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5 高二下宁德市五校联考期末语文卷作文例子
陆游的风景 现代人议论陆游,总是将他的才华与爱情作为谈论的话题。 陆游的才华,确非常人能与之比拟。单就其一生诗作无数,流传至今将近万首,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纵观陆游一生,可谓是经历曲折,命运多舛,转辗流离,他一生魂牵梦萦的两件事,一是割不断对唐婉的感情。真挚的爱情并不因唐婉的辞世而终结,沉淀在陆游心底成了无法抚平的创伤,年轻时经常游玩读书的沈园变成陆游难以释怀的痛苦之地,内心深处又多了一道揭不开、躲不过、忘不了的伤心之痕。四十四年后,已是75岁高龄的陆游又一次步履跄然迈入了沈园。物是人非,当年 的红颜知己已是阴阳相隔,此时的耄耋长者禁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本是两情依依,却不能长相厮守;本可以相偕百年,却非要生离别。如今即使雁足传书,又怎能穿越这遥远的时空寄一点相思呢?于是,铺开纸,研好墨,化作两首均以《沈园》为名的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二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寥寥几句,却足以表达自己至不渝的忠贞,把自己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诠释得那么透彻,那么清晰。 二是期盼王师北定中原。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陆游病弥留之际,而神志还是清醒的。他觉得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使他悲恸的是,他一生为之奔走呼号,希望宋朝收复失地,人民过上太平生活的局面是不能看到了。他叮嘱儿子,如果有一天中原恢复了,在举行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祭他在天之灵。在《示儿》诗中说: 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短短二十八字,是诗人壮志未酬的临终哀号,是诗人血和泪的融汇,也是诗人对祖国统一大业仍旧信心盈怀,抱有极大希望的遗言。虽是一首告别人世的悲歌,但却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称颂陆游:“诗界千载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横溢的才华和忠贞的爱情,成为陆游人生旅程永远的风景。 (一 一个人自幼接触的环境,对这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陆游出生在父亲陆宰就任淮南计度副转运使奉诏赴京的路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日平旦,大风雨骇人,及余堕地,雨乃止。”介绍这些的同时,他还写了一首诗,说明自己的身世: 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船生我淮之渭,宣和七年冬十月,犹是中原无事时。 陆游出生后的次年(1126年)十一月,北方女真攻陷都城汴京,虏走徽、钦两帝。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三岁的陆游跟随父母开始逃难生涯,直到九岁那年,才得以返回故乡绍兴。绍兴,自古就有“耕读之乡”的美誉,其出典缘于西汉年间朱买臣砍柴度日,苦读经文,五十岁时,值汉武帝下诏求贤,买臣到西京上书,待诏公车。同邑人严助荐买臣之才。天子知买臣是会稽人,必知本土民情利弊,即拜为会稽太守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买臣的成功,激励绍兴青年学子将读书视作走向仁途的捷径,翰墨书香也就成为绍兴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山阴陆氏是一个大家族,原本是以务农为业的,到了陆游的高祖陆轸,才通过科举制度,开始走上仕途。他虽然做了官,但仍保持着朴素正直的品质,在朝里朝外居官四十多年,始终未曾置买田产。因此,家庭的经济生活还是相当寒素的。 祖父陆佃,曾从王安石学经。宋徽宗时,担任过尚书左丞,著有《春秋后传》等书。父亲陆宰曾作过朝请大夫、直秘阁,负责过皇家图书馆,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绍兴年间,宋高宗诏求天下遗书,陆宰所献藏图书目一万三千余卷。书香门第的家学渊源,给陆游从小就创造了一个读书的好环境。 陆游稍稍长大就进入乡校读书,师从学识良高,注重气节的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七岁时,又改从鲍季和受业。这个期间,他开始正式写诗。恰好,当世著名大诗人曾几来访陆宰,陆游对曾几仰慕已久,经多次恳求,终得曾几收其为徒的应诺。曾几可不是一般的塾师,史载,曾老爷子年轻时参加吏部考试,名列优等,赐太学上舍出身,历官江西、浙江提刑,后任秘书少监,奉旨修《神宗宝训》,书成,权礼部待郎。有道是“名师出高徒”,老师如此优秀,学生还会差吗! 家庭的影响,老师的教诲,儒家思想的熏陶,幼年在金兵逼迫下饱受的颠沛流离之苦,使得“爱国保民”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他的灵魂。崇高的思想一旦注入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才情极高的文人血管,流淌出的绝不是汩汩细流般的浅吟低唱,喷薄而发的将是振聋发聩的强音。反映在陆游身上就是“扫胡尘,清中原”的雄心壮志,“和亲自古非常策”的政治主张,“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高昂斗志。 二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二十岁的陆游已是一个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青年了。这一年,他和婀娜多姿,志趣相投的姑娘唐琬结为夫妻。唐琬的父亲是陆游的舅舅,陆游是唐琬的表兄,他们两厢情愿,亲上加亲,婚姻是十分美满的。唐琬也工于诗词,与陆游夫唱妻和。陆游的母亲对这位秀丽的内侄女兼媳妇,最初也是非常喜欢的,但后来却发展到很不满意,横加指责。