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能力培养答案
参考答案:
1. BD
【解析】B项中“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版的一面权”理解浅显,也不正确,是写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D项中的“洪亮”显然与文中的“沉稳”“悠扬”相矛盾。(答对一项得2分,全对得5分)
2.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2分)②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2分)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2分)
3.①此句话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3分)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3分)
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牌考卷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打搅
冻僵
抽噎
撇嘴
耸肩
围裙
毒打
橱窗
裂缝
欺负
(拼音省略版)
二、把下面不正确的读音权划去。带点的全部是第一个
蜷quan(第二声)缩
挨ai(第二声)打
喷pen(第4声)香
摩ma(第一声)平
圈juan(第三声)羊
畜xu(第4声)养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用一个词造句,读好课文的四个字的词就行了
四、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选择是什么描写,例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
五、用“望”字组7个词语,恰当地填在下面着段话中。
小凡卡(渴望)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希望)了。他给乡的爷爷写信。(期望)爷爷能接到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愿望)。信寄出后,他整天(盼望)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失望)。
半年后,乡下捎来的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绝望)可。
六、填空
最近我读了(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坷夫写的(<<凡卡>>)\美国作家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受益匪浅啊!在课外,我也读了很多书,印象最深的一本是(
),原因(
)
下面不可能出一样都是阅读冲浪。
作文是请你以“影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资料:六年级人教版考卷咯
Ⅲ 求助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全解-人教版的答案!
快看!我为你找到了你想要的答回案答!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第6课
1.读一读
虽然这篇课文比较长,但读起来很有味道。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按老规 矩是从 腊月初旬 开始到 正月十九 结束。北京的春节有 熬腊八粥、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炮 等习俗。
2.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
色为全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1)正月十五,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整条大街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张灯结彩 )
(2)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统统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 各形各色 )
(3)除夕,家家赶做年菜、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正月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 截然不同 ) 3.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 十二月三十、二十九) 腊八( 十二月 ) 春节( 正月初一 ) 元宵节( 正月十五 ) 小年(腊月二十三)
3.课文是按着(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写得最详细的是 熬腊八粥、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四部分内容。 4.读文段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选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B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是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文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过渡句 承上启下 B.中心局 总结 C.总起句 总起
Ⅳ 六年级下册 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答案
第1课 文言文两则
1.我发现“之”的意思不一样,我能写出不同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 (2)惟弈秋之为听。( 的 )
(3)一人虽听之。( 弈秋的教导) (4)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鹅)
(5)虽与之俱学。(他,指前一个人) (6)弗若之矣。( 他,之前一个人)
2.我发现下列带点字古今意思完全不一样,我能分别写出来。
(1)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距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孰为汝多知乎? 古义: 智慧 今义: 知识
3.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
(2)我以日始出时 (去人近 ) ,而日中时 ( 远也 ) 。
4.请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1)《学弈》告诉我们(学习或做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的道理,就像我们听过的《小猫钓鱼》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
(2)两小儿的问题“孔子不能决也”,反而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 (实事求是、诚实谦虚)(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人。(用一两个成语或一句名言表达)
5.解释加点字。
(1)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于 (2)使弈秋诲二人弈。 教导
(3)思援弓缴而射之。 拉 、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 离
(5)孔子不能决也。 判断 (6)孰为汝多知乎。 谁 、 你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总想着有天鹅飞过,想拉开弓箭射下它 。
2.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您多智慧呢?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到了中午时离人远。
4.此不为远者热而近者凉乎?
