啊!而成就这一奇迹的,是知识,更是知识的传授者——安妮·莎莉文老师。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海伦的窗户是闭合的。但幸运的是,上帝关上了这扇窗,却又在别处开了一道门:6岁时,她幽闭生命中的天使——安妮·莎莉文老师出现了。
“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海伦的灵魂,给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一天她学会了“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和“老师”(teacher)等30个字。如果说水唤醒了海伦的灵魂,那么这水无庸置疑是循循善诱的莎莉文老师引来的。正是在她的帮助之下,海伦学会了说话,走出了黑暗、幽闭的世界,海伦的生活由此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莎莉文小姐教会了海伦很多事:读书、写字、甚至会用打字机,但她教会海伦最重要的是怎样思考问题。从此开始,安妮陪伴着海伦走过了50年,她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排解了海伦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这是一个考验人的耐心、毅力与智慧的漫长、艰苦的历程啊!其间,安妮与哈佛大学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成婚,但因为安妮全身心地投入海伦的生活,梅西最终离开了安妮。
1916年底, 莎莉文老师病倒了。她和助手托马斯•波丽第一次离开海伦,去波多黎各疗养。但即使在疗养的时间里,她也是频繁地给海伦写信。这也是她和海伦相遇后,有生之年的唯一一次“离开”。直到66岁。1936年10月20日,她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因为莎莉文老师,海伦从一个不懂事的性格怪癖的小“野兽”,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一生写了14本书,其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老师》等多本书在世界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出版的版本超过了一百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因为深知残疾人的苦处,海伦一生用尽全力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知识照亮了海伦的世界,海伦又把这明亮带给了更多的人。
海伦功成名就,扬名世界。安妮这支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由于用眼过度,最后失明;她默默无闻地隐身背后,从不抱怨。有记者要写关于她的文章,她不屑一顾地回答:“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私事,不必大家费心。”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是何等的伟大呀!又是多么地值得我们学习啊!海伦是安妮• 莎莉文一生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所有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海伦是安妮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而我们,在安逸的工作生活中又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牢骚满腹、斥责差生、斤斤计较呢?在伟大的安妮·莎莉文面前,我们该是多么的渺小啊!

㈣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手册)七下p42~43生命的本质阅读答案

1 反衬作用,为后复文我制被他们的如火的生命热情感染作铺垫。

2 因为他们的他们虽然身残,却不为此悲观,反而用如火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享受生活。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如火炽热,也感染了作者。

3 第一次,他三十年前时看到七八岁的女孩,年龄很小参加劳动,却没有抱怨,反而很欣然的接受,这种乐观的精神就像是一次用生命诠释的舞蹈。

第二次,他看见残疾人邻居邀朋友跳舞,热闹的氛围,完全没有一丝悲痛,他被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所以说这又是一次生命的舞蹈。

4 人生本就是舞台,生命就是舞蹈。不要因为一些挫折困难停驻舞步,快乐一些,乐观一些,用自己最美的姿态去舞蹈吧。

㈤ 初中语文作文 生命需要什么 600字

生命不断的穿梭流转且不待,而生活却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覆枯燥,甚至躯体里已少了感动的记忆印痕,人们用最有效的流程把人定了秩序,却让此成为了蔚为奇观的集体机器组大展,这未尝不令人惊怖到了分崩离析。于是生命需要产生安定沉静的姿态──“定格”,重新定义这新世界。

我第一次最深的定格处不在日常生活,甚至从来也没有体会在日常生活的另一种风景,那仅是喧闹掺揉叫声,我像被封锁在狱中的孤独者,和黑暗凝视。但黑暗中打 起了幽幽微光,照映在苏东坡的寒食帖上,我在故宫第一次定格甚久,那刻像把我带进了冻苦的寒食意境。“年年欲惜春”是对温暖春阳洒在头顶的一种珍视,那是东坡居士到了黄州三年,写下了直逼最初自己对生命的凝视,不是家国的忧愁,不是朝廷宫中之事,而是一种最简单的满足,定格,让我慢了下来细看这简拙却饱含 生命力度的书法名作,那深切的提点了我回到生命的初始价值,那就是重新回来做自己。

