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六年级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六年级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发布时间:2021-01-10 08:37:06

A. 六年级下册语文考试卷期末答案

1+1=2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公理法是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
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
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 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
”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
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
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
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
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通常它们代表着: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
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
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
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
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
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
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
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
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
2i),i=1,2,…;3j和(2n-3j),j= 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
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
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1+1=?不就是等于二吗?是的,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个二却不可小觊。2可以分解成1+1、0.1+1.9、0.5
+1.5……1里面的成分是:0.5+0.5、0.1+0.9、0.56+0.44…换个角度1+1虽然等于二但是却有许多含义。譬如说1+1=2分解后就是:0.5
+0.5+1=2
其中0.5+0.5=天生+后天培养;1=汗水。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一个公式。当然要是换个角度,聪明的人就知道凡事无绝对。答案不可能只有1个,含义亦是如此。

1+1从脑筋急转来说也可以等于一个数字“王”、田、甲。

B. 6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

05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练习卷
(清洁分5% 80分完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测试(20%)
1、看拼音写词语。(%)
jǔ jué diān bǒ shòu liè shén cǎi yì yì kāng kǎi jī áng
(拒绝 ) ( 颠簸 ) (狩猎) (神采奕奕) (慷慨激昂)
2、按褒义和贬义将词语归类。(4%)
顽强 傲慢 四处逃窜 乐于助人
自信 顽固 以身作则 自私自利
褒义词:顽强,乐于助人,自信,以身作则.
贬义词:傲慢,四处逃窜,顽固,自私自利.
3、课文中下列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你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4%)
邓世昌( ) 周总理( )
王进喜( ) 诺贝尔(坚韧不拔)
4、在括号里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仿写一句。(1%+2%)
两棵银杏树在中央,肩并肩手牵手似的站在一起。(拟人)
星星在天空中,调皮地眨着眼睛.
5、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注意格式。(4%)
昼出耘田业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综合测试(40%)
(一)《挑山工》节选(20%)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的前头去了呢?你们有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一条道?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瞧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走走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们看,这是不是个理儿?”
我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不解之谜”的“谜”字的意思是秘密;“不解之谜”在文中具体是指不能揭开的秘密. (1%+3%)
2、不改变文中的意思,如果把第2小节中画直线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可以分别换成乌黑乌黑和东张西望。(2%)
3、用﹏﹏画出文中的一句反问句,并改写成陈述句。(1%+2%)
你们看这就是个理儿.
4、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并选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4%+2%)
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 (心悦诚服)
道理深刻,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
他意味深长地说:“就是这样。”
5、“这山民”指的是挑山工。“山民几句朴素的话” 包蕴着什么哲理?(1%+4%)
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不然会做不好。

(二)一次特别测验(20%)
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测验,今年暑假{却}遇上了一次特别的测验。‖
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爸爸给姐姐、表妹和我各买了一套七巧板拼制模(mù√ mó)型。他指着最底下的一盒,说:“商店只剩下这三盒了,{所以}无法挑选,这盒里面的模型可能有损伤,谁愿意要?”我听了一怔,心想 :谁要破的呀!爸爸又提高嗓音说:“谁能想出解决的办法吗?”姐姐开了口:“干脆抽签吧,谁抽到破的谁倒霉。”爸爸没作声,把眼光[射向 投向 转向]了我。我没有想出“妙计”,低下头避开那有点逼人的目光 。这时,五岁的表妹华华抢着说:“幼儿园老师说过,一个人要有好品质,{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都}要为别人着(zhuó zháo√)想。这盒坏的给我吧!”
爸爸听了眼睛一亮,脸上的肌肉无处不在笑,那高兴劲就像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行星。紧接着,爸爸一脸[严肃 严\格 严\厉]地说:“三盒全是正品,刚才我是有意考考你们的。这次测验,华华得了满分。”‖
这真是一次特别的测验,测出了思想境界。
1、用“√”标出( )里正确的读音;用“\”划去 [ ] 里搭配不当的词语。(4%)
2、在{ }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4%)
3、“肃”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肃,除部首外共有0画。(2%)
4、面对爸爸提出的问题,姐姐的办法是用抽签来决定;我的办法是只要坏的不给自己就行了;表妹是自己拿坏的。(3%)
5、用“‖”给短文分段,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3%+2%)
爸爸提出的问题,只有表妹回答出来了。
6、用“—”划出文中的中心句。(2%)

三、作 文(35%)
题目:××真关心我
要求:(1)通过一件事来写,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章要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00字左右。