这不是远的热而近的就凉吗?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个小孩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原因是:
日出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2)另一个小孩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的原因是:
日出初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
(3)两个小孩在认识上产生分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结论就会大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对待问题要 多角度去观察、思考 。
8.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设问 )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比喻 )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反问 )
(4)孰为汝多知乎? (反问 )
9文学常识填空。
1.《 学弈》选自《 孟子· 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思想家 、教育家。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相传为战国时期 列御寇 撰写。
第2课 匆匆
1.读读说说。
本文作者围绕“ 匆匆 ”展开叙述,先写 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再写 自己的
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的无奈。最后发出“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感叹。
2.读句子,仿照作者的写法,将意思续写下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仿写: 太阳落 了,有再 升起的时候 ; 小草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
小河水干涸 了,有再 流淌的时候 。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写: 玩耍 的时候,日子 从身旁过去 ;
散步 的时候,日子 从脚边过去 ;
打游戏 的时候,日子 从鼠标下过去 。
3.请你写出两句表达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警句。
(1)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2)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4.明辨是非。我能在括号中写出句子的修辞方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 )
2.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拟人 )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 (比喻 )
4.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反问 )
5.我知道:《匆匆》是一篇(散文 ),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 朱自清 )他宁肯饿死,也不领( 美国的救济粮),因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他的散文文笔秀丽,风格独特,堪称典范。代表作有《 春 》、《 绿 》、《 背影 》、《 荷塘月色 》等。
第3课 桃花心木
1.读片段,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得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不确定”的意思是( 不可预料的一些问题、麻烦、坎坷、挫折 );树在生长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有 (干旱、洪灾、虫灾、风灾 );人在生活中有诸如( 伤、病、生活环境的巨变、事业上的挫折等 )的“不确定”因素。
2.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可以长成 (参天大树 )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 磨难) ,就能成为 (生活的强者) 。我由此明白了作者是在借( 树 )的生长,来比喻( 人 )的成长。
2.填空并答题。
种树的人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 ),( 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联想 ),借( 树)喻( 人),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第6课 北京的春节
1.读一读
虽然这篇课文比较长,但读起来很有味道。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按老规
矩是从 腊月初旬 开始到 正月十九 结束。北京的春节有 熬腊八粥、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炮 等习俗。
2.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
色为全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1)正月十五,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整条大街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张灯结彩 )
(2)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统统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 各形各色 )
(3)除夕,家家赶做年菜、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正月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 截然不同 )
3.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 十二月三十、二十九) 腊八( 十二月 ) 春节( 正月初一 )
元宵节( 正月十五 ) 小年(腊月二十三)
3.课文是按着(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写得最详细的是 熬腊八粥、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四部分内容。
4.读文段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选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B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是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文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A.过渡句 承上启下 B.中心局 总结 C.总起句 总起
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1.通过认真读课文,我知道了课文写的是 李星华 的回忆,回忆了父亲(李大钊 )在 被捕前烧书籍和文件、 被捕时处变不惊 、 法庭上镇定、沉着、 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 这几件事。
2.读下列句子,并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在文后横线上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然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 搪塞、敷衍)
从这里我看出李大钊对亲人 慈爱、和善 ,对工作 认真、严肃 。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随便 )
可见,李大钊把 革命工作 看得比 个人的安危和生命 更重要。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严肃 )
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在敌人面前 镇定、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看)
我从“ 瞅了瞅 ”“ 非常安定 ”“ 非常沉着 ”等词语中体会到李大钊对 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从上面四句话中,我了解到李大钊是一个从容面对危险、平静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面对死亡 的人。(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对亲人有无比深厚的爱、对敌人有深切的仇恨)
3.从课文中找出和它们照应的句子写下来。
(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2)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4.轻松阅读,完成练习。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从这组关联词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和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读文段,“局势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提示:共有三点):
(1) 父亲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2) 父亲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 工友阎振三被抓未归。
3.读画“ ”的句子,填空。
“轻易”在课文中是 随便 的意思。父亲不肯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这里的工作比他的生命还重要。这段话运用了 ( 对话 )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坚守岗位、忠于革命 的精神。
4.我想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概括选段段意。
虽然局势越来越严重,但是父亲仍然不肯离开北京。
5.“籍”的音序是( J ),音节是( jí )。
6.如果你来到李大钊的塑像前,你会说什么?(自由发挥,尽情表达)
第12课 为人民服务
1.结合资料袋的内容,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填空。
《为人民服务》是 毛泽东 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 张思德 而做的演讲。
它主要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意思:(1)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
2.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是chè dǐ(彻底 )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我们认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虽然我们的战士来自wǔ hú sì hǎi(五湖四海),但我们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所以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xīnɡwànɡ(兴旺 )起来。
3.将下列词语正确搭配在一起。(略)
遵守 看到 提高 战胜 改正 改进
工作 缺点 制度 成绩 困难 勇气
( )——( ) ( )——( )
( )——( ) ( )——( )
( )——( ) ( )——( )
4.填写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另写一句话。
(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只要深圳人民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就一定能把大运会办好。
5.读读想想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
过: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 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
重;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比
(2)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3.这段话的中心句是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4.“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结合课后“资料袋”来谈)
张思德同志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不管是当战士,还是做干部,都会全心全意为人民去服务。
5练习课本及课外知识,按要求写出相关的人名.