一卷长卷扬起一曲生命乐章,那是我第一次定格细看的如此深长,它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在画风上开始发生重大改变,隐逸在画风体现,文人是最低劣的 阶层,于是他们把生命寄情山水,而人在画作上也只是淡淡几笔,如此唯缈。文艺复兴是人的价值展现的高巅之刻,但年岁会逝去,如今我们仰望的还是画中的群山,人到底能在世界留下什么呢。细视长卷,生命也似涓涓细水般的宁静,时时追寻高峰顶尖,到头却是甘败于大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是用了另一种方式告 诉了我们,生命在极致追求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凝视并定格于富春山居图间,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㈥ 请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因此,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学科中,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珍爱生命。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滋养他们茁壮成长。
一、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亲爱的学生。
1、有意挖掘,理深意切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面对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让栽下的这棵梧桐树,成为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一方绿意盎然的圣地。
听了学生的忠告,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谈谈怎样珍爱生命。学生联系实际,有的就“骑车逞能”来说,有的从“赶时间不吃早点”来讲,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原来,我做了不好的事,父母就要责骂我。当时我真恨他们。现在想想,他们是为我好,是让我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所以,我要改掉自己的毛病,以此感谢父母对我生命的负责。”
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我由衷地感到: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巧妙引导,学生一定能体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能领会教育的真正内涵,个中的道理也一定会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深深地扎进心田,指引他们健康成长。
2、无意生发,自然纯真
我们很多课文的意思,就如诗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常会出现令人感到意外而又惊喜的回答。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给予密切的关注与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信息开出绚烂的花朵。
在学了《俄罗斯性格》后,大家感触最深的是从德里莫夫身上看到了那种勇于承担,为他人着想,热爱祖国,热爱亲人,忠于爱情,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有学生认为:读了此文,感受很深的是母亲勃莉卡尔波芙娜面对心爱儿子面目全非,严重毁容的巨大灾难,依靠血肉亲情,打消儿子的种种顾虑,最终实现母子相认与相聚,从母亲身上体现出深明大义,坚强与慈爱的性格。面对阅读中不同的感受,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懂得真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爱、对亲人的爱,所以他们才坚强无畏,勇敢的面对灾难的冲击,爱,是面对灾难、战胜灾难的源泉,同时让学生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可见,生命教育的资源,也能在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另类阐释中发现。只要我们能时刻关注生命存在,就一定能找到自然纯真的教育话题。
二、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搜寻生命教育的话题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1、师生对话,奏响生命主旋律
在“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心”学生习作中,学生经常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与迷茫。面对学生心的呼唤,我常常以习作为信使,传递我对生命的诠释,让对话奏响生命教育的主旋律。
我班一学生在奶奶去世后,整天闷闷不乐、神思恍惚,想的、说的、写的全是奶奶。面对这种情况,我常与他交流:“不仅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亲人,也一定非常想念她。但是,生命的结束就是死亡,有生必有死,这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看着每天忧伤的你,我想告诉你一句话:生命的高质量在于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如果绵绵阴雨常充溢你的心房,这将不利于你的健康成长。为了拥有高质量的生命,也为了你九泉之下的奶奶能安息,你一定要重拾快乐,让久违的阳光重现你的脸上!到那时,你就会发现:拥有了灿烂的心空,生命会变得如此美丽!”也许是精诚所至,不久之后,我蓦然发现:灿烂的微笑又浮现在他的脸上。
2、生生对话,同构生命长桥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而我说:生命教育得生而活,即更具活力。因为让学生参与到教育中,一方面可让他们现身说教,另一方面能让他们反躬自省,双向互动,更有利于大家的成长。
我班有位学生,脾气暴躁,不肯吃亏,一遇到磕磕碰碰就用武力来解决矛盾。因此,很多同学在日记中流露出对他的厌恶。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鼓励学生借助手中的笔,与他共话生命。学生或借用名言或通过写信或联系实际阐发道理,通过多种形式来教育、影响他,以致这位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痛改前非,做个受人欢迎的人。而其他学生在实施教育之时,也重新审视了自己,让自己同样走过了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1、依托教材,实践感悟
初中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力不强,也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本所学,只不过是在老师的导引下浅层次的感性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触动,我就在课后布置学生写随笔,让他们通过写作实践,去拨动那根朦胧的心弦。如:学了《我不是懦夫》一文后,我布置学生写学了本文后,从王嘉鹏身上我们感悟到什么?有同学写到“我们活着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同学写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为了亲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我都不能自暴自弃,否则就是太自私”等等。这样,通过写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去思考生命的真谛。
2、课外拓展,熏陶感染
上好“面对灾难”这一单元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体现自身价值的顽强意志;刘胡兰、江姐等为了神圣的解放事业甘愿牺牲的精神;伽利略为了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等等,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已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更体现在对他人有好处上。为了巩固活动成效,学生还把活动心得写成文章进行交流总结。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为沉积阴霾的心空唤醒阳光。“小舟撑出柳荫来”,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片片绿意,让生命的小船风正帆悬,平稳地航行在人生的大海上,去感受美丽人生!