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陆母认为小两口卿卿我我,形影不离,长期发展下去肯定会影响陆游对功名的进取,得不了功名,有违陆家官宦世家的声誉;二是眼看唐琬进门已经一年有余,却迟迟未怀身孕,陆母怀疑是唐婉在这方面不够努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断陆家的香火,是万万动不得的大事情。抱孙心切的陆母,自然容不得儿子、媳妇在这方面有丝毫的松懈。于是,陆母便迁怒于唐琬,执意要“棒打鸳鸯”,硬逼着陆游与唐琬离婚。在那个社会里,媳妇不见容于婆婆,是很难在夫家生活的。对于母亲的决定,新婚燕尔、琴瑟和好的陆游夫妇,当然不能同意好,不忍分离。陆游向母亲解释、争辩和百般恳求,但都无济于事,无奈的陆游只得施计“暗渡陈仓”,表面上把唐琬休归母家,暗地里却在外面租了一所房子,私下和她约会。 “纸是包不住火的”。没有多久,陆游母亲发现这个秘密后,竟又寻上门去吵闹。这对爱人虽事先得到消息,巧妙地避开了,但事情已无法隐瞒,也无法继续,最后只得忍气吞声,被迫分离。从此二人燕南雁北,劳燕纷飞。绍兴十七年(1147年),陆游另娶王氏为妻,王氏虽然贤淑俊俏,但陆游总感到相距唐琬甚远。唐琬被遣送回娘家,满怀幽怨,几乎痛不欲生,经多方劝慰,改嫁同郡赵士程。琵琶虽然别抱,对陆游仍一往情深。 天意偏偏弄人。事隔十一年后,也就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一个春天,外出踏青的陆游与唐婉在绍兴城里的沈氏园邂逅,两情凄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默默胜千言。虽有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已是百感交集,再烈的酒,浇不灭炽热的情感;不停地喝,埋不了心底的爱。只能借助颤巍巍的手,把入了肠的酒,堆积了多年的情,遭遇“棒打鸳鸯”的怨愤,一古脑儿道出来,填成一阕名传千古《钗头凤》,挥写在沈园的园墙上: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题于壁上,手中杯已悄然滑落,两颗心就这样碎了,无声无息地碎了。唐婉读罢,抑不住满腔哀怨,回家立即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倾诉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叹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后,唐琬便将自己关进房间整天郁郁不乐,不久就带着遗憾碎心而。所以有人说,一阕《钗头凤》,是爱的绝唱,是情的归歌,是中国封建社会爱情悲剧的绝唱。 三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南宋小朝廷为了粉饰太平,笼络士人,决定开科取士,并在京城临安先举行了两浙转运司锁厅试。规定只限现任官僚及恩荫子弟应进士科人员参加。锁厅试就是要应试者锁了办公厅而去参加考试。陆游是恩荫迪功郎,况早有报效国家之志,自然不放弃这个机会。其时,秦桧之孙秦埙已官居右文殿修撰,所处的地位比考官还高,但秦桧想让孙儿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状元,获得更显赫的地位,因此也参加了。试前,秦桧还示意主孝官陈子茂将秦埙录取为第一名。陈子茂是两浙转运使,字阜卿,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在审阅试卷中,发现陆游应试之文笔调通畅,气势不凡,议论北伐中原,还我河山,言辞恳切。大义凛然,不禁为之赞叹;而秦埙的文章则相形见绌。陈子茂不畏炙手可热,权倾天下的秦桧加害,毅然将陆游录取为第一名。秦桧得到消息,极为震怒,便在第二年礼部会试时,专横独断,把考试成绩优良的陆游刷掉,让秦埙捞上头名进士。这件事表面上看去是一种封建社会常见的科场舞弊勾当,属于追名逐利的冲突,实质上是陆游在试卷中力主抗金,站在抗战派一边,向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投出的利刃,因此必然遭到秦桧的打击和迫害。双脚还未跨入官家的门槛,年轻的陆游就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 绍兴二十五(1155年)年,秦桧暴病身亡,陈子茂免于祸患,朝野正直之士闻讯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同时开始议论边事,盼望朝廷抗金复国。曾被秦桧罢掉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职务的曾几,也被赵构召见,擢拔为直秘阁,仍知台州,后又任秘书少监。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三十四岁时被朝廷任命为福州德宁县主簿。接到公文,他又喜又忧,喜的是,从此可以步入仕途,能报效国家;忧的是主簿是九品县吏,位卑事杂,难施展雄才。在他内心深处仍然希望能够纵横捭阖,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勒石燕然。 四 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途中经穿曹娥江,过雁荡山,游台州等历程,陆游来到福建宁德县,从此开始宦海浮沉,并在实际工作中开始显露卓越的工作才能。一次,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樊茂实来县视察,对县令项膺因口吃而回答问题结结巴巴,露出不悦之色。陆游觉察,即代为详奏,樊茂实听后,十分满意,又看到陆游的诗写得很出众,于是荐举陆游为福州决曹,担任樊茂实属下的一名文官。这时,陆游的老师曾几升为礼部侍郎,在曾几的引荐下,陆游调至临安任勅令所删定官。不久调入临安,任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三十三年(1162),孝宗即位,主战派的势力在朝廷有所增强,陆游以“善词章,谙典故”被荐。孝宗因对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进士出身,并调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证所编修官。在此期间,他毫不掩饰自己主战的立场,并提出了许多抗金收复失地的策略。后因论龙大渊等人“招权植党”而忤孝宗之意,出任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通判,又调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张浚北伐失利,孝宗也转主议和,主战派势力遭到打击,陆游也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①的罪名罢官遣归。