死得“重于泰山“的英雄有 李大钊 鲁迅
死得“轻于鸿毛”的罪人有 汪精卫 袁世凯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
伍( 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 ( 不管)是什么人,谁像我们指出(都 )行。
3.( 因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 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第14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1.我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选自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集《安徒生童话全集 》。我还知道《 丑小鸭》《野天鹅 》《 打火盒 》等故事也都选自于这本书。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五 次擦燃火柴来暖和自己,而且,每次擦燃火柴都会在火柴擦然的的亮光中看到种种幻象的故事。小女孩看到的幻象分别是 火炉、 烤鹅 、 圣诞树 、 奶奶 。
2.读读下列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写写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没注意 到自己的美丽 她注意的是 到的是有钱人家屋子里透出的灯光和大街上飘着的烤鹅的香味,因为 她的家是贫寒的,她自己是又冷又饿的 。
(2)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A)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它们是(快乐 )和( 痛苦 ),而光明、寒冷、饥饿的反义词分别是(黑暗 )、( 温暖 )、( 饱食 )。
(B)“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请联系课文中小女孩的幻想,发挥你的想象,用几句话具体描绘一下。
小女孩和她慈祥的奶奶在光明与快乐中飞走了,飞到了一个有温暖的大房子住,有明亮的灯光,有美味可口的饭菜,还有亲人的疼爱和呵护的地方。
(C)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为了更加鲜明地衬托出小女孩处境的可怜与命运的悲惨,使得当时的人们乃至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的读者,读了这个故事也为之而动情。
(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A)句中两个“幸福”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答:不一样。 前一个“幸福”是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她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指的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B)你从两个“幸福”中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补充:《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记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 (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 )。
第15课 《凡卡》
1.读课文并填空。
《凡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爷爷的事,他告诉爷爷 他在城里当学徒,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强烈地盼望着爷爷能把他接回到乡下去。 。
2.细读课文,写体会。
1.作者在写信的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的回忆,这两件往事分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件往事分别是: 爷爷守夜和乡村美丽的夜景 和 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准备过圣诞节。
3.积累语言,品味鉴赏。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中撒满了快活的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拟人 。作者写这一段话目的是通过乡村夜晚的美丽景色,表现凡卡 快乐 的心情,以衬托凡卡 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生活的痛苦 。
4阅读理解。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jué jiào)睡着了。老板揪(jiū qiū)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chuō cuō)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jué jiào),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2〉这段话从 挨打、 没有吃的 、 没法睡觉 这三个方面反映了凡卡的学徒生活很 悲惨 。
〈3〉写出老板、老板娘打凡卡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打”。
揪着、拖、揍、直戳
他们打凡卡是一种滥打,凡卡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就挨了那么多打,。他们打凡卡还是一种毒打,全然不顾小饭卡还小,把他拖到冷冰冰的院子里用皮带揍,用尖尖的鱼嘴戳他的脸,让他又冷又疼。
〈4〉这段话中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有如下方面:(分条列出)
A.挨打 B.挨饿 C.没法睡觉
〈5〉读了这段话,我们了解到老板的 凶残,伙计的 无情 ,更深刻地体会到凡卡 生活的悲惨 。
〈6〉画线的句子在朗读时应该用什么语调和情感去读?( A )
A.哀求 B.亲切 C.不满 D.愤怒
5.读一读,做一做: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
B. 这样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第18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
1.读一读,填一填。
读了课文之后,我认为课题中的“美丽”指的是 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美丽;淡泊名利的人格美丽 。
2.读句子,根据提示填空。
(1)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请找出一对反义词。( 人声鼎沸 )——( 肃然无声 )
(2)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句话的意思。( 刨根问底 )
(3)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
“一如既往”的意思是 跟以前一样埋头工作 。
(4)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A)“淡蓝色荧光”是居里夫人用 三年又九个月 时间提炼出来的 0.1克镭发出的光,也就是她的成就。
(B)融入了“美丽的生命”是指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 美丽的容貌悄悄地隐退 为代价获得的;“不屈的信念”是说 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里有没有放射性”的执著精神。
3.阅读理解: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
不好意思,后面的超过字数了,求采纳~~~
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大册答案人教版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Ⅶ 新课程能力培养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答案。
1.善意
2.解释说明 语气转折 语言不流利
鲁迅先生为了革命 为了人民不顾自己的身体
鲁迅既不浪费自己时间,也不浪费他人时间
段落的中心句,说明鲁迅爱惜时间
Ⅷ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资源与学案答案
还说网络能查很多东西,我看就是吹牛。我都打了六年级语文资源与学案参考答案了,就是没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