㈦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思维,它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导入的类型有很多,有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如,我在教学《窃读记》这一课时,一曲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忐忑》,让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继而是眉飞色舞参与进来,在交流歌曲感受和联系实际说体会之后,话题一转,“林海音小时候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窃读记》,一起来感受林海音在窃读时丰富的内心感受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去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二、发挥引导灵智,顺应学生发展
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随情引导
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自我感受”。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学生对疼爱、慈爱感受得到,而对严厉的、负责任的爱却仅表现出来理解不赞成的一面。其间正好有一个叫张学佳的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父亲打了,(这是我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的)于是,我问他:“你怎样看待你爸打你这件事?”“他就是不喜欢我!看我哪儿也不是顺眼!”于是,顺情我顺情引导,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再现自己内心。其中,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有些过激,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如果张学佳能好好学习,即使成绩不是很好,父亲也不会这样待他。让孩子们知道有时候或许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它会警醒自己误入歧途。以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学生有话可说,理解深入。
随性引导
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创造力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纵容”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拒绝盲从、秉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者。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问道:“他们就不怕死吗?”在一阵“不怕”声中,王海洋的一声“怕——”显得格外刺耳,同学们哗就笑了。我一愣,迟疑半晌,然后请他说说你的看法。“他有他的孩子和妻子,有他的父母,要能活下来他们就会和自己的亲人团聚的。他们很想活下来,可是现在却不行了,要想活下来就当了叛徒,还不如让他们去死。”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五位壮士在叛徒和死亡之间选择了死亡,这正是英雄的五壮士最感人的一面,这样的发言为英雄的壮举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随误引导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甚至是错误。随误引导就是教师依据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将错误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如我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时,一个同学读成了huá山,同学们纷纷纠正,“这两座山有什么区别吗?”“华山在陕西,是五岳之一,那里山势险峻,是一个旅游圣地。”“花山是河北的一小村子,是毛主席为了躲避敌人的围缴的,他可没有心思旅游。”同学会哗笑了。教师及时强调:“以后读这个词的时候可千万别读错了。”
三、巧用教学“留白”,放飞学生想像
动情处留白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但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如讲《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让学生体会毛主席作为普通父亲和伟人抉择的的情感体验。当“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人 ”学生就一下子就进入了氛围中,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深深融入到毛主席的思子情感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疑点处留白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文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怎样理解?可以换作哪个词?你觉得哪个词运用最好?为什么?这样提问就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逐步体会“绿”字的传神。
四、结尾拓展引导,留下无穷回味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论创作》)一节课的结尾,学生精力比较疲惫,注意力比较分散,思维比较迟钝。因此,在“曲”终之时,教师可以留下一串“省略号”,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