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起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免职数年,得到的是远州副职,去的又是僻远的山城,这一切使他感到伤怀。但是,一踏上旅途,他很快克服了失落感。取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经三峡入川,一路上观秀丽山水,探幽奇绝境,访先贤遗迹,采风俗民情,所谓“道路半年进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他且行且记,将一路闻见加上个人感慨,写成《入蜀记》6卷。这次旅行,使他视野大为开阔,爱国信念更加坚定。乾道八年(1172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陆游入宣抚使幕,任帅府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他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有机会亲临前线。他常不避艰险,来往于南郑与前沿军营之间,曾雪夜渡汉水,掠过金军阵地;也曾一连三天啃着荞麦饼,与士兵生活在一起。这段军旅生活,对他的后半生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到一年,随着王炎被调职,陆游也离开了南郑,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来到成都,后又在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等地任通判及代理州事等职,几乎遍历蜀中。淳熙元年(1174年)末,范成大帅蜀,改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回成都。淳熙三年(1176年),因不拘礼法,被劾“燕饮颓放”而罢职领宫观,他不以为然,毅然自号“放翁”。 此后,陆游虽几经起落,历任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地方官职,直至嘉泰二年(1202年),恢原阶官提举宫观,任实录院同修撰兼同修国史,参与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次年修撰完成,升宝谟阁待制,致仕。嘉泰四年(1204)封子爵。开禧三年(1207)封渭南伯,由此自号“陆渭南”。 五 陆游是一位诗人,但是,他不是一味地为写诗而写诗。这一点,他不同于柳永。宋仁宗要他柳永“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于是,柳永索性就去“奉旨填词”,填出了一位著名的词人。陆游呢,他可始终放不下,他的身后还有偌大的一个南宋王朝,他心里装的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他那一股爱国热情越烧越热,越煮越沸。冲锋陷阵时,他毫不犹豫、浴血拼杀;安营扎寨时,他就用如椽巨笔挥就檄文,迫得敌人心胆俱裂,他不仅要在身体上击败对手,还要在精神上、意志上将敌人置于地。而这些,却偏偏碍了那些投降派的眼,他们辛辛苦苦营造的求和气氛,怎么会要你来瞎搅和,这不是在让他们下不了台,在给他们出难题,说得文明一点,这不是在乱其大计、坏其大事、违其所愿吗?所以,他试礼部第一却被除名,闲置一旁,顶多给他个通判当当,如果一时高兴,再给你升个几级。在当权者心中,他只不过是一枚可以任意驱使的棋子;在有些投降派眼里,他也许只是为“不急的皇帝”而急得乱蹦的“小太监”。面对这些,他又会在乎么?功名利禄,过眼云烟,他视之如粪土。不让他守边疆、击狂胡,总可以写吧!他把一腔的报国之志和爱民之心转化为另一种务实。他写主和派,他骂女真人,他为远征将士而呼,他替大宋子民而嚎,诚然,陆游的一生,也有过不少报国的际遇。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共谋进兵长安大计,但随着王炎被调回京,致使多年的宏图夙愿付诸东流,成了陆游一生遗憾的风景。 六 )原文太长,我删了一些,括号里面的是删除的部分,如果你喜欢可以加上
⑵ 2012苏州市区四校联考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和答案
楼主你好,希望采纳,谢谢
2012年初三调研卷
语 文 2012.04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冷(jùn) ▲ ②(xiáng) ▲ 和③浮光(lüè) ▲ 影 ④不(jì) ▲ 其数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站在宫殿前及目远眺,河上波光粼粼,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近处是两池碧波,池中的女神雕塑风恣多态,美不胜收。
②苏州的小巷是绕有风味的。它整洁悠深,曲折多变。巷子里都用青石板铺路,夏天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子曰:“默而识之, ▲ , ▲ ,何有于我哉! (《<论语>八则》)
②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 )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 。 (李商隐《无题》)
④ ▲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外》)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 ▲ ,可怜白发生! ( ▲ 《破阵子》)
⑥ ▲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斯是陋室, ▲ 。 ▲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 。 (诸葛亮《出师表》)
4.名著阅读。(5分)
①下面一段话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读后回答问题。
杨志答道:“……小人情愿便委领状。倘有疏失,甘当重罪。”梁中书大喜道:“我也不枉了抬举你,真个有见识!”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押送金银担时,梁中书为什么极力称赞杨志“真个有见识”。