C. 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满分100分,90 分钟完卷)

一、基础知识
⒈我会拼读下面的章节。(4')
fƒn yƒn kng kƒi li’ lƒn f‡n zhung y” qŒ
( ) ( )( )( )
XIN BEI JIN XIN AO YUN
( )
⒉你能认识带点的字吗,请在正确读音下划“ ”(3')
挪(nu lu)动 谨(j‹ng j‹n)慎
歼(jin qin)灭 一铺(p” p‘)暖炕
撇(pi‡ bi‡)嘴 恩赐(chŒ cŒ)
⒊我能用下面的字组词。(6')
誊( ) 檐( ) 藉( )
誉( ) 瞻( ) 籍( )
悔( ) 睹( ) 伐( )
诲( ) 赌( ) 筏( )
⒋我会写下面的近义词和反义词。(3')
①近义词:谅解---- 赋予---- 原因----
②反义词:渺小---- 软弱---- 水平如镜----
⒌我会选择带点字的正确意思。(3')
益:A、增加 B、利、有好处 C、更
日益密切( ) 良师益友( ) 延年益寿( )
绝:A、断 B、独特 C、走不通 D、一定
绝对( ) 绝技( ) 绝路( )
⒍我能用关联词填空。(2')
( )命运对霍金如此残酷,他( )是坚强地同命运抗争,他的事迹表明,( )有不怕失败,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能获得成功。
⒎我会按要求变换下列句子。(10')
⑴星星撒满夜空。
扩句
⑵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南下的消息。
缩句
⑶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是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改为反问句
⑷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尊重《交通规则》。
修改病句
⑸夕阳从山巅投来敬佩的目光。
仿写:
⒏我能正确排列句子的顺序。(6')
( )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硕果累累。
( )溪水是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无忧无虑的游来游去。
( )田野的尽头,起伏的山峰犹如大海里的波涛。
( )山腰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 )一条小溪从我们村子流过。
( )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沉甸甸的麦穗正点着头,报告丰收的喜悦。

二、积累运用(10')
⒈填空(5')
⑴ ,甘面壁读十年书。
⑵第一食,使念 这艰难;每一夜,则思 。
⑶ ,明月何时照我还。
⑷“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⒉我会用一个歇后语写句子 。(1')
⒊我会对对联。爆竹声声贺丰年, 。(1')
⒋仿写,注意带点的字。(2')
大公无私: 、 、 、
⒌我会写爱护环境的提示语: 。(1')
三、实践活动(4')
前几天,我们班展开了一场辩论赛,辩论的主题是:“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正方的观点是 ;反方的观点是 。我赞成 的观点,理由是 。
四、阅读(19')
⒈在中国,自然生态保护的观念,人们向来是相当薄弱的。不少人的脑子里对“自然保护”这个词怎么回事,还是稀里糊涂,不清不楚,或者,纵使知道有某些禁令,碰到没人在意的时候,就明知帮犯,对树木乱砍乱伐,对野兽格杀勿论,对水族肆意捕捞,早已被这些人当做天经地义的事。例如:熊猫是我国的珍兽,在国际市场预测,标价二、三十万美元。它早已被列为我国的的珍兽,但我们在报上却看到了这样的消息:有一个家伙偷偷在树林里射杀了一只熊猫,怕被人家发现,就把熊猫剥了皮熬了油。一人如此珍贵的熊猫,竞被当做一只肥猪宰来吃了,这难道不比“煮鹤焚琴”更糟吗?那个家伙虽然后来被发现,判了刑,可此类事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害是很难估计的。
⑴在中国,人们自然生态保护的观念相当 ,具体表现在 。(3')
⑵明明是破坏自然生态的违法行为,有些人却认为是 的事。表现在 。(3')
⑶画线句子中“这”指的是 。(1')
⑷你知道自己周围有哪些保护自然的吗?① ② ③ ,你想对这些人说 。(4')
⒉阅读片断完成练习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 )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簇上面,一留一点( )。那( )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 )。这( )的树。
⑴按原文填空。(2.5')
⑵这段话选自 ,作者是 。(2')
⑶“簇”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 ,章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2')
⑷这段话中第二句具体写了榕树叶子 ;第三句描写了叶子 。第四句总结赞美了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1.5')

五、作文(30')
题目:这件事,真让我
要求:
1、先在横线上补充难忘、高兴、激动、自豪、后悔、伤心……任选一词。
2、有真情实感、字迹工整

可以吗??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