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生命教育

一、创设生命情境,阅读生命灿烂

语文是一门阅读类科目,它的文章由语言组成,并不是简简单单凑字数。它的字里行间都存在着生命教育的迹象,通过朗读来释放文章中作者表达的生命意识的符号,使之深深地渗透入学生的意识深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通读全文,掌握文章的整体,学生们大致了解了故事内容后,可以反复地带有感情地去朗读,让学生们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内涵。例如教师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节课时,可以让课代表带领学生朗读该文章,阅读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这篇文章,并且可以配上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这篇文章结合背景音乐,使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让学生深感生命的珍贵。所以要让学生浸入这种对生命感触的情境中,使他们与文中的生命产生交集,品味生命的灿烂。

二、学生合作学习,品味生命价值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单人的学习形式,而是更加要求教师对生命教育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体会到生命教育中的惜时和敬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让其从文章中探究和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九年级人教版中,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在这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为何孔乙己会被当时的各种人取笑?”“鲁迅写孔乙己目的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一起讨论。学生们通过小组探究人物的生存环境,对当时社会的病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对生命产生震撼心理,从合作学习中品味生命的价值。

三、参加课外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于语文的课外活动,当然这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事,不做极端的事,不自暴自弃,让学生保持对生命的客观性。

总之,语文教学课本只是一个载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挖掘文章内涵,力求让每位初中生能够懂得生命的珍贵。学会生命的美丽,学会欣赏生命;也要学会尊重生命,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珍惜自己生命,对得起父母、亲戚的厚望。

㈨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近年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今,在“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声中,人们顿悟“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今新课标下生命教育作为当代富有新意的改革思潮与改革实践;特别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的主题有关,这些课文有的关注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命,有的是关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
可以说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生命教育蕴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积极健康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并能积极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提高生命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和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一、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 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 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二、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并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在谈话或作文中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写中有得,就很好。
2、 写作点评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例如,我们班学生写的《麻雀》,在文中学生写了自己看见的几只麻雀命运:有雏雀冒然离开父母而被人捉住,有麻雀因自然风雨摧残而死,有麻雀被人类猎杀等,通过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类与麻雀有一样的生命却常常无法把握自我命运的思想。本文主题虽然有所消极,但是可以看出小作者对生命的独到理解。我对该学生只适时点拨,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因此他在主题升华时写到:“人活着常常如同麻雀一样,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谁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写作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勇敢自信的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三、 开展语文方面课外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有意义的事,不极端行事,不自暴自弃,这是对生命敬畏的最朴素的体现。
1、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看一些图片展览,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或收集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片、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开展有益的生命教育集体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生命的价值观。
如材料一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这样在阅读、收集、学习和不断的感悟中,他们不仅能明白“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还理解了“生命因抗争而尊贵。”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无形中得到认识和升华。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而生命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机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学会如何关爱身边的生命。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尊重,要学会理解;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㈩ 初中语文课文《人生》读后感是什么

读了《生命生命》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起初,我也不明白生命究竟是什么内,但是在容我仔细品读之后,我想我或许有几分理解了生命的真意,不一定非得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时生命就仅仅是活着而已。“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一句,仿佛我也感受到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种子不畏艰难,用自己的嫩芽冲破坚硬无比的砖头,不受周围环境的侵扰,它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但它并不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勇敢的活了下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从句话我联想到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或许他们曾经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而自暴自弃地想要自行了断,一死了之。但他们总会在最后战胜自己,努力奋斗,从而走上人生的巅峰,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学了这篇课文后,让我懂得了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能放弃生命、自暴自弃,我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在活着的前提下,尽我所能地活出精彩,实现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教材生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