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高考一卷和二卷有什么区别
区别
1、教育部统一命题的高考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都是依据同一份考试大纲命制的,两份试卷的试题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不大。全国一卷与全国二卷主要区别在难度上面,两份试卷在难度系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考生分别在使用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的省份之间学习和考试不会有什么区别和影响。
2、从全国卷使用地区看,使用卷一的地区高考竞争压力较大,使用卷二的地区高考竞争压力较小,全国卷一主要适用我国东部和中部教育较发达省份,全国卷二主要适用西部教育较落后的部分省份;
3、从全国卷难易程度看,整体难度全国卷一>全国卷二;个别科目难度:①语文:卷一=卷二;②数学:卷一卷二的客观题都是送分题,难度相当;③英语:区别明显,卷一难度>卷二;④理综:卷一物理较难。
(1)全国高考二卷文科语文试卷扩展阅读
新课标试卷的分类
一、全国甲卷(新课标Ⅱ卷)
2015年及其之前:贵州甘肃广西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辽宁(综合)海南(语文、数学、英语);
2015年增加省份:辽宁(语文、数学、英语);
2016年增加省份:陕西、重庆;2016年取消省份:广西云南贵州;
2018年取消省份:西藏;
2018年起使用省区: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海南(语文、数学、英语)。
二、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
2015年以前使用省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北(综合)江西(综合)湖南(综合);
2015年增加使用省份:江西(语文、数学、英语)山东(英语);
2016年增加省份:湖南(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湖北(语文、数学、英语)广东福建安徽山东(综合);2016年取消省份:陕西;
2017年增加省份:浙江(英语);
2018年增加省份:山东(语文、数学)
2018年起使用省区: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山东、浙江(英语听力部分)
三、全国丙卷(新课标Ⅲ卷)
2016年,在甲卷(全国Ⅱ卷)、乙卷(全国Ⅰ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全国Ⅲ卷)。丙卷(全国Ⅲ卷)与乙卷(全国Ⅰ卷)在试卷结构上相同、难度相当。
2016年,广西、贵州、云南考生使用丙卷。其他省份还保持原来的甲卷(全国Ⅱ卷)与乙卷(全国Ⅰ卷)使用情况不变。
2017年增加省份:四川(数学、英语、理综)
2018年起使用省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
四、自主命题(2018年最新情况)
1、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2、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3、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4、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5、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新课标Ⅰ卷(英语听力部分)
6、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Ⅱ卷(语、数、英)
2.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二卷
吉林的的语文全国二卷是关于规律的作文
很难
很无奈
3.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2/8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4. 高考全国卷2语文必背古文
《论抄语》十则
《鱼我所欲也袭》-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曹刿论战》-《左转》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出师表》-诸葛亮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三峡》-郦道元
《马说》-韩愈
《陋室铭》-刘禹锡
《小石潭记》-柳宗元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爱莲说》-周敦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关雎》-《诗经》
《蒹葭》-《诗经》
《观沧海》-曹操
《饮酒》-陶渊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次北固山下》-王湾
《使至塞上》-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行路难》-李白
《望岳》-杜甫
《春望》-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观刈麦》-白居易