②《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皇太子的鞋跟为什么一只高,一只低?
5.下面是三份报刊杂志的广告语。请从其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分析其巧妙之处。
《家庭中医药》:健康在这里等候,生命在这里延伸。
《现代家庭》:一册在手,一生牵手。
《人间方圆》:品人生苦辣酸甜,悟世间曲直方圆。
第二部分 (44分)
阅读《捕蛇者说》中的几段文字,完成6-9题。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6.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
A 若毒之乎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B 几死者数矣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C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 悍吏之来吾乡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7.下面哪一句话的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2分) (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8.同样都是指捕蛇,选文第②段中提到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第④段中又说“吾斯役之不幸”,你认为这里的“利”与“不幸”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 ▲ )
9.蒋氏的话中多次用到对比的手法,请你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10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善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
①还:同“旋”,转身。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 )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 ▲ )
阅读《绿》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
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1.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总体感受是醉人而奇异的,那么梅雨潭的绿具体有哪些特点?请根据选文内容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3分)
12.加点的“皱缬”这个词语用得生动传神,请你赏析其妙处。(2分)
1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描绘自然界的“绿”,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 (3分)
①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②早春二月,阳光照着这片复苏的土地。那些沉默了一个冬天的光秃秃的梨树,仿佛变戏法似的不知不觉地披上了绿装。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啊!层层叠叠,无边无际,像一块硕大的墨玉。那绿青翠极了,鲜艳极了,仿佛可以融尽一切,浓得像要滴下来似的。
(宫明臣《梨乡春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4.阅读全文,说说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5.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结合第④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读书的宽度”?(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⑥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訇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7.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3分)
18.姑苏的水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后来他“更深地体会”到姑苏水怎样的特点?
(3分)
19.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20.文中第三段说“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1.文章结尾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我们的生命由无数个一刻组成,总有那么一刻,让你铭刻在心,甚至终身难忘。那一刻,或许让你欢欣鼓舞,或许让你黯然神伤,或许让你振奋激越,或者让你感动欣慰……
请以“让我记住这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⑶ 15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信息语文试卷
小姑娘,要自己努力呀
⑷ 谁有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重点名校四校联考试题答案
你好
你想找的是那些学校是试题,我这里有广东二模等试题,如有回帮助请留言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24aa70100i4cv.html
⑸ 2015安徽名校大联考 语文试题
实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