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语文怎么学习的
语文学习“七步法”,觉得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这“七步法”中的七步分别是:
1、读一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划一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查一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问一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写一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练一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想一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⑵ 《雨霖铃 寒蝉凄切》名句是那句
出自宋朝柳永的抄《雨霖袭铃》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停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⑶ 高中语文学习聊斋志异部分有那些被选入课本我知道的有促织是讲蟋蟀的和王六郎,还有吗还有古代名著等
狼
山市
这是初中课本的,高中应该不多,几乎没有
⑷ 王六郎人物分析,主题,现实意义,高中语文,聊斋
人物分析:
1、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因为渔夫经常“饮则酹地”。所以王六郎要报答渔夫,使得“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重情义的性格特点。在于渔夫相识,交往之后二人友谊深厚。在去上任之后为了报答渔夫,他通过索要当地百姓的财物,资助渔夫“资斧”,可见他有情有义。
2、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人和鬼之间,只要讲诚信,也可以成为知己;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也应该注重诚信。
主题:鬼尚且可以有情有义,何况人乎?
现实意义:
实际上,为什么我们会遇到朋友?共同的愿望和爱好,共同的性格追求,共同的人事观点等等。和谐中也有冲突。只有通过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王六郎在这“生死关头”,王六郎却甘愿放弃这个求生的机会,而是把它让给更需要生命的人——手抱婴儿的妇女。体现了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人和鬼本无阴阳界限,只要心相通,存善念,人鬼可以一家亲。人若怀有鬼心,那就连鬼都不如。
(4)高中语文选修小说里的聊斋志异是哪篇扩展阅读
王六郎中人鬼之间为什么能有真挚的友情呢?
1、对酒的共同嗜好,使他们成为“情逾骨肉”的知己之交。
2、君子之交。 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的行为,许姓渔夫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当听说王六郎升为神祗时,称赞道:“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情笃非常。
3、王六郎上任之后,许氏“即欲治装东下”,前往探视故友。这在常人看来,事属虚妄,但许氏坚信不移。果然,到达邬镇之后,备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过托梦、送别的形式,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的,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利益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