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语文的所有古诗以及赏析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下面是对初中一些诗词名句的赏析:
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茂盛。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
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运用比喻、设问、夸张的修辞方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句诗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此句中“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此句写出了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的景色变化,写出了诗人与故乡依依惜别的感情。
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这两句诗形容诗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浮云和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给人生动的形象感,富有感染力。
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从诗歌的意象上看,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意象鲜明,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从感情角度来看,诗人以明快的语言,豪放的笔调表现了一群将士征战前的悲壮心情,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从用词上说这里的“催”字用的精妙,转折突然,将士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又催出征,令人陡升感慨。
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这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作者在这里以“沉舟”“病树”自比,说明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前进的,旧的事物一定会被新生的事物所代替,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上,并热情歌颂它们。借以表现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这句诗写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
这两句诗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十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十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十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使至塞上》)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直”一“圆”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十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十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
这两句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欣喜之情,有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十七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写出离愁之深。
十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里的“浮云”指困难、挫折、障碍等。“不畏浮云遮望眼”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自缘身在最高层”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十九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从写作手法赏析:是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从抒发感情赏析: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愿,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人教版初中十首重点古诗词赏析题
一、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应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是一首 名诗。全诗以 作比,形象地表达了 。
2、从修辞手法上来讲,诗歌第一、二句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中“天光”、“云影”指
。
3、诗歌第三、四句引申出一个成语,它是 。它的意思是 。
4、本诗的第三和第四句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你的理解是什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二、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阅读本诗,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 。解词:“怜” 。
2、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 景物;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3、这首诗歌炼字上十分讲究,请自选一处进行赏析。
4、、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结尾两句的优美意境。
三、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组合了诸多景物,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语言清新,含蓄而有韵味。
3、试着揣摩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诗歌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四、野 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解释:徙倚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歌是王绩的代表作。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C、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D、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尾联中诗人面对这些平日里相识的人们,对着他们以长歌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
3、试着翻译“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全诗采用 的写法,表达了诗人 愿望。
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色。
B、“济”即“渡”,“欲济”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古语。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意。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历来为后人称道,请试着赏析。
六、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请列举出其他两座名楼: \
2、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去”是离开的意思;“返”是回来、归来的意思。
B、“悠悠”飘荡的样子,是说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
C、“晴”在诗中是日光的意思;“历历”是分明的样子。
D、“萋萋”指草茂盛的样子。“乡关”指故乡。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怎么看出来的?
4、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七、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解词:排 诗情
2、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 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B、诗歌第一、二句写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
C、诗歌第三、四句借景抒发诗人昂扬进取的精神。更让人体会到一种“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D、本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3、古代咏秋的诗歌不多,本诗在中国诗史上可谓凤毛麟角,联系诗歌内容,你能从本诗的阅读中得到什么启示?
4、对我们写作而言,这首诗歌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歌感情沉郁,主要以抒怀为主,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情感。其中这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核心的一个字是 。
2、解词:清发 逸兴
3、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消极避世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B、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写出了内心的烦恼和忧愁。
C、“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由极端的苦闷而转入壮阔的境界。
D、“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抒发了诗人高洁的志向追求,将昂扬情绪推向了高潮
E、“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4、将诗歌的开头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5、你怎样理解李白诗歌中的“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这首诗歌的后两句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参考:
一、
1、借景喻理 方塘 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2、比喻 书中的内容。
3、源头活水 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或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等。启发是: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二、
1、独怜 喜爱 爱惜。
2、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 动静结合
3、如:一个“幽”字、一个“深”字,暗暗地融入了诗人的感受,配以“生”字和“鸣”字,就把景物写活了;第三句在“春潮”与“雨”之间用一“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来的,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地连在一起;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一个“自”字描绘出舟在潮、雨中任其横浮的情景。
4、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三、
1、C
2、诗人当时等待客人未至,心情焦躁不安。或者也许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情,因为友人失约必是有意料之外的事情阻碍他不能如期赴约,诗人定能理解友人的为难之处,便也没想着去责怪,而更愿意神游于窗外的大自然美景,愿意享受这份孤寂之美。诗歌是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3、对偶。
四、
1、徘徊
2、D
3、提示:这句的翻译必须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例:每课树、每座山都披上了秋天的色彩,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五、
1、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2、B
3、C
4、例:这句诗句采用夸张的写法,一“蒸”一“撼”形象地描写出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从中也体现出诗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六、
1、岳阳楼 滕王阁
2、C
3、本诗书法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思想感情,我从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出来.
4、示例: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七、
1、冲击 诗人的志气。
2、D
3、诗中“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人一旦有了志气,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不屈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功的呢?
4、可从选材不落窠臼,创新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八、
1、怀才不遇 愁
2、形容诗风清新秀丽 飘逸豪放的兴致
3、A
4、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
5、李白的“愁”不是闲愁逸恨,不是消极无为,不是无所事事形成的,是因为他有雄心壮志,有兴邦济世的抱负,这种苦闷更体现了李白的积极进取精神。
九、
1、“浮云” 是比喻义,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② 初中文章的赏析
体裁四分:散文 小说 诗歌 戏剧
表达手法:叙述 说明 议论 抒情 描写
写法:例如欲扬先抑 先略后详 承上启下……
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反复 借代 顶针 拈连 反问 设问 通感……
文章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说明文
分为事物和事理
说明顺序:空间 时间 逻辑
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 作诠释 分类别 打比方 画图表 引资料 摩状貌
议论文
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分为事实论据 和 道理论据
方法 :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同学,我为了答这个问题把初一笔记都翻出来了。。。上面都是我们老师讲的。我今年刚中考完,给你讲讲我们老师讲的答题诀窍
做阅读要先看是什么文,记叙文比较多,但如果是说明文,那一定会问到说明方法。例如他问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记着答准确科学,使读者信服。如果问议论文,问到各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就是准确科学生动,使读者信服。那些方法一定要熟记。
记叙文范围广。
比如问,这个字好不好,换一个行不
一定答:换一个不好。因为原来的准确啦、生动啦、真实啦、贴切啦……
比如问,赏析本句
先答是什么修辞,再说修辞的好处,最后加一句吸引读者、更有美感等。
比如问中心句
一般都在开头和结尾,找呗
写景有什么好处
衬托人物啦 烘托气氛啦 推动情节啦 承上启下啦 开头照应啦 灵活变通
用什么什么和什么对比有什么好处
突出强调了……
……
修辞的好处也可以归纳,我们老师就给我们通通讲了,这都是死的。你可以去网上查查,总结一个表。
我语文不错,以后可以来问我。
学无止境啊。
③ 初中语文重点课文篇目
初中语文重点课文题目其实这个篇目很多,其实像那些著名作家比如说专欧阳修的。诗句或属者是名家名段,他们都会选入在教科版当中的人教材当中,因为这些对学生的正能量传递还是有一定的重要的,所以有很多比如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
④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内课外)内容 加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译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
一片孤城万仞山。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
羌笛何须怨杨柳,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注释】
①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山极高。②羌笛:古代羌族人自制的一种管乐器。杨柳、:唐代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这里的杨柳是指 《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④度:越过。⑤玉门关:边关名,汉代建置,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相关链接】
王之涣(688-742),唐代著名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涣的诗意境壮阔、热情奔放,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与高适、王昌龄有“旗亭画壁”的传说。他的许多诗都被当时的乐工谱曲歌唱。他的诗大都失传,现今尚存六首。
【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新的乐府歌曲,不是诗的题目。唐代不少诗人都为歌曲配词,因此,他们的诗集里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歌,如王翰的《凉州词》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重在写古代边防要塞的地理形势,为后两句作铺垫。诗的后两句写边防战士因长期驻守,思念家乡亲人,常用羌 笛吹奏《折杨柳》这支曲子,以抒发苦闷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远远传来了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你何必要吹奏这支曲子呢?这使得久守大漠中的将士,不由 得想起了家乡。塞外孤城的环境描写使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显得格外凝重。
⑤ 初中语文篇目
1、《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 、关雎(诗经 · 周南) 2 、蒹葭(诗经 · 秦风) 3 、观沧海(曹操) 4 、饮酒(陶渊明)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6 、次北固山下 (王湾) 7 、使至塞上(王维)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9 、行路难 (李白) 10 、望岳(杜甫) 11 、春望( 杜甫) 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 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6 、观刈麦(白居易) 17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8 、雁门太守行(李贺) 19 、赤壁(杜牧) 20 、泊秦淮(杜牧) 21 、夜雨寄北(李商隐) 22 、无题(李商隐) 23 、相见欢(李煜) 24 、渔家傲(范仲淹) 25 、浣溪沙(晏殊) 26 、登飞来峰(王安石) 27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28 、水调歌头(苏轼) 29 、游山西村(陆游) 30 、破阵子(辛弃疾) 31 、过零丁洋(文天祥) 32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3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34 、己亥杂诗(龚自珍)
⑥ 初中语文如何赏析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
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⑦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
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练习:
《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练习: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
(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1)字词赏析
练习: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意境的营造必定是以某种情感为基调为底色,方显灵动之美。所以我们在改写时,不能简单地翻译,而应在不偏离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应渗透进诗中的情感。)
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的满头青丝如今已纷纷断落,已